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成长的重要途径,也是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小学生普遍存在劳动意识淡薄,劳动技能缺乏,责任意识淡化等问题。本研究以小学生劳动教育为契机,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优势,组织开展相关的劳动主题教育活动,加强小学生的实践锻炼,不断强化小学生的责任意识,从而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教育,劳动教育,责任意识,培养策略,路径研究
劳动教育在国家整体教育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是推动学生全方位成长的关键路径。2020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该纲要全面阐释了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的深远意义、指导理念及根本原则,并具体规定了劳动教育的总体要求、体系建设、支持保障以及实施细节,为各级学校劳动教育的系统实施提供了规划和操作指南。小学阶段不仅是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为其终身学习和成长打下坚实基础的重要阶段。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化的新背景下,小学生缺少生活技能、缺乏责任感的问题依然普遍存在,这对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了多方面的不良影响。作为“五育并举”全面人格培养体系中的关键环节,劳动教育同样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手段。因此,利用劳动教育这一契机,真正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感,成为当前小学教育的一个重点。
一、责任意识的概念与内涵
责任感作为中华文明精神的内核,随着历史的推进,在不断强化其本质的基础上,不同的时代赋予其不同的内涵。然而,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责任意识始终是社会主流价值观所关注的一个核心要素,这一点历久弥坚。
(一)责任的概念与内涵
“责任”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两种含义:一是分内应做的事;二是没有做好分内应做的事,因而应当承担的过失。英语语境中表示“责任”意思的词也十分丰富,但由于使用语境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如responsibility,obligation,duty,liability等。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责任是人的一种社会意识的产物,就像马克思所说的,只要作为一个人,“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认识到这一点那是无所谓的。”因此,责任是一直与人共存的。但是,责任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出现的,受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社会经济关系的决定和制约,会因社会经济关系的变革而发生相应的变化。从实践层面来看,责任包含的东西较为丰富,可以看作是一个系统,它包括责任意识、责任行为、责任制度、责任成果等。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责任更多地体现在初级的道德层面,是人们自觉理解、自愿承担职责的一种道德意识的体现,这种道德意识一旦形成,便能成为每一个行为主体自觉履行责任的强大精神力量。
(二)责任意识的概念与内涵
责任意识一种自觉意识,它是个体对社会角色职责的自我意识及自觉程度,是一种自我约束的价值取向,是社会意识的重要范畴,是人们在一种理性认识支配下对于客观对象所具有的带有目的性、功利性和义务特点的心理活动。责任意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人们做出的行为必须对他人和社会负责,第二,人们对自己发生的行为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简单地说,责任意识就是每一个人作为社会个体能够知道自己的责任是什么,同时还能够自觉履行参加社会活动过程中应负的责任,并把这种责任转化到行动中去的心理特征。从社会实质来看,人的责任意识反映的其实是人的价值取向问题,即社会对于个人的尊重和满足,相对应地表现出来的个人对社会的职责和贡献。从德育的视角来看,责任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在社会实践和自我发展过程中所承担责任的一种认知与意识,是一种情感体验和人格素养。因此,责任意识在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内涵与意义。一方面,责任感映射了当代社会的意识形态;另一方面,它又积极地反馈于社会实际,对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产生着显著影响。
责任涵盖的内容比较广泛,如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自我责任等等,这些责任都是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社会个体必须具备和承担的责任。作为一名小学生,必须从小开始重视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只有这样才能立足于社会,才能更好地建设祖国。因而,在当前的小学教育活动中,应结合小学生的认知、心理发展特点,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而劳动教育正是一个很好的培养路径,通过有效的劳动教育,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养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在学习劳动技能中磨炼学生的意志,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以此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因此,劳动课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加强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重要性,在教育活动中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指导学生开展形式丰富的劳动教育活动,以此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合作精神等,促进学生个人全面发展。
二、在劳动教育中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价值与意义
(一)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新时代的学生对劳动仍然缺乏最基本的认知,有调查显示,很多中小学生理解的劳动教育竟然就是类似于学校定期组织的各种郊游、红色教育基地参观等社会实践活动,很多学生并不能理解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同属于劳动范畴,甚至还有学生认为劳动有高贵低贱之分。可见,学校和家长在教育中对劳动教育的忽视,造成了学生劳动观念的偏差。长此以往,必然会严重影响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小学劳动教育任重道远。教师可以抓住小学劳动教育这一教育契机,积极引导学生深入参与到日常的各项劳动中,让学生从中直接体验到劳动的艰辛,认识劳动的真正价值与意义所在,感受到亲身参与劳动的收获与喜悦,进而感受到自我的价值,增强自信,提升认知,激发其形成正确的人生目标。
(二)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形成一定的社会担当
在小学教育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甚至不具备独立劳动生活的能力,很多学生从小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甚至不会从事简单家务劳动,如洗衣物、做饭、打扫等。在进行班级清扫活动中,拿着扫帚随便打扫两下,就草草了事。在参加集体劳动时,怕脏怕累,劳动起来也没有条理,有发展成社会“巨婴”的趋势,他们生活不能自理,只会索取,不懂奉献和分享,在生活中没有感恩之心。南宋诗人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写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因此,积极参与劳动实践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把书本上习得的、生活中有所耳闻的关于劳动的知识储备转化为真实的身体体验。同时,还可以从中习得具体的劳动技能。比如,带领学生进行烘焙、做饭等实践,可以掌握烹饪的技能,能有机会让自己跟家人分享美食。让学生进行清洗衣物、整理衣物等劳动,可以培养其整理收纳衣物的技能,节约时间,提高生活效率。
