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学科素养导向下的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设计论文

发布时间:2024-04-10 11:01:1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粹。在高中阶段,古诗词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文分析了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重要价值,阐述了学科素养导向下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方向,探索了古诗词教学的具体策略。在学科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语文教师应当关注学生在语言建构、思维发展、审美鉴赏、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发展,不断改进古诗词教学策略,使学生具备适应终身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关键词]学科素养,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

  当前,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存在“程式化”的问题,教师把教学重点放在字词释义、诗句分析上,采用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学生学习每一首古诗词都是相同的流程。在这种固定的教学理念下,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无法提升,难以感受古诗词的意境之美,学习效果也会受到限制。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应当深刻领悟新课改的思想,追求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升级,优化学生的古诗词学习体验,有效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一、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重要价值

  (一)培养学生的语言理解与表达能力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对学生语言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古诗词用词精练传神,读来朗朗上口,有利于学生语言建构能力的发展。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对字词含义的讲解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博览群书,对书中的道理进行深入钻研,写起文章才能得心应手。通过学习古诗词,学生能够透彻地理解诗词中传递的思想情感,感受诗词语言的精妙之处,在作文中引用诗词,提高语言表达的感染力。

  (二)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传承

  古诗词是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素材,在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古诗词历经漫长的岁月洗礼,到今天依然熠熠生辉,这充分说明了古诗词教学的价值,体现了古诗词和传统文化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在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能够将传统文化的精髓表现出来,学生能够通过古诗词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品格,努力传承中华文脉,从传统文化当中汲取力量。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剖析古诗词所蕴含的文化和情感,用诗词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三)培育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

  古诗词教学不但能够强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培育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新课标中明确提出,高中语文教学应当努力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而古诗词教学恰好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鉴赏能力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在教学中,学生能够广泛阅读古诗词,感受古诗词在语言、意境、结构等方面的美感,想象古诗词营造出的画面,从而逐步提高审美能力。此外,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对诗词做创新化的解读,或者对诗词进行改写、创编,这些都能体现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

  二、学科素养导向下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方向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出了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维度的学科核心素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以新课标为指导,用全新的理念开展教学实践,提高教学的创新性和创造性。针对古诗词教学,教师应当注重诗词读写教学,引导学生体察诗性,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增强学生对诗词文化的理解,让古诗词教学符合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古诗词教学的科学性。

  (一)重视读写

  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读写教学是最基础的部分。无论教学方法如何创新,学习古诗词都要从读写开始。当前,很多教师将诗词语言教学简单理解为字词的释义和语言的梳理,实际上,诗词语言教学可以分为三个层级,分别是音韵知识教学、语言技巧教学、语言运用教学。首先,在音韵知识教学方面,古诗词的韵律感和节奏感较强,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分析古诗词的音韵特点,了解平声、仄声,提取诗词当中的格律要素,实现深度学习。其次,在语言技巧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的语言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帮助学生对不同的诗句进行辨析,使学生掌握丰富的语言表达技巧。最后,在语言的运用方面,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通过诗词仿写、模仿创作等方法,增强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引导学生运用古诗词当中的语言知识。

  (二)体察诗性

  在古诗词当中,语言是表象,其背后的思维才是诗词的内核。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体察诗性,具体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诗意的分析和理解、诗词的结构、诗性思维。在诗意的分析和理解方面,古诗词是古代诗人表达情感、表明志向的重要途径,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理解古人借诗言志的追求,帮助学生从宏观角度揣摩诗人的心智,理解诗人的人格情操,挖掘诗人的心路历程。在诗词结构方面,主要研究的内容是诗词的整体形式,也是诗人表达心志的方法,具体包括开门见山、首尾照应、重章叠句、卒章显志等,通过分析古诗词的结构,学生能够理解不同结构形式对诗人表情达意的作用,提高学生对诗词艺术境界的理解。在诗词的诗性思维方面,主要的研究内容是诗词创作过程中的思维方式,通常情况下,古诗词的创作是不受限制的,诗人在思考的过程中会不断产生新的思维角度,塑造出新的思维形象。

\

  (三)审美鉴赏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重要内容。在高中阶段,学生对诗词语言的理解还存在不足之处,很多语言难度较大,需要教师进行引导,这样才能让学生突破以往的认知局限,实现深度理解。通常情况下,对古诗词的审美鉴赏主要通过意象和意境来开展。意象是诗人在诗词创作当中塑造的艺术形象,其存在的价值是帮助诗人表达情感,因此,意象通常是客观事物。众多意象能够组成意境,意境是古诗词营造出来的空间,具有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特点。在对古诗词进行审美鉴赏时,学生和教师需要还原诗人从意象到意境的情感倾注过程,再现意境,全面理解和领悟诗人的情感。

  (四)文化理解

  在学科核心素养导向下,古诗词教学需要关注文化理解与传承,教师需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文化学习空间,强化古诗词文化知识的教学。古诗词中的很多内容都会借用典故,这对学生的文化素养具有较高要求,因此,教师需要带领学生共同解读古诗词的文化内涵,从诗词中提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包括经典的民俗文化、家国情怀等,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使学生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习古诗词时,学生和古代诗人处于完全不同的文化空间,为此,学生在理解过程中容易出现偏差,这就需要教师结合历史事迹、文化艺术等开展教学,对古诗词的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延伸。

