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旨在建立社会生活与学生经验之间的关联,让学生在真实情境和实践活动中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在新课程背景下有效利用课前三分钟,让学生围绕主题活动开展综合实践,体现课前三分钟的教育功能和价值。本文基于实践,通过“深入挖掘教材,强化活动设计”“丰富活动类型,提升学习品质”“注重活动评价,提升综合能力”三个策略,旨在提升利用课前三分钟开展语文活动的质效,进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综合效率。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语文;课前三分钟;实践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称“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因其较强的实践性特征,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多写,在常态化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并运用语言的规律,体会汉语之美,提升鉴赏和表达能力。因此,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语文课堂教学的课前三分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以此发展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一、深入挖掘教材,强化活动设计
日常教学实践中,教师经常会遇到同样的问题—部分学生在前一堂课的其他学科学习活动中遗留的问题,会残存在记忆里并带入语文课堂,还有部分学生的头脑依然沉浸在课间活动中。因此,常常语文课已经开始,一些学生还无法进入语文课程的学习状态。
为此,教师可以利用课前三分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通过一定的规则和要求让学生的思维状态、思维方向逐渐向课堂学习思维过渡,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课前三分钟可被视为语文课堂教学的热身环节,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在活动前强化实践活动的设计,明确主题活动的规则和要求,从容确保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进行。
(一)挖掘教材内容,明确活动方向
在课前三分钟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准备环节,教师在设计时要注意以下三点:①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起点经验;②活动内容需契合学生的生活认知,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③实践活动的内容设计要与课堂教学内容之间有特定的联系,实践活动的目的是为课堂教学做好铺垫。基于此,教师首先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将教材作为活动组织和开展的第一手资源,找到课前三分钟实践活动的切入点。
例如,进行统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前,教师对本单元教学内容进行了整体的梳理。此单元共收录了《猎人海力布》《牛郎织女(一)》和《牛郎织女(二)》三篇文章,均为民间故事。因此,课前三分钟实践活动可以围绕神话故事的“讲述”展开,明确综合实践活动组织和开展的方向和目标,比如:①丰富课前活动,活跃学生思维;②促进课内外阅读,提升语言表达能力;③提升学生对神话故事的认识,激发语文学习兴趣。
(二)做好学情分析,策划活动方案
课前三分钟综合实践活动需要在一定的规则下进行,才能确保活动有序化,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日常教学中对学生的观察,分析学情,尊重个体的差异性和独特性,依此规划“讲述”的要求和范围等。
进入小学阶段,学生通过语文课程学习,接触了许多童话故事,比如,小学一年级的《棉花姑娘》《咕咚》《小壁虎借尾巴》、二年级的《寒号鸟》《我要的是葫芦》、三年级的《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小狗学叫》等。此外,在“快乐读书吧”板块中,学生还接触了许多童话,比如,《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希腊神话故事》《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等,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积累,对故事形成了基本的感性认识。据此,教师可设置课前三分钟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如“讲故事表演”“故事大王擂台赛”等,同时制订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方案。
活动方案确定后,教师可提前下发给每一个学生,为学生预留一定的准备时间,以便学生能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材料收集和演练。此外,在准备阶段,教师可以发动学生采取自愿的方式组织评委小组,制作评分牌,创建评分榜等,从而完善课前三分钟综合实践活动的准备工作。
二、丰富活动类型,提升学习品质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不断进行自我调节、更新发展。此外,新课标还强调,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具备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转变传统语文教学中的直线型教学思维,聚焦语文核心素养,从多角度切入,丰富课前三分钟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类型,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经验、方法的分享和交流,从而体现出综合实践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和内容的丰富性,在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促进语文知识运用的同时,提高学生整体学习品质,增加学生在活动中的收益。
(一)经验分享类活动
课前三分钟综合实践活动不仅为学生创造了自我表达的机会,促进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还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交流机会,让学生之间能够互相影响,相互促进,进而达到共同发展、协同进步的效果。
1.基础经验分享
语文是学好各学科的基础,而识字认字则是学好语文学科的基础,可见识字教学的重要性。通常情况下,语文单元教学需要通过多课时完成,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自然而然地规划出每个课时的教学重点,其中包括基础知识、课文分析、总结拓展等。教师可在基础知识教学后,借助课前三分钟引导学生开展以“识字经验分享”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
例如,教学统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课程时,需要让学生学会本单元“睁”“翻”“缓”“斧”等生字,教师可在单元教学前,利用导学案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通读本单元课文,利用工具书扫清课文中的字词障碍。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在正式课堂教学前三分钟时间里,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识字经验”分享—让学生说出自己识记字形、字义的技巧。有的学生采用“对比记忆法”,将“睁”“争”“挣”等具有相似字音和字形的字进行归类,通过文字的对比进行记忆;有的学生则采用“组合记忆法”,如“翻”字,可将其拆解成“采”“田”“习”“习”,记住这些单独的字,便可记住“翻”字。教师利用课前三分钟开展基础经验分享活动,不仅可以促使学生深入研究和体会汉字结构,将以往所学基础知识调取出来,促进语文知识体系的形成,还能进行经验交流,互相借鉴、相互促进,提升语文学科的整体学习能力。
