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新课改理念下高中历史德育教学路径分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4-04-10 10:41:5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不仅需要教师在教学内容上注重历史人物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更需要在教学方法上创新,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参与讨论,通过互动学习,使学生深入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道德价值。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应更加注重德育与智育的结合,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为目标,实现历史教育的真正价值。本文阐述了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要切实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积极探索德育渗透的新路径。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历史,德育渗透,教育实践

  历史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品格和情操。新课改强调教师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应注重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帮助他们构建科学的思想体系。因此,教师应将德育渗透作为历史教学的重要指导思想,全面实现历史教学与德育的融合渗透。从爱国意识、创新意识、国际意识等多个维度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他们的人格。然而,当前高中历史教学往往忽视了德育的渗透,过于注重智育,这使得高中历史课程的育人价值难以凸显。因此,如何全面推进高中历史与德育的融合,是教师当前需要深入探究的重要课题。

  一、新课改理念下高中历史德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认知不足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成为重要的内容和教育目标,然而部分教师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育理念比较落后,仍然将分数作为判断学生能力的唯一标准,这导致部分教师着重关注考点知识的灌输、讲解,忽视其中蕴藏的德育元素,没有重视情感教育价值。一定程度而言,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缺乏对历史课堂教材中德育素材的挖掘和运用,导致德育最终取得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二)方法单一

  在高中历史课堂中,教师仍然采用填鸭式、灌注式的教学,教学形式单一,课堂氛围的创设不足,枯燥、沉闷的学习氛围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低迷,历史学习过于浅显化,没有切实探究历史事件中蕴藏的内涵价值理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对德育的渗透流于表面,形式大过于内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大大削减,德育的效果难以实现新的突破和提升。

  二、新课改理念下高中历史德育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新课改的背景之下,素质教育的主要落脚点在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德育是“五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包含思想政治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心理教育、法律教育等,全面推进德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助推作用,是引领学生个性化成长和社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时代新人

  在新课改的背景之下,加强高中历史教学与德育之间的融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需求,是培养全面发展高素质人才的关键途径。世界的竞争、行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趋势之下,高中历史教育坚持育人为本、以德为先的理念,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学生培养成有文化、有道德、有理想、有信仰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力量和青春智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梦想。

  三、新课改理念下高中历史德育教学的主要路径

  (一)立足教材内容,挖掘德育元素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载体,高中历史教材则是德育的重要源泉,历史教育学科集人文性与社会学于一身,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应该切实把握学生这一阶段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认知规律,深度挖掘教材中蕴藏的德育元素,同时可以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延伸,扩充教学容量,积极寻求德育在历史教学中的渗透新思路,由此构建课课有德育、处处有渗透的高品质历史课堂,实现从重教向素养的新的转化,从知识向情感的新过渡,由此达成以德育人的习惯和学生知德合一的融合,引导学生从历史学习中汲取道德养分,获得精神力量。

  以人教版“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这一模块知识为例,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则应该深刻地认识到这一模块知识是高中阶段的开篇之作,在整个教材中居于奠基的地位,主要阐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早期国家逐渐发展为多民族国家的整个历史进程,勾勒了中华大地早期人类进化的主要轮廓。在分析解读教材内容的基础之上,教师则可以从发展学生历史学科素养、全面落实德育的角度出发,设计学习任务,加强德育资源的开发和整合,优化教学内容,从时空构建、比较论证等多个维度全面渗透德育。

  从大河源头,文明曙光出发,教师则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历史史实,梳理历史事件前前后后的内在联系以及历史发展的整个脉络,对石器时代人类生产方式、食用食物,生产技术等展开深入探索,让学生切实了解华夏文化是广阔地域上多种不同文化相互融合碰撞而形成的新产物,造就了我国文明起源的多元中心。教师通过落实这一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豪感,文化自信心,让学生了解我国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感知文化的魅力和特色。

  从走出荒蛮,迈向文明出发,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史学研究成果,探究5000多年前古代人民已经进入到了文明社会的依据,引导学生领悟新知识,拓宽认知视野,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了解中华文化的本土性,理解生产力发展对于中华文化的重要影响。教师在这个阶段以家国情怀作为价值引领,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王朝时代,千古回响出发,教师则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商周时期的制度发展变化,探究其连续性,梳理发展脉络。同时教师还可以展示商周时期人们宇宙、社会、道德观念等相关材料,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周朝文化观念中体现的浓厚人文理性色彩,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中大一统观念、国家一体思想等理念的精髓,由此给予学生思想、行为的正向引领,达成良好的德育效果。

\

  (二)构建生本课堂,创新教学方法

  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要切实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贯彻落实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激活学生的主观意志力,这是达成良好德育效果的重要途径。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难以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师在这一教育阶段则可以采用角色体验、故事感染等方式,营造浓厚的德育氛围,带给学生情感的渲染和思想的熏陶。

  其一,故事感染法。无论对于哪一个阶段的学生来说,新奇有趣的故事都能够吸引他们的关注,聚焦他们的眼球,所以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以讲故事的方式使乏味的课堂变得更加有趣,既能够让学生加深对课本知识的印象,同时还能够于故事情境中陶冶学生的情操。

  以“全球航路的开辟”这一模块知识为例,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则可以带领学生走近远渡重洋,勇于探索未知领域的航海人物,结合他们的人生轨迹以及探索世界的脚步,从不同的视角给学生讲述新奇、有趣的航海故事。

