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单元整合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4-06-06 10:20:2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为帮助学生有效建构数学知识体系,文章基于作者的研究经验,结合教学案例系统,介绍了创设单元综合情境、结合情境传递知识、解决复杂数学问题、系统整合已学内容、关联多个单元内容、指引学生观察生活等单元整合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旨在为一线教师提供参考,让学生能够由浅入深地参与单元学习活动,整合并内化单元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单元整合;教学策略
  本文强调的单元整合是指教师结合教材中一个单元或多个相关单元的主题指导学生开展深度探究活动,使学生找出不同学习材料、问题、活动之间的关联,从而让其了解学科本质,形成学科知识网络,并能够在特定情境中灵活运用知识网络中的知识点解决具体问题的教学理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在单元整合视角下合理运用有助于学生深度参与学科学习活动的教学策略,让学生有效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打破不同课时知识点之间的壁垒,确保学生可以灵活迁移运用与特定情境相关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一、创设单元综合情境,呈现单元关键词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单元综合情境呈现单元关键词,为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作好准备,让学生在单元学习期间结合关键词展开深度探究[1]。为增强单元综合情境创建效果,教师可以通过播放视频、讲述故事等方式,创设可以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情境,并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通过提出问题、突出情境细节等方式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找出情境中的关键词。教师可以将关键词写在黑板上,并在单元学习期间多次复现。这样,在单元综合情境的辅助下,教师可以让学生初步认识到单元学习中的各个知识点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并保障学生可以在单元关键词的启发下取得相对理想的单元知识整合效果。

单元整合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研究论文

  以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教学为例,本单元教学期间,教师需要让学生初步认识圆,并学习圆的周长、面积以及扇形的基础知识。在创设单元综合情境时,教师可以开发微课,在微课中呈现如下案例:
  一位教师正在介绍自己设计的花坛装饰方案,方案关键信息为:(1)给花坛四周围上围栏;(2)给花坛外围的环形座椅刷上新漆;(3)在花坛内种植漂亮的花卉(花卉分为5种,通过种植花卉将一个圆形花坛划分为5个扇形区域)。确定装饰方案后,几位教师展开测量工作,得出花坛、花坛外围环形座椅的直径,并由此计算花坛的半径、周长和面积,记录需要购买的围栏的长度、油漆的量和各类花卉种子的量……
  在微课中,教师可以通过动画图片展示花坛装饰方案细节和几位教师测量花坛、环形座椅直径的过程。受到“长方形和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等与图形相关的单元学习活动的影响,学生可以基本理解微课内容,但由于缺乏对“圆”的相关知识的了解,部分学生可能无法顺利提取出微课中的关键词。因此播放微课后,教师可以截取微课中的关键图片,简要复述微课内容,并与学生展开讨论,从而提取出单元关键词,如圆、扇形、圆环、周长、面积、直径等。由此,教师通过创设单元综合情境,可以自然呈现单元关键词,为学生指明单元探究方向,并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为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二、结合情境传递知识,掌握单元知识点
  完成单元综合情境创设工作后,教师可以结合情境传递知识,从而让学生逐步掌握单元知识点。实践中,教师可以选择单元综合情境中的部分信息,启发学生展开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教材中有助于解读情境信息的例题和习题,然后指导学生重新分析单元综合情境内容。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在单元学习过程中逐步深入单元综合情境,在加深对单元综合情境解读深度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单元学习期间取得的进步,增强学习信心,又可以让学生透彻理解并扎实记忆单元知识点,取得相对理想的教学效果。
  承接上例,教学本单元“圆的认识”相关知识期间,教师可以再次展示微课中几位教师测量花坛直径的过程,并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要测量圆的直径?花坛有几条直径?如果你是设计师,你会设计怎样的花卉种植方案?借助这些问题激发学生思维后,教师可以将问题书写到黑板上,并让学生阅读教材“圆的认识”一课内容,学习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并在自己画的圆上设计漂亮的图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练习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重新阅读黑板上的问题,并基于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回答问题。最后,教师可以重新展示微课,让学生加深对单元综合情境的解读,更好地掌握单元知识点。
  三、解决复杂数学问题,形成单元知识链
  教师需要让学生认识到同一单元各个知识点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生活中存在需要利用多个知识点解决一个复杂问题的情况[2]。单元教学期间,教师应指导学生解决一些复杂的数学问题,从而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复习旧知识,找出两个或多个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并做到连点成线,形成知识链,从而助推单元整合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完成教材中综合性较强的习题,也可以自己设计能够调动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参与数学活动积极性的复杂数学问题。

