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史料实证能力培养策略探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4-10-15 11:39:28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摘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从培养学生史料实证能力的视角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对历史史料进行分析和论证,能优化史料实证教学活动的效果,使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得到发展。鉴于此,文章对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史料实证能力的培养进行了系统的探索和分析,旨在促进历史教学的优化,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高中历史,史料实证能力,培养策略
 
  在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积极探索史料实证教学的全面创新,能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深度探究热情,使学生在历史知识的学习中加深对史料信息和实证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鉴于此,在新时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将史料实证能力的培养作为重点,从多角度对历史教学活动的创新进行细化分析,鼓励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深度探究,以增强历史学习效果。
 
  一、史料实证和史料实证能力
 
  史料实证是进行历史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其内涵主要包括两个面:其一,获取和鉴定史料;其二,对史料进行分析和推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认为史料实证就是对获得的史料信息进行辨析,并运用系统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相的态度和想法。
 
  史料实证能力是学生结合史料辨析历史和重现历史的能力,具体包含四方面的内容。第一,辨析史料信息的能力,即对史料进行收集、整理、筛选和分析,辨析其中的信息,包括真实信息和虚假信息,以及其中的误导和偏见。第二,运用史料进行历史重现的能力,即基于真实的史料信息,努力重现历史的真实面貌。这包括对历史事件、人物、社会背景等进行还原和解释。第三,提出合理解释和假设的能力,即在史料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合理的解释和假设,探究历史事件和现象的原因和结果,以及其对当今和未来的影响。第四,评估史料的可信度和价值的能力,即通过对史料来源、时代背景、作者背景、史料内容等进行评估,确定史料的可信度和价值,决定是否可以将其作为开展史料实证研究的依据。

\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史料实证能力的重要性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高度重视对学生史料实证能力的培养。下面对培养学生史料实证能力的重要性进行分析。
 
  第一,史料实证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历史学研究需要各种类型的史料作为基础,而学生对史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决定了其对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的理解深度和准确性。教师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能帮助学生学会获取史料、鉴别史料并准确分析史料,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本质,提高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
 
  第二,史料实证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历史辩证思维能力。历史学研究需要学者对史料进行评价和分析,通过分类和比较,形成自己的观点,帮助还原历史事件的本质和历史事实的真相。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对史料进行整理、分类、比较和推论,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辩证思维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核心素养。
 
  第三,史料实证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强化学生的家国情怀。通过高中历史学习,学生需要能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历史知识理解现实,并从中探索家国情怀。教师通过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国家历史、文化、传统和民间故事等,从而使其能在解析相关历史题目时表达自己对历史史料内容的见解和看法,将自己的家国情怀融入其中。
 
  三、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史料实证能力的策略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能提高历史教学效果,使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得到强化。下文对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史料实证能力的策略进行具体分析。
 
  (一)创设历史教学情境,解析史料素材知识内容
 
  在高中历史史料实证教学活动中,为了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情,教师可以创设教学情境,帮助学生真切地理解历史文化背景和历史人物事迹。具体而言,教师可以结合历史史实、历史故事、历史文物等创设历史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观察感受历史事件的时代背景与内容,从而更深刻地理解知识[1]。
 
  例如,在讲解“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时,教师可以创设与古代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相关的教学情境,然后将学生带入到特定的情境中,鼓励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分析和学习。在解析宋代经济发展历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宋代市场的情境,通过虚拟仿真技术,让学生“穿越”到宋代市场,体验宋代市场的商业文化和运作方式,并根据所接触到的史料分析宋代市场的经济状况、商业结构等方面的问题,如“在宋代商业文化中,商人及其地位、角色是如何被看待的?对于宋代市场中存在的商业贸易和商品流通问题,史料当中表现出来的是什么特征?通过分析史料素材,我们了解到现代商业方式如何影响其经济社会结构?在市场纵横交织的宋代,作为消费者该如何权衡商品质量和价格?面对日渐繁荣的商业活动,宋代政府如何管理商人和商业活动?”等。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这些历史知识进行深度分析和探究,以情境启发学生对史料信息的思考,能加深学生对史料内容的理解和认识,提升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简言之,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可以让学生充分体验和感受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以及历史文化等,形成直观的感性认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
 
  (二)开展小组辩论活动,探讨史料信息
 
  小组辩论活动是培养学生史料实证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释史料的能力。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小组辩论活动,指导学生全面了解史料信息,提高学生的思辨和分析能力。教师可以采取分组竞赛的形式,让学生在团队合作和个人竞争中自由发挥。在辩论活动开始前,教师可以给出具体问题或情境,同时规定好辩论时间、发言顺序等,让学生围绕有关史料实证的主题进行辩论[2]。在辩论结束后,教师可以分析各组学生的辩论过程和结果,引导学生发现史料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史料信息。
 