  三、学科素养导向下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实践策略

  (一)朗读吟诵,读出情感韵味

  在学科核心素养导向下,教师需要关注学生语言知识的发展,增强学生对语言的理解效果。反复诵读是学习古诗词最原始、有效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读准字音,把握古诗词的韵律、节奏,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情感。在课堂教学中,古诗词朗诵需要读出节奏、读出音韵,同时要读出情感,体现出古诗词的音律美。古诗词的朗诵节奏、韵律和诗人的情感紧密相连,在朗诵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揣摩诗人的情感,然后才能把古诗词的节奏读准。

  例如,在学习杜甫的《登高》时,诗人登上高山,眺望四周,此时秋风急切,天空高远,猿鸣声悲凉凄惨,鸟儿飞舞盘旋,无边的落叶纷纷飘落,长江流水滚滚奔来。接下来,诗人从写景转到抒情,从秋天的景象联想到自身。诗人常年到处漂泊,晚年多病多灾,家国的命运使他白发增多,两鬓像是染上了厚重的白霜,他意志颓废,想要借酒浇愁,但身体多病,刚刚停止喝浊酒。整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悲怆的、激昂的,在朗诵时,学生需要将自己代入诗人的身份,读出欣赏美景时的愉悦,读出对家国命运的忧思,读出诗歌的情感韵味。为进一步渲染诗词朗诵的情感,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配乐朗诵,选择与诗词情感高度一致的音乐,帮助学生把握古诗词的韵律节奏,有感情地进行朗诵。

  (二)研究结构,分析诗性思维

  思维是语言的内核。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需要带领学生追根究底,与学生一同体察诗性,明确诗词的立意,分析诗词的整体结构和诗性思维。从先秦到明清,古诗词一直都是诗人表露心志的重要途径。

  例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展现了诗人报国无门的感慨、壮志难酬的悲愤;《登高》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情感,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在明确立意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需要分析,诗人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怎样的思路表达情感的?在分析和讨论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从宏观角度理解古诗词的结构,掌握古诗词的诗性思维。在教学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登高》时,教师可以按照“起承转合”对诗词的结构进行解读,其中“起”确定了整首诗的基调,具有统率全诗的作用,这首诗的首联以急风、高天、长啸的猿声、白沙等意象,奠定了全诗低沉的基调;颔联是“承”句,“落木”承接“风急天高”,“长江”承接“渚清沙白”,境界阔大、旷远;颈联是“转”句,由写景转为抒情,这是作者写作思路最关键的地方,从颈联开始,诗人便尽情抒发漂泊之苦;尾联是“合”句,能够彰显主旨,收束全诗。

  (三)营造意境,品味诗词情感

  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为进一步增强学生对诗词情感的体悟,教师需要为学生营造古诗词当中所描绘的场景,使学生身临其境,产生各种联想。此外,在营造意境的过程中,教师还要让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认识到古诗词在意境创设、情感表达方面的委婉、含蓄,提高学生对诗词情感的理解。

  例如,《归园田居(其一)》的意象有樊笼、方宅、草屋、远村、炊烟等,营造出了优美、宁静、和谐的意境。在诗中,诗人描写了自己辞官归来隐居田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表达了对官场的厌恶以及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在意境的营造方面,远景和近景相互交叠,既有声音,又有色彩,能够让人在脑海当中进行联想,呈现出美好的田园景象。这首诗具有诗文美、图画美、人格美的特点,在教学中,如果只靠文字,学生很难想象出诗中所描绘的场景,基于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营造田园生活的意境。在分析意象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呈现方宅、草屋、榆柳、桑树、户庭等,让学生获得无限的审美感受。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将诗词当中提到的所有意象综合起来,为学生呈现图画,使学生感受优美的意境。《归园田居(其一)》将繁复的意象进行精心组合、建构,或相组并置,或辐射叠加,或远近结合,或动静相生……最终才营造出了清幽静美、安谧祥和、淳朴自然、温馨和谐的意境,学生可以在这充满美感的意境中感受诗人淡泊恬静的生活追求,体会古诗词的独特美感。

  (四)迁移拓展,解读文化内涵

  在古诗词教学中,一些古诗词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通过借用典故来表达志向,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化理解能力和深厚的知识基础,从而进行有效的知识迁移和拓展。

  例如,在学习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教师可以进行拓展延伸,为学生补充文化知识,增强学生对古诗词内涵的理解。这首词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轼之手,是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全词借古抒怀,雄浑苍凉,大气磅礴。另外,词中借用了三国时期周瑜火烧赤壁大败曹军的典故,如果学生不理解这一历史事件,就难以体会整首词的情感表达。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赤壁之战的历史,通过影片、文学名著等,对古诗词的内容进行拓展与延伸。在古诗词的文化知识教学中,知人论世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很多古诗词饱含情感,要想真正读懂,就要了解古诗词创作的时代背景,掌握诗人的生平经历,这样才能和诗人产生共鸣。因此,教师可以将诗词中的人物提取出来,再引导学生分析诗人的生平事迹,了解诗人的创作动机和内心情感,从而准确深刻地理解诗人对历史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体会诗人壮志难酬的忧愤。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古诗词是语文文化长廊中一道亮丽的风景,也是高中语文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科素养导向下,古诗词的教学应与时俱进,时刻迎合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让学生在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哲理美的古诗词海洋中自由徜徉,在学习体验中形成四大素养。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不断更新和优化教学策略,依据学情和古诗词教学特征,采用科学智慧的方法进行教学,以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唐明先.论高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策略[J].学语文,2023(5):63-65.

  [2]雷丽丽.高中古诗词教学的核心素养实施路径[J].文学教育(下),2023(7):160-162.

  [3]张歌.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2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723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