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分析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影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相关因素,通过课前导入信息技术、分类讨论教学、动手实践活动拓展、注重数学思想渗透、创新课堂课后作业设计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
关键词:高中数学,创造性思维,培养策略
创造性思维涉及对问题的深刻理解、新颖观点的提出以及灵活的解决方案。数学作为一门抽象又具体的学科,整个教学过程本质上也是一种探究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独立思考的逻辑思维能力,还可以真正激发学生学习高中数学课程的兴趣,进而提高高中数学教学质量。
一、高中数学教学中影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因素
影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因素大致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1.内部因素
一是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的知识基础是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基石。创造性思维不是凭空而生的,要想形成创造性思维需要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拓展和深化。因此,学生的知识储备是否丰富、知识结构是否合理,都会直接影响到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二是学生的动手能力。数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可通过动手操作来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同样离不开学生的动手实践。只有通过动手操作,学生才能更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并从中体验到探索和发现的乐趣。三是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掘自己的潜能,发挥创造性思维能力。
2.外部因素
一是教师的引导作用。学生由于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的限制,往往无法独立地完成创造性思维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启发,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发现问题的关键所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二是学生的学习环境。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二、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策略
1.借助信息技术课前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要重视信息技术运用,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深度融合、实现传统教学手段难以达到的效果。因此,教师应重视信息技术的运用,优化课堂教学,转变教学方式,如借助信息技术优化课前导入环节。以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二册第八章“立体几何初步”为例。这一章节内容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简单几何体的性质和计算方法,培养其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但是对于部分学生来说,这一章节内容较抽象难懂。在课堂开始之前,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一些优质的在线资源,如关于立体几何的微课程、教学视频等,让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初步了解。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利用3D建模软件,为学生展示一些基本的立体几何形状,如长方体、正方体、球体等,并动态展示立体图形的展开图,帮助学生建立空间与平面的联系。此外,教师也可尝试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为学生创造一个身临其境的学习环境。如给学生戴上VR头盔,身临其境地“走进”一个由各种立体几何形状组成的虚拟世界。他们可以通过手势或头盔的控制,旋转、放大、缩小这些立体图形,从各个角度观察它们。
2.利用分类讨论进行教学,培养问题解决能力
作为一种常用的数学方法,分类讨论主要是将复杂、多样的问题按照某种标准或特性划分为更简单、单一的子问题,再分别对这些子问题进行讨论和解决。在进行分类讨论时,学生需要明确分类的标准,对问题进行有条理的分析。这样的过程能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他们在面对问题时能够更有条理地思考。在分类讨论时,学生更容易从多个角度对问题进行思考,迅速找到问题的切入点,全面、深入地理解问题,进而提出更全面、新颖的解决策略。以人教A版高中数学选择性必修第三册第六章“计数原理”为例。计数原理是概率论和组合数学中的重要概念,分类讨论在计数原理的应用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如分球入盒问题,假设有5个完全相同的小球和3个完全不同的盒子。现在要将这5个小球放入这3个盒子中,每个盒子至少放一个小球,求有多少种不同的放法。首先,需要考虑每个盒子中小球的数量。由于每个盒子至少要有一个小球,可以先给每个盒子放入一个小球,剩下2个小球需要分配。接下来,可以根据剩下的2个小球的分配情况进行分类讨论:(1)两个小球放入同一个盒子中,这种情况下,只需要从3个盒子中选择1个盒子放入这两个小球,即有C31种选择盒子的方法。(2)两个小球分别放入两个不同的盒子中,这就需要从3个盒子中选择2个盒子,每个盒子放入一个小球,即有C32种选择盒子的方法,小球放入这两个盒子有A22种方法。根据分类讨论,总共有3+6=9种不同的方法。这个例子展示了分类讨论在计数原理中的应用,根据问题的特性和条件进行分类,可以更有条理地进行计算,从而得出准确的结果。这样的思维方式不仅有助于解决问题,还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利用动手实践活动拓展,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动手实践活动能够驱使学生深入探索和体验数学知识,从而激发创造性思维。动手实践过程也是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并寻找解决方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亲身操作,进行实验、观察和验证,寻找新的方法和观点,从而促进了创新思维的发展。以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二册第九章“统计”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的动手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统计知识,并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调查活动,让他们设计一个调查问卷,收集数据并分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思考如何设计问卷、收集数据、分析数据等问题。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模拟实验。例如,在研究随机事件的概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准备一些硬币、棋子等,进行多次模拟实验,并记录每次实验的结果。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探究。在研究回归分析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实际问题进行探究。学生需要自行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并根据数据之间的关系进行预测和决策。在深入理解和掌握回归分析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创新能力。
4.注重数学思想渗透课堂,增强学生应用意识
数学思想是人们对数学概念、理论、方法和思想的深入理解和掌握,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数学思想的渗透,学生可以形成正确的数学观念和思维方式,更好地掌握数学方法和技巧,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提高应用意识。以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第一章“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为例。这一章的内容是整个高中数学的基础,也是学生形成正确数学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关键。因此,教师在教授这一部分内容时,应该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以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教师要利用学习集合的机会帮助学生理解如何将实际问题中的对象进行分类和组合,从而形成一种数学模型,进而对实际问题进行更加准确和深入的分析。其次,逻辑用语是数学中用来表达推理和证明的重要工具。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常用逻辑用语的含义和应用,以及如何正确地使用“且”“或”“不”等词语来进行推理和证明。最后,教师要帮助学生就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对象进行分类和组合,并运用逻辑用语进行推理和证明,从而增强应用意识。
5.创新课堂课后作业设计,挖掘学生创造潜能
课后作业对于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拓展思维空间具有重要意义。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应当创新课堂课后作业设计,通过精心挑选和安排作业内容,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以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二册第十章“概率”为例。在教师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例子来引导学生理解概率与统计的基本概念。例如,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果你想估算一个班级中至少有多少人喜欢打篮球,应该如何进行?”在课后作业的设计上,教师可以布置如下任务:“请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实际问题,尝试用概率与统计的知识来解决。”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索概率、统计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例如,“在生物学中,遗传学中的某些现象可以用概率与统计的知识来描述吗?”对于学生的作业评价,教师应更加关注学生对概率与统计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对于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出现错误的学生,其要给予鼓励和建议,引导他们从错误中学习,不断调整自己的思路和方法。
三、结语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更有目的性和计划性选择科学、合适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同时,其也需要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落实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氛围,有效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玉龙.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策略探索[J].高考,2023(18):75-77.
[2]林荣艳.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23(43):114-117.
[3]张廷屏.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措施研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9(3):93-94.
[4]范海霞,何金春.素养导向下高中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策略[J].安徽教育科研,2023(29):19-21,27.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91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