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阐述作业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意义。分析初中英语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教学实例,提出“双减”视角下初中英语作业设计的优化策略,即凸显素养导向,设计适切性作业;满足个性需求,设计梯度性作业;激发学习情感,设计多样性作业;提升自我效能,构建多维度评价。
【关键词】“双减”政策,初中英语,作业设计
引言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强化知识传递、实现能力迁移的一种主要手段,也是培育核心素养、实现全面育人的重要载体。实施“双减”政策后,如何优化初中英语作业设计,更好地发挥作业在巩固语言知识、提高语言能力、培育良好习惯等方面的作用,成了当下英语教师亟须探究的重要课题。
一、初中英语作业设计现状
实施“双减”政策后,中小学作业基本摆脱了原先的“题海战术”,但目前初中英语作业设计仍存在很多问题,主要归纳为以下三方面:
(一)形式单一,趣味性不足
作业重知识记忆、轻语言实践;重分数测评、轻素养培育;教师直接选用教辅资料,题型以完形填空、阅读、写作等为主,极少自行创编作业。单一的作业形式消磨了学生做作业的热情,难以维持其英语学习的兴趣。
(二)内容单调,创新性不强
英语作业实行“大一统”内容,导致班级中下层次的学生失去作业的动力;作业形式偏重书面作业,忽视了学科的工具性特点,听、说、读、写语言学习内容比例失衡,导致语言课程在口语表达、阅读能力提升方面的作用被弱化。
(三)评价单向,互动性不够
作业“唯工具论”,作业评价基本上通过单向的等级评定、分数评价学生的作业;侧重作业结果评价,忽视了作业过程中的互动性,导致作业反馈与矫正的低效性;忽视了学生在作业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使其缺乏自我审视,失去作业期待感,不利于形成自主学习能力。
二、“双减”视角下初中英语作业设计的优化策略
(一)凸显素养导向,设计适切性作业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强调:英语课程要使学生在获得语言能力的同时,在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教育部2022)。基于课标、教材、学情设计适切性的作业,是巩固课堂新知识、培养思维品质、培育家国情怀、提升学习能力的基础。
1.课标引领,指向素养培育
英语作业是学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坚持素养导向理念,指向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教师要聚焦教学目标开发教学资源,将作业设计起点指向课堂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巩固,推动其对语言学习策略的迁移和运用,培养其文化意识和思维品质,从而发挥作业的育人功能。
以人教版新目标初中《英语》九年级Unit 3 Could you please tell me where the restrooms are?Section A的第一课时作业设计为例,教师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语言能力:掌握礼貌地向他人询问信息的方法,提升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2)文化意识:感悟文化差异,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学会尊重他人,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3)思维品质:通过对不同场所功能介绍的思考和辨析,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4)学习能力:通过任务实践,提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合学情设计下列相应的作业:
(1)Make conversations using the information in 2a.
(2)Make a list of asking for information politely.
(3)结合学校周围的公共场所设施进行对话操练。作业设计起于核心素养培育大目标,落于课堂教学小目标,作业设计起点与落点匹配统一,相互适应。
2.主题统领,紧扣单元目标
《课程标准》强调要立足大单元理念,对作业进行单元设计,课时作业要基于单元大主题,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延伸,以便于整体把握作业的内容和难度,从而让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陈雪芳2023)。紧扣单元主题及目标进行系统设计,子课时的作业服务单元目标,与单元主题相对应。要从大单元的角度,设计子课时作业内容。
以人教版新目标初中《英语》七年级(下)Unit 9 What does he look like?Section A 1a—2d的教学为例。本单元的中心话题是描述人物的外貌,要能够正确运用时态与人称进行对话。围绕单元主题要求、课时内容,设计相应的课时作业:(1)运用课时单词完成对同桌、家人的外貌描述;(2)描述与人物有关的对话,进行听力训练;(3)运用单元所学单词为班级同学设计风采卡。
作业一巩固了单元所学的人物外貌的单词、短语及句型的基本用法。作业二在听力训练中了解了听讲内容。作业三是对外貌描述词汇的有机拓展,实现了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提升。
课时作业的内容和形式紧扣大单元主题、教学目标,有呼应与匹配,既拓展了学习资源的宽度,又挖掘了学习的深度。
(二)满足个性需求,设计梯度性作业
作业具有教学诊断、评价的功能,而英语作业“大一统”的设计内容,容易掩盖学生的真实学习状况,影响教学诊断的精确性。“双减”后,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考虑学生的知识范围、学习兴趣、记忆水平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创新作业形式,设计分层化、梯度性的作业,从而激发各层次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潜能,培育其学习能力。
1.尊重差异,落实分层作业
教师对班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情况进行调查分析,设计挑战型、提高型、巩固型三个层次的作业(聂永春2023):挑战型面向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内容侧重知识点的开发实践、迁移创新,促进其思维品质的培养、文化意识的提升;提高型作业面向中等基础学生,内容侧重难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帮助其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提升英语学习能力;巩固型作业面向全体学生,确保其完成课程教学设定的基础目标,保持英语学习的基础能力。
例如,人教版新目标初中《英语》九年级Unit 6 When was it invented?的Section B 2b中,教师围绕“文本背诵”内容设计分层作业:
挑战型作业:能进行全篇背诵,且语言流利、富有情感;能自主完成默写,保证较高的准确率;寻找快速背诵的技巧。
提高型作业:积累写作句子,选择语段分段背诵,丰富语言积累。
巩固型作业:画出每个段落的重点单词和句型,进行熟读,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
通过分层设计,班级各层次的学生都能顺利完成作业,并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收获和提升,从而增强学习能力。
2.自主设计,打造实践平台
