摘要: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活动中,小学数学教材是教学活动开展的载体,挖掘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教学资源,丰富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在小学数学教材中,主题图有着图文并茂的特征,应用主题图教学法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以生动的形式体现出来,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效果。文章分析了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应用主题图教学法的意义,探讨了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主题图教学法的实践思路,围绕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应用主题图教学法提出了几点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主题图教学,教学实践
在小学阶段小学生的思维发展仍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应用主题图教学法展开小学数学教学能够充分结合小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借助生动的图片内容使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数学概念的理解,进而在小学生与主题图互动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数学效果。主题图作为小学数学教材的特色内容,将小学数学知识以生活化的教学图片形式体现出来,使数学知识更加具体与生动。应用主题图教学法展开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教师也充分发挥主题图的教育价值,分析小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基础,合理应用小学数学主题图,设计小学数学教学活动。
一、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应用主题图教学法的意义
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应用主题图能够构建趣味性、生动性的数学课堂,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数学概念的理解。在小学阶段,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导,在学习较为抽象的数学知识时存在一定的困难,不仅存在难以理解高阶数学知识的阻碍,也存在难以提升数学学习积极性的问题。通过应用主题图教学模式挖掘教材教学内容的教育价值,学生能够从分析主题图内容的过程中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与生活经验,这不仅能够丰富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也能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以生动形象的形式体现出来,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提升小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应用主题图教学法的思路
(一)建立主题图与生活的联系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主题图与小学生生活经验有着密切的联系,不仅包括小学生较为熟悉的生活场景,也包括富含数学内涵的现实场景。比如,学校操场运动图片、学生春游图片、衣物搭配情境等都与小学生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应用主题图教学方法,教师要挖掘主题图内容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通过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加深对主题图的分析与解读,进而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建立更加系统的数学知识体系。
(二)挖掘主题图教与学活动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主题图能够为小学生提供生活化的学习资源,同时应用主题图教学法,教师也能通过分析主题图的教育功能,挖掘蕴含的教学要点,打造针对性的小学数学教学指导活动。在应用主题图教学法时,学生能够针对主题图中蕴含的数学知识展开自主思索与自主探究。教师通过分析教学要点优化小学数学教学环节与教学内容,为小学生的学习提供支持。
(三)发挥主题图综合教育价值
在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主题图的设计不仅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也关注小学生的数学探究。通过激发小学生的数学探究意识,分析主题图的数学知识以及生活内涵,能够促进小学生在分析过程中产生独立思考的意识与学习态度,也能发挥小学数学教材中主题图的情感教育、价值观教育,实现小学生思想的正确引导。
三、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应用主题图教学法实践策略
(一)创设主题图探究氛围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应用主题图教学模式,教师要充分挖掘主题图内教育内容。通过构建主题图探究氛围,优化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教师要分析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以及数学认知特点,以小学生学习基础为出发点,融入主题图内容。鼓励学生主动分析主题图内涵,激发小学生的主题图探究欲望,进而帮助小学生了解数学概念与数学知识,提升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比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的教学中,教材给出了北京天安门广场的主题图以及小明看日出的图片。此时由于小学生并未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使得小学生缺乏一定的认知经验。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生活经验与认知水平,将校园建筑物的平面图,呈现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教师所提供的主题图进行信息挖掘与分析。比如,有的小学生发现公共厕所在教学楼的上方,体育操场在教学楼的右边。在小组讨论与交流的过程中,通过询问校园建筑物的位置与方向,对位置产生基本的了解。随后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引导学生利用脚步丈量的方式测量建筑物与建筑物之间的距离。鼓励学生应用合作的方式,绘制校园建筑物的位置与方向分布图。在小学教师应用主题图教学法时,教师要分析教材中主题图与学生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灵活设计主题图教学法,搭建主题图探究氛围,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了解数学概念与数学知识点,进而在反思与归纳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二)设计动态主题图教学形式