三、在劳动教育中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策略与路径
新时代素质教育背景下,劳动教育成了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参考之一。为了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锻炼,要求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能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和劳动自觉性,让学生能够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因而,在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小学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加强劳动教育,让学生能够学会生存,学会与他人沟通交流,同时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和积极正向的道德意识,从中体会到劳动的乐趣,有效提高学生抗挫能力,全方位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一)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强化责任意识
劳动主题教育活动是劳动课教师或者班主任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也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在小学劳动教育活动中,班主任可以指导学生开展劳动主题系列教育活动,在活动中不断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认真履行自身在班级、学校和家庭中的责任,承担其相应的义务,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这对于密切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成长氛围都有着非比寻常的积极意义。如在小学劳动教育活动中,教师可以结合雷锋、张*德等先进人物,结合劳动节、国庆节等系列节日开展劳动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能够在了解先进人物先进事迹的同时,加强学习先进人物的思想和品质,借助与劳动相关的特殊节日开展劳动教育活动,加强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劳动故事,指导学生加强学习爱劳精神,进而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与泛化,有效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和责任意识。此外,还可以通过结合劳动主题的诗词,让学生能够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并且能够正确认识劳动的伟大和美,在劳动主题教育活动中,加强对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这一系列的劳动教育主题活动突破课程的局限,走出校园的围墙,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生活情趣,提升学生的责任意识,同时,还能够在劳动主题教育活动中引导学生共同参与劳动,学习与人交往的技巧,增强学生自我参与、自我设计、自我研究、自我评价的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树立良好榜样,提高道德品质
教师作为学生一切行动和学习过程的先导,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的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而在小学劳动教育活动中,教师要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全面加强劳动教育,在润物细无声中不断提升小学生的道德品质,逐渐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一方面,教师应谨言慎行,以正确的价值观积极影响学生。另一方面,教师应深度参与到班级劳动等活动中,与学生一起劳动,通过自己的亲力亲为感染学生。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教师或者班主任要以身作则,为学生做好表率。如在教室内发现垃圾时,要及时地捡起来,课桌椅歪了之后,要及时动手扶一扶。因而,在小学劳动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以身作则,不断强化学生的干净整洁意识,在身体力行中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效培养小学生的责任心和责任意识,让学生真正理解到班级是大家的、集体的,因而需要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来履行自身的职责,并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共同维护集体荣誉。通过有效的实践教学,以加强劳动教育,不断强化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有效提升小学劳动教育整体质量。
(三)加强实践锻炼,提升服务意识
在小学劳动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必须不断提升指导学生加强实践锻炼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在实践锻炼中强化他们的服务意识,让学生在日常活动中能够自觉履行职责,积极承担起相应的义务,有效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意识。如在班级日常管理中进行划分责任区,学生分组负责不同区域的劳动卫生,教师或者班主任参与到学生的劳动中并适时地给予指导评价,学生在教师的参与反馈中感受到劳动的快乐,养成一定的自律意识。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好班级教育的主阵地,多为学生创造实践锻炼的机会,在具体的情境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家校联合、校内外联合,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积极开展不同类型的活动,如开展劳动教育的专题讲座、社会义工服务活动等,通过多元化的方式教授学生劳动的真正内涵,培养学生一定的劳动技能,有效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当然,为了保障相应的劳动教育活动能够顺利进行,教师要加强与学生家长之间的联系,让家长能够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学生动手整理家务,使学生能够热爱劳动,并且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劳动活动当中。在不同类型的劳动活动中,让学生能够加强体验,在班级管理、日常生活中以及社区服务中所承担的角色,有效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总的来说,通过一连串有组织、有规划的劳动教学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对劳动的热爱,并使他们在日常的生活与学习中更好地发挥在集体中的作用,有效提升他们的责任感,进而共同维护集体的荣誉。因此,劳动课程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能,善于运用各类劳动主题教育活动中可利用的资源和条件,巧妙设计引导策略,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希平,徐慧等.小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与劳动能力的培养——基于积极行为塑造的视角[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76-81.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21.
[3]唐渊.责任决定一切[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4]闫晓英.立德树人视域下小学生责任感培养探究[J].教书育人,2021(14):28-29.
[5]张斌.新时代小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与研究[J].考试周刊,2021(35):15-16.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92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