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基于德育渗透的高中学生研学实践课程的设计与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4-04-12 10:20:3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德育是高中教育的重要元素,教师应该重视高中以德育为基础的学生研学实践课程。但高中德育研学实践课程存在主题单一、要素简单、评价片面等问题,无法发挥其实际价值。因此,教师需要确定多元的研学实践课程主题、统筹多维的研学实践课程要素,开发实践性、实用性、实效性的德育研学实践课程活动,形成多元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一步提升高中德育的质量。

  [关键词]德育渗透,研学实践,实践课程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指出,国民教育全过程需要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要求学校将研学实践课程纳入教育教学计划。结合德育思想和研学实践课程,教师可以呈现基于多个主题的德育研学实践活动,丰富实践活动内容,从而达到优化德育教育效果的目的。

  一、高中学生德育研学实践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研学实践课程主题单一

  教师设计的研学实践课程主题存在单一性问题,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没有深刻理解德育实践课程的内涵和价值,不能丰富研学实践活动内容,无法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德育研学实践课程,直接影响实践课程效果。教师不了解德育研学实践课程与校本课程之间的关系,也不理解相关政策,难以将研学实践课程落到实处,容易产生不良后果。

  (二)研学实践课程要素简单

  研学实践是学校教育和课外教育连接、融合的一种学习方式,其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通过此过程加深对社会实践的认识程度。但教师呈现的研学实践课程要素简单,组织的研学实践活动不符合教育、教学标准,学生无法通过该活动掌握知识,不能深入挖掘、总结有价值的知识,提升思想品质。

  (三)研学实践课程评价片面

  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属于两个重要的评价方法,对一个研学实践课程的效果有优化作用。但教师仅重视结果性评价,忽视过程性评价的重要作用,不能得到有实际价值的评价结果。学生缺乏自主评价意识,无法对自己、其他同学的表现做出具体评价。教师难以将德育研学实践课程评价落到实处,无法对学生做出准确评价,不了解学生的不足之处,从而难以借助该活动的结果优化整体教学课程,没有真正发挥德育研学实践课程评价的重要作用。

  二、基于德育渗透的高中学生研学实践课程设计与研究

  由于高中德育研学实践课程存在研学实践课程主题单一等问题,该课程没有体现实际作用。因此,教师需要结合该问题,从确定多元的研学实践课程主题等途径优化设计德育研学实践课程,从而达到提升研学实践水平的目的。

  (一)确定多元的研学实践课程主题

  教师应该发挥教学管理的作用,深入挖掘学科和生活蕴含的德育因素,对研学实践的内容进行分类,开发形式多样的研学实践校本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提升其核心素养,进而提高学校整体德育效果。

  1.确定红色基因研学实践课程主题

  红色基因研学实践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其主要结合研究性学习和旅行经历,组织学生对红色人物、红色事件、红色遗迹等进行探索,带领他们发现红色品质、挖掘红色精神、凝聚红色智慧,从而培养他们的道德素质,如独立人格、道德觉悟、社会责任感等。

  例如,学校成立红色基因研学实践课程研究领导小组,书记任组长,各部门主任为成员。校长办公室负责规划、编制实践课程流程,教师发展中心负责实现工作指导、实施实践活动,学生发展中心负责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该活动,后勤保障中心负责场地布置与材料采购等工作,教育质量评估中心负责活动研究督导与评估。同时,学校参照部队体制,要求每个班为一个排,以红色名人的名字命名,四个班为一个连,以红色故事命名,每个排设有文工团、战斗班、侦察班、后勤班、卫生班等组织。再者,学校确定以“樟村烈士陵园”为中心的红色校外研学路线共9条,在假期带领学生进行研学实践活动;与全国红色村——湾底村建立“党建互助合作联盟”,定期组织学生到基地进行参观、学习、交流。

  通过此红色基因研学实践课程活动,学生深入感受红色文化,一方面提升以红色文化而自豪,另一方面激发了积极向上的学习热情。这进一步提升红色基因研学实践课程活动的价值和实效性。

\

  2.确定传统文化研学实践课程主题

  传统文化研学实践课程以传统文化为核心,其主要目的是引领学生深入理解传统文化。教师确定传统文化研学实践课程主题,精心打造涵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诸多方面的研学实践课程,借鉴综合实践课程的理念,采取自主探索与实践体验相结合的方式,带领学生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

  例如,学生通过总结预习和教师授课的内容,掌握中国的历史变迁,了解当地文化的历史和精髓,并产生问题,形成研究课题。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实地考察、深度参观、体验互动等过程,围绕研究课题,组成课题组。由组长带队、任课教师指导,学生开展调研,写学习游记,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学校还举行小课题汇报答辩会,学生积极总结亮点、查找问题、完成小课题报告。

  通过此研学实践课程活动,学生不仅可以掌握更多传统文化知识,还可以提升综合素质,增强集体荣誉感、社会责任感、团队意识,符合高中研学实践课程要求。

  3.确定学科知识研学实践课程主题

  教师以学科知识为核心,引导学生走出校园,组织他们通过感受不同于日常生活的环境,保证他们可以参与体验,拓宽视野、丰富知识、了解社会、亲近自然,从而发挥学科知识研学实践课程的重要作用。同时,坚持因地制宜原则,抓住地域特色,搭建跨学科整合研究性实践教育平台。

  例如,生物学科教师组织学生对东钱湖周围动植物生态环境进行研究;地理老师组织学生对九层岩进行地质矿物研究;历史教师组织学生到天一阁进行研学,了解其历史及文化内涵;英语教师组织学生走上街头,对路边的标牌中的英文翻译进行研究,了解英语翻译的规则;语文教师组织写作研学实践课程活动,要求学生根据活动的过程完成游记、笔记、记录、说明、报告等写作任务,引导学生充分挖掘新的写作途径。

