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对微项目学习重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认识论文

发布时间:2024-04-12 09:53:0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项目化学习是助推学生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综合性学习方式。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引入微项目学习,可以在重构教学的基础上,让学生扎实掌握学习内容,发展核心素养。本文基于微项目学习的实施原则,以小学道德与法治“让生活多一些绿色,从我做起”微项目为例,以微项目学习模型为基础,详细论述用微项目学习重构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策略,旨在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微项目学习,应用策略

  随着《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育人功能日益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教师逐渐能够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转变教学方式,着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然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在取得喜人成绩的同时,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学习参与积极性不高,表达意识欠佳等。项目化学习是一种以生为本的综合性学习方式,助力学生在独立、协作、探索的过程中习得知识、学习方法,发展核心素养。微项目学习是项目化学习的袖珍版,具有项目化学习的功能,且更容易操作。将微项目学习应用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可以在重构教学的同时,落实学科育人任务,增强教学效果。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微项目学习是项目化学习的延伸,更适用于日常教学。其中,项目化学习是以学生为本,以真实情境为依托,以小组合作解决问题为重点,以发展核心素养为目的的一种学习方式。微项目学习则是以项目化学习的方法为基础,以日常教学中更有价值的小问题为中心,以小组合作解决问题为重点,促进学生建构知识,发展核心素养,提升学习效果的学习方式。微项目学习主要包含内容、情境、活动和成果这四大要素。基于四大要素,笔者制作了微项目学习模型(见图1)。

\

  二、微项目学习的应用原则

  (一)问题生活化原则

  微项目学习以情境为依托,而问题是建构情境的关键,是学生体验学习活动的驱动。尤其,道德与法治学科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重在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用微项目学习时,无论是创设教学情境,还是设计微项目,都需要考虑问题生活化原则,驱动学生活跃思维,主动迁移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实现道德与法治学习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二)合作探究性原则

  在微项目学习的四大要素中,活动最为重要。在新课改背景下,学生长期体验探究活动,初步地具备了选择微项目、解决问题、完成微项目任务单、完善微项目成果等探究活动中的基本能力。所以,教师应当遵循合作探究性原则,鼓励学生建构微型团队,依据各自的特长分配、承担任务,自主、合作地解决问题,获得任务成果。

  (三)思维可视化原则

  思维是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工具”。思维应当贯穿学生微项目学习始终。然而思维的生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教师应当遵循思维可视化原则,以活动过程为入手点,借助角色表演、思维导图等方式展现作品及思维过程。同时,教师应当审视学生的思维过程,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使其沿着正确的思维路径,深入探究,实现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和掌握。

  (四)评价全面性原则

  评价是微项目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能起到监督、诊断、激励、促进作用。微项目学习的教学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教师在应用微项目学习时,应当遵循评价全面性原则,全面考虑学生的行为。例如,在评价学生的优点和缺点时,应当综合其德智体美劳的发展情况,不能过度地关注他们的智力水平,而忽视他们身上其他方面的优点。此外,评价学生的发展情况需要考虑他们过去和现在的表现,对比、发现其进步之处和有待进步之处,站在发展的角度进行评价。

  三、微项目学习的应用策略

  (一)创设情境,确定问题

  创设真实情境,确定问题是微项目学习的第一步。所谓的真实情境是符合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缩短学生、教材、知识、能力、素养之间的距离,尤其可以将原本枯燥乏味的知识转变为一种趣味活动,驱动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继而主动学习、创造。尤其,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会发挥自身能力和素养的作用,最终实现发展其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

  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让生活多一些绿色”上承二年级“绿色小贴士”,下启六年级“爱护地球,共同责任”,属于“我们的社区生活”主题,重在引导学生了解本地生态环境,认识、体会环境污染的现状及危害,了解垃圾分类、循环再利用的意义,主动参与力所能及的环境保护活动,强化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环境保护能力。在谋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本地的生产、生活垃圾暴增,污染了环境,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基于单元内容和现实生活情况,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微课,利用动画展现本地日常生产、生活垃圾的产生,利用数据展现本地日垃圾产量以及近五年的垃圾总量,将学生带入真实的情境中。在体验情境时,学生会在触目惊心的画面和数据的作用下建立一定的认知,并产生一些疑问,如“暴增的垃圾是从哪里来的?”“垃圾暴增有哪些危害?”“垃圾真的是没有任何用处吗?”教师可以将学生提出的疑问作为重点,有针对性地组织探究活动,驱动学生合作使用多样方法解决问题。

\

  (二)收集内容,解析资料

  收集内容,解析资料是微项目学习的第二步,是学生与小组成员合作预设微项目作品的活动。教师需要建构合作小组,引导学生预设微项目作品。

  1.建构合作小组

  合作小组有同质小组和异质小组之分。同质小组是同一层级的学生组成的小组,便于同层级的学生实现协同发展。异质小组是不同层级的学生组成的小组,便于不同层级的学生协同发展。在微项目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依据具体情况,选择建构合适类型的小组。

