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课堂路径探索论文

发布时间:2024-04-08 12:01:3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 全球化背景下,国际交流日益密切,对外开放不断加强,大学英语教育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不仅要培养学生 的语言知识技能和跨文化交际意识,还要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 课堂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还有助于增强高校英语课程的思想性、人文性和实用性。文章以本科线上一流 课程《英语话农史—— 华夏篇》第七章( 中西农业交流) 为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英语教学的有效融合展开探索,以期进一步提升高校英语教学的质量。

  新时代,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成为各个阶段教育 的重要内容,国际交往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对外传播对高校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高校应该以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为切入点,以内容为依托,在训练学生语言技能的同时,加强大学英语 教学中人文教育和思政教育,坚定文化自信,树立家 国情怀,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培养学生的文化品质,为国家培养更多有国际视野、有文化素养、有专业本领的英语人才。

  一、《英语话农史——— 华夏篇》课程简介

  《英语话农史——— 华夏篇》为国家级一流线上 本科课程,与姐妹篇《英语话农史——— 成语篇》一并 入选教育部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该课程紧密结合 了农业院校的校本特色和“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 的教学要求,属于外语通识课,也是江西省校际共享 课程,分为 7 章 21 小节,主要包括农业起源、生产工 具、生产方式、水利工程、农耕习俗、古代农业政策、 中外农业文明交流等内容,共计 1.5 学分、24 学时, 学生在完成线上学习内容之余,还要完成两次( 每 次 2 学时) 线下见面课。本课程认真践行了“课程 思政”理念,将英语语言技能训练与农业文化知识 传授融为一体,把着力培养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农 耕文明故事的能力纳入课程思政育人目标,借此培 育大学生“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情怀,提升其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并通过培养学生用英语讲 好中国农业故事的能力,助力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在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实现“课程思政” 育人理念、路径和方法的创新,以实现英语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完美融合。
 

\

  二、大学英语课堂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 文明智慧的结晶,也是当代中国最深厚的文化软实 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课堂具有重 要意义。首先,融合传统文化可以促进跨学科教育, 把文化、历史、艺术等领域知识融入英语教学当中, 可以增加大学英语课堂的深度和内涵,丰富学生的 知识和文化体验,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语言文 化。[1]其次,在英语课堂融入传统文化,可以帮助学 生更深刻地理解中国文化,增强文化认同感,提高文 化敏感性,这不仅能培养学生讲好中国故事和传递 中国声音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还能够推动中华文化 的弘扬与传播,促进国际文化的交流和合作。最后, 在英语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元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 习热情和文化创造力,这不仅有利于他们在英语写 作、演讲和创作等方面形成更为独特的风格,同时也 能为中华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推动中国文化创新发展。总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课堂不仅有助于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促进 学生的全面发展,还能够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做出积极的贡献。

  三、中 华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英 语 话 农史——— 华夏篇》第七章见面课教学设计

  ( 一) 教学前期分析

  本次课是面向线上选课学生( 含本省校际共享 课选课学生) 的第 2 次线下见面课,见面课采用翻转 课堂的教学模式,利用“学习通”平台辅助功能完成 课堂教学任务,教学过程设计了线上课内容复习、学 生陈述、视听训练、分组讨论等环节,教学时长约为 90 分钟。 内容选材为第七章《中外农业文明交流》。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完成本章三小节线上内 容的学习(7.1 丝绸之路的历史,7.2 丝绸之路上中 国的两位传奇人物,7.3 丝绸之路上来往的外国人 物) ,对丝绸之路的相关情况有了基本了解。在知 识层面,学生认识了解了丝绸之路发展的重要历史 阶段、海上和陆路丝绸之路行进的路线以及丝绸之 路上涌现的中外传奇人物和他们做出的突出贡献 ; 在语言技能层面,学生能听懂用英语讲述的中国古 代陆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相关故事、能用英语讲述 中国古代陆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故事 ; 在思政层面, 学生加深了对中国古代农耕文明成就的认识,理解 了古代丝绸之路在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中所起的重要 作用,提升了文化自豪感。[2] 见面课前,教师在超星 “学习通”平台已经发布了见面课预习任务,即模仿 线上课描述人物的方法分别介绍一位中国传奇人物 和一位外国友人,学生需在课前完成资料搜索、讲稿撰写和 PPT 制作的任务。

