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小学数学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引领分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4-04-10 10:10:5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在素质教育大力开展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脚步加快。为有效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必须站在学生角度考虑。对于数学学科而言,教师必须重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并结合数学学科文本特点带领学生阅读图形、图像与图表类文本,培养其阅读与理解能力,使得学生通过阅读获得新知识并懂得如何运用。基于此,本文从小学数学教学中非连续性文本常见分类入手,分析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特征,提出有效的非连续性阅读教学策略,旨在促进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策略

  小学是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关键时期,需要教师对数学教材中非连续性文本内容做到灵活利用,通过阅读方法传授与阅读活动开展帮助学生形成深度阅读意识。这样学生才能凭借数学阅读经验从结构分散的非连续性阅读资料中提取重要数据信息,通过分析整合等方式成功构建数学模型,形成数学思维体系,从而理解文本内容并获得新知识与新能力。可见,对小学数学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策略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非连续性文本常见分类

  (一)图形类文本

  图形类文本是由几何图形、文字、符号与线条等元素构成的文本,可满足概念解释需要,也能用于图形与几何知识的讲解。图形类文本中的几何图能够展示出空间位置,彰显位置关系,让抽象内容具象化,是一种有效的信息表达方式。在图形类文本运用下,学生图文解读能力将获得不同程度的提升,学生可以用数学眼光看世界、用数学语言去表达、带着数学思维去解决问题。

  (二)图像类文本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图像文本较为常见,属非连续性文本。图像文本涵盖画面信息与各种数字图像,带有极强的阅读性、趣味性,可以培养学生提取有用数学信息的能力,锻炼其信息捕捉能力。在数学文化常识、应用题、观察物体等内容中经常使用,还可用于位置与方向教学。

  (三)图表类文本

  图表类文本也是非连续性文本,是由图表、文字、线条组成,其中表格又涵盖标题、表身和数学信息等关键要素,与生活之间有紧密联系,可用于情境创设,同时可以向学生展示知识产生的背景与过程,实用功能极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统计与数据分析等教学常会使用到条形图、扇形图等不同图表类文本。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基本特征

  非连续性文本侧重图画、图表与图形等非语言性材料,阅读内容具有形象性,可以帮助学生快速且有效地感知阅读文本当中的内涵,理解数学概念与本质。非连续性文本自身内容与社会生活存在各种联系。学生通过非连续性阅读文本能够了解简单的社会信息,拓展视野,能够从不同角度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非连续性文本的语言表述不完全连续,但真实意义明确,是对共同意境与思想的表达。因此,这类文本的关联性相对较强,使学生有更多途径掌握文本内涵,快速内化数学知识。学生在阅读中,多角度入手找到其中的数学知识,所以非连续性阅读也能增强学生主观阅读体验,具有主体性特点。

  三、小学数学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策略

  (一)挖掘教材内容,培养阅读意识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涵盖较多非连续性文本内容,特别是当中的数学图文、表格等元素可以为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活动开展带来帮助,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阅读资源与锻炼机会。因此,教师必须围绕教材并挖掘教材内容,占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主阵地。在具体的文本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识字量与阅读经验来引导学生阅读,开展专项专练活动,从简单图画、表格和几何图形等方面入手,对学生所应具有的读图能力进行全面提升。教师还应考虑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特征,设计抽象化思维训练,通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帮助学生理解简单与抽象的关系,使其形成数学阅读意识。

