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融·创英语课堂”是将英语学习与本土文化相结合,以整体性的视角进行教学和评价,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和跨文化意识,为学生提供全面、有效和有趣的英语学习环境。本文以学思、学用、学创为关键词,在“融·创英语课堂”的内涵阐述的基础上,深入阐述“融·创英语课堂”的文化背景、主要特点、教学模式和实施策略,以期提升学生的综合语用能力、核心素养和思维品质。
关键词:文化意识,本土文化,创新资源
“融·创英语课堂”教学主张的提出是基于课程目标和地方文化特色,以“学用结合”“课内外相结合”“学科融合”为指导思想,将本土文化融入英语课堂中,增强学生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这一教学主张充分挖掘地方文化的教育功能,以教材为载体,以课堂为阵地,以学生为主体,以融合为思路,不断丰富学生的生活及经验,使学生获得本土文化认同,具有传承、创新本土文化的教育功能。
一、“融·创英语课堂”的内涵阐述
“融”指融合、融会,即单元主题意义下语言能力与文化意识的深度融合,融合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内容。《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文化知识的学习不限于了解和记忆具体的知识点,更重要的是判断其背后的态度和价值观。教师应融合当地的风土人情等文化元素,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变得更加多元化,体现英语教学的真实性、生动性和实效性。在教学实践中,本土文化是一种有效的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这种本土文化的融合,学生能热爱自己的国家和文化,具有家国认同感,在学习和交流中坚定文化自信。
“创”是创造、创建,即基于主题,创设文化情境,体验文化意蕴。我们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创新性思维和创造性表达,形成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真正做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统一,让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创设出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文化学习情境,使其在教学中具有现实意义,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有意义的语言学习和文化体验。
“融”是手段,“创”是目的,是将单一课型走向多元的有效途径,它不再是一种课型或模式,而是一个将各个学科、各种资源信息不断整合、随时调整、融合、重组的动态过程。“融·创”即融合、创造,在融合教学过程中的各种教学手段、教学形式和结合跨学科内容的基础上,实现英语课堂的生成,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使用、学会创造,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小学英语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素材,是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核心资源。但如何在教学中将文本与生活相链接,引导学生跳出文本感受文化,创造性地运用现有文化资源重构新文本,成为广大一线教师的困惑。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以外的本土文化资源,并通过渗透、对比的方式潜移默化地让学生于语言知识的学习中感受本土文化中蕴含的风土人情、传统习俗和生活方式等,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融·创英语课堂”强调将英语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兴趣相融合。它通过引入真实场景、情境和实践任务,让学生在有意义的语境中学习和使用英语,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参与度。教学过程中如何使学生在融合中实现创生?一是“心灵的融合”。课堂的正常开展有赖于教师和学生的思想统一和力量统一。唯有将心融于心,师生之间才能消除心理隔阂,使“融”之渠道通畅,在课堂中相融、相知,促使生生相助,教学相长。教师应创设真实、生动的情境,让学生在交流和体验中获得知识的理解和情感的升华,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二是“智慧的融合”。在课堂上,教师要尽力将所有的资源整合,汲取大家的智慧,互相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达到共生共融的目的。三是“行动的融合”。要实现真正的融合,就必须主动走出去,将研究过程融入日常的教育教学之中。“带着对问题的思考进入课堂,带着对问题的进一步思考走出课堂”是一种自觉行为。从“心灵的融合”“智慧的融合”到“行动的融合”,这是“融”的过程,也是课堂创生的过程。
二、“融·创英语课堂”的文化背景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阐述文化意识学段目标中提到:学生要能感知与体验文化多样性;明白自己的身份,热爱自己的国家和文化;具有家国认同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到骄傲。教师要深入解读和分析教材,结合学生的认知逻辑和生活经验,多层次、多角度地分析语篇传递的意义,充分挖掘文化内涵和育人价值,把握教学主线。同时,教师应该把对主题意义的探究视为教与学的核心任务,引导学生参与主题意义的探究活动,以此整合学习内容,帮助学生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融合发展。
