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政治是高中课程体系中重要的学科之一,在促进学生正确“三观”形成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多数教师过于强调知识点的死记硬背,该学科教学存在高耗低效的现象。新课标的实施对高中政治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在了解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调整。基于此,本文简要分析了高中政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策略,旨在提升高中政治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中政治,新课标,优化路径
高中政治学科具有知识点多、内容繁杂、理论与抽象性强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再加上高中阶段学习时间紧、任务重,很多教师通常倾向传统教学模式,在课堂上以自己为主导进行理论知识讲解,课后则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虽然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取得一定的效果,但同时容易给学生带来学习负担,甚至会影响学生对该学科的学习兴趣。传统填鸭式教学的弊端越发凸显,新课标背景下进行教学改进调整非常必要。作为该学科教师,应积极反思和分析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寻找改进的策略,以不断提升该学科教学质量。
一、新课标下高中政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过于重视考试成绩,新课标要求流于表面
新课标对高中政治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强调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这也明确了该学科教学改革的方向。传统以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显然难以实现这一教学目标,要求学科教师转变和更新教育理念,对新课标的内容、要求进行深入剖析,主动探索更加科学的教学模式,从而使学生在主动参与、实践探索中获得学习能力、学科素养发展。从实际情况来看,很多教师在具体教学中仍然过于重视考试成绩,甚至存在以成绩为导向的教学理念,一切教学活动的开展均是为提升学生考试成绩服务,对学生能力发展、价值观、情感态度培养的关注度不足,重智育、轻德育的情况较为严重,这也就使得课标要求流于表面,未能真正发挥其价值。
(二)过于强调自身主导,学生主体性不够突出
新课标强调,课堂教学应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因此,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视角色转换,将自己从课堂主导者转变为组织者、引导者,将学生从课堂从属者转变为课堂主体,充分尊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主动学习、探索中获得学科综合素养能力发展。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多数教师习惯沿用理论灌输式教学模式,以自己为课堂主导,没有充分体现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还有部分教师,过于夸大学生的主体性,使得自身的主导性被严重弱化,从而导致课堂教学出现无序、节奏混乱的情况。无论哪种情况的存在都会对教学活动的开展效果造成影响,不利于新课标教学要求的实现。
(三)过于重视知识灌输,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
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仅仅依靠理论知识传授是远远不够的。新课标强调,政治教学应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因此,在开展政治学科教学活动时,教师应重视探索理论与实践融合的路径方法,积极融入生活化资源,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及形式,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并为其应用知识创设条件,以推动学生学科素养发展。事实上,很多教师虽然开始重视在课堂中融入生活化元素,但多是将生活化和多举例画上等号,往往只是简单地对各类素材、资料进行堆砌,缺乏对相应材料内涵、价值的挖掘,难以让学生真正深入教学案例与材料的探究,导致政治教学伴随明显的理论和实践脱节的情况。
(四)过于强调赏识评价,不利于评价价值发挥
新课标强调,高中政治教学应重视课程评价机制、学生评价机制的建立。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求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讲解,还要增加对教学评价的重视,以客观、全面的评价来激励学生学习。然而,从高中政治教学状况来看,很多教师将激励评价简单等同于赏识评价,在教学中一味地夸奖、鼓励学生,教学评价缺乏严谨性和科学性,影响学生对自身学习情况的客观了解,不利于教学评价价值的发挥。
二、新课标下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改进对策
(一)转变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素养发展
从高中政治学科教学现状来看,教师过于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缺乏对学生能力素养培养的重视,使得新课标要求流于表面是其常见问题。为尽可能地提高该学科的教学质量,同时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教师应主动转变教育理念,在深度研读新课标要求的基础上,以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将课堂教学从单纯关注学生考试成绩向关注学生能力发展方向转变,真正将新课标要求贯穿政治课堂,在引导学生掌握学科基础知识技能的同时,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学科素养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选择性必修二中“依法有效保护财产权”这部分内容时,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打破传统开门见山,直接分析教材内容的方式,先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与知识产权纠纷相关的视频,供学生观看,以具体的视频案例来聚焦学生的注意力,给予学生视觉、听觉等感官上的刺激,从而促使学生初步了解知识产权的相关内容,并对这部分知识学习产生兴趣,促使其主动地参与后续内容的学习,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让学生在主动学习、思考探究中获得能力素养的发展。
(二)尊重学生主体,合理把控课堂节奏
新课标强调要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性。从上述教学问题分析来看,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学习主体性不突出的情况,这是影响该学科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应认识到课堂教学不能由教师唱“独角戏”,而是需要引导学生参与具体学习活动,以增进师生、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在主动学习和探索实践中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在具体教学中,教师需要对教学的内容进行充分分析,选择科学的方式方法开展教学活动,引领学生参与其中,发挥其学习主体性。
