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大学生创新素养培养研究现状及展望论文

发布时间:2024-04-12 10:45:3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文章首先从大学生创新素养内涵理论、大学生创新素养培养体系构建、大学生创新素养培养方法和模 式、大学生创新基地建设、大学生创新素养评价体现五个方面论述了大学生创新素养培养研究现状,然后阐 述了大学生创新素养培养研究展望。

       关键词:创新素养,创新基地,大学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上指出:“ 必须  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 资源、创新是第  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  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  展新动能新优势。”[1]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层出不  穷的创新人才, 而高等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 故如何培养具有服务社会、服务地方经济的创新型人  才,已成为高校体现教育功能的重要标志。

       创新是创造新的事物,即人们在现有的基础上为 了满足需要,提出新想法、解决新问题、生产出新物 质、开拓出新应用 。刘惠琴等[2]认为,创新是指前人没 有发现,经过自己的研究成功提出,并转化成产品的 过程,或者虽然前人已经提出,但在此基础上对其观 点、理论、生产工艺、应用领域进行改进,提出新的方 案,使新问题得到解决,并能创造出新的物质。而创新 素养就是指创新者对新生事物的敏感度、好奇心和洞 察力,并通过努力挖掘自我潜能,实现自我能力发展 的综合体现,是创新者内在的求知欲、挑战欲,也是使 人类求新、求变的本能。

       一、大学生创新素养培养研究现状

       国外创新教育的研究可追溯百年之久 , 自 1950  年吉尔福德(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将创新的概念引  入科学研究领域以来,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各行各业  学者都积极深入地开展研究。创新研究对教育科学及  其应用领域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许多专家研究方向  逐渐由企业员工创新转移到高校大学生创新,故高校  已成为创新研究的主阵地。国内学者针对高校大学生  创新素养养成的研究起步较晚。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 国内高校学者在大学生创新素养培养方面做了积极  探索和大量研究,积累了很多经验,也撰写了丰富的文献,出版了《大学生思维创新学导论》《大学生创新 思维与创新方法》《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 研究》等相关专著、教材,以供各高校教学使用 。 以大 学生“创新素养”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可共 有 40 000 余篇相关文献,涉及十多类研究主体,并且 研究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

\
 
       (一)关于大学生创新素养内涵理论方面的研究

       罗军飞[3]认为“创新”不能简单地被认为是新理念、 新过程,更重要的是推广到现实生活中让人们普遍参  与,促进社会文化和生产方式不断变革并获得重要成  果的过程 。高小珺等[4]提出,大学生创新素养由创新知  识结构、创新能力、创新心理品质三个方面构成,并基  于国内研究概况指出目前高校在大学生创新素养培  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的培养方法和途径。叶晟波等[5]   通过分析多届高中优秀学生的基本特征,提出创新素  养包含创新人格、科学能力和社会责任三个方面九个  要素 。郭珊珊等[6]在“素养”和“ 能力”概念辨析的基础  上,通过对“创新素养”观点的梳理,概述了过程、特质、 结论和相互交互四个不同理论维度的调研结果,提出  大学生创新素养是一个多元、综合、发展的系统工程。

       (二)关于大学生创新素养培养体系构建方面的 研究

       白强[7]在考察美国哈佛大学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  养机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大学生科技创  新能力培养机制的基本现状 , 提出中国要从实际出  发,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在培养学生创新素养上要转  变理念、深化改革、提升队伍、增强投资、加强实践、完  善机制。卞雨婷等[8]从当前大学生创新存在“拖延症”、 实践能力匮乏及教学模式的限制等方面的问题入手, 分析了产生以上问题的内外因素,提出了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四个措施,即提高创新意识、改善课堂模  式、开展丰富创新实践活动和完善学生实习体系 。陈  燕等[9] 论述了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  性,提出必须从顶层进行设计,重构课程体系、提升师  资队伍、完善管理制度、丰富创新资源、营造创新氛  围、出台创新规划,解决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  在的突出问题 。王辉[10] 以课堂教学为切入点,围绕“学  生、教师和教室”针对“ 知识+ 过程+ 评价”进行教学实  践;突出“ 学科群”和“ 中心式”模式双向公正融合;树  立“知识+ 能力+ 科研”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理念;构建  “ 准备—过程—评价”培养体系,在长期与短期、共性  与个性等方面探索适合培养学生创新素养的学分制, 塑造中国特色课堂教学文化 。王春芳等[11]针对大学生  创新素养的新要求,从人才培养内容与手段、目标、模  式、师资队伍、校企合作、平台与载体、运行机制七个  方面着手,全面构建教育信息化 2.0 时代背景下的大  学生创新素养培养体系。莫凡等[12] 以扬州大学、广西师  范大学、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为例,根据调  研发现在创新培养中存在“碎片化”“ 间断性”“职业  技能式”等倾向,提出要构建育人全要素、多学科大  平台和思政一体化生态系统。