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应用主题图教学法,教师要挖掘主题图中所包含的教学重难点信息、教育功能信息等,不断调整主题图探究模式、主题图讲述模式以及主题图呈现方式,充分发挥主题图的教育功能。比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认识钟表》的教学中,教材中给出了两个钟表图片,其中一个钟表显示了男生起床的时间,另一个钟表是男生出门的时间。学生通过分析这两个钟表内容,能够简单地发现两个钟表时间并不相同。由于学生仍处于形象思维阶段,难以利用动态思维观察时间的变化,此时教师可以创新主题图呈现方式,通过设计动态主题图,将两个时钟所显示的时间以动态的方式呈现出来,由学生观察时间变化的规律。在动态主题图的呈现过程中学生能够直观地观察到时钟时针、分针、秒针时间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教师及时引出辨别时间的教学过程。通过动态主题图教学形式能够从小学生认知特点出发,实现观察与思考的融合,不仅能够培养小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也能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针对性。
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体积与体积单位》的教学中,教材给出了乌鸦喝水的三张图片。小学生虽然十分熟悉乌鸦喝水的故事,但将乌鸦喝水与小学数学相融合时,无法建立乌鸦喝水与小学数学知识的联系。此时教师可以将乌鸦喝水的主题图以动画视频的形式呈现出来,使学生观察到乌鸦将石子放入水瓶中水位上升后乌鸦喝到了水。学生通过观察教师给出的动画视频能够简单了解这一道理。随后教师提供一块小石头、一块大石头、一杯装满水的杯子和一个空杯子。教师将小石头放入空杯子中,将装满水的杯子倒入到这个杯子里,直至倒满空杯子,学生能够发现在原先装满水的杯子中仍残留了部分水。教师演示该活动后,邀请学生上台操作,尝试将小石头换成大石头,观察水位的变化。借助此类动态主题图呈现形式,学生对水位的变化产生了积极的探索兴趣。此时教师及时引出体积这一概念,加深学生对体积的理解。
(三)设计主题图数学问题链
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应用主题图教学法,教师要关注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与发展。应用主题图问题链教学方式,在数学问题的引导下,加深学生对主题图的内容的思考,探索数学知识的应用,实现数学知识的深度分析与探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比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扇形统计图》的教学中,教材给出了体育操场的运动图片,主题图内有参与乒乓球活动的学生、有参与足球活动的学生,也有踢毽子、跳绳的学生。在主题图下方给出了运动项目与运动项目参与的人数。通过分析教材中给出的主题图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主题图片与统计表之间的关系,设计分析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问题一,结合教材中统计表中的人数信息与运动项目信息并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索如何生成统计图。问题二,通过分析统计图与统计表中的数据信息,探索数据信息能够应用哪种表达方式?表达方式有着哪些特点?问题三,若应用扇形统计图表示班级中喜欢不同类型电影学生占比情况,需要采取哪种手段统计数据信息?借助问题链引导学生分析教材中给出的图片与统计表、统计图,认识到扇形统计图能够用来表示喜欢运动项目人数与总人数之间的数量关系。通过数学问题的引导与探索,加强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与信息解读能力。同时在解答教师给出的问题时,学生也能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实现知识迁移与应用对新知产生基本的了解。
(四)灵活应用主题图内容
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应用主题图教学法要结合小学生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灵活应用主题图内容与教学方式,使学生通过感性认知主题图内容实现对数学知识的理性认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比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搭配(二)》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中给出的主题图设计主题图教学情境,使数学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在本单元中,教材中给出了上装下装搭配的主题图片,此时,教师可以结合该主题图片设计数学情境。比如,本周末是姥姥的生日,你有两件上衣、两条裙子和一条裤子,在只能穿一件上装与一件下装的情况下,你有多少搭配方法?借助该问题情境与小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拉近小学生与主题图之间的距离。随后在教学情境中学生能够通过连线、绘画的方式,探索上装与下装搭配的不同方案。同时,在小组讨论与交流的过程中,探索不同搭配方法,加深学生对搭配数学知识的理解。通过灵活应用主题图内容,适当延伸主题图活动,与小学生认知水平与生活经验相联系,实现主题图教学内容的丰富,也能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升主题图教学应用效果。
(五)设计生活主题图情境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教材给出的主题图多与小学生实际生活有着一定的联系。通过挖掘主题图情境,构建生活教学场景,不仅能够增强小学生与主题图的互动,也能发挥主题图教学功能,激发小学生的探究兴趣。比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长方形与正方形》的教学中,教材给出了多种图形,使学生圈出其中的四边形图案。此时,为有效落实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的理解,同时学会正确辨析几何图形。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分析教材主题图给出的图案,列举生活中存在的对应图形,创设生活教学情境,加深学生对主题图内涵的理解。比如,教师可以将校园内、社区内常见的长方形、正方形图片以及圆形、三角形、菱形、平行四边形、不规则多边形等图形对应的物体拍摄下来。在课堂上展示所拍摄的照片,由学生通过辨别所拍摄照片位于校园或社区的哪个位置或所拍摄照片内有哪些物体,拉近小学生与数学知识的距离。通过熟悉的照片内容,降低小学生的畏难情绪,提升小学生对新知的接受能力。同时小学生在小组合作与讨论的过程中思考照片内物体所对应的图形是什么形状,探讨正方形图形有哪些特点、长方形图形有哪些特点。通过生活主题图情境的创设,拉近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不仅能够发散学生的学习思维,也能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提升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效果。
四、结语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应用主题图教学法,能够引导学生发现小学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将生动的主题图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建立主题图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挖掘主题图内涵。通过创设主题图探究氛围,设计动态主题图教学模式,同时设计主题图数学问题链,实现主题图内涵的有效应用,使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活动更加趣味与形象化,推动小学生形成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与兴趣,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进而提升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92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