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课程思政视角下,构建高职专业学习共同体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和保障。以《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为指导,总结高职专业学习共同体的构建逻辑:课程共同体是基础、教学共同体是关键、教师共同体是保障。依据构建逻辑提出课程思政视角下高职专业学习共同体建设的有效路径,旨在为高职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职,学习共同体
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目前,课程思政建设正处于发展时期,高职院校对于课程思政建设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微观角度,即从学科课程的知识点与技能点出发,挖掘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匹配的思政元素、案例等,形成显性的课程思政资源,而相对忽略了隐性课程思政的建设。传统的课程思政教学方式追求的是思政点的强制灌输,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学习积极性受限,而道德素养的养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是课堂中对于知识技能背后蕴含价值观的情感共鸣,是第二课堂社会服务、校园文化建设等对于道德的隐性培育。学习共同体是师生围绕共同的学习目标,通过师生互助、生生互学,携手解决重难点。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依赖、相互认同,最终实现共同提高。学习共同体的构建能有效转变传统的课程思政教学范式。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指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要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课堂教学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渠道;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1]。基于此,在课程思政视角下,本文将高职专业学习共同体构建分为三个方面:课程共同体的构建、教学共同体的构建、教师共同体的构建。
一、课程思政视角下高职专业学习共同体建设逻辑
(一)课程共同体:高职专业学习共同体建设的基础
课程建设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方式。《纲要》强调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课程思政视角下,构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而行的课程共同体是构建高职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基础。构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而行的课程共同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系统统筹不够、机制不畅等问题阻碍着二者的协同。二者既存在差异,又存在共性。差异是指二者从概念上来看截然不同,课程思政是指将思政教育元素,包括思政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各门课程,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而思政课程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共性是指二者都遵循着相同的德育目标、教学原则及育人规律。如何厘清思政课“主渠道”与各门课“一段渠”之间的逻辑关系,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下,求同存异,发挥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各自的优势,运用系统思维来构建最佳课程思政育人系统,是构建课程共同体的关键。
(二)教学共同体:高职专业学习共同体建设的关键
课堂教学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渠道。课堂教学的主要矛盾是供给侧教师教学方法与需求侧学生知识获取之间的矛盾。党的十八大以来,课程思政及思政课程建设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一系列指导文件也应运而生[2]。课程思政教学方式得到创新性发展,但距离能够将思政教育入脑入心还有一定的距离,主要矛盾在于教与学的供需不平衡,具体表现为师生角色的不平衡、教学内容的不平衡、教学方法的不平衡。因此,建立教与学平衡的教学共同体是高职专业学习共同体建设的关键。
(三)教师共同体:高职专业学习共同体建设的保障
课程思政建设的效果怎么样,关键在教师[3]。部分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存在偏差,认为自己只需要承担教书任务,而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必须坚持育人和育才相统一,必须将思政工作贯穿教育的全过程。长期以来,部分专业课教师缺乏课程思政建设意识及跨界融通意识,课程思政建设能力不足,因此,课程思政建设仍停留在对思政元素的生搬硬套上,浮于表面。基于此,构建教师共同体,共享跨界优秀师资,提高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是高职专业学习共同体建设的保障。
二、课程思政视角下高职专业学习共同体建设的有效路径
(一)整合课程育人合力,构建课程共同体
第一,建立上下联动的多层管理机制。高职院校要在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协同教务处等相关职能部门、各二级教学单位,建立上下一体联动的管理机制。“上”到战略精心谋划,优化顶层设计,成立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协调小组,统筹研究重大政策,指导各部门开展工作;成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提供专家咨询意见。“下”到一线落地生根,学校层面要定期组织召开课程共同体建设的工作布置和推进会议。同时,相关党政领导要带头指导,邀请专家召开专题讲座,为学生“传道”。教务部门要做好二级学院与马*思主义学院之间的协调工作,结合学校自身办学特色及专业特色,指导制定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而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考核方案。其他部门应层层推进,具体落实。各二级学院应积极动员学院教师全员参与课程思政建设,通过教学促使课程思政落地生根。
第二,建立左右联动的课程互动机制。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对于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而言处于同等重要地位,构建课程共同体应厘清思政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打破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之间的壁垒。马*思主义学院应与各教学单元互相联动、互利共赢、协同并进,将思政元素与学科知识联系起来,创造新的学术生长点,在理论和方法上为其他学科课程提供支持。同时,思政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考虑不同学科的授课对象,做到一专业一教案,汲取学科课程在教学方法、内容重构等方面的优势。专业课教师要邀请思政课教师共同系统挖掘知识点中所蕴含的思政品质,使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左右联动、同向而行,有效形成课程共同体。
(二)协调教学供需矛盾,构建教学共同体
第一,建立平等的教学关系。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与学生一直处于不平等地位,教师虽然从形式上给予了学生自由言说的机会,但是整个教学过程都局限在教师预设的“樊笼”中,容易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要想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就需要调整自己的角色,从课堂的主导者转变为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要做到尊重学生、关爱学生、了解学生、以身作则,实现师生互助、生生互学,构建教学相长的教学共同体。