       (三)关于大学生创新素养培养方法和模式方面 的研究

       刘强[13] 以对北京各大高校大学生创新发展状况调  查为基础,通过构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理论模型和分  析线性回归方程 ,提出学生在校期间的职业规划、学  习动机、发展愿望、第二课堂、师生沟通及家庭背景等  都是影响他们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 。金冬梅等[14]在论  述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培养重要性的基础上 , 借鉴  “ 冰山模型”构建起大学生创新创业模型,并通过显性  素质(知识与技能)和隐性素质(价值观、自我认知、品  质和动机)培养,提出大学生创新创业素养培养的路  径 。何志平等[15]通过对高校创新教育面临的问题进行  分析研究 ,提出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 PBGS  教学模式,并以“ 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课程为例,说  明了采用 PBGS 教学模式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李世辉等[16]从学科建设、师资队  伍、推进导师制、组成科研团队等多个方面入手,提出  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构建“ 学生-学术-学科”三  位一体的培养模式 。王云竹[17]经过调研,分析出政府、 学校 、企业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中存在的问  题 , 并将 OBE 理念引入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过程,搭建由政府、学校、企业、社会、教师五个层面协同  教育的培养路径。杭建伟[18]从学生参与科研入手,指出  在学校期间开展科技创新教育,能够有效培养大学生  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使之树立正  确的就业目标,全方位地提高其创新素养。董慧[19] 以创  新创业课程为例 , 指出将专业知识融入创新创业课  程,进行教学内容重构,完善课程体系,进一步明确教  学目标,丰富教学资源,促使各门课程同时发力、协同  育人,以更好地推进大学生创新素养的培养 。郭素娟  等[20] 以高职财经类专业创新素养教育为例,从创新素  养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的背景、必要性及问题入  手,分别在大学生创新素养教育实施体系、制度体系、 评价体系和保障体系四个方面进行探索,构建出创新  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培养路径 。胡伏湘等[21]针  对目前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根据学生的特  点和专长,提出了“三阶三层”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并  指出该教育模式显著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四)关于大学生创新基地建设方面的研究

       张梓英[22]梳理国内外高校创客空间建设现状,论  述了高职院校创建创客空间对大学生创新素养培养  的积极意义,提出将现有的仪器设备、虚拟软件和指  导教师进一步整合,最大限度地利用创客空间开展创  新教学、项目筛选,从而有效地培养大学生创新素养。 郭稳涛等[23] 以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了创  客空间建设对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并从基  地建设、课程融合、技能大赛、培养机制、培养环境等  方面展开实践 。李元栋[24]通过对斯坦福大学、牛津大  学、以色列理工学院典型科技园功能定位、运营模式、 政策支持和项目筛选进行论述,提出建设大学生科技  园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具有非常重要的优势 。黄小明[25]   以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建设为例,论  述了该校由于建设了完善的创新基地,使实践教学具  有了鲜明的特色 , 在大学生创新素养培养中成果丰  富,人才质量得以有效提升。何国焕等[26]根据高职学生  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创客空间的联系,以及现有创客  空间在硬软件上存在的问题,提出只有加大创新空间  硬件建设, 才能满足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需  求。崔艳艳[27]从目前高职院校存在顶层设计不完善、导  师素质需进一步提升等 8 个制约创新创业基地可持  续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因素入手,提出搭建融入专  业特色和产学研优势的创新创业基地是促进大学生  创新素养提高的有力保障 。李洁等[28]提出在实验实训室建设中,探索出“ 实践— 总结—提升—再实践—再  总结—提升”螺旋式建设方法,加强了实验实训内涵  建设,拓展了实验实训室的服务功能,优化了实验实  训室的创新环境 , 从而达到了大学生创新素养培养、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 。孙华峰[29]在分析江苏省各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基地的基础上,指出进一步加  强顶层设计、优化培养功能、突出办学特色和提升师  资能力,更能促进教学改革,加快培养大学生创新创  业素养。

