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本科专业调剂生生涯调适历程的叙事研究 —— 以 S 大学俄语本科专业为例论文

发布时间:2024-04-12 10:06:0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   为探寻本科专业调剂生对被调入专业的适应过程及非理想专业对其生涯的影响,文章以 S 大学  俄语本科专业为例,通过对 7 位已有工作经历的本科俄语专业调剂生进行深度访谈,考察他们高考志  愿专业被调剂后生涯调适历程的记忆话语,并分析其中的叙事结构,研究发现,在志愿选择原因上,受  访者大致采用了理想叙事,但也有面对理想与现实冲突的妥协;在学业生涯记忆里,专业学习感受成为  记忆叙事的核心,是调适抉择的潜在动力;在求职经历中,非理想专业的限制与突破构成了主要叙事框  架;在实现求学与就业的阶段跨越后,专业满意度仍受专业学习感受的强烈影响,且呈现分化的特征, 表现出个体职业生涯的建构性特征。

       关键词 :  生涯调适历程,调剂生,本科专业

       本科专业调剂生是指未被高考志愿表所填专业 录取,但又达到学校调档线,可被学校随机调剂到其 他专业的学生[1]。针对这一群体,现有研究多采用量化 研究方式,聚焦在读专业调剂生对被调剂专业的认 同、适应和承诺,结果发现专业调剂生群体存在学习 动机不足[2]、学业适应困难、专业承诺水平低[3]、职业探 索中存在心理障碍[4]等问题,但对这一群体如何适应 非理想专业及毕业后非理想专业对他们生涯影响的 质性研究还较为缺乏 。本研究由此出发,通过对 S 大 学俄语本科专业调剂生进行深度访谈,了解他们的生 涯调适历程,考察他们对非理想专业的记忆话语和个 体表述并进行解释性分析,以期为专业调剂生提供生 涯规划的参考,也希望能为高校学生生涯辅导人员更 好地把握专业调剂生的心理提供思路。

       一 、  研究设计

       本研究针对 S 大学俄语本科专业 2018 届毕业生中的专业调剂生,采取目的性抽样的方法,选取 7 位  受访者 。受访者均未被高考一志愿院校与专业录取, 受访时均已有 1—4 年的工作经历,如表 1 所示。

\
 
       研究采取半结构式访谈的方法完成资料收集。正  式访谈前做好准备工作,包括学习相关理论、访谈技  巧、联系访谈对象等 。访谈中,尽量平衡“ 局内人”和  “ 局外人”的双重身份,与受访者进行积极、平等且互  为主体的对话[5],获取事件背后他们的动机及事件的  意义 。 同时,围绕访谈提纲,根据实际情况对提问的  内容、方式、顺序进行灵活调整 。另外,访谈内容为受  访者对自身专业选择 、专业学习 、工作经历的自由  叙述,但须对这一过程中的重点事件进行再追问,以  深刻理解受访者的观点 。此外,通过电话或微信等社  交工具与每位受访者进行 1 小时左右的访谈并录音, 随后再将访谈录音转录为文本资料,以便后续进行处  理和分析。

       二 、  材料分析

       美国生涯规划大师舒伯提出生涯的概念并建立  了生涯发展五阶段(成长、探索、建立、维持、衰退)理  论,分别对应人的童年、青春期、成年、中年和老年五  个生命阶段 。每个阶段的人都扮演着一种或多种角  色,除了职业,还包括任何与工作有关的角色,如学  生、市民、家庭主妇(夫)等[6]。基于此,本研究中所指的  生涯并非单独的学业或职业生涯,而是二者前后连贯  的一段历程,具有时间性和空间性的特征,即生涯调  适贯穿专业学习和涉足职场的始终 。已有工作经验的  专业调剂生的记忆话语为本研究分析这一 阶段其生  涯调适历程提供了契机。通过高考进入高校的学生正  处于生涯探索阶段的转变期,接受专业化教育在某种  程度上可视为一种职业培训,于此期间可逐步明确职  业方向。而被调剂至非理想专业的调剂生相较于非调  剂生,无疑更早开始了调适历程 。由此,本研究将研究  对象的生涯调适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志  愿的选择,确定生涯探索的起点;第二阶段是学业的  适应,明确某种职业的倾向;第三阶段是职业的选择, 选定工作领域并开展实践。

       (一)利弊权衡:志愿选择的冲突与妥协

       在专业调剂生志愿选择的叙事中,对未来职业的 畅想构成了很多人选择志愿专业的重要原因。对职业 的想象与期待促使他们做出专业选择,其中也有对现 实的考量,如中文、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等专业备受 青睐,且“好就业”成为专业选择的重要标准之一 。然 而在受访者的叙述中,“不太了解”“ 随意”却构成了专 业选择的基本态度 。填报志愿时,学校名气是选择的 重要因素;“不浪费分数”“冲一下名校”成为志愿填报 的基本策略,且对志愿专业的追求让渡于志愿学校。正 如受访者 S3 所说:“ 最优的选择当然是‘ 985 ’学校的 法学专业,如果没有,那就是‘ 985 ’学校,其次才是法 学专业。”