  以“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为例,教师可以在历史教学中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作为主题,以锻炼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为目标设计小组辩论赛活动,让学生在小组辩论赛活动中证明自己的观点,探讨史料信息,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全面提高学生的历史史料实证核心素养[3]。在小组辩论活动中,学生可以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作为辩论的主题思想,搜集历史史料,探讨史料信息,论证自己的观点。正方可以提出如下观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底蕴,包括诗词、文学、书法、绘画、音乐、戏曲等多个方面,其中不乏伟大的创世之作。这些作品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更在国外广泛传播,成为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中华文明独特而精深,不仅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辉煌成就,更在世界历史上留下了独特的足迹,其中包括茶道、中医、易经、象棋、武术等。这些文化成果在世界上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应用,对世界文化、经济、医疗等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华文化具有强烈的适应性,可以吸收、融合其他文化中有益的元素。中国历史中有过许多人才辈出、文化繁荣的时期,如唐代的开元盛世和宋代的文化繁荣等。这些时代的文化不只传承和创新了自身文化,还吸收融合了其他文化中的优秀元素。”反方可以提出如下观点:“中华文化固然很有价值,但其在世界上的传播并没有达到想象中的程度。虽然中华文化的一些元素在世界上有一定的影响力,但其整体来说并没有被广泛接受和认同。”“很多中华文化的元素虽然在中国本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与应用,但在其他国家的传播却遇到一些阻碍。例如,茶文化在国内发展得非常优秀,但在国外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文化差异等问题,导致传播受到阻碍。”“中华文化在融合其他文化元素时,也存在受限于自身特点的问题,虽然其具有自己独特的发展模式和特点,但这种发展模式也会导致一些外来元素难以被融入中华文化中,从而限制其在世界上的传播和影响力。”
 
  学生在结合史料信息进行系统论证和分析的基础上,深入探究史料信息,对辩论主题进行总结,如“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传播及其影响力大小仍然存在争议,正反方观点都有其道理和事实根据。我们应清醒看待该问题,推广中华文化中的优秀元素,同时也应积极克服推广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限制和困难,让中华文化在世界上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教师借助小组辩论活动的开展,能为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创造良好的条件,使学生深入探讨史料信息。学生在参与小组辩论活动的过程中,对史料信息的理解和认识也会更深刻,有助于促进其历史辩证思维的增强和史料实证能力的提高,对其自身全面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
 
  (三)解析文献史料题目,强化学生史料分析能力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通过让学生对史料内容进行系统分析和论证,能提高学生的史料分析和证明能力。因此,教师可以选择典型的高考题作为教学素材,通过让学生解析题中的史料文献,强化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使学生在分析中加深对史料的理解和认识,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系统理解。在文献史料分析类题目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阅读题目和史料,了解题目所问和史料中的重点内容。同时,教师要带领学生分析史料的类型和来源,判断是原始史料还是二次传承的史料,是古代史料还是近现代史料,是官方文献还是民间文献等,帮助学生对史料进行更准确的分析。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总结史料的主旨和观点,并判断其是否受到了时代背景、社会文化和作者思想等因素的影响,也可以鼓励学生运用批判思维对史料中的信息进行分析,并评价其真实性、可信度和价值[4]。
 
  例如,教师在讲解“世界文化的多元传统”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史料文献分析类题目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对课程内容和史料文献进行系统分析和论证,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导入具体的史料文献分析类题目,如“1836年,俄国著名作家果戈理发表剧本作品《钦差大臣》,描写的是一名小官吏路过某偏僻小城,当地人们误把他当作钦差大臣而竞相巴结、行贿。该作品______。A.抨击了资本主义政治腐朽;B.揭露了专制体制的腐朽;C.体现了浪漫主义文学风格;D.讽刺了拜金主义的风气”。然后,教师让学生结合这一历史史料进行分析,如:“《钦差大臣》是作家果戈理于1836年创作的一部剧本形式的作品。该作品揭示了贪污、腐败、专制等社会问题,对当时社会具有极大的批判意义。在该作品中,果戈理讽刺了当时官场的腐败现象和官僚主义的弊端,探讨了人性的弱点和道德败坏的影响。同时,作品也表达了作者对民主和自由的向往和追求,该作品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学生在史料分析的基础上,能找到解题的关键,其史料实证素养也得到相应的提升[5]。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帮助学生培养史料实证能力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增强学生的历史辩证思维能力,还能够帮助学生成为有家国情怀的人,切实增强学生对历史学研究的兴趣和热情。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将史料分析作为重点,从多角度对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进行培养,加深学生对史料信息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从而切实优化历史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陈峰.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能力培养策略探究[J].高考,2023(2):36-38.
 
  [2]李慧慧.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策略[J].基础教育论坛,2022(35):39-40.
 
  [3]胡晓娟.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策略[J].好家长,2022(3):83-84.
 
  [4]台敦敏.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能力培养策略研究[J].智力,2021(36):88-90.
 
  [5]郭纯宏.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策略[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1(1):30-31.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9147.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