       (五)关于大学生创新素养评价体现方面的研究

       翟慧[30]根据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评价的方式、开  展的效果和自我反思调整三个核心要素的研究,构建  了涵盖创新创业精神、能力、知识、核心素养、社会责  任等内容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素质评价体系。石春  娜等[31]在分析研究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内涵的基础  上,通过咨询、问卷的形式,选取学习、知识运用 、实  践、应变、创造、人际交往、团队协作、组织领导及协调  9 个方面的能力作为衡量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主要  评价指标,同时采用因子分析方法,构建了由学以致  用、应变协助和组织实践 3 个方面 9 个维度 25 个指  标组成的经营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为科学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供了参考。杨小  芳[32]通过对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黄兆信的专著《中国高  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研究》的研究,在理论层面  上总结出“4 视角 6 维度”评价框架;在操作层面上总  结出“发展现状— 实施过程—最终结果”评价框架;在  大学生人才培养层面上用三个“ 是否”抓住了提高人  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点 。杭祖圣等[33]在借鉴已有能力评  价指标体系研究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产学研对大学生  创新素养的协同影响, 科学权衡主客观组合赋分,采  用模糊 Topsis 法,通过一定的验证,构建出具有科学  性、可操作性的大学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段肖  阳[34]在哲学范畴上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模型进行深  入的理论研究,以大学生自我发展为主线,对大学生  创新创业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进行深入解析,经过多  次发散、聚合,形成包括目标确定、行动策划、果断决  策、沟通合作、把握机遇、防范风险、逆境崛起 7 个二  级指标和 21 个三级指标, 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  养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
 
       二、大学生创新素养培养研究展望

       通过以上综述可知,对于高校大学生创新素养的 研究,国内学者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基础 。在大学生创新素养研究内容方面,已经从理论内涵研究逐步转向  研究培养体系、培养模式和培养途径;在大学生素养  培养成效方面,已经从宏观影响因素、成长规律的分  析逐步转向探索具有可操作性的定性定量评价指标。 然而,学者对大学生创新素养的研究仍然存在一定的  问题 。 比如,现阶段多数学者集中于对大学生创新素  养培养的理论进行较深的研究,研究偏重宏观、定性  的研讨,且偏重资料经验归纳,即便很多学者对涉及  大学生创新素养培养的评价体系进行了研究,也提出  了很多评价指标,但可操作性不强,难以落地,无法对  高校大学生创新素养培养进行实际指导,缺失普遍推  广的意义;对于在课程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中如何融  入大学生创新素养元素,并在教学过程中对大学生创  新素养进行有效的培养,形成可控、可比、易操作的考  核体系,同时在高校范围内如何形成创新素养培养的  育人环境等方面的研究涉猎较少,这为今后相关工作  者进行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

       目前 , 在大学生创新素养研究发展趋势方面,主  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关于大学生创新素养培  养的研究正逐步具体化 。主要体现为以下两点:一是  在研究对象上,针对不同的大学类型,即会选取不同  类型的高校,如普通本科、职业本科、高职专科等,这   样的研究针对性更强, 使得研究成果更容易落地,也  便于将研究成果进行实施和推广,避免出现“两张皮 ” 的现象;二是在研究方法上,逐渐从收集归纳文献资  料的宏观理论探索逐步转向微观的问题分析,并从影  响大学生创新素养培养的因素入手,精心设计可量化  的指标,进而提出操作性强、可行性高的对策或建议 。 第二,逐渐从对高校大学生创新素养培养内在规律的  关注转向研究影响大学生创新素养培养的外部环境  建设 。即注重探讨创新基地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师资   队伍建设、教学管理改革(如将创新成果转化学分等) 等方面的问题,以便为打造有助于大学生创新素养培  养的全环境育人出谋划策。一是政府如何在大学生创  新素养培养过程中发挥引导作用,指导行业有针对性  地组织各类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大赛,提供  源源不断的创新项目;学校如何在争先评优、奖助学  金、学分认定方面为大学生参加各类大赛提供保障措  施,企业在学生就业时怎样在就业任职方面为大学生  提供优厚的待遇 。二是如何建立由行业、学校和企业  组成的知识雄厚、技能精湛、爱岗敬业、热衷创新教育   的师资队伍,并建立起怎样的培训体系来保证师资队伍的创新能力。“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组建一支创  新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才能不断地启发、引导学生  突破自身桎梏,在自身创新能力方面进行探索、跨越。 三是如何构建由学校、属地和企业合作建设的创新孵  化基地,为大学生创新素养培养提供有利场所,积极  思考在创新基地建成后如何运行,才能使其在大学生  创新素养培养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三、结语

