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感性体验与理性思考:高中英语教学中深度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4-10-14 16:40:5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摘要:文章以“全球变暖危机”主题为例,探讨了情境教学法、问题导向学习以及英语学习活动观理论在高中英语深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并结合感性体验与理性思考的教学策略,采用“四个阶段、四个情境”的教学模式,通过具体案例展示了该模式在促进学生深入理解、应用和创新方面的有效性。文章提出了深度教学模式在语言教学领域应用的新视角。基于此,未来的研究可进一步探讨不同教学背景下的应用效果,并优化教学设计和评估机制,以适应更广泛的教育需求。
 
  关键词:高中英语,深度学习,情境教学法,英语学习活动观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深度学习理论为提升学生的语言技能和综合认知能力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本文将以一节围绕“全球变暖危机”展开的高中英语阅读课为例,深入分析教师应如何设计课程以激发学生的感性体验和理性思考,以及情境教学法、问题导向学习等策略如何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深度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通过实践活动促进感性和理性的综合发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理论研究
 
  (一)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是指在教学中学生积极参与、全身心投入,从而获得健康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1]。深度学习具有五个特征:活动与体验、联想与结构、本质与变式、迁移与创造、价值与评判[2]。有学者在此基础上补充了“内化与交流”这一特征[3]。问题导向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进行感性体验,并用理性思考解决问题,从而实现深度学习。深度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教师在教学中应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实际体验来建构知识体系。此外,深度学习还注重知识的迁移与运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二)情境教学法
 
  李吉林教授最早在1978年就进行了情境教学法的实验,提出“让学生在当下的情境中感受,然后用语言表达出来,或者在感受的同时进行体验,促进内部语言活动的活跃”[4]。情境教学法强调通过创造真实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感性体验和学习兴趣。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真实案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意愿,或是通过模拟社会实践,活跃学生的思想、意识和情感,从而使其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
 
  (三)英语学习活动观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了以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的的英语学习活动观,指出教师应设计多层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活动,提高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对知识进行深度加工,抓住学科本质,同时对知识及知识发现的过程进行价值评估,从而发展高阶思维能力。另外,活动应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特点,以及学生成长的社会文化背景和现实需求,使学习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增强学习的实用性和可持续性。
 
  二、“四个阶段、四个情境”的深度教学模式
 
  第一阶段:导入预热阶段(话题情境)。此阶段的教学活动聚焦新学习主题的引入,旨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为深入学习奠定基础。通过与话题相关的联想和结构化讨论,学生会被引入学习情境,准备好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和理解。
 
  第二阶段:学习理解阶段(理解情境)。此阶段的目标是加深学生对材料的理解,涉及探索材料的本质和变式。学生通过辨识与分类、分析与推断以及概括与建构的过程参与其中。此阶段鼓励学生通过多样化的途径深入探索并理解新知,为建构深层学习作准备。
 
  第三阶段:应用实践阶段(任务情境)。此阶段强调使学生将学习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在任务情境中,通过活动与体验,以及知识的迁移与应用,学生会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第四阶段:迁移创新阶段(思考情境)。此阶段旨在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在思考情境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价值评估并探索其新的应用领域。
 
  三、感性体验与理性思考的高中英语深度教学实践
 
  本案例针对“全球变暖危机”分四个阶段进行深度教学,旨在全面提升学生对“环境保护”议题的认识,同时培养他们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一)导入预热阶段——设计话题情境:了解全球变暖危机
 
  在此阶段,通过播放关于气候变化的视频,教师启动了学生感性体验的过程,引发学生对全球变暖危机的情感反应和思考。接下来,教师提出如下问题,引导学生了解背景知识:“How does the video make you feel?What is the video about?What do you know about climate change?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it?”
 
  随后,通过共享学习目标,教师鼓励学生采取目标导向的学习方式,进行深入的探索和学习。目标设计具体如下:
 
  (1)Discuss climate change afterfinding facts from the passage;(2)Draw a diagram describing how the greenhouse effect works;(3)Write a passage or make a poster about what you can do.
 
  这种目标导向的设计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在预读阶段,通过天气预报的图片,学生可以比较“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并从已有知识出发,通过联想和比较进行自主探究和合理推断。接着,教师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教科书上的图表,鼓励他们尽可能多地收集信息,通过分析和整合这些信息,深化对气候变化主题的理解。最后,教师通过一张极地熊的照片及阅读材料的标题,邀请学生进行预测讨论,探讨极地熊死亡的可能原因以及他们期待从文章中学到的信息,以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和对即将学习内容的期待。

       (二)学习理解阶段——设计理解情境:体会危机的严重性
 
  在这一阶段,教师要通过细致的文本分析和批判性思考,使学生对全球变暖的表现、原因、后果及可能的解决方案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知,深化学生对环境危机严重性的理解。
 
  1.识别段落大意
 
  首先,教师引导学生略读文本,找出每段的主题句并获取主要观点。此步骤加深了学生对文章结构的掌握,并促进了他们对信息的组织和总结能力的发展。
 
  2.分析文本结构
 
  接下来,教师要求学生根据主要观点概括文章的结构,识别文章类型,并预测目标读者可能是对哪类信息感兴趣的人。这一分析活动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文章的组织方式,也提高了他们的推理能力。
 