  例如,在讲授“圆”中圆周率的知识点时,教师采用图形类非连续文本阅读,其中有圆的图形、字母标注、简洁文字与公式等多个元素,引导学生进行非连续文本阅读。首先,教师提出问题“你从图中获得了什么信息?”学生在观察与思考后回答“圆的周长,用C表示”“圆的直径,用d表示”“圆的直径与周长的关系是C=πd或者C=2πr”,通过图形类阅读了解圆的组成和基本信息。其次,带领学生提取抽象概念,理解π为圆的周长除以圆的直径所获得的结果。学生再次回顾图形,用较为严谨的语言表达“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关系”,教师同时展示正方形图形,引导学生回顾正方形周长与边长之间存在的关系。在对比阅读下,学生快速理解圆周率的由来与本质内涵,记住圆周率用3.14来表示,但圆周率实际上是无限不循环小数。最后,引导学生思考圆周率应用价值,让学生透过知识表象看到其中内涵,建立深层次理解。在此基础上,采用历史资料阅读,使知识向人文情怀层面延伸,了解圆周率产生背景,形成求真务实的数学精神。在多层面的非连续性阅读中,数学知识内容关系凸显,学生面对不是以句子为基本构成单位的阅读材料时,能够产生浓厚阅读兴趣,产生深度思考,从阅读材料中成功提取数学知识,获得学习知识的新方法。

\

  (二)储备数学知识,领悟阅读规律

  数学语言涵盖特定的术语、符号、数字、概念等各种要素,贯穿数学教学全过程,凸显极强的精确性与简洁性。在核心素养落实背景下,学生的阅读能力水平直接关系着其数学语言素养的发展,所以必须对学生的非连续性阅读能力进行培养。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以广读为前提,帮助学生积累足够的数学阅读经验,丰富学生数学语言知识储备量。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非连续性阅读时要注意循序渐进,用旧知识引出新知识,使得学生找到新旧知识之间的关联从而掌握数学阅读规律。教师还要运用图表、广告、漫画等语言材料去吸引学生,使得学生主动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例如,在“数字编码”的教学中,教师明确教学重点,即帮助学生掌握常用编码规律,了解编码应用价值,培养其生活化数学观念。教师采用图表类阅读文本,开展非连续性阅读,展示出传统信封内容,带领学生观察信封左上角的数字,感受这串数字的特点。教师考虑到学生对信封了解较少,所以又展示出快递物品上的编码,同时提出导思问题“当中的数字代表什么,你可以拆分解读吗?”引导学生自主读图,理解编号信息。教师马上播放短视频,让学生看到智能分拣机器会通过数字编码来分拣货物与信件,理解简短的编码中蕴含着很多信息。此时,教师展示出小学学号登记表,当中有学生姓名、年级、班级、性别、入学年份和学号,由学生来拆分解读,并要求学生找到自己的学号,读出学号登记表中的内容,实现自主拓展阅读,积累足够的数学语言认知经验,为后续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带来帮助。与此同时,教师又展示出身份证图片,将学生分成4~6人的小组,探讨身份证信息特点。教师随时出示自己的身份证号码,又询问学生的出生日期,直接读出学生身份证信息中的部分数字。学生感到惊叹并开始将自己的身份证号码与教师的进行对比,使学生主动通过对比找到身份证信息异同点,并且能够精准提取出教师的出生年月日。教师及时拓展非连续性阅读资料,用多媒体展示出罗马数字,通过符号去吸引学生,使其了解罗马数字,同时也看到罗马数字10是用X表示,从而理解身份证后的X实际上代表的是10。教师还让学生分析多位校园编码规则,前6位为校本部、校区编号,语文代码为1001、数学代码为1002、英语代码为1003等,学生编号有6位,最后1位为校验码,理解各位编码表示的含义,从客观角度认识事物的本质并理解当中的规律。在非连续性阅读教学开展下,学生能在对比中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

  (三)巧用方法引领,增强阅读效果

  为保证学生的阅读思维活跃,使学生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过程中可以快速把握重点,并提取出关键信息,教师需要在小学数学中借鉴语文阅读手法,引导学生做好批注与摘记。在批注过程中,学生随机的想法得以及时记录,便于学生后续整理学习思路。在摘记过程中,学生可以获得个性化习惯的发展,通过圈画与符号提炼阅读重点。摘记与批注能够帮助学生厘清阅读思路,思考痕迹也让思维路径具有可视化,成功提高学生的非连续性阅读理解能力。

