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阐述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思维品质的意义。结合教学实例,探索基于思维品质培养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即充分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加强师生沟通,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积极疏导思维,让学生突破思维定式;坚持读写结合,多角度培养思维能力;借助课外活动,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关键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思维品质
引言
英语学科中的思维品质指从英语视角或用英语分析、推理、判断、理性表达的意识和能力。思维品质是个体智力的反映,也是个人思维、个性特征的载体。高中英语是初中英语的延续。《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将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视为与语言知识学习同等重要的事情,认为思维品质是未来创新型人才必备的品质。阅读是高中英语教 学的重中之重。因此,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正视培养思维品质的意义和紧迫性,积极探索培养思维品质的对策。
一、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思维品质的意义
思维品质是个体思维在逻辑性、批判性、创新性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是个体心智特征的表现。思维品质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也是个体观察、认识、改造世界的必备素养和能力。英语是一门国际语言。在英语教学中,需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让他们有透过语言现象、知识看透问题的能力,为他们说英语、用英语打下坚实的基础。阅读是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其思维品质的重要路径。在阅读过程中,个体需要辨析各种语言、文化现象,梳理、提取重要信息,同时分析、推断信息的逻辑关系,评判各种思想观念,建构新的概念和认知(王超2019)。长期以来,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许多教师只关心词汇、语法和句型的讲解,教学重心较多停留在语言知识层面,很少结合学生实际开展思维训练。同时,英语阅读教学方法单一,内容不够丰富,课堂缺乏生机与活力。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没有质疑、批判所学内容的机会,只能被动地接受信息,机械地记忆知识,很难有独特见解和深刻认识。
21世纪是一个创新的世纪,而思维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在创新性社会,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已无法满足教学需要,难以胜任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任务(夏卫华2019)。为此,《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在培养学生语言知识、文化素养、学习能力的同时,善于利用多种工具和手段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从跨文化视角观察和认识世界,对事物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教育部2020)因此,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须转变观念,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和课程标准精神落到实处。
二、基于思维品质培养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
(一)充分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英语学科中的思维品质主要指对客观事物直接或间接、能动或被动概括、反应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首先要在英语学习情境中,让他们学习英语知识,概括英语信息,辨析英语现象,培养英语技能,为多角度看问题、创造性表达个人观点打下基础。教材是教学的根本。高中英语教材中收录了许多具有思辨色彩的课文,角度独特、层次较深。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整合教材资源,设计新颖、有趣的话题,发掘可以进行思维训练的内容,让学生的思维从低阶向高阶不断提升(莫影春2019)。因此,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利用教材,结合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提取、整合教材内容,使语言学习、思考创新融为一体。
例如,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不仅涉及体育、节日、友谊、文化、自然等众多话题,内容丰富,而且话题非常接地气,与学生日常学习有着密切联系,很容易吸引他们的兴趣,引起其情感共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深挖教材中具有思考价值的内容,设置合理的问题、话题,让学生分析语篇传递的信息和语篇意义。在讲授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一Unit 3 Sports and fitness阅读部分Going positive时,教师以任务为驱动,让学生阅读课文并思考问题:(1)Understand Kayla’s experience and her change.(2)Learn the“comparison and contrast”method of writing.(3)深入解读、分析文本信息,就“How to hand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arning and exercise well,and live a healthy life both physically and mentally?”展开讨论,针对实际问题提出建议。这样可以启发和鼓舞学生,促使他们真正理解文本的内涵和深意。
(二)加强师生沟通,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是思考的开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是,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非常被动,教师是教学“设计师”,知识的“灌输者”,在教学中起着统领作用。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就必须尊重其身心特点,让其有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机会,保障其质疑、合作,以及互相分享想法、见解和疑惑的权利。这就需要教师摒弃权威意识,与学生做朋友,给予他们应有的尊重和信任,鼓励他们发问、质疑,培养其探究、创新的意识和能力(胡洁元2018)。为此,《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转变理念、身份,以学生学习引领者、组织者、服务者的身份进行教学管理,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一方面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培养其自觉性、主动性;另一方面学会“放权”,鼓励、引导学生去质疑、探究、批判、创新,并与其积极交流、沟通,使其在思维碰撞间点燃智慧的火花,养成问题意识,提高思维能力。
例如,在讲授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二Unit 2 Wildlife protection中A Day in the Clouds一文时,在导入环节,教师先利用多媒体播放藏羚羊的照片和视频,让学生阅读题目,猜测课文内容,引出“protect endangered animals”这个主题,并简单讲述文章大意。然后,教师设置引导性问题:Why did the writer visit Tibet?What did the writer see?Where do Tibetan antelopes live?How does the writer feel?Who is ZhaXi?What did people do to protect the Tibetan antelope?让学生借助问题阅读课文,并找出该文的5个“W”,以及第5段的关键词和第6段的主题句,剖析文章结构、构成要素,以培养其分析文本的能力。最后,教师鼓励学生毛遂自荐,回答问题,并让其他学生就其答案进行点评,鼓励他们质疑、互动。总之,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补充相关内容和信息,使课堂向外拓展和延伸,使他们在交互环境中打开思路,培养问题意识和思维能力。