  3.深度理解信息
 
  (1)收集气候变化证据。学生先阅读文本的前两段,关注海洋温暖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及挪威斯瓦尔巴群岛上死去的北极熊等气候变化的直接证据。通过分析全球温度上升的图表,学生能够从具体案例中理解气候变化的广泛影响。
 
  (2)分析引人注目的案例。接下来,学生深入探讨一个具体案例——2013年在挪威斯瓦尔巴群岛因饥饿而死的北极熊。通过分析“何人、何时、何地、何事、为何”等基本要素,学生能够进一步直观地感受到全球变暖带来的巨大影响,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3)探讨温室效应的原因与特征。学生进一步阅读并分析关于自然温室效应及人为温室效应的段落,理解其对地球气候温暖化和适宜居住环境的重要性,以及人类活动如何加剧温室效应,导致地表温度快速上升。
 
  (4)跨学科学习与图表应用。通过与历史知识的融合,学生探讨了过去200年间人类如何通过燃烧化石燃料推动工业革命和现代化进程,进而加深了对人为温室效应历史原因的理解。学生使用图表描述温室效应的工作机制,以及在作品展示和同伴互评中分享与分析图表的清晰度和信息表达的效率。
 
  (5)探讨全球变暖的后果。在阅读第四段后,学生通过“头脑风暴”,探讨全球变暖可能导致的极端天气、地质灾害、动植物消亡、海平面上升等后果。结合实际新闻事件,如飓风“迈克尔”造成灾难和路易斯安那州沿海湿地减少等,学生能够从现实世界中看到气候变化的直接影响。
 
  (6)思维启发与价值观塑造。通过引入维克多·雨果的名言,教师启发学生思考自然的双重角色和人类对环境的影响,鼓励学生反思并探讨如何通过自身行动对抗气候变化,培养其责任感和积极的环保态度。
 
  (三)应用实践阶段——设计任务情境:面对危机,解决问题
 
  在该阶段,活动设计聚焦于将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该阶段通过两个步骤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和批判性思考,同时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1.反思性探询
 
  教师引用莫汉达斯·甘地的名言“地球能提供足够的资源满足每个人的需要,但不足以满足每个人的贪婪”,启发学生对气候变化问题进行深入反思。此步骤要求学生思考气候变化是否是人类贪婪的结果,以及如何平衡人类需求与自然的可持续性。这一反思性探询不仅能促使学生识别和理解气候变化的根本原因,也能鼓励他们思考解决全球问题的可行策略。
 
  2.协作解决问题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针对如何减少碳足迹进行讨论,进而设计海报或撰写短文提出解决方案。这一活动强调分工合作,需要时间管理者、记录员、编辑、发言人及多个思路贡献者,旨在模拟真实工作场景中的团队合作过程。通过这种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中,还能学习如何在团队中发挥作用,提升沟通和协作能力。

\
 
  (四)迁移创新阶段——设计思考情境:认识理论与现实的矛盾
 
  这一阶段需要设计一系列活动,引导学生深化对环境保护理论与现实挑战之间矛盾的理解,并激发他们进行创新性思考和付出实际行动。
 
  学生以合作形式探讨两个关键问题:(1)环境保护政策与经济政策的关系:教师通过询问学生是否认同“良好的环境政策即是良好的经济政策”,引导学生探讨环保措施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从而认识到实施环境保护政策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2)面对气候变化的挑战: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应对气候变化时遇到的困难及克服这些困难的方法。
 
  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共唱环保倡议歌曲Earth Song反思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以及如何采取行动保护我们的星球。这种通过音乐引发情感共鸣的方法,增强了学生对环境保护紧迫性的感知,并激发了他们的行动意识。
 
  迁移创新还可在总结、反思和课后作业中进一步延伸。总结活动和自我检测机制,旨在帮助学生整合所学知识,反思学习过程,并评估自己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作为巩固和延伸学习的一部分,教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应包括:
 
  (1)小组作业:研究不同国家制定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并与全班分享。这一任务旨在提高学生的研究分析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促进其国际视野的拓展。(2)个人作业:阅读有关绿色能源的文章,并制作可再生能源的思维导图。此活动鼓励学生独立探究,从而帮助他们系统化和结构化地整理知识,促进其深度学习。
 
  四、结束语
 
  本文通过深入探讨高中英语教学中理性思考与感性体验的融合应用,展示了深度教学模式在实践中的有效性和创新性教学策略的重要性。此外,“四个阶段,四个情境”的深度教学模式不仅有助于学生的认知和技能发展,而且能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参与和深度思考,为学生的全面成长提供了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郭华.深度学习的关键是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J].人民教育,2019(Z2):55-58.
 
  [2]郭华.深度学习的内涵与特征[R].北京:普通高中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综合组及学科组组长第五次会议,2021.
 
  [3]王蔷,孙薇薇,蔡铭珂,等.指向深度学习的高中英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J].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21,4(1):17-25.
 
  [4]李吉林.情境教学与实验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914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