  在“让生活多一些绿色,从我做起”微项目学习中,教师可以选择建构异质小组。原因有二,第一,在异质小组中,层级较高的学生可以彰显自我,践行良好的学习行为,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励其他层级的学生踊跃投身合作学习活动中。第二,在异质小组中,各个层级的学生可以彰显个性,围绕不同的问题、任务,提出个性观点,携手探究、解决。尤其,在合作的过程中,高层级学生会主动帮助低层级学生,有利于小组成员实现共同发展。

  在建构异质小组时,教师应当先依据学生的考试成绩、课堂表现和学生成长档案袋内容,了解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兴趣、认知水平、学习能力、核心素养等发展情况,建立不同的学生层级。接着,教师应当按照一定的比例建构四人小组、六人小组、八人小组等。

  2.预设微项目作品

  预设微项目作品是指学生合作分析微项目记录单(见表1),确定微项目任务,各自承担不同的任务,讨论、分析、归纳需要研究或解决的问题,填写微项目记录单。在整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利用多样的方式收集资料,调动知识储备,尝试解决问题。而教师则需要关注每个小组的表现,及时且有针对性地进行答疑、提供适宜的资料。

\

  (三)证据评估,合作探究

  证据评估,合作探究是微项目学习的第三步,是学生解决问题、获得任务成果的关键一步。在此环节,小组成员要分析、整理资料,提炼出个性观点,主动与小组成员交流,提出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其他组员在倾听的过程,应当发现问题,及时提出,一起进行讨论,也可以迁移自身已有认知,补充其他观点和证据。在这样的合作探究过程,学生可以不断地碰撞思维,切实深入探究活动中,顺利地解决问题,建构道德与法治认知,设计出极具特色的方案。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学生始终发挥创造性思维作用,有利于提升创造性思维发展水平。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是微项目学习的引导者。在学生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应当走近每个小组,倾听学生的讨论,阅读学生的微项目记录单,了解学生收集的资料、提出的证据、得出的观点,发现学生的良好表现,及时地进行赏识评价。同时,要适当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提出疑问,引导学生反思,并鼓励学生讨论问题,收集资料,提炼观点,提出证据。在教师的引导下,各个小组可以进入良好的合作探究活动中,优化项目方案,初步得出结论,强化道德与法治认知,增强自我表达意识,从而提高合作探究能力。

  (四)展示成果,表达交流

  展示成果,表达交流是微项目学习的第四步,是检验微项目学习是否成功的重要环节。此环节的内容为:各组派出代表登台展示微项目记录单及微项目作品成果(小组演讲、角色表演、思维导图、手抄报、模型展示等),采取“任务—资料—证据”的方式进行表达,展现不同的任务成果。教师则应当依据各组的任务成果进行针对性点拨,实现集体交流。

  在“让生活多一些绿色,从我做起”微项目学习的成果展示环节,有小组针对“垃圾的用处”这一任务展现手抄报,介绍不同的废物利用方法,说明了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但是,他们并没有有效地辨析、认知垃圾和资源之间的关系。在认真倾听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赞赏本组学生的良好表现,接着指出他们的漏洞——辩证地看待垃圾与资源的问题,并以此为中心,采用情境教学法、提问法等,引导全体学生一起探寻垃圾和资源之间的关系,感悟垃圾分类、垃圾回收、循环再利用的意义,形成正确的资源观。在集体探究后,教师可以鼓励本组学生完善任务成果。通过参与成果展示活动,大部分小组可以查漏补缺,完善本组的任务成果。教师则可以搭建舞台,引导学生展示完善后的任务成果,并利用课下时间进行观赏,获取知识,强化认知,汲取他组良好的微项目学习经验。

  四、微项目学习的应用成效

  首先,微项目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学习方式。在整个微项目学习实践过程中,学生将学习权利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体验不同的活动,尤其主动地与他人交流,进一步地增强学习主体性,提升学习意识,发展学习能力。其次,在微项目学习过程中,学生主动地使用多样的方式探究和解决问题,顺利地获得任务成果,建构良好的道德与法治认知,通过熟练地运用能力、素养,提升发展水平。最后,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探寻道德与法治学科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既便于形成良好的学习意识,学会在生活中学习道德与法治,又便于在生活中将建构的道德与法治认知转化为实际行动,从而增强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五、结语

  总之,有效应用微项目学习可以重构道德与法治教学,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尤其使学生在知识、能力、素养方面获得良好发展,增强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引下,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点是转变教学方式,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需要融入微项目学习,让学生在体验真实情境的过程中增强学习兴趣,自觉地迁移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储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与小组成员一起分析、讨论问题,借助丰富的资料,获取证据,解决问题,获得最终的任务成果;让学生展现任务成果,有针对性地查漏补缺,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发展,推动道德与法治教学提质增效。

  参考文献:

  [1]吴望雁.微项目化学习重构道德与法治课堂[J].思想政治课教学,2023(5):24-26.

  [2]黄吉平,杜淑红.新课标背景下项目式学习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实践优化策略——以《辽阔的国土》一课为例[J].新课程评论,2023(4):85-92.

  [3]金旖楠.道德与法治“微项目式”课堂作业的设计与实施——以六年级下册第6课《探访古代文明》为例[J].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23(3):38-4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7417.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