(三)积极疏导思维,让学生突破思维定式
许多英语教师虽然了解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意义,但是简单地将思维品质视为思考、分析与综合能力。其实,思维品质不仅包括观察、比较、分析、引申能力,还包括归纳、辨析、推理、批判和创新能力。大多数高中生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和思考能力,但在阅读方面只是梳理大致信息,辨析简单的语言现象,不能多角度看问题,无法掌握文本的内涵、外延与要义,在语篇深度把握方面乏力。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许多学生形成了固定思维,在阅读时只关注知识性内容的学习。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教师就要营造民主氛围,设计挑战性的任务、开放性的话题,引导他们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他们集思广益、合作解决问题,同时为他们释疑解惑创造条件,让其发散思维,突破思维定式,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一Unit 4 Natural disasters的The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是关于唐山大地震的一篇报道,主要讲述了唐山大地震发生前的异常现象、地震的破坏力及地震后的救援情况。在教学中,除学习地震相关词汇和表达方式外,还要培养学生对自然灾害的关注,让他们突破思维定式,针对文章中的观点或细节提出自己的见解或质疑,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人文情怀和批判思维能力。比如,文章虽然是一篇纪实报告文学,但是文中描述了许多奇怪的现象,尤其是在大地震来临前,许多事情有反常表现。又如,文章中出现了许多数字,这些数字有何作用?相关数字是否真实可信?关于这几点,许多学生会有疑惑。结合这几点,教师让学生梳理段落细节信息,搜集材料,了解更多有关唐山大地震的信息、关于自然灾害的英语表达,思考指令性语言、数据在纪实文学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归纳、提炼唐山重生的要素,多角度思考、讨论问题,尤其是地震预防、抗震救灾等问题,从而感受面对自然灾害时人道主义精神、不屈抗争的可贵之处,以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坚持读写结合,多角度培养思维能力
思维品质发展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间接性的语言学习活动是学生了解知识内涵、增进素材积累的根本。只有让学生参加真正的语言活动实践,探究语言深层次的含义,才能使其思维意识得到强化,帮助其完成知识和能力迁移。写作是阅读的拓展和延伸。在阅读的基础上开展写作实践,能促使学生有意识地学习,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锻炼思维,提高思维品质,从而使其思维更灵活,并符合认知发展规律。因此,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突出阅读教学的应用性与拓展性,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重视引入阅读材料,多角度拓展文字材料和教学内容,鼓励学生进行写作训练,使他们通过思考、创新将掌握的英语知识、素材转化为写作成果、能力,以达到培养其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
仍以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一Unit 4 Natural disasters的文章The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为例,在教学中,教师以“Natural disasters”为主题,开展主题学习活动。
活动内容:以2022年中国重庆森林火灾为例,让学生对比学习,进行读后续写或写作练习。
资料内容:2022年8月21日,重庆北碚歇马街道虎头村凹儿坪发生山火,英勇无畏的重庆人民众志成城,积极救火,各地也给予大力支持和关注。各主流媒体关于2022年中国重庆森林火灾的报道非常多,引起了网友的关注和热议。但是,YouTube中文频道关于2022年中国重庆森林火灾的报道非常少。
针对这种现象,让学生反思原因,进行评价;让学生模仿课文The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的报道风格、文章结构写作,或者选取优秀短篇报道进行读后续写训练,使他们在写作过程中将历史与时代连线,迁移、应用获取的知识、信息。
(五)借助课外活动,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思维的种类和形式是不同的,受先天遗传影响,具有个体差异性。但是,后天的教育与训练对思维品质的影响更大。高中生处于思维、认知发展的重要时期。语言学习不仅指语言输入,不能只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英语知识,而是要营造真实、生动的英语语境,借助不同途径传递英语信息,选取有争议性的话题,鼓励他们多角度思考问题,还要重视语篇分析、文本学习和语言实践,让他们在不同的语境中了解一些单词、句式的意义,增强对英语的认知、把控能力。这需要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做好课堂教学的同时,设计符合其思维方式的学习活动,或鼓励他们参与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以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
例如,在讲授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第三册Unit 1时,结合单元主题“Festivals and Celebrations”,教师让学生观看英文电影、电视剧或者纪录片,阅读英语名著Little Women、The Muppet Christmas Carol,借助课外阅读或英语实践活动了解世界各地的节日、文化,以及节日习俗、庆祝方式、节日美食等,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中国的春节、美国的感恩节、印度的排灯节等节日中选择一个进行研究并形成小组报告,开展节日主题的演讲、表演活动。当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以班为单位,设计有创意的节日庆祝方案,并明确活动主题,做好时间安排、活动流程设计和人员分工,确保活动能顺利进行。针对学生的小组报告,教师应明确评价标准,就报告研究深度、信息的准确性、报告的条理性给予点评,并选出优秀小组、优秀选手,给予鼓励。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他们接触纯正的英语,提高思维能力和活动能力。
结语
思维品质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维度,也是学生高效学习的重要辅助。阅读是获得知识,提取信息,建构个人认知的重要途径。借助阅读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是英语教学的成功经验,也是《课程标准》的要求。因此,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和英语教学规律,聚焦思维品质培养进行教学设计,营造有趣的教学情境,让他们发展个性,创新思维,有效学习,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培养思维品质、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
引用文献
胡洁元.2018.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策略[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9):22-27.
教育部.2020.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莫影春.2019.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策略[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12):24-29.
王超.2019.聚焦思维品质培养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探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6):76,79.
夏卫华.2019.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思维品质培养的案例研究[J].英语教师,(23):84-89.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89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