  例如,在讲授“公顷与平方千米”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带领学生阅读“你知道吗”这部分的内容,学生会通过圈画以单位亩为重点进行个性化思考。学生会批注:一亩等于667平方米,一公顷是1万平方米,从而理解亩与公顷之间的换算,成功建立起公顷的宏观概念,也对亩有较为深刻的了解。为进一步强化学生的非连续性阅读能力,教师会将课堂延伸,通过课下收集任务的布置,调动学生的信息收集能力,使其选择使用自身喜爱的方式收集与丈量土地相关信息。学生在查找与阅读资料时,能够阅读数学文本,提取出与公顷、平方千米相关的信息并完成摘记,如学生了解到古制换算、秦国的商鞅变法、历代度量衡,知道平方米换为亩是“加半左移三”,反之,亩换平方米是“除以三加倍右移三”的单位换算口诀,感受数学阅读带来的乐趣。在数学常识不断积累下,阅读支架得以搭建,学生能够梳理数学语言要素的逻辑关系。为增强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效果,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进行广泛阅读,融入生活元素来拓展阅读内容,扩展小学生的数学知识体系。在学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时,教师选用座位表、成绩表与作息时间表,引导学生阅读图表内容,还会使用家庭收支表、食品配料表等图表帮助学生提取当中关键内容。学生能够简略分析收集的信息,提高其读图技能,将其用于实际生活,如以健康生活为主题,布置探索任务“如何判断牛奶与奶制品饮料”,学生会通过阅读配料表和营养成分表完成判断,远离不健康的饮料,让数学知识与健康生活结合。

  (四)增强反思意识,促进能力发展

  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的提升需要循序渐进,所以教师要立足长远帮助学生搭建适合其能力的阅读阶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的主观意识培养,通过反思途径促进学生能力与素养的持续发展。教师结合元认知理论,明确阅读素养与反思意识直接相关,反思意识的发展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的培养有深远影响。教师必须以反思为提升学生认知的有效途径,对学生的能力变化情况做到持续关注,搭建让学生阅读能力持续发展的阶梯。

  例如,在学习“大数的认识”时,教师展示出北京、广东、河南与山东的人口普查部分数据图,辅助学生感受数之“大”。在认识亿以内的数时,教师进行第一轮阅读,出示数位表来引导学生读出数级与数位,说出数位上的数各表示什么。在学生读取时,教师引入我国的计数习惯,学生明白要从右边起,每四个数位为一级。在完成阅读后,学生采用批注与摘记的方式生成自读观点。教师及时鼓励学生在小组合作下分享提取出的信息,使得学生在交流中看到新的阅读思路,弥补个人阅读不足,实现新的进步。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第二轮阅读,阅读教材中的“你知道吗”,学生看到1亿名小学生手拉手的长度等于绕地球赤道3圈半。此时,学生会伸开臂测量两臂的展开长度,约为1.4米,同时教师展示出地球赤道长度为40000千米,结合乘法意义,思考1亿=100000000、40000千米=40000000米,求出3圈半的地球赤道具体数值,40000000×3.5=140000000(米),1亿个小学生两臂长度为1.4×100000000=140000000(米)。学生通过计算与对比来感受大数。在此过程中,学生使用批注与摘记,发现教师计算思路与个人计算思路的不同,但得到的结果相同,从而反思其中原因,成功将批注内容转换为可视化思路,总结阅读与计算中的不足与收获。

  四、结语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内化所学知识,并借助数学思想运用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从而获得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水平的提升。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要带着积极探索的热情,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方案进行不断优化,拓宽教学思路,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学生获得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同时形成阅读意识,积累数学阅读经验并领悟阅读规律,实现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杨远远.小学非连续性文本深度阅读教学策略探究[J].基础教育论坛,2023(14):62-64.

  [2]凡晓雨.深度学习视野下小学数学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策略[J].数学大世界(下旬),2023(2):38-40.

  [3]林慕蓉.小学数学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华夏教师,2023(5):66-68.

  [4]杨丽君.浅议小学阶段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J].全国优秀作文选(教师教育),2021(3):23.

  [5]张瑶.小学图文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策略初探[J].福建教育,2020(48):27-2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7218.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