  故事一:哥伦布是揭开大航海时代序幕的灵魂人物。在1492年,哥伦布接受了西班牙女王伊丽莎贝一世的赞助,率领三艘帆船开启大西洋航旅,在1492年8月的时候,哥伦布向西航行,发现了巴哈马群岛,随后也发现了一些新的岛屿,直到1492年的10月,哥伦布率领船只到达了古巴,但他误以为这就是“新大陆”,还举办了仪式,并且在岛上建立了第一个殖民地。哥伦布这一举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使西班牙成为世界上首个日不落帝国。关于哥伦布的评价,众说纷纭。有人说他是强盗、屠夫和掠夺者,也有人说他远航取得的成功以及发现新大陆推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产生。

  故事二:明朝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国家实力日益强盛,经济愈加繁荣,雄才大略的明成祖则挑选了忠心耿耿、文武双全的郑和,带领使团出海,与西洋各国进行贸易,同时也能够宣扬国威。通过数年的准备,郑和的团队从江苏起锚出海,吹响了第1次远航的号角。郑和团队访问了占城国、爪哇、旧港、苏门答腊等国家和地区,取得了很大的航海成就。郑和下西洋体现了我国当时高度发展的航海技术以及造船水平,同时也体现了古代人民孜孜不倦,探索新知的勇敢精神,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轨迹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教师在这一教学过程中,讲述多样、有趣的故事,创设故事情境,引导学生加强对航海故事的解读,从中领悟航海人敢于探索新知、敢于冒险、坚毅勇敢的精神品质。

  其二,角色体验。角色体验则主要指的是教师以情境创设为基石,引导学生穿越历史的时空轨道,拉近和历史人物之间的心理距离,立足于相关的人物角色,了解人物的心理活动,于实践探索过程中获得情感的升华,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观。

  以戊戌变法为例,谭嗣同作为戊戌六君子之一,他在变法的过程中苦苦挣扎,做出了自己认为最正确的决定,所以他选择留在了国内,等待被捕处死。基于此,教师则可以从谭嗣同的人生轨迹出发,引导学生思考谭嗣同舍身赴死是值得还是不值得,学生则可以在这一阶段,以不同的视角展开探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不同的观点在碰撞中生成智慧的火花。继而教师则可以让学生结合梁启超所编著的《谭嗣同传》,根据他的英勇事迹创编历史小剧,学生积极参与角色扮演这一活动,以活动为载体,走近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人物品格以及他们具备的政治态度,学生分别扮演袁世凯、谭嗣同、梁启超、日本友人等多样化的角色,在互动交流、情境对话的过程中,了解维新志士英勇不屈、不怕牺牲的高尚品格,带给学生情感渲染,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深化学生的思维认知。

  以商鞅变法为例,这一模式具有非常高的德育价值,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从教材内容出发,结合南门立木、商鞅之死等故事创编剧本。学生在这一活动中则可以分别扮演主要人物:商鞅、秦孝公、保守派贵族、客栈老板等人物,一起展开角色扮演,让学生直观、深刻地体会变法的艰巨性以及人性的复杂性,同时也引导学生积极学习改革家坚强不移的意志和不畏强权的精神。

  (三)开发德育资源,巧用德育案例

  在历史学科中,包含了丰富多元的德育案例,这为德育的渗透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在每个重大历史事件的背后或者历史人物的人生轨迹中,都有人物活动的痕迹,这是人类道德品质的客观映射。基于此,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则可以积极抓住德育的重要契机,结合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引导学生分析事件的发展脉络,剖析历史人物的典型形象,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达成历史教学和德育教学的融合目标。

  其一,人物引领,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我国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的优秀人物,他们创造了很多的辉煌事迹,对民族的发展、对世界的建设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立足于多元视角,创设开放、活跃的教学情境,营造浓厚的德育氛围,达成潜移默化的德育效果,满足学生的多元学习需求。比如教师可以《与妻书》切入,学生解读信中的内容,了解林觉民身上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学生感受人们对自由平等的向往,对国家统一、民族复兴的期盼,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更深刻地感受国荣家荣、国耻家耻的思想。

  其二,借助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针对高中阶段的学生,其形象思维发展比较良好,而历史理解能力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这一阶段教师则可以借助具体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展开多元阅读,对历史事件的发生、影响等有更直接、全面的认知。以“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这一模块知识为例,教师则可以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补充教学,给学生展示国民经济、基础建设、社会建设文明、国防军队改革等相关的阅读材料,打开学生阅读大门,让学生在阅读思考的基础之上了解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国防等多个维度获得的巨大成就,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实践指导意义,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明前景的重要信心,强化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总而言之,在新课改背景之下,教师应该深度探讨高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存在的具体问题,明确德育的重要意义,继而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学情,全面推进高中历史德育的改革发展,具体可以从立足教材内容,挖掘德育元素;构建生本课堂,创新教学方法;开发德育资源,巧用德育案例等多个维度着手,实现德智并举,帮助学生在理解、掌握知识、技能的基础之上,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的升华。

  参考文献:

  [1]付蓉青青.课程思政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D].郑州:郑州大学,2020.

  [2]杨依.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培养[D].锦州:渤海大学,2019.

  [3]陈士志.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路径探析[J].才智,2018(24):131.

  [4]李玉彬.新课改理念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路径探讨[J].现代教育科学,2017(7):39-42.

  [5]李艳.高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有效构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26):59-6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722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