  基于学科知识研学实践课程活动,学生通过观察、研究、比较、探讨等方式,深入理解学科知识,积极掌握学习方法,进一步升级研学实践活动的价值,不断开拓思维,提升学科素养。

  4.确定劳动研学实践课程主题

  教师以综合实习基地、劳动见习基地、科研见习基地为主要阵地,积极开展劳动研学实践课程活动。除此之外,设计研学实践课程内容时,综合职业技能、手工制作等方面的知识,基于课程设置、实验探究等方面,注重逻辑关联性的教学,基于课程拓展方面,倡导研究性学习,以核心品质为标杆,促进项目式课程的拓展。

  (二)统筹多维的研学实践课程要素

  教师可以掌控德育研学实践课程的中心思想,做好课程落实工作,统筹多维的研学实践课程要素,积极拓展德育知识,进一步落实德育研学实践课程目标,并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符合高中德育理念。

  1.引入连接性研学实践课程要素

  教师设计研学实践课程活动时,与相关的教学策略相结合,以学生的认识特点和研究内容为基础,联系生活实际,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思考,升华知识和人生,融合新知和旧知,联系学生的认识特点和研究内容,既可以提升学生对研学实践课程活动的认识水平,又凸显活动的教育内涵。

  例如,教师结合美术知识组织连接性研学实践课程活动,带领学生深入探究美术陈列室渗透的德育元素。学生组合德育信息,自主思考美术元素的现实价值,形成综合性和拓展性的学习成果。

  基于此类研学实践活动,学生深入挖掘研学活动存在的德育元素,积极总结研学活动涉及理论知识,助力学科学习,该活动体现良好的实践效果。

  2.引入启发性研学实践课程要素

  教师设计富有启发性的研学实践课程活动,不仅可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而且可以从教师的思维层面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帮助学生获得正确的价值体验。同时,做好启发性研学实践课程的完善工作,逐步显示其深层次的内涵。学生自主发挥创新性,不仅总结课程知识,还创新实践内容,有利于提升研学实践活动的实效性。

  例如,教师带领学生参观某卫星发射基地,要求他们结合具体景象,提出对应的问题,并找到主要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学生找到“为什么建设卫星发射基地”等问题,通过自主思考,挖掘研学实践课程活动的内涵。

  通过此类活动,学生可以了解我国艰苦奋斗的发展历史,激发报效国家的责任感和热情,从而将自己与社会发展相联系,愿意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形成良好的学习意识。

  3.引入项目化研学实践课程要素

  项目化研学实践课程活动是一项系统化工程,拥有千头万绪的研究内容。因此,教师组织项目化研学实践课程活动时,为体现研学实践课程活动的细致性,可以引领学生通过项目化学习过程,简单处理课程内容,有利于达到理想的深度学习目的。

  (三)完善综合的研学实践课程评价

  教学评价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对巩固课程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应该完善综合的研学实践课程评价,联系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确定教师、学生为评价主体,旨在获得实效性较强的、真实的、全面的评价结果。

  1.形成二维综合评价体系

  教师评定学生的德育研学作业时,需要秉承“过程性评价为主、结果性评价为辅”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表现,检查学生的研学记录,观察学生的研学情况,并建立相应的奖励机制,实现研学实践的评价体系多维化。

  例如,教师要求学生根据具体研学实践课程活动过程,写作一篇游记,要求他们呈现游记主题、过程和感受等内容。学生结合具体的活动要求,完成游记写作任务。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的研学实践课程活动表现进行评价;另一方面,教师结合学生游记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综合评价内容,形成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

  通过分析此评价结果,教师发现学生的不足之处,做好针对性德育,致力于提升学生的思想品质水平,将德育落到实处,有利于发挥二维评价体系的重要作用。

  2.形成多元的整体评价体系

  教师对参与德育研学实践课程活动的学生作出评价时,应引入更多的评价主体,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试图更全面、综合地评价学生的表现情况。同时,结合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分、班主任总评的评价方式,形成多元评价体系,得到实效性较强的评价结果。

  例如,教师组织文化遗址参观活动,要求学生根据参观过程完成一篇“观后感”。学生根据具体参观过程完成“观后感”的写作任务后,教师组织学生结合参观过程和观后感内容,对自己和他人进行评价。结合此评价结果,学生得到更深的感悟,积极总结活动感受,体现德育的意义和功能。

  综上所述,学校应该承担德育的责任,积极搭建德育平台,为学生开展德育研学活动提供物质、师资等条件,保证该活动的顺利开展。同时,教师需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德育总目标和阶段目标,遵循校内和校外相结合的原则,不断丰富学生研学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充分发挥研学实践的德育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郑勇.以责任德育实践涵育时代新人——陕西省甘泉县高级中学德育实践探索[J].中学教学参考,2023(24):84-86+99.

  [2]马蕾,叶茂.基于项目式学习的红色文化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以“天山脚下的纪念”为例[J].地理教学,2022(4):59-61.

  [3]王晓燕.充分发挥研学旅行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J].人民教育,2017(23):13-15.

  [4]王志胜.基于新时代下青少年建设中的高中班级德育建设的探索[J].高考,2023(14):168-170.

  [5]但武刚,郝俊勇,徐莉.“生活·实践”教育视域下高中校本德育课程的内涵、开发与实施[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3(3):105-110.

  [6]杨娟,杨丽霞.高品质高中德育样态实践案例探析——以江苏省天一中学“体悟式德育”为例[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2(11):7-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742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