       创新是一个民族和国家进步和发展的灵魂,在这  “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全民的创新素养状况   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强盛的重要因素。高校作为培养  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场所,应该致力于服  务建立创新型国家这一战略目标,而制定适合培养大  学生创新素养的课程标准是当前高校创新教育面临  的重要问题。“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 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是国家发展的宏伟战略。为  响应国家创新教育,高校必须对现有的课程标准进行  基于创新的改革 。高校培育大学生创新素养,开展创  新教育,是高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  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找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  模式新方向的关键。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创新素养培养  研究加以剖析,发现高校只有把大学生创新素养培养  融入整个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全环境育人机制,才能  真正培养出德技并修的创新型人才,进而肩负起“创  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的重要使命,从而为社会源源  不断地输送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 的报告[EB/OL].(2022-10-26)[2023-02-16].http://cpc.people.com.cn/n1/ 2022/1026/c64094-32551700.html.
       [2] 刘惠琴, 白永毅,林功实.创新与创造的若干概念辨析[J].清华大 学教育研究,2000(3):14-16.
       [3] 罗军飞.创新型大学与创新型国家:关于建设创新型大学若干问 题的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9.
       [4] 高小珺 , 叶航 . 大学生创新素养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5(9): 205-206.
       [5] 叶晟波,余潘.物理实验教学培养拔尖人才创新素养的探索[J].物 理教师,2022(4):11-15.
       [6] 郭珊珊,郑直.大学生创新素养开放性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践[J].青 海社会科学,2022(3):72-81.
       [7]  白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研究:哈佛大学的经验与启 示[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170-175.
       [8] 卞雨婷, 申少晨,张艳新.浅谈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价值工程, 2018(28):234-236.
       [9] 陈燕,崔顾芳.新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探索[J]. 教育与职业,2019(22):54-59.
       [10] 王辉.课堂教学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影响:基于 184 节研究型大学本科课堂教学观察[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1(10):86- 95.
       [11] 王春芳, 蔡豪,杨本环.教育信息化 2.0 时代大学生创新素养培 养策略探索[J].电脑采购,2022(13):137-139.
       [12] 莫凡,谭培文.实现科技自立自强:高等教育应有何作为—大学 生创新素养培育的生态系统构建研究[J].学术探索,2022(5):142-147.  
       [13] 刘强.学生创新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2(1):29-32.
       [14] 金冬梅,李丹,张富芹.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模型建构及其培 养路径探讨[J].福建茶叶,2020(2):280.
       [15] 何志平,王合义,谭海.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PBGS 教学模 式研究[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6):112-115,128.
       [16] 李世辉,李香花.“学生-学术-学科”三位一体大学生创新能力 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20(8):53-54.
       [17] 王云竹.基于 OBE 理念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路径[J].教 育教学论坛,2021(16):177-180.
       [18] 杭建伟.高职科技创新教育促进学生就业创业的思考:评《高职 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校科技,2022(增刊 1):136.
       [19] 董慧.“专创融合 ”视域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的重构与变 革[J].职教论坛,2022(10):61-66.
       [20] 郭素娟,于琳琳,张洪波.高职财经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 教育融合探析[J].教育与职业,2022(21):60-64.
       [21] 胡伏湘,崔德明,韩燕平.高职“三阶三层”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 究:基于现代商贸服务类专业的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23): 60-66.
       [22] 张梓英.整合校内实训资源创建高职院校创客空间[J].继续教 育研究,2016(10):70-72.
       [23] 郭稳涛, 肖志芳.创客空间模式下的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 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8(2):96-98.
       [24] 李元栋.大学科技园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国外经验借鉴与优 势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8(5):85-89.
       [25] 黄小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新探索:以永州职业 技术学院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8(35):68,74.
       [26] 何国焕,朱建良 .应用创客空间模式提升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 力[J].中国成人教育,2019(19):47-50.
       [27] 崔艳艳.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基地建设的现状及路径优化[J].教 育与职业,2021(19):64-68.
       [28] 李洁,卢馨.创新创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研究与实践:以船舶与 海洋工程装备实训基地建设为例[J].辽宁高职学报,2022(2):74-78.   
       [29] 孙华峰.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建设的优化策略研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16):80-84.
       [30] 翟慧 . 乡村振兴视角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素质评价体系研 究[J].核农学报,2021(3):271.
       [31] 石春娜,苏兵,寇云.经管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研究[J].西安工业大学学报,2020(3):322-328.
       [32] 杨小芳.建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评《中国高校 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21(5):131.
       [33] 杭祖圣,张凯铭,王经逸,等.产学研合作背景下基于组合赋权模 糊 Topsis 法的大学生创新能力评价[J].高分子通报,2021(11):71-80. 
       [34] 段肖阳.论创新创业能力模型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教育发 展研究,2022(1):60-6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744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