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素养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涵盖了语言文字的应用、文本理解与分析等多方面的能力,构成了我们认识世界、处理信息、创新实践与社会参与的基础。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优秀的语文素养都能助我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相反,若语文素养不足,则可能限制我们的思维与交流,难以提升认知能力并融入社会。
语文素养的培养,其根本目的是促进个人的心智发展,包括提升写作、阅读、鉴赏等语文方面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来说,主要依赖于课本的学习。在深入阅读课文并写出读后感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理解,把老师讲授的课文知识点转化为自己经过思考和消化的个人见解,从而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水平。同时,学生也能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感受语言的美,体会作者的情感,领略文化的魅力,拓展视野的广度,增加思维的深度,培养创新的精神,从而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水平。
读后感虽然重在“感”,但这种情感是通过深入的“读”而产生的。只有在深度、认真的阅读中,我们才能有所“感”,才能有感而发。可以说,读后感是一种深度阅读的方式。因为在撰写课文读后感过程中,通过对课文的反复琢磨、细细品味,能够深挖细究文章的内涵,全面把握作品要表达的基本事实和事件脉络。在厘清基本事实的基础上,进一步揣摩作者的语言表达方式,体会作者在描写人物、叙事等方面所使用的文学手法与语言特色,更加切实地领略到课文中语言的美、情节的巧妙构思以及文字背后蕴含的文学意蕴。
以部编版《语文》六年级课文《少年闰土》为例,鲁迅的文字兼具凝练简洁和细腻真实之美。以开篇为例,虽只有寥寥几笔,但却从环境、外貌和动作三个方面充分展现了“月夜瓜田刺猹”中少年闰土的朴实活泼、机敏能干,将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如在眼前。在描写与少年闰土的初见细节时,鲁迅并没有从头到脚逐一罗列闰土的穿着,而是选取了有代表性、有特色、有意义的细节,“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家境清贫但深得长辈呵护的乡下少年形象。鲁迅在刻画闰土这个人物时,没有使用过多的形容词或复杂的句式,而是选择了简单直接的语言,让读者能够迅速捕捉到闰土的人物特质。
通过细细品味鲁迅的文字之美,我们可以感受到,在写作时,并不一定需要通过选取生僻的字词、华丽的辞藻来展现文采,而是可以通过恰当的、适度的细节描写来为文章增色,使文字更具真实性、更加有深度和张力,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例如描写拾荒老人,我们可以通过描绘街头喧嚣、垃圾堆的恶臭(环境),刻画老人沧桑的面容(外貌)、拾取垃圾时颤抖的手(动作)和破烂衣衫下瘦弱的身躯(外貌),让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拾荒老人的艰辛与坚韧,激发读者与人物建立情感联系、产生情感共鸣,从而能更加沉浸于故事情节中,体味老人的内心世界。
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课文不仅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主要途径,更是他们接触和理解人类文化的重要窗口。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专家精挑细选出来的,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审美元素,这些元素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的重要资源。深度品读课文并撰写读后感这个过程,能让学生由被动吸收理解知识进入主动思考理解,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思考者和创造者。在这个过程中,课文中所蕴含的审美价值会成为培养个人审美情趣的催化剂,从而提升个人的语文素养。这种转变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个体的生活实际息息相关。因此写读后感不能空谈,最好的方式就是联系我们自身的生活实际。因为读后感不仅仅是对书籍内容的简单复述,更是对书中思想、情感和价值观的深入理解和体验,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理解书中内容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在精神上获得成长和启迪。为了实现这一点,达到这个目标,我们需要在阅读的过程中,深入挖掘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让读后感成为自己内心世界的一种表达。