  见面课教学目标 :

  1.知识目标。从古代丝绸之路的农业文明交 流入手,学习者能够理解古代中西方农业交流的相 关知识,包括古丝绸之路的发展、代表性人物及其对 东西方文明所作的贡献,以及农产品和技术交流及 其对中华饮食、语言、艺术等方面的影响,进而认识当代“一带一路”倡议及其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

  2.技能目标。 能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捕捉 关键信息,能够将数字与对应信息进行匹配,能够独 立用英语介绍丝绸之路的历史、传奇人物故事,能够用英语分享“一带一路”相关知识。

  3.思政目标。学生能进一步理解“丝绸之路” 在中外农业文明交流的重要意义,认识到学好英语 并使用英语讲好中国农业文明故事的时代使命。此 外,通过比较分析当代“一带一路”倡议和古代“丝 绸之路”,了解两者之间的传承关系,增强学生的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见面课教学重点 :

  1.了解丝绸之路在世界文明交流中的地位与作用。

  2.丝绸之路上的传奇人物及其传奇故事。

  3.“一带一路”倡议与古丝绸之路 的关系与异同。

  见面课教学难点 :

  1.用英语讲述丝绸之路的历史及其人物故事。

  2.捕捉数字及其相关信息。

  3.看视频总结相关内容。

  4.用英语描述“一带一路”倡议。

  ( 二) 教学实施过程

  1.导入

  学生在课前都已经完成了线上课学习的内容, 故见面课从复习开始,围绕“丝绸之路知多少?”这 个主题,复习线上课学习内容,查缺补漏。通过师问 生答的方式,以三个逐步递进的小问题展开导入 : 1) What do you know about the ancient Silk Road? (你对古代丝绸之路有何了解?) 帮助学生复习丝绸 之路的起源、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的路线、丝绸之路 上涌现出的传奇人物。2) What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technologies were exchanged along the Silk Road? ( 丝绸之路上交流的农产品和农业技术主要有哪 些?) 帮助学生复习沿着丝绸之路进口和出口的农 产品和农业技术。3) What are the possible impacts of these exchanges? ( 这些农业交流产生了什么影响?) 承上启下,总结本章线上课内容,为接下来教学环节铺垫热身。

  2.视听说练习

  复习完成之后,教师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 : 丝绸 之路作为中国古代对外交流的结晶,无疑是中国人 的骄傲。那么其他国家的人如何评价与看待我们的 丝绸之路呢? 教师为学生播放一则取材于 BBC 广播节 目 视 频 How the Ancient Silk Road Pioneered Globalization 。视频中主持人以外国人的视角分析 了古丝绸之路在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中的重要价值, 认为古丝绸之路是全球化最早的开拓者,不仅促进 了经济贸易,还促进了全球政治、文化和宗教交流。 为帮助学生更好地回答问题,教师提前整理内容概 要,留出关键词,以便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捕捉 关键信息。观看视频的目的有两点,一方面,让学生 对如何介绍一个项目有个直观的了解,为后面的口 语练习提供必要的铺垫。另一方面,通过学习外国 人是如何评价丝绸之路对世界文明所作的伟大贡 献,让学生心中自然而然地涌起一股民族自豪感,在无形中提升学生用英语讲好丝绸之路故事的意愿。

