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初中名著阅读,目前呈现碎片阅读、虚假阅读、机械阅读等现象,学生甚至依赖市面上各类辅导书取代实际阅读,注重琐碎的事实性知识识记,而偏离了名著学习的精髓与本质。如何真实高效地落实名著阅读,笔者认为项目化学习的出现及运用,通过任务驱动、情境促读、支架搭建、任务展示与评价等环节,既能帮助学生建构知识、运用知识,实现思维发展与提升,又能培育其各方面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项目化学习;名著阅读;驱动性任务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课程实施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如何在语文名著教学中贯彻课程理念,项目化学习的方式,无疑提供了一种很好的路径。
一、项目化学习概述
(一)什么是项目化学习
项目化学习是一种前沿的教学理念。项目化学习是更多关注学科或者跨学科的核心知识,以真实情境下的任务型问题为驱动,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统筹、协调、启发为主要手段,以多角度的评价方式和多样化的学习成果为结果的一种学习方式。
(二)项目化学习的意义
2022年,语文新课标强化课程育人导向,坚持创新导向。强化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推动育人方式变革,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学习和发展的需求。提出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倡导课程评价的过程性和整体性等理念,注重课程内容与生活以及其他学科的联系等理念,而项目化的学习方式,正是实行这一理念的有效方式。它有助于扭转教师主导教学,学生被动接受的现状,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鼓励学生采取多种方式,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开展记录、探究等各项活动,最终形成成果的构建与共享。
二、名著项目化学习的阅读路径
初中统编教材共有12本必读名著,24本选读名著,阅读量繁重。如果按照传统模式教学,在时间紧张、任务繁重的状况下,必然导致学生的假阅读、浅阅读,甚至因过分灌输而丧失了阅读的兴趣,反而违背了教材的初衷。而项目化学习的出现,可以有效改善这一情况。
名著阅读的项目化路径可以这样设计:首先,教师根据文体特质,抓住核心知识,设置富有真实情境的驱动性任务;其次,分解任务,形成小的任务阶梯群,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架,开发教学资源,通过高阶认知策略展开真实阅读,形成项目成果;最后,师生对整个项目化学习进行过程及成果的展示与评价。
下面,笔者将结合《艾青诗选》浅谈整本书阅读项目化学习的实施路径。
(一)聚焦文体特质,把握核心知识,创设驱动性问题,情境兴趣促读
初中部编版教材名著文体各异,不同的文体有着不同的阅读方法。如《红星照耀中国》是纪实类作品,基本要求是条理清晰地把握作品所写的事实。《昆虫记》是科普类作品,要求我们了解科学知识,体会语言特点,学习科学思维、理念及精神等。
《艾青诗选》这样的诗歌类作品,它有作为现代诗的一面,有对内容、形式上美感的追求,对诗歌写作样式的探寻;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诗歌背后的作者,以及作者所处的时代。读艾青的诗,中国那段尘封在诗人心灵深处的历史反复被提起,那字字珠玑的文字和历史书上的文字交相辉映,激荡着情感的暗流。
所以,我们在核心知识的把握上,一方面要关注到诗歌的写作手法及特色,一方面也要关注当时的诗人、背景及其想表达的深刻内容。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常常简单粗暴地让学生查阅诗人的背景资料,像应试做题一般,让学生进行诗歌赏析。这样的教学弊端是千篇一律的应试套路般琐碎枯燥的赏析,逐渐磨灭了学生读诗的兴趣。激情慷慨的诗歌成了兴味索然的练习题,本应该昂扬的课堂逐渐沉寂无声,成为老师和几个语文成绩优秀同学的演武场。
例如,在《艾青诗选》的教学实践中,笔者设置了如下真实情境下的驱动性问题。
(二)创设学习支架,聚力分解任务,形成任务阶梯群,助力思维提升
“学习支架”的运用,源于苏联教育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学习支架要为学生从现有水平到可能发展水平的发展,提供路径。
1.《艾青诗选》任务一,任务分解与学习支架使用,资源开发在《艾青诗选》任务一中,学生之前只是被动地接受过老师的作者资料介绍,从来没有接触过人物小传、人物年谱的编写,那么,我们可以适当地提供策略性支架和示范性支架。
2.《艾青诗选》任务二,任务分解与学习支架使用,资源开发《艾青诗选》任务二,主要是品析诗歌与朗诵诗歌。品析诗歌是个比较宽泛的概念,我们同样要为学生搭建好引导性支架。引导性支架宜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1)任务分解一
阅读艾青诗歌,对你感兴趣的诗进行涵泳品味,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撰写阅读卡片。基于卡片的制作,学生对艾青诗歌有了一个初步的把握。
(2)任务分解二
通过分解任务一,学生已经对艾青诗歌有了初步的把握,现在就需要我们设置思辨性、情境性支架,开发教学资源,如艾青的《论诗》,引导学生运用内容重构策略、勾连对比策略、图文转化等策略,进行总结与提升。
例如,中国的新诗起源于“五*运动”前后,主张以白话俗语入诗,一时间出现了散文语句分行排列就是诗的现象,没有诗歌的美感,艾青是如何看待这种现象的,你能从他的诗歌中看到具体的体现吗?
小澜同学擅长美术,她认为艾青的诗歌色彩丰富,充分体现了绘画美。她查阅资料后得知,艾青曾考入国立西湖艺术院绘画系,绘画给艾青诗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此,她为艾青的诗歌《当黎明穿上了白衣》绘制了一幅画,将其交给艾青纪念馆,你能进行评价,并说说看艾青还有哪些诗作也突出体现了其绘画美吗?
(3)任务分解三
朗诵诗歌,我们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策略性支架,如:为学生提供一些常用的朗读符号标记方法。或者向学生介绍朗读诗歌的注意事项。如:把握作者的情感基调、读准诗歌节奏停顿,随着诗人情感的起伏,吐字轻重、语速缓急也要随之发生变化。读诗的过程中,还要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脑海中浮现相应的画面,把听众带入作者呈现的诗境之中。最后,诗歌朗诵除了声音,我们还可以辅以一定的表情、动作,加入合适的音乐、灯光来渲染氛围,但不宜喧宾夺主等。
3.《艾青诗选》任务三,任务分解与学习支架使用,资源开发
《艾青诗选》任务三,主要是写作诗歌与读后感。关于这两者的写作,学生平时训练得比较少,我们也要为学生提供策略性支架,让学生有抓手,更好掌握。例如,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诗歌写作的小贴士,或者为学生提供读后感写作方法,也可举例分享一些写作主题。
例如,伟大的艺术家是时代的触须。艾青主张把个人的悲欢融合到时代的悲欢里,反映自己民族和人民的苦难与命运,反映现实的生活和斗争,鲜明地抒发时代的呼唤和人民的心声。
心怀光明,向阳生长,永不屈服。艾青诗歌,虽然笼罩着忧郁,但并不让人感到绝望。在艾青的诗中,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历史前进的沉重感,更是个人和民族自强不息、砥砺奋进的强大伟力。
(三)小组合作交流,完成项目汇报,进行成果展评,聚焦问题解决
在项目评价中,我们要将过程评价与成果评价相结合。对学生正向引导。教师要与学生共同建立评价标准。还应对学生团队中的不同角色设置不同的评价指标。
如基于学生项目学习中小组成员角色的自我与他人评价量表(如下表)。
三、结语
项目化学习确实是一种先进、高效、创新,有助于学生思维品质提升、核心素养培养的一种教学方式。它能破除学生对名著学习的倦怠情绪、畏难情绪,为课堂带来生机与活力。
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85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