单元整合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研究论文

  以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简易方程”的教学为例,教学“方程的意义”“等式的性质”期间,教师可以让学生掌握根据已知信息列出方程的方法,在教学“解方程”时,教师需指导学生学习求未知数的方法。为让学生找出这些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教师可以引入如下应用题:
  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36米,宽是5米,求长方形的长。
  在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中的例题,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分析题干信息,即画出一个长方形,标记其周长为36米,宽为5米,并鼓励学生设未知数,列出方程并求解:
  解:设长方形的长是x米。
  2(x+5)=36
  2x+10=36
  2x+10-10=36-10
  2x=26
  2x÷2=26÷2
  x=13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列方程”与“解方程”结合,提升其列方程、解方程的能力,并让学生找出教材中不同例题的关联性,形成知识链。
  四、系统整合已学内容,初步构建单元知识网
  完成单元内各个知识点教学任务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系统整合已学内容,初步构建单元知识网[3]。教师应注意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开展相关工作:针对低年级学生,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梳理单元内容,以此提升其整合已学内容的意识;针对具备一定单元知识梳理经验的学生,教师可以先鼓励学生自主梳理单元知识,再检查学生自主梳理的成果,指出学生存在的不足,增强学生单元学习效果,确保学生在建构单元知识网的同时提升整合单元知识的能力。
  以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一)”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先启发学生思考回顾单元综合情境分析期间提炼的关键词,即“轴对称图形”“平移”“旋转”。然后,教师可以围绕各个关键词展开追问,辅助学生整理单元重点内容,并得出如下单元知识整合成果。(1)轴对称图形:轴对称图形是指在平面内沿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这条直线叫作对称轴。(例子:五角星、乒乓球拍、蝴蝶风筝等)(2)平移:在同一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整体按照某个直线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例子:向上或向下移动的电梯)(3)旋转: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绕一个定点按某个方向转动一个角度。(例子:转动的风车、转动的陀螺等)
  由于本单元内容相对简单,且整合期间文字叙述类的内容较多,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记笔记的方式记录以上信息。而针对知识点复杂的单元内容,教师还可以通过表格、思维导图等形式辅助学生整理相关内容,助力学生建构单元知识网。
  五、关联多个单元内容,丰富知识网信息
  小学数学教材中很多单元内容之间具有明显的关联性,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关联多个单元内容的方式为学生丰富知识网信息。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与其他单元知识点相关的习题让学生复习旧知识,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结合习题中的知识点和新单元知识网内容复习已学单元内容,最终构建内容更加丰富的知识网。
  以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法”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在指导学生整合本单元信息后,补充如下: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相关习题:一个足球92.5元,一个排球58.4元。体育教师要买一个足球和一个排球需要付多少钱?体育教师共带了200元,他能用剩下的钱买一副价格为47.8元的羽毛球拍吗?
  结合这一例题,学生可以自然地回顾“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相关知识。为提升学生计算的准确性,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如下思考提示:“做小数乘法计算时,需要做到小数点对齐吗?做小数加法和减法计算时,小数点需要对齐吗?”此后,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翻阅小数加法和减法笔记和错题本等途径系统回顾相关知识,并将其与小数乘法知识进行结合,丰富学生的知识网,形成关于小数计算的知识网。当后续完成“小数除法”单元教学后,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将小数除法相关知识整合到小数计算知识网中,让学生在深度学习各种小数知识时建构更全面的知识网络,关注到在计算中需要关注的细节,加深知识记忆的深度。
  六、指引学生观察生活,迁移运用知识网
  在确保学生掌握已学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迁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4]。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展示自己录制的真实视频,让学生结合知识网中的知识点分析视频中的生活现象,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使其感受到观察生活现象的乐趣。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走进生活,发现并解决数学问题,记录观察成果。
  以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运算律”的教学为例,在指导学生建构“运算律”知识网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可以运用运算律解决的问题。首先,教师可以分享视频,在其中展示如下场景:
  场景1:一名学生在超市想要购买一些零食,这些零食的价格分别为2元、6元、14元、8元、8元。
  场景2:母亲定期用拍立得给孩子拍摄照片,为保存好这些照片,她到超市购买了5本相同的相册。每本相册有38页,每页可以放2张照片。
  通过以上场景,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然地提出问题,即“学生需要支付多少钱?”“相册一共可以放多少照片?”,从而列出算式并求解:
  (1)2+6+14+8+8=(2+8)+(6+14)+8=38(元)
  (2)5×38×2=(5×2)×38=380(张)
  这样,教师可以让学生初步挖掘生活中与本单元知识相关的场景,形成观察生活的意识。教师需要鼓励学生观察生活,分析生活中有哪些场景可以运用“运算律”知识来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灵活迁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为激发学生自主观察生活的热情,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绘制“观察生活”手抄报,或拍摄生活中的照片,打印这些照片并设计应用题,写明快速解答问题的思路。此后,教师可以将学生制作的手抄报或是照片及设计的应用题张贴到班级文化墙上,鼓励学生分析他人的手抄报,并给自己最喜欢的3~5张手抄报投票[5]。
  七、结束语
  简言之,小学数学教学期间,教师需要基于单元整合理念指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通过创设单元综合情境,将单元关键知识点初步呈现在学生眼前,在此基础上,结合单元综合情境助力学生有效学习单元知识,并通过相对复杂的习题助力学生找出单元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新单元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梳理已学知识,建构单元知识网,并指导学生找出多个相关单元之间的联系,丰富知识网信息。同时,教师也应鼓励学生带着知识走进生活,观察生活,真正内化知识,提升单元学习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尚桂芬.小学数学“单元整合”教学的探讨[J].宁夏教育,2021(10):47-48.
  [2]姜西春.以单元整合为基础的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策略[J].天津教育,2022(11):159-161.
  [3]曹江峰.大单元: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新视角[J].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2022(11):16-19.
  [4]张华珍.结构化:小学数学单元整合教学必然诉求[J].华夏教师,2022(16):78-80.
  [5]平国强.小学数学单元整合教学的价值和策略[J].小学数学教育,2022(9):9-1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768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