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浅谈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的观察与指导策略论文

发布时间:2024-08-06 10:32:5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对幼儿的教育要集中于他们的学习兴趣、想象和创造能力的培养,那么对儿童生活和游戏中的关注显得十分重要。教师在幼儿游戏中进行科学观察和有效指导才能帮助儿童发展整体性学习,因此在幼儿区域活动时应该要对幼儿各方面进行充分的观察,从而为他们制定更加合适的教学方式。文章将从材料的投放,以及如何进行科学有效的观察和指导等多个方面探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的观察与指导策略。

  关键词:幼儿园;区域活动;观察与指导

  在幼儿园的许多区域活动中,教育性往往会被附着于娱乐性和趣味性中,这就导致幼师在区域活动中对幼儿的教育很难起到最大的作用。幼儿的年龄还比较小,在进行活动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不能够自主解决,这时候老师就要发挥他们的作用,加强对他们的观察和指导,从而保证他们能够在活动中有所学习和成长。幼师在进行观察与指导时,应当加强对指导时机的敏感度,注重指导时机和方式,保证幼儿的需要能够得到满足。

  一、根据观察,科学投放材料

  (一)观察材料使用情况,及时调整区域材料


  想要区域活动开展得顺利有效,材料投放的科学性必不可少,幼师要根据幼儿所需投放凸显幼儿主体性的材料。幼师需要有观察能力和决策能力才能实现对幼儿问题和需求的有效发现。区域活动对幼儿的吸引力有多大、幼儿在进行区域活动时的投入程度以及对材料的使用频繁程度都是幼师值得观察的点。尤其是在幼儿的材料使用上,老师尤其需要重视观察工作的细心,了解幼儿是否可以正确地利用好材料,并在适当的时候进行指导。例如在“健康蔬菜”这一主题活动中,幼师要做好对幼儿的指导,让学生利用现有材料如纸片、积木等现场制作蔬菜模型,设计蔬菜沙拉等。此外,还可以将他们制作好的蔬菜模型悬挂或者埋在苹果模型或者香蕉模型等障碍物中,让幼儿区分辨认。在这个过程中,幼师要观察幼儿对材料的利用偏好和利用率,如果幼儿偏向于使用纸片自己绘制蔬菜模型,说明幼儿的创造能力强,如果幼儿偏向于利用积木进行拼接说明幼儿的动手能力强。其次,在制作蔬菜模型的过程中,幼儿对于一些辅助性材料的使用,都可以体现幼儿在某些方面的认识,如颜料的使用是幼师观察幼儿对色彩认知的一个重要方面。幼师要善于将自己的观察结果与幼儿的行为能力相联系,及时地调整活动材料,以此来提高幼儿与材料的互动效率。在不同的活动中,需要采用不同的方式使用材料,而如何科学有效地进行投放依靠于幼师平时的观察,因此幼师要加强自己的观察、应变与决策能力,为幼儿提供全面且合适的活动条件。

浅谈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的观察与指导策略论文

  (二)观察材料使用差异,满足幼儿需求

  每位幼儿的性格和学习能力不同,他们在同一活动中对材料的使用情况也会有所不同。有的幼儿使用的材料多;有些幼儿使用的材料少;有些幼儿对材料的再利用率高,可以使用同一材料进行多次创作。在活动中,如果材料投放得多容易造成浪费的现象,材料投放得少又容易造成材料不足的现象,幼儿的活动体验不佳甚至出现为争夺材料而争吵的现象。如果每一位幼儿都投放同样的材料又不能够很好地体现出幼儿的个体性,这就需要幼师能够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的特性,从而合理分配材料,保证每一位幼儿的需求都能够得到满足。例如,在开展“房子建造”的活动时,幼师为幼儿准备了木板、木棍、胶水、彩色颜料等材料,由于不同的幼儿喜欢的房子风格不同,因此幼师可以根据他们的喜好分配不同的材料,如女孩子可以为她们提供粉色、红色、紫色等颜色的颜料,而男孩子就可以提供蓝色、黑色、黄色等颜色的颜料。老师观察到女孩子的力气比较小,她们更喜欢使用比较轻便的吸管、小木块等等,男孩子则喜欢使用木板、石头等,那么老师也可以根据这一特点进行材料的分配。进行分配后将多余的材料放置在讲台上供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自行选取。利用幼儿的差异平衡好材料的使用是区域活动灵活开展的一大内容,在这整个过程中不仅保证了幼儿的需求得到了满足,还避免了浪费材料,保证了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结合适时、适当的原则,进行有效指导