“融·创英语课堂”教学主张的提出是基于课程目标和本土文化特色,以“学用结合”“课内外相结合”“学科融合”为指导思想,将英语教学从课本中引到更广泛的现实生活中去,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综合实践活动。惠安是一座有着多元文化的城市,地域特色、人文景观、风土人情都是丰富的学习资源,将这些元素融入课堂教学和作为课外延伸,学生带着在课堂中获得的新知识,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同伴的合作,在创造性思维的指引下,积极探索并创造出全新的语境。他们能够将所学的语言知识应用到实际场景中,与同伴展开对话、角色扮演或团队合作,并在这样的交流互动中不断塑造和创造出独特的语言环境。这种创造性的过程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还培养他们的创造力、沟通技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也从互相交流中获得反馈和启发,进一步完善和拓展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通过这样的合作与创造,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逐渐成为语言学习的主体,在更广阔的语境中融入和创造新的语言经验。
三、“融·创英语课堂”的主要特点
“融·创英语课堂”教学涵盖了儿童语言习得、多元智能和教育评价等多个方面,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和跨文化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它强调在有机整合的大背景下,把知识变成与实际生活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以主题开发为前提,融合各类学习资源、手段,将学、用、创融为一体,强化多学科间的联系,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是整合性。“融·创英语课堂”是一种整体性的教学方法,整合了学生的个性、情感、认知和社会环境,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多元化、富有挑战性和奖励性的学习情境。教师通过多方位、多角度地帮助学生获取知识,培养实际应用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从而使学生成为具有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综合型人才。
二是互动性。在“融·创”英语课堂中,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习资源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交流。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促进学生自主思考和参与的引导者。教师通过提问、讨论、反馈等方式积极与学生互动,鼓励他们表达观点、提出问题和参与讨论。这种互动过程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增强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并促使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应用所学的知识和延伸融合的本土文化资源。
三是创生性。学生经过学习,能对探索本土文化产生兴趣,感知与体验文化的多样性,并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有将语言知识与做人、做事相结合的意识和行动。教师通过设计多感官参与的语言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把生活融入课堂,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培养他们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四是增补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文化呈多元化发展,一些传统的本土文化逐渐缺失,“融·创英语课堂”主张结合教材主题融合本土文化,填补传统文化缺失的空白,设计精细化的语用活动实现知识迁移,增补课堂的本土文化元素和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识。
四、“融·创英语课堂”的教学模式
“融·创英语课堂”立足教材,将富有地方特色的教学资源、内容和方法融合到英语课堂中,跨学科整合知识,为学生创造更为综合和丰富的学习体验,使学生在经历学习、运用和再创造后,能达到启智、增慧和润心的效果。
五、“融·创英语课堂”的实施策略
“融·创英语课堂”注重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学习的同时,重点提升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交际能力、思维品质、价值取向和文化素养。教师助力充分挖掘英语阅读文本中的文化内涵及增补本土特色文化,学生形成应有的文化品格,使英语课堂教学互动与实践,通过融合、融汇、融通,实现“学”与“用”巧妙融合,学会创造,教学策略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实施。
1.以教材为载体,融入本土特色展开教学