首先,我们来看文章的标题“少年闰土”。这个标题本身就引发读者对闰土这个角色的好奇,预示着文章可能涉及一个与众不同的、具有某种特质的少年。其次,我们深入文章内容。鲁迅以细腻的笔触,描述了与闰土的童年交往。这段纯真的友谊没有被封建礼教所束缚,也没有受到当时社会状况的影响。这里的描述不仅是对两人友情的展现,更是对那个时代纯真与美好的一种怀念。最后,鲁迅通过对闰土这一角色的深入挖掘,展现了一个时代的缩影,同时也传达了他对于那个时代的看法和感慨。这种深入的剖析和展现,使得《少年闰土》不仅是一篇关于友情的文章,更是对历史和社会的深入反思。综上所述,《少年闰土》的主题思想是多层次的,既包括对纯真友情的怀念,也有对历史和社会的深刻反思。这种深入而多面的主题思想,使得这篇文章成为语文教材中的经典之作。
这种个人与社会的交融,与鲁迅在《少年闰土》中展现的个体与时代的融合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就如文章中描绘的纯真友情在封建礼教和社会状况的阴霾中得以绽放一样,我们在写作中也能够通过联系个人和社会实际,让文字更加丰满、生动,展现出自己对文学作品和社会的独到见解。这样的深度思考和巧妙表达将为读者提供更为丰富的阅读体验,使得我们的写作更具深度和内涵。在具体写作中,我们可以从联系个人实际、联系社会实际、联系生活细节和表达真实感受四个方面入手。
首先,联系个人实际,我们可以从自身经历、思想和情感出发,讲述在阅读过程中与自己的生活经历相契合的地方,使读后感更具个性和真实感。其次,联系社会实际,将阅读内容与社会现实相结合,谈论自己对社会现象的看法和感悟,使读后感更具时代气息和社会价值。
进一步地,通过联系生活细节,我们可以融入自己在生活中的点滴感悟和体验,以小见大,展现自己的思考和成长,使读后感更具生动性和可读性。最后,表达真实感受是写作的关键,我们在撰写时要有勇气表达真实想法和情感,避免空洞和虚假的议论,使读后感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
在语文素养的培养过程中,区分好坏、辨别良莠的能力至关重要。特别是在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中,现象纷繁复杂,我们需要具备这种能力,以辩证的角度看待问题。课文读后感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对所阅读的内容有更深的理解和吸收,还在于它能够提高我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读后感是我们在阅读文本后,对文本内容、主题、风格等方面的思考和感悟。它不仅是我们对课文文本的理解和解读,也是对课文文本的再创造。在读后感中,我们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甚至可以对文本进行批评和反驳。
以《少年闰土》为例,这篇节选自《故乡》的文章,通过对童年时期与闰土相处的回忆,展现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艰难困苦的生活状况以及作者对旧社会的深刻反思。少年闰土是一个聪明伶俐、见多识广的农村少年,他和鲁迅虽然身份不同,但是年龄相仿,心灵相通,他们的友谊是纯真而美好的,没有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也没有受到社会现实的影响。然而中年闰土却成了一个憔悴沉默的庄稼汉,他的生活充满了苦难和无奈,再次重逢时,童年的美好都消失在一声恭敬的“老爷”里。闰土的前后形象反差反映了中国农民在封建剥削和殖民压迫下的悲惨命运,向我们展示了新旧社会的巨大差别。鲁迅用他的笔,揭露了旧社会的黑暗和罪恶。
通过阅读这样的作品,我们能够深入接触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现实,理解鲁迅所要传达的社会批判和人性关怀。这种体验不仅使我们更加热爱如今重新崛起、国富民强的祖国,同时也引发对社会问题的深刻反思。而在当今社会,我们可以将《少年闰土》中的故事与现实相结合,探讨对当前社会中存在的教育资源不均等、城乡差距大等问题的看法和感悟。通过这样的联系,我们能够使读后感更具时代气息和社会价值。这一过程不仅仅是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更是对我们自身在当下社会中所处位置的审视和思考,更加深刻地体验到鲁迅通过文学作品所展示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总而言之,课文读后感在培养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拓宽视野和增加思维深度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催化作用,是语文素养形成的催化剂,也是培养终身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91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