第二,设计从“理论”走向“实际”的优质教学内容。“千禧时代”的学生个性开朗,思维活跃,习惯使用短视频等媒介获取信息、分享学习成果,排斥说教,乐于接受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而传统的教师“单声道”“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和枯燥的理论“灌输式”说教很难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无法达到课程思政的预期效果。因此,为了促使学习的真正发生,一方面,教师应深入调查研究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方式,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结合不同专业课程的特点,厘清思政元素与课程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找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契合点,将课程项目知识和技能的重难点转化为与思政教育相契合的融合点;另一方面,应利用好第二课堂,结合社会时事热点等,形成优质课程思政案例资源库,使专业知识有理论深度,课程思政有现实温度,实现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助力教学共同体的构建。
第三,采用从“传统”走向“科技”的先进教学方法。当代青年是在网络科技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传统“填鸭式”的思政元素灌输已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基于此,教师应该深入调查研究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方式,注重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并重。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通过创设情境、游戏互动、小组讨论等互动性较强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激发课堂活力,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应适应“互联网+”的新形势,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运用学生熟悉的“网络语言”“网络热词”等,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另外,教师应将更多精力延伸至课堂之外的潜在教育内容,拓展育人途径。充分发挥互联网采集和分析信息的作用,将在线课程网络空间打造成线上思想教育传播的主要媒介,通过“线上资源库自主式学习+线下教学实施”双路径渗透课程思政元素。利用在线学习平台等定期推送“大国工匠”“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等思政教育内容,使学生在与教师的线上互动中接受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耳濡目染中领悟思政教育的内涵,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双重作用。
(三)汇编优质师资队伍,构建教师共同体
第一,培育业务精湛的“大先生”。2021年4月,*近*总*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指出:“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4]因此,要进一步加强教师自身的师德师风。在学校层面,可通过师德师风培训讲座、思政主题教研等方式推进教师共同体的建立与发展,提升教师的合作学习能力,切实强化教师自身的思政意识和育德能力。在个人层面,专业课教师不仅要主动学习思政理论知识,坚定道德信念、锻炼道德意志、培养道德行为,提高自身的思政意识,而且要充分挖掘思政教育资源,并将其有效运用到教学过程中。
第二,组建跨界融合的“大队伍”。汇聚各方力量,组建包含思政教师、辅导员、企业专家等在内的“混编式”师资“大队伍”。思政教师作为思政课程的主讲人,承担着教育大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培养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其应在队伍中发挥思政引领作用,共同参与思政元素的挖掘和思政案例的开发。辅导员承担着学生的思政教育、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咨询、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工作,能够充分了解当下学生的特征,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在检验课程思政的实施成效方面起着关键作用。企业专家可发挥榜样模范作用,在实践中渗透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队伍成员要充分发挥不同角色身份的优势,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做到知行合一、言行一致,以身践行“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此外,队伍成员之间要相互交流,通力合作,目标一致,资源共享,共同进步,构建和谐教师共同体。
第三,搭建资源共享的“大平台”。“大平台”的搭建能够为教师的集体教研、教学能力展示、培训研修、资源共享、科研活动等提供技术服务与支持。第一,搭建集体研习备课平台。开放如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等的集体备课平台,实现师资跨地域、跨年级的集体备课,缩小地区差异,实现资源共享。通过定期召开课程思政教研活动实现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共享。第二,搭建培训研修平台。依托各培训部门分层次、分专题开展课程思政培训,提升教师的思政意识和思政教学能力。第三,搭建教学展示平台。鼓励教师参加国家级、省级、校级教师教学能力比赛和教学展示活动,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评。教师在比赛的过程中,可逐步积累思政资源,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第四,搭建资源共享平台。整合名校名师资源,建设一批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一流核心课程、在线开放课程。此外,建立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包括思政案例、思政教学视频等。
综上所述,在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专业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是一种兼容认知与情感、尊重个性与差异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师生互助、生生互学,可实现教学相长。在高职课程思政教学中构建学习共同体,旨在突破传统的政治灌输教育,解决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疏离、教学供需不平衡、育人主体能力不够等问题,为教育事业发展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5-28)[2024-03-25].
[2]杨洋,邵迪,宋妍,等.课程思政视角下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建设研究[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23(4):42-44.
[3]杜静,常海洋.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之价值回归[J].教育研究,2020(5):126-134.
[4]习**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方向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EB/OL].(2021-04-19)[2024-03-25].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92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