  (一)抓住时机,适时指导


  幼儿在活动的时候需要有充足的自我空间进行探索,但由于年龄和思维方式的限制,他们难免会出现许多问题不能够独立解决,需要幼师给予一定的帮助。但幼师不可以时时刻刻都指导着幼儿,而是要适当地提供帮助,促进幼儿更好地完成任务,所以在对幼儿区域活动的指导时要遵循适时的原则,抓住时机对幼儿进行有效的指引。例如在开展活动“让物体飘起来”时,幼师准备多种材料如树叶、铁片、纸片、海绵等,让幼儿选择能够漂在水面上的物体。树叶、纸片都能够很好地漂浮在水面上。但是无论幼儿尝试了多少次,都不能够让木板很好地漂浮起来,在看到幼儿尝试过许多次后依旧没有成功,幼师就可以给幼儿讲解一下有关浮力的知识,木头的密度比水要大,水产生的浮力小于物体的重力因此会沉下去。那么如何让木块能够浮在水面上,可以放一些盐加大水的密度,幼师指导幼儿按照比例投放一定量的盐至水中,观察木头的沉浮情况,直至木头能够完全漂浮在水面上。通过幼师的指导,幼儿了解了有关浮力的知识,知道什么东西是能够轻松浮在水面上,什么不能够浮在水面上。如果一开始幼师就告诉幼儿哪些物品是不能够浮起来的,那么就会降低他们的探索欲,所以老师要找准时机进行适当的指导,给他们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要让他们在做任务的时候有醍醐灌顶的感觉,这样才会有更加深刻的印象。

  (二)留有空间,适度指导

  幼师对幼儿的指导不能贯彻整个活动过程,对他们的指导也不能过于明显,而是要通过提示、指引等方式给他们提供一条思路,然后再让他们根据思路自主进行探索。幼师需要对自身的职责加以明确,从自身的经验和幼儿的需求出发,对幼儿的想法、需求进行适度了解,引导他们更好地进行学习。例如,在带领幼儿进行“剪纸”活动时,由于剪纸作为中国一门传统的手艺,其中存在许多复杂的剪法,幼儿自己很难独自进行操作。幼师在让幼儿开始剪纸时,可以先在讲台上示意一遍,然后再让他们自己动手剪,如老师先教一遍如何剪出一只有着美丽花纹的蝴蝶,然后将纸张和剪刀分发给幼儿让他们自己剪,为了让幼儿剪出的蝴蝶更加惟妙惟肖,幼师可以指导幼儿对折纸张,然后用铅笔画出半只蝴蝶轮廓,来使他们剪出的蝴蝶更加美观。蝴蝶的基本轮廓剪出后,蝴蝶的花纹需要比较精细的剪法,很多幼儿不能够独立完成,操作不当甚至会剪坏整个蝴蝶,这时候幼师可以向他们伸出援手。但是为了不让幼儿养成依赖的习惯,幼师不能直接上手帮他们剪完,而是应该教会他们原理和步骤,然后交给幼儿自己完成。适度的指导可以让幼儿有更多空间来思考和完善自身的不足。

浅谈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的观察与指导策略论文

  三、观察有目标,指导有方向

  (一)跟随观察法,完善幼儿在活动中的不足


  区域活动作为幼儿最重要的活动,能够促进幼儿教育的顺利开展。幼儿园在开展区域活动时,幼师要有原则、有目标地进行观察,做到对症下药对幼儿进行指导,对活动进行有效的调整。幼师的观察要以实施指导为根本,在能够指引幼儿顺利开展活动为前提下进行观察。幼师的观察首先要遵循跟随原则,也就是在区域活动中,幼师要按照幼儿活动的节奏,通过对幼儿的追踪观察,有针对性地为幼儿提供指导。例如,在开展交流活动时,老师发现在活动中有幼儿不能够很好地融入集体之中,当其他小朋友在与别人聊天玩耍时,他一个人坐在座位上沉默不语。这时候幼师就要将自己的关注点集中到这位幼儿身上,观察他不与其他幼儿交流是因为性格比较内向还是因为今天心情不好。通过长期的观察如果发现这位幼儿一直都不愿意与他人交流,那么幼师就要想办法开导他,可以通过要求其他幼儿主动找他玩耍,来使他能够打开自己的心扉,积极融入集体之中。如果只是因为心情不好,那么幼师就要与他交流,了解他是不是遇到什么困难,帮助他找到解决方法。观察的跟随原则要求幼师持续性地观察某一个学生或者活动某一个方面的进程,幼儿在进行区域活动时,幼师不能进行过多的干扰,而是要在一旁默默观察记录,从源头找出幼儿的问题所在,思考解决方法,这样也方便他们对幼儿以后的学习生活进行规划,及时弥补自身不足,发挥优势,不断完善自己。