例如,在教学选择性必修三中“运用辩证思维方法”这部分内容时,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可围绕教学内容,以当前各界普遍关注的环境问题入手,将我国2008年开始实施的“限塑令”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围绕“限塑令的利与弊”这一主题展开讨论。具体开展主题讨论活动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组内讨论,梳理本小组的看法、观点,最后进行观点整合,并由小组代表进行阐述。教师应叮嘱各小组成员认真倾听其他小组阐述的观点看法,对于自己不认同、不赞成的观点,可以提出反驳意见,并给出理由,进一步增进课堂互动。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教学,既能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又能将理论知识和生活实际进行关联,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辩证思维方法”,学会理性地看待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新课标虽然强调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但实际教学中教师不可过于夸大。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既要认识到突出学生学习主体性的重要性,又要合理把握“度”,在给予学生更多学习自主权的同时,也要发挥好自身的主导、引导作用,以确保课堂教学活动能够有序、高效进行。例如,在进行“限塑令的利与弊”的讨论中,教师一方面要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大胆发表意见,另一方面要适当地参与到讨论中,对学生学习期间出现的问题及时引导、点拨,适当地提出导学问题,以启发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避免因过于夸大学生的自主性,而导致课堂出现散漫无序、高耗低效的情况,确保课堂教学成效。
(三)开展议题教学,实现理论联系实践
当前高中政治教学中仍普遍存在以理论知识灌输为主的现象,导致课堂教学出现明显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情况,若不及时加以改进,久而久之必然会影响教学效果,不利于学生深度掌握、灵活应用知识。新课标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科核心素养逐渐成为高中政治学科教学的重要目标,而议题教学的开展,则能为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利条件。所以,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围绕教学内容适当地拓展生活化元素、时政热点等素材,进一步丰富课堂内容,通过融入实际案例,推动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融合,为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条件,以此来帮助学生内化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学必修三中“全面依法治国”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就可围绕本单元内容,在课堂上引入学生较为关心的热点事件,如“网红或者明星偷税漏税”“明星签订阴阳合同”等案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对这些人的行为进行分析,发表自己的看法,说一说“你认为他们的行为是否合法,若不合法,那么这些行为违反了哪些法律法规?”并且可以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对于偷税漏税、阴阳合同这种行为的看法”。在提出上述问题后,教师可鼓励学生自主思考,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交流,之后再让学生或者小组代表阐述看法。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教学,以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热点事件切入,可以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仅能让课堂内容更丰富,贴合生活实际,也能很好地驱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课堂氛围更活跃,从而促使学生主动应用所学知识来分析相应问题,有效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问题的融合,进而在强化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同时,使其充分地了解依法治国的内涵,增强其政治敏感度。
再如,在教学必修一中“伟大的改革开放”这部分内容时,于生长在新时代的青少年而言,对改革开放的了解较少。因此,为了达到更理想的教学效果,完成课堂知识讲解,教师可以围绕“改革开放”这一主题,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为其创设生活化议题,即从衣、食、住、行等方面,探索改革开放前后人们生活的变化,可以从与老年人的交流中了解,也可以通过网络、书籍、报刊等渠道查阅资料,并对收集、了解到的信息进行整合,在课堂上进行分享。以这样的方式,为学生布置实践任务,进一步增进理论与实践的融合,让学生在自主实践探索中,加深对改革开放的了解,从而逐步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感。
(四)优化教学评价,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评价也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在既往高中政治教学中,多数教师不重视评价,或者单纯地将“鼓励性评价”等同于“赏识评价”,一味地赞扬和肯定学生,使得教学评价的价值难以得到有效发挥。因此,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应充分认识课堂评价的重要性,同时转变传统的评价理念,更新单一的评价标准,在重视给予学生“赏识评价”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增加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通过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融合,尽可能给予学生客观、全面的评价指导,在给予学生鼓励、肯定的同时,帮助学生更加客观地了解自身的学习情况,了解自己学习中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从而查漏补缺、扬长避短,通过提供有效的参考,更好地推动学生进步和提升。
例如,对于课堂表现好、听课认真、互动积极,但问题回答准确性不高的学生,评价可以这样进行:“你课堂认真,问题思考和回答积极,并且在思考问题时思路是正确的,但是准确性方面还有一些欠缺。”以这样的方式进行评价,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又能让学生了解自己回答问题时的欠缺,从而有针对性地指导其寻找薄弱点,不断改进;对于问题思考全面,或者给出个人独特见解的学生,则需及时赏识、肯定;对于学生表现出来的问题、错误,教师要客观地指导,以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真正让评价成为提高政治学科教学成效的催化剂。此外,开展教学评价时,教师需要转变既往以教师为主体的评价理念,在评估学生学习情况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相互评价。以这样的方式丰富教学评价主体,让学生学会自我反思与观察,更客观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以及善于发现和学习其他同学身上的优势及闪光点,以达到自我改进、优势互补的效果,从而更加充分地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三、结语
当前高中政治学科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进。在新课标的背景下,作为政治学科教师,应不断反思总结既往教学的经验和问题,立足新课标要求,主动转变、更新教育理念,探索教学改进方法,以切实推动该学科教学质量的提升,促进学生学科综合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包凤霞.新课标背景下高中政治课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陕西教育(教学版),2022(Z1):79-80.
[2]胡连珍.高中政治教学中以多元教学法优化课堂的策略探索[J].教师,2023(33):63-65.
[3]蔡正兵.探究新课标背景下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J].文理导航(上旬),2015(6):75.
[4]李媛.新课标背景下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J].考试周刊,2017(53):149.
[5]董晓杰.新课标背景下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9(7):9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产出导向法”是文秋芳教授创建的旨在改进中... 详细>>
如何设计有效的环境治理政策, 是学术界和政策...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