以教材单元话题为主,本土特色内容为辅,引导学生在单元整体学习中,联系生活实际,归纳、整理出相关话题,制作思维导图来有效建构学生的知识网。如教学职业类时,拓展学生身边的人物,如渔夫、建筑工人等;教学服饰类时,链接具有惠安本土特色的惠女服饰文化,与教材的购买衣服话题融合教学,让学生了解惠女服饰的文化特色,激发学生了解本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弘扬和传承本土文化的意识。
以北师大版小学英语(三年级起点)五年级上册Unit3 Clothes Lesson1 Atthe clothes store为例。故事前的活动是由师生自由谈话展开,教师身穿惠女服饰,从而引入本课话题Clothes。教师围绕妈妈带Ken和Ann到商店购买衣服展开教学,呈现服装的名称,询问衣服尺寸、颜色的句型,评论衣物大小以及价格高低的表达。教师创设Mocky到惠安崇武旅游的情境,他想为Ann买惠女服饰作为礼物返赠给Ann。在购买惠女服饰的情境中,运用所学语言进行对话交流。教师播放惠女服饰文化特色视频,通过视频让学生了解惠安女服饰的文化特色,激发学生了解本土文化的兴趣。
2.以课堂为阵地,探寻校本课程开发途径
教师要设计合理的教学过程,力求探究高效有趣的方法。英语课堂教学设计应体现英语教师对课堂教学流程科学而全面的把握,进行有效的英语课堂教学设计。有效的拓展性教学需要切实可行的教学方式,将教学理念与策略操作化。可利用学生对家乡习俗、惠安服饰的特色、家乡美食、引以为傲的建筑业发展等的认知而形成正迁移,培养用英语表达家乡趣闻等,注重小结归纳,注意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以及热爱家乡,用英语传播家乡文化的意识。
以北师大版小学英语(三年级起点)四年级上册Unit4 Bobby's House Lesson 1 This is the living room.为例。教师引导学生指认和说出房间的名称:living room、bedroom、bathroom等词汇,并在故事学习的基础上,把惠安建筑特色融入课堂中,引导学生设计惠安传统古民居网页用于宣传惠安本土文化,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了解更多本土文化,激发保护古建筑、爱国爱乡的情感。
3.以学生为主体,丰富学生英语学习形式
在英语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个人生活经验和社会生活需要,围绕特定主题,由真实问题或任务驱动,自主、合作参与实践和探究,用所学语言进行有意义的思考和交流,实现学以致用、学用一体。教师可以穿插标识征集、节日手抄报制作、自制绘本比赛、小主播视频介绍、英语小导游、文化对对碰等活动,营造一个活泼、多维的教学氛围,从而有效提升文化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对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以北师大版小学英语(三年级起点)六年级下册Unit7 Vacation Lesson4 MyTrip为例。教师引导学生通过Amy采访Jim,谈论关于Jim旅行的经历展开,用表格列出了采访的基本框架和内容,就Jim的旅行经历进行询问和说明;接着根据提示补充完成有关Jim的旅行日记,并教学生如何写好旅行日记;最后以我们好朋友Ann来惠安旅行,也写了一篇旅行日记,再次给学生旅行日记的范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导图写出自己的旅行日记,同时渗透惠安本地文化,培养学生爱家乡的情感。
4.以融合为思路,整合多方资源辅助学习
教师可以利用课件制作、微信平台、微课制作等方法,增加学生操练的有趣性、主动性。将校本课程内容丰富化、趣味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教学辅助工具、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多元化。
教师的教不能只停留于完成本课教学任务,而要拓展知识的延伸点,把学生的生活带进课堂,通过与本土文化生活的链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用英语表达的兴趣和热情,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有效性。在教学语言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文化生活的熏陶,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言的意识,强化学生文化生活体验,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怀。
以北师大版小学英语(三年级起点)四年级下册Food话题整合课为例。本课创设了Mocky、Ken和Ann要到惠安找好朋友阿玲玩的情境,通过三个场景进行串联。场景一:Food preparation;场景二:Food festival;场景三:Food making。将以上有关“食物”的话题进行了整合复习,融合惠安特色美食,在主题语境中运用“What's this?This is...Do you like...?Yes,I do./No,I don't.”询问或说明惠安特色美食的名称,以及对这些美食的喜好,增补自制绘本故事—Mocky学习制作惠安地方特色美食,整合呈现地方美食的介绍,有关惠安地方特色美食的名称、美食是由什么食材做的、味道如何、对美食的喜好等知识,进行实质性的深入和提升,培养学生对地方美食的热爱,激发他们去探索和了解更多的地方美食文化。
教师引导学生从感知文化、理解文化到运用文化、传播文化,为他们传播惠安优秀本土文化乃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23.
[2]王建强.融创课堂的内涵、特征与价值解读[J].四川教育,2019(1):38-39.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92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