       在调剂生的叙事中,被调剂并非意料之外的事, 去往何种专业也不那么重要,更重要的是能进入国内  一流高校 。在他们的认知中,进入好学校就等于有一  个好的未来。专业认知模糊、生涯规划不明、名校情结  驱动形成调剂生“志愿服从调剂”的推拉合力,由此志  愿选择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成为一场权衡利弊之  后的妥协。

       对职业的想象是调剂生对自身生涯的最初规划,然而出于对名校的追求 , 其不得不进入未知的专业, 生涯探索的起点在志愿选择权衡妥协后被迫转换,这  样调剂生就更早开始了生涯调适的历程,即接受非理  想的专业及与它相关的未来职业方向。“新起点”成为  他们合理化个人志愿选择的策略话语,也是其进行自  我心理调适的第一步 。受访者 S4 的叙事比较具有代  表性,她说:“第一志愿是中国政法大学 。我们是出分  后报志愿,出分前肯定是想去更好的学校,想去中国  人民大学,但是分数出来后发现根本上不了 。当时对  专业也不是很了解,就知道法学,还觉得挺好玩的,想  着以后当律师 。后面报的学校都填了法学,但是没被  录上。知道被 S 大俄语系录取后,也没什么感觉,想着  俄语就俄语吧,学俄语是新的(零基础),我又能站在  新的起跑线上重新开始,有机会学新的语言。”

       (二)昔日记忆:调适抉择的潜在动力

       在被问及学业生涯中最深刻的记忆时,受访者倾 向于从个人感受来展开记忆叙事,其中专业学习感受 成为叙事的核心,也构成了专业调剂生对被调入专业 的基本认知 。除了入学 3 个月便决定出国留学的受访 者 S1,其余受访者均表示“俄语太难了”,“痛苦”“ 折 磨”一类词在他们的叙事中高频出现。例如,受访者 S7 说:“入学前觉得没有学不好的专业,入学后才发现好 难学,语言天赋不好,学起来很痛苦。”

       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进入被调剂的专业后,调剂  生再次面临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无聊”“没用”“和想  得不一样”等语言表达展现出他们内心的震荡,此时  心理调适策略从“ 新起点”式的自我劝慰转向寻求其  他出路 。受访者采取的生涯调适策略主要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保守型”,这一类型调剂生对高中全身心投  入的学习方式仍保持极强的惯性,他们专注于当前专  业的学习并恐惧学业上的失败。“有关注过转专业,但  是只有(专业成绩)前三才免笔试,自己排第四 。而且  当时俄语学得很吃力 , 实在没有精力准备转专业考  试,力不从心,也害怕影响到专业成绩。”(S3)第二类  是“ 主动型”,这一类型调剂生通过转专业、辅修第二  专业、跨专业考研等途径,力求转入心仪专业。“想转  去会计专业,尝试了,但是没成功。后来能修第二专业  就辅修了会计专业。”(S2)第三类是“被动型”,这一类  型调剂生往往意识到自身对被调入专业适应困难,有  转出的意愿,但未积极准备 。 同时,缺少与他人的沟  通、信息不对称、自我了解不足是主要影响因素。“有想过转专业,周围同学也有在准备,但还是这个问题, (高考)报志愿都没想好学什么专业,转专业就更不知  道转去什么专业了 。当时也确实是年轻,不知道和其  他人交流,比如可以问问辅导员,什么专业好一些,好  就业 。这算是一个小小的遗憾吧。”(S5)

       受访调剂生在进入大学后虽然仍有对当下和未来  的迷茫,但大多能意识到自身与被调入专业的不适配, 从而采取不同的行动以期改变现状 。转专业是一次良  好的机会,未把握住此次机会的调剂生只能继续学习  本专业,也有人毅然退学,选择出国以学习感兴趣的专  业。“我高考发挥失常,考得不好,考完特别伤心。报志  愿就卡得紧,最后贴线进了 S 大,被调到俄语专业 。当  时心里挺复杂的,有一些不甘心,这种失败的经历希望  有方式能扭转。出国是经济条件允许情况下最好的选  择,也真的没勇气重新高考了。”(S1)