2.阅读经验分享
阅读是学生汲取知识营养的重要途径,阅读能力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需要重点培养的基本能力之一,直接关系着学生的语文综合学习水平。一堂优质的语文课通常从课文阅读开始,教师带领学生进入文章作者用语言、词汇构建的特殊情境中,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在开展课前三分钟综合实践活动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阅读经验的分享,这不但可以达到课前热身的目的,还能促进学生总结、归纳,令学生进行阅读方法交流,并在新课阅读理解中及时加以尝试和运用,提升语文教学效果。
例如,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借助课前三分钟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针对本单元课文畅谈自己的阅读体会,分享阅读经验。如《白鹭》一文,通过粗读课文,可以从中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内容,体会到作者在文章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初步感受白鹭的“颜色美”“体形美”“姿态美”,而且,通过粗读,可以从整体对作者的语言表达方式形成基本认知。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文章的品读,体会文章的语言、词句,体会作者对“白鹭”的细腻刻画。《落花生》一文则与《白鹭》不同,需要学生通过粗读厘清文章中的人物关系,从整体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然后通过细读进入文章的对话语境中,体会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在课前三分钟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自由、大胆地表达,通过观察、倾听,了解每个学生阅读学习的起点经验和个性化特点,这不但有利于学生在课前三分钟与师生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还可增进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便于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辅导。
(二)养成教育类活动
新课标提到,语文教学需要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注重积累,乐于实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可以借助课前三分钟缩合实践活动,围绕课前预习阶段的时间安排、自主学习方法等进行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反思“自己通过课前预习具有哪些收获”以及“自己在哪些方面还存在不足”。教师可以根据活动的实际情况,在课前三分钟的交流活动中,给学生介绍课前预习、课中学习以及课后复习的方法。
例如,针对《白鹭》的预习中,可以采用“默读—查问—朗读—摘抄—思考”的预习步骤。默读的基本目的有两个:第一,通过默读初步了解课文,对全文形成完整、初步的印象;第二,找出课文中的全部生字和生词,将不理解或理解模糊的字词勾画出来。“查问”是扫清阅读障碍的过程—通过默读找出生字、生词后,可以通过查阅工具书或者请教他人,了解字词的音和义。之后,需要通过朗读,细品文章的语言、意蕴,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朗读后,将自己认为精妙的语句勾画或摘抄下来。如此,在一系列预习活动后,学生自主思考在以上环节中,自己对文章字词、内容、语句、思想等方面有哪些疑问和困惑,将问题记下来,在课堂上向老师和同学请教。课前预习是实现课堂高效学习的基础,也是学生需要养成的良好学习习惯。利用短短的课前三分钟,师生围绕课前预习活动进行沟通和交流,不但能够促进学生对自己的预习过程进行反思,还能令学生掌握有效预习的方法,强化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意识。
三、注重活动评价,提升综合能力
新课标强调,教师应树立“教—学—评”一体化的意识,科学选择评价方式,合理使用评价工具,妥善运用评价语言,注重鼓励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课前三分钟综合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热身环节,是教学活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培养学生良好语文学习品质,增加学生课堂学习收益的特殊形式,因此,教师需要同样给予充分重视,强化活动评价,提升课前三分钟缩合实践活动开展的质效。
(一)实施多元化活动评价
每个学生都是活动的主体,在课前三分钟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每个学生的起点经验、能力水平,维护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将学生纳入过程评价,作为评价的主体之一,实现活动评价的多元化。
例如,以“故事大王擂台赛”为主题的课前三分钟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经过事前故事资料收集、演练,在课堂三分钟缩合实践活动时间里进行了挑战性的尝试。参赛的学生讲述后,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可以先让讲故事的同学进行自评,再由评委进行综合评定,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点评。基于发掘学生自我潜能角度考量,可适当增加学生自评和互评的权重,比如,自评权重为40%,互评权重为40%,教师点评权重为20%。一方面,促进学生自我反思,主动发现自身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存在的不足;另一方面,强化学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作用,提高学生在活动中的自我管理意识,发挥出活动评价的工具性作用。
(二)实施增值活动评价
新课标认为,语文教学活动应重视增值评价,关注学生个体的进步幅度,避免用过于简单化的比较衡量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教师要运用赏识的眼光看待每个参与课前三分钟综合实践活动的学生,挖掘每个学生身上的亮点,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以赞扬和鼓励为主,增强学生的信心和价值感,以积极的自我评价增加参与活动的愉悦体验,树立自信,让他们在积极的心态下从综合实践活动步入正式的课堂教学,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效。
四、结语
总而言之,课前三分钟缩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不但有助于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提升学生语文学习效果,还能在促进学生语用的基础上,提升学生语文学习品质。教师需要加强活动规划,丰富活动内容和类型,优化课前三分钟缩合实践活动评价,从而提升小学语文综合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苏洁梅.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师实践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35(32):35-37.
[2]王文玲.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山西平遥县汇济小学语文综合实践课程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34(11):60-61.
[3]吕秋影.在语文综合实践中提升小学生表达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22(3):10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71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