浙江省《义务教育教学管理指南》提出:要发挥学生的优势与特长,培养其深度思维。在梯度性作业设计中,教师要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创设其自主实践的情境,立足其爱好与特长,进行自主作业设计。例如,总结单元知识点作业如下:
要求:选择自己喜爱的作业形式,总结本单元知识点,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形式:书面表达、口语表达、思维导图、鱼骨图、微课制作、手抄报……
自主设计作业摆脱了“大一统”的作业模式,使学生从被动接收到自主选择,从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出发,满足了个性需求,赋予作业趣味性;打通知识学习与生活实践之间的联系,赋予了作业实践性,发挥作业作为课堂有效延伸的价值。
(三)激发学习情感,设计多样性作业
《课程标准》要求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建立课堂与生活的关联,设计复习巩固类、拓展延伸类和综合实践类等多种类型的作业(教育部2022)。作业应避免单一的形式呈现、单调的内容重复,结合班级学生兴趣、特长、爱好,依据教学内容,设计多样化作业。多样化作业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通过生动化、生活化、有趣化的情境最大限度地满足其学习期待,并融入文化意识、思维品质等素养的培育。
1.丰富内容,创新多元载体
英语作业既要设计书面作业,又要在听、说、读等方面进行有效训练;既要有短时作业,又要设计探究实践类的延时作业。教师可整合知识内容与生活经验,以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场景为载体,以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设计英语阅读分享、英语角色扮演、英语配音工坊、英语海报、英语主题演讲、英语音频录制等活动(黄晨阳2023)。作业形式可以采用线上展示与线下交流、独立完成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多元化方式。
以亚运会的话题为例,可以设计多样的英语实践类作业:
(1)收集亚运会成员国的介绍资料,结合资料编辑一份英语海报,介绍成员国的情况,并举办一期亚洲国家介绍海报展示;
(2)撰写家乡旅游景点的英语介绍资料,制作视频配音,并举办一期“美丽杭州欢迎你”的主题视频宣传展示。
(3)举行“My favorite sportsman(我最喜欢的运动员)”英语主题征文活动。
教师要开发利用教学资源,变革传统作业模式,丰富作业内容,营造学习氛围,从而促进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2.功能指向,探索多重样式
作业形式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影响其学习效果。教师可以设计课前前置作业、课中随堂作业、课后拓展和实践作业,指向不同的教学环节,实现不同的教学功能。
前置作业主要指向了解学情,确定课堂教学起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随堂作业主要指向课堂知识点的巩固、语言技能的夯实,诊断课堂即时效果,为课堂教学行为的深化与延伸提供方向指引;课后拓展和实践作业主要指向课堂所学知识与技能的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将课堂点状知识串联起来,从而达到语言知识与学习方法的运用、知识脉络的建构、学习能力的强化。
以人教版新目标初中《英语》九年级Unit 5 What are the shirts made of?为例:
(1)前置作业:搜集产自世界各国具有国家传统文化元素的物品。新课起始阶段,学生完成“新词短语自查”任务。教师根据作业情况了解学情,确定课堂教学的起点。
(2)随堂作业:通过Prediction、Fast reading、Careful reading等方式渗透课文内容及语法,检测学生对课文的掌握情况,随后提供思维导图,让其复述文本,提升课堂目标的达成度。
(3)课后拓展和实践作业:Speaking highly of my hometown。调查家乡传统工艺品制作的原料和过程,撰写调查报告,分享活动成果。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实践,提升语言能力和思维品质,促进对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
(四)提升自我效能,构建多维度评价
作业设计是评价的起点,而评价反馈是是后阶段学习的生发点。《课程标准》指出: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并发挥其在评价设计、参与和合作中的作用(教育部2022)。“双减”提出要创新作业反馈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在优化作业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要更新评价理念,优化评价方式,构建多维互动的评价反馈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提升其自我效能感。
1.评价反馈,提升作业质效
“双减”后,教师要优化结果评价的方式,关注作业过程中的纠错情况,以及作业过程中的学生学习态度、学习策略;忌用简单、千篇一律的评语。在师生互动中,富有情感的语言交流能让学生明晰作业中的问题,根据相应的提升策略在互动反馈中改进学习,提升作业评价的有效性。
生生互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作业评价反馈方式,在初中英语说话、阅读、写作类作业中,可以依托“同组异质”的学习小组进行作业的互动反馈,组员之间可以用客观的标准、委婉的语言发表自己的观点,借鉴他人的优点,指出他人的不足。这样的互动评价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性,还对养成协作能力、反思能力也大有裨益。
2.差异评价,彰显作业价值
作业评价以差异评价为起点,以激发学习兴趣、树立学习信心为支点,以思维品质、学习能力等核心素养的培育为终点,构建分层化的互动反馈评价体系,让班级各个基础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发展和进步。
对基础类作业反馈以肯定评价为主,及时发现学生作业过程中的闪光点,如书面作业的准确率提升、书写的美观度、口语作业的参与度都给予及时表扬。对提高类作业的评价反馈采用激励的评价方式,肯定阶段性努力的成果,指出作业中的问题及建议。对拓展类作业的评价宜高标准、严要求,进一步培育学生的思维品质、文化认同、学习能力等素养。
结语
“双减”政策的实施及相关的研究带给教师更多思考:优化作业设计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积极意义,要针对校情与学情,创新作业形式、丰富作业内容、构建多维度的作业评价方式,从而发挥作业的育人功能,真正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
引用文献
陈雪芳.2023.义务教育英语课程重构的价值意蕴和实践进路——“双减”视角下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J].福建教育,(7):41-44.
黄晨阳.2023.“双减”背景下初中英语作业设计优化探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3):63-64.
教育部.2022.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聂永春.2023.“双减”政策下初中英语作业设计的实效性策略研究[J].家长,(11):102-104.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88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