       未能成功转入心仪专业的受访者大都表示在大学 生活中感到迷茫,但并未昏昏度日而荒废学业,而是在 努力学习的同时等待转机出现。除了感到“痛苦”,受访 者对学业生涯的另一重要表述是认为专业学习挤占了 太多精力和时间,无暇参与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这也 成为他们探索职业倾向的阻碍。“我是一个自我要求有 点高的人,上大学前成绩一直都挺好的,不希望自己上 了大学后专业成绩不理想,所以虽然不喜欢,但是我还 是会学,难以想象大学后会天天都上自习。”(S3)“大学 就跟高中时一样,一心学习,也没想过以后找什么样的 工作。我感觉就是我们上学的时候实习比较少,天天上 课和上自习,对以后找什么工作也没有概念。还是要多 实习,才能知道自己以后要干什么工作。但小语种学习 需要花费太多时间,天天上自习都学不好,出去找实习 就更学不好(俄语)了,兼职都没有时间去体验。”(S4)

       受访者能在高考后进入名校说明自身具备较强  的学习能力,他们通过自我心理劝慰、继续努力学习  等方式以适应转入的专业,但并非都能收获良好的成  果,也难以获得来自学业的正向反馈(主要指成绩排  名相对落后)。在这一过程中,自身与专业的不适配感   越来越明显,从而促使他们不断尝试离开所学专业  (转专业、辅修第二专业、跨专业考研),“痛苦”“ 阴影 ” 成为其学业生涯中最深刻的感受,甚至令他们产生不  自信感,怀疑自身能力。与此同时,自小作为学业优等   生的他们难以接受进入大学后专业学习的失败,专业  成绩始终占据学业生涯精力分配的第一位。在他们的叙述中可以发现,其他如社团、志愿活动、社会实践等  生涯探索活动在其潜意识中是影响学业的不利因素, 虽有遗憾,但专业学习仍为主业,二者之间难以平衡。

       (三)阶段跨越:职业选择的限制与突破

       舒伯将生涯发展划分为五阶段后又对其进行了 再次细分,作为主阶段之一的探索阶段(15—24 岁)包 含 3 个子阶段,分别为试验期(15— 17 岁)、转变期 (18—21 岁)和初步尝试(22—24 岁),这 3 个子阶段 的主要任务是缩小职业选择范围并开始接受培训或 教育,以便为所选职业做好准备。其中,试验期个体考 虑自身兴趣、能力和需求,对未来职业进行尝试性选 择。转变期个体选择职业培训,明确某种职业倾向。初 步尝试则是个体结束培训后,选定工作领域并进入其 中开始实践。

       在我国, 生涯发展的整个探索阶段正好与个体  “ 高中就学—升学—大学求学—毕业求职 ” 的发展阶  段重合 。高中就学时(试验期),由于高考升学压力的  影响和生涯教育的缺位,受访者在这一 时期均未结合  自身特质进行审慎评估,仅凭模糊的职业想象就完成  了大学和专业志愿的填报 。就像受访者 S4 所说:“ 高  中学习紧张,没有时间了解(各种职业)。即使有(生涯  教育)相关活动,也会觉得浪费自己的时间,效果如何  也很难说。”试验期的轻率与疏忽导致他们在后续探  索阶段不得不进行更多的调整与尝试。上文已探讨过  专业调剂生大学求学阶段(转变期)的调适历程,可知  调剂生并非消极被动地适应被调入的专业,而是在这  一过程中,结合个人特质不断评估自身与专业方向相  关职业的匹配度,从而明确职业倾向并在毕业之际选  定工作领域 。在就学与求职的跨越期间(初步尝试), 专业的限制与突破成为受访者叙事的基本框架,也是  他们此阶段生涯调适的重点。

       拥有何种知识和技能深刻影响着调剂生的职业 选择 。专业学习是获取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是进 入劳动力市场前积累人力资本的一种重要方式[7] 。但 与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相匹配的工作基本不会成为 学习深感“痛苦”或因专业成绩不理想而怀疑自身能 力的调剂生的求职第一选择,且他们曾经向往的职业 也因缺乏相关知识和技能而难以选择,换言之,专业 划定的职业方向存在极大限制 。面对这种限制,较早 确定职业倾向的受访者会通过辅修第二专业,积累心 仪专业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求职时也会优先选择此方向的职业。而未能及时确定职业倾向并学习其他专业  知识和技能的调剂生多采取以下三类求职策略 。第  一,筹备公务员、事业单位等考试 。体制内工作,收入  稳定、社会声誉好,且有很多不限制专业的岗位可报  考, 因此对苦于专业限制的调剂生具有强烈的吸引  力。第二,瞄准声望高、待遇好的企业,如央企、国企和  大型私企为首选。企业校招时,专业限制相对较弱,调  剂生可选择这些企业中专业性要求较低的职位,如管  理培训生、销售等。第三,暂缓就业,转换赛道。专业教  育的核心在于传授应用性和职业性的知识和技能[8], 通过考研升学的方式继续学习其他专业的知识和技  能,能够为调剂生拓宽可选职业的范围积累资本。