  (二)巡视观察法,把握活动整体节奏

  区域活动中,用好观察方法可以帮助幼师发现许多潜在的问题,也是推动活动顺利进行的催化剂,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观察是一门艺术,幼师要想捕捉到幼儿在活动中的情况,就要有“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敏锐,在抓住活动整体性节奏的同时,不断深入,捕捉细微信息。观察的另一方法就是巡视观察,即幼师通过到活动的各个区域进行巡视,对所有幼儿在活动上的表现做一个大致的判断。例如,在开展“新年策划”活动时,幼师以过新年为主题设计该区域的活动,在活动中设计了甜品制作区、年夜饭区和装扮区。在不同的区域放置不同的操作材料,老师观察幼儿在不同区域的活动情况,根据活动情况给出针对性的建议和指导。幼师通过整体观察发现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整体表现得十分积极,基本上也能够完成活动任务。但是通过巡视发现事实上,幼儿在不同区域的操作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如装潢区的幼儿不会使用胶水、美工剪刀等工具,甜品区的幼儿无论如何也不能够将糖果包裹好,经过多次尝试还没有成功后会显得很急躁,甚至自暴自弃放弃完成任务。如果幼师没有通过现场巡视,发现此问题,没有进行及时的帮助和指导,那么这些幼儿就会在此活动中产生消极情绪,最后放弃该活动。所以幼师要能够深入到幼儿活动当中去,以一个观察者的视野不断发现隐藏在幼儿活动中细微的信息,然后不断完善细节,使每一位幼儿都顺利地完成活动任务,在活动中获得满足感与成就感,从而积极投入到活动当中。

  四、指导有方法,活动有意义

  (一)赋能原则,提供幼儿正能量


  幼儿园开展区域活动是为了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所以在幼儿的区域活动中,幼师要时刻观察幼儿是否感兴趣,活动任务对他们来说是否难度太大,幼儿在活动期间遇到了哪些问题需要及时解决等问题。例如,“在幼儿之间是否出现矛盾”“幼儿遇到困难难以继续完成活动”幼儿在这些情况下容易产生消极情绪以至于不能继续完成活动。幼师通过观察发现这些问题之后,要对幼儿进行赋能,即通过鼓励和支持帮助幼儿克服心理问题,给予他们足够的正能量激励他们主动探索。

  (二)引导原则,保证幼儿的自主性

  区域活动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幼师的引导,幼师如果引导得当,则可以吸引幼儿一步步跟随幼师的节奏,走进活动情境当中,在不知不觉当中就完成了任务,收获了成长。幼师可以在引导中利用幼儿所喜欢的物体进行情境的创设,如在开展“健康医院”的活动时,为了让幼儿能够顺利进入情境当中,幼师可以利用幼儿生病时的经历进行引导“小朋友们,你们生病的时候爸爸妈妈会把你们带去哪里呢”幼儿回答:“医院。”接下来,老师问:“那你们到医院都是怎么看病的呢?”因为大部分幼儿在看病的时候都是由父母带领,所以自己对看病的流程并不太熟悉,那么接下来老师就可以引出今天的活动,让幼儿模拟医院看病的过程,帮助他们了解一些基本的看病流程和医疗器械,培养他们爱护身体的良好习惯。幼师让幼儿分别扮演医生、护士和病人,利用已经摆放好的玩具体温计和听诊器等工具模拟医院看病的流程。如果在这个活动中因为角色的分配而使幼儿发生冲突,那么幼师就要及时引导幼儿,向他们科普每一个角色的优点和存在的必要性,帮助他们合理分配角色。在活动期间,幼师还可以将日常知识与活动联系起来,让幼儿在此次活动中积累生活经验,以后在家人生病的时候可以承担起照顾家人的责任。最后,幼师还可以客观地评价他们在活动中的表现,指出需要改进和值得表扬的地方,鼓励他们下次可以更好地完成任务以此来强化他们的综合能力。

  五、结语

  在学前教育这个阶段,很多幼儿园都会采用游戏和活动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的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让幼儿接受幼师的教育,也有助于他们大脑的开发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如果幼师想要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能够学到东西,就需要充分了解他们的特点,对他们进行科学的观察与指导,实现因材施教,寓教于乐的目标。

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8582.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