  3.小组活动

  课堂教学进入翻转阶段,首先检查各小组课前 作业准备的完成情况,再随机抽选两组同学分享准 备好的人物故事( 班超投笔从戎,三十六骑平定西 域的故事、汤若望修缮历法等) ,让学生在参与小组 活动、完成小组任务的过程中加深对相关传奇人物 的认识与理解,拓宽关于该专题的文化知识面,提升 自己的信息梳理的能力、写作能力、思辨能力课件制作能力、口头陈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拓展与升华

  拓展环节——— 看花识物

  为提升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教师设计一个看花 猜农作物的活动,通过图片引导学生认识西红柿、黄 瓜、土豆、红薯等日常农作物,通过这些农作物的别 名( 番茄、胡瓜、洋芋、番薯) 让学生思考这些农作物 与丝绸之路的关联,并组织即时课堂活动,让学生搜 索相关作物的故事( 如红薯( 番薯) 历经千辛万苦来 到中国的故事) 做口头分享。此环节旨在拉近学生 与古“丝绸之路”的距离,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古代 丝绸之路对现代日常生活的影响,让学生认识到文化自信视域下跨语言、跨文化交流的必要性。
 

\

  升华环节——— 视频观看

  此环节教师准备一个有关“一带一路”的介绍 视频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BRI) ( 四分钟动画 看懂“一带一路”) 。本视频选自学习强国,梳理了 “一带一路”的发展历程、发展路线以及与古丝绸之 路的差异,重点介绍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相关信息,强调了“一带一路”世界对话合作所起的促进作用。本环节设计了两项教学活动 :此教学活动旨在加强学生对数字的敏感度,提 高学生边听边捕捉关键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在完成 习题的过程中直观感受“一带一路”倡议对世界经 济贡献之大、影响面之宽、受影响人数之众,自然而然认识到用数字作为论据对论证的重要作用。

  2) 小组讨论 : 比较古代“丝绸之路”与当代“一 带一路”倡议的异同之处,然后各组推荐代表做课 堂汇报。作为本次课最后一项课堂活动,借此帮助 学生回顾本章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BRI 的前世今生及其在世界命运共同体中的作用和意 义,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而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5.布置作业

  课堂教学任务全部完成以后,基于视频观看和 课堂讨论,要求学生以“From Silk Road to BRI”为 题,独立撰写一篇 200 词左右的作文,并上传学习 通。通过完成写作任务,让学生回顾总结线上和见 面课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讲述中 外文明交流发展的脉络与历程,在训练写作技能的 同时,加深对中国文化相关知识的理解,了解中国对 世界命运共同体建设所付出的卓越努力,意识到外 语学习在对外文化传播和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意义。

  ( 三) 教学反思总结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育人最理想的状 态,外语课堂需要在知识传授、技能训练中点滴融入 育人理念,实现育人目标。[3] 本次课以内容为依托, 聚焦“丝绸之路”在古代农业文明交流中的作用,引 领学生走近古丝绸之路,探寻古丝绸之路的发展脉络,分享人物故事、认识由丝绸之路来到中国的各种

  农作物,探寻发展“一带一路”的重大意义。 由于课 程教学内容本身就自带思政元素,学生要讲好“丝 绸之路”和“一带一路”的故事,首先要加深对中华 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其次要探索如何用英语讲好相 关故事,认识汉语、英语两种语言讲故事形式上的差 异,了解跨文化交际中需要遵从的一些基本原则,最 后要落在自己说、自己写的练习上,实现知识内化到 产出的过渡,提升自己用英语讲好中国农业故事的能力。

  四、结论

  在文化多元化发展的今天,加强英语课堂中优 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对学科教学中思政育人任务的落 实,课程思政体系的完善,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学 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对此,教师应该 在深入研究课程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优秀传 统文化与英语教学的融合,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 文化自觉,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思想水平,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

       [1]荣先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英语教学的时代价 值与路径探索[J].英语广场,2022(33) : 111-114.
       [2]杨钰垚.新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 教学的对策分析[J].校园英语,2021(29) : 73-74.
       [3]王 晔.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研究策 略[J].河北农机,2020( 10) : 109-11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705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