       受访者在学涯与职涯的跨越阶段,与所学专业之  间表现出一种离心力。这种离心力在调剂生入学之初  就已存在,具体表现为对专业内容学习的感受,之后  也逐渐强化成为他们尝试离开所学专业的动力。正如  受访者 S5 所说:“俄语相关的岗位不多,也不太想去, 参加招聘会的时候就找和俄语无关的岗位,但感觉自  己的专业被人嫌弃,好像什么都做不了 。后来就不挑  了,去了一家房地产公司,好歹是个大企业。”

\
 
       此外,接受采访时,受访者均已有一种或多种职  业经历,可以确定所学专业对其职业生涯的意义 。当  被问及对所学专业的满意度时,受访者的回答仍然深  受专业学习感受的影响,且根据专业对他们职业生涯  参与度的高低而呈现出分化的特征。没有参与过专业  相关工作的受访者满意度较低。“学起来太痛苦了,但  老师同学都很好,减少了一些不喜欢。”(S3)“再也不  想和俄语有瓜葛,体验感真的不好。但对考研有一些帮  助,节省了一些精力。”(S4)“学着痛苦,大一都想退学  重考,但没勇气。觉得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付出和回  报不成正比。”(S7)而有专业相关职业工作经历的受  访者满意度则是“上升”的,其叙事话语可归纳为专业  在其生涯中体现出一定价值 。有企业管培生、外贸翻  译经历的受访者 S5 说:“大学四年就是在浪费生命和  青春,选择这个专业就是错误。但后来专业成了饭碗, 也就认可了它的经济价值。考研时也庆幸俄语给了我  帮助,对它心存感激,算是和解了。”一直在俄语相关  行业求职,有外贸翻译、销售、咨询专员、驻外翻译经  历的受访者 S6 说:“ 求职时觉得俄语是一种限制,但  工作一段时间后有了经验,发现行业对专业的要求也  没有想象中那么高 。我现在驻外,俄语反而帮我解决  了很多问题,自己能做的,别人不一定能行。”这种叙事话语带有自我建构的成分,同时表现出个体职业发 展主观自我与外部世界相互适应、动态建构的特征[9]。

       三 、   结语

       本文以 S 大学俄语本科专业调剂生的生涯调适  轨迹为切入点,探讨调剂生对高考志愿填报后不同阶  段叙事中的核心话语。首先,在志愿选择方面,大致采  用了理想叙事,但也有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和妥协 。理  想话语中包含调剂生对自身未来职业的尝试性选择, 也是其生涯调适的基本方向 。其次,在学业生涯记忆  里,专业学习感受成为记忆叙事的核心,是调适抉择  的潜在动力,也构成了调剂生对专业的主要认知 。再  次,在求职经历中,非理想专业的限制与突破构成了  调剂生的主要叙事框架。调剂生与所学专业之间表现  出明显的离心力,专业面临学生毕业流失的窘境 。最  后,在实现求学与就业的阶段跨越后,专业满意度仍  受专业学习感受的强烈影响,且因是否进一步感受到  专业的价值而出现分化,使得个体的职业发展表现出  建构性的特征 。生涯历程的发展并非单一线性的,而  是曲折非线性的[10] 。同时,作为一种复杂系统,生涯也  受家庭、学校、职场等不同场域中各种交织着的关系  的形塑 。因此,本研究选取受访者生涯发展的重要节  点为主线构建专业调剂生的生涯调适历程具有一定  局限性 。此外,对材料的描述性解读无法对这些叙事  背后的差异和影响因素进行进一步探讨,后续研究可  继续补充跟进。

       参考文献 :

       [1] 刘桐.专业服从调剂学生专业思想问题的调查与研究[J].内蒙古 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28(2):53-55.
       [2] 李晶,周开林,刘艾娟.专业调剂对学习者可控因素的影响研究[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6(2):133-138.
       [3] 董瑞霞.大学生专业承诺现状调查及分析:以西藏大学旅游管理 专业为例[J].人才资源开发,2017(6):97-99.
       [4] 陈勇.专业调剂生在职业探索中的心理障碍及其对策[J].高教论 坛,2016(1):127-129.
       [5]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 社,2000:147.
       [6] 冯嘉慧 .美国生涯指导理论范式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 2019.
       [7] 王肖婧.劳动力市场的性别收入不平等及女性贫困:一个人力资 本和社会资本理论的双重视角[J].财经问题研究,2018(3):123-129.   
       [8] 宋爱忠.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对立及其超越[J].重庆高教研究, 2023,11(2):76-87.
       [9] 关翩翩,李敏.生涯建构理论:内涵、框架与应用[J].心理科学进展, 2015,23(12):2177-2186.
       [10] 朱士蓉. 生涯混沌理论综述[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9,35(8): 25-3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741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