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 本文阐述了中职语文教学中古诗词鉴赏的重要性以及古诗词中的声韵美、意蕴美和神韵美三种美的特质和表现形式。我 们将探讨如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更好地引导学生领略和欣赏古诗词的美,促进学生的文学修养和情感体验,加深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语文教学体系中,古诗词鉴赏作为文学修养的一部 分,既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粹,又是培养学生文化底蕴、 语感和文学素养的有效途径。但当前的中职语文古诗词鉴 赏教学面临多方位的挑战。比如,教学模式往往以背诵为 主,学生对古诗词鉴赏学习的兴趣不足等,教师应通过深 入研究和创新,拓展中职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的途径。文 章旨在研究中职语文古诗词鉴赏的教学方法,并通过对声 韵美、意蕴美、神韵美这些要素的深入挖掘和分析,为中 职语文教师提供更具体、有效的教学策略,以激发学生对 古诗词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和文学修养。
一、中职语文教学古诗词鉴赏的重要性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通过学习古诗词,学 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文化自 觉和文化自信。中职学生通常需要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力,而古诗词中的修辞、意境等元素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 思维。通过对古诗词的解读和表达,学生能够锻炼出独立 思考问题、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模式,这对于职场中的问题 解决和创新至关重要。中职学校还注重学生的实际应用能 力,但这也需要建立在正确的价值观上,而古诗词中蕴含 的修身养性、情感表达等方面的内容,有助于培养中职学 生职业操守、人际交往能力。因此,在中职语文中教学古 诗词鉴赏对中职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二、诗词之韵走进课堂:中职语文古诗词的声韵美
(一)声韵美的概念与特点
古诗词的声韵美是指通过音韵的和谐、韵律的优美以 及声脉的流畅来表现诗歌的美感。其不仅增加了诗歌的艺 术感,还能够让人在朗诵或阅读中感受到一种悦耳的韵律和音韵之美。
声韵美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平仄。古典 诗歌的平仄是指平声和仄声的交替排列,形成和谐的韵 律。通过平仄的巧妙组合,诗词会在音韵上达到一种动静 相宜、音调和谐的效果。这种平仄的和谐是古诗词声韵美 的基础。②韵脚。古诗词中的韵脚是指每句诗最后一个字 的韵母。诗人通过巧妙地选择韵脚,使得整首诗歌在音韵 上更为悦耳动听。有时候,诗人会使用变韵,即在一个韵 脚中运用多个韵母,以增加音韵的层次和变化。③双声叠 韵。双声叠韵是通过两个字之间的同音字组成的重叠,或 者是通过两个字的韵母相同,形成叠韵。这种叠韵的运用 可以使诗句更为悦耳,也是声韵美的一种表现形式。④异 音字。错综之美是指异音字之间相续所产生的美感。通过 平仄错综的组合,形成一种独特的音律。这种错综的美感 使得诗歌更具有层次感和动感。⑤同韵字。诗歌中的同韵 字之间互相协律的呼应之美是通过选韵、叠韵、转韵、逗 韵等形式实现的。这种呼应可以让整首诗歌在音韵上呈现 出一种和谐的关联,增强整体的艺术感。⑥拗救。拗救是 通过打破平仄的固定模式,采用一些变化的音律,形成一 种突兀变化之美。这种变化使得诗歌更富有活力,增加了 音韵的变化和层次。
在古诗词中,这些声韵美的表达形式通常是相互交 织、相得益彰的,共同构成了古典诗歌独特的音乐性和美 感。通过对声律的精湛运用,诗人能够在有限的语音元素 中创造出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表达效果,使诗歌在声韵 上展现出深厚的艺术内涵。
(二)中职语文古诗词声韵美鉴赏案例
《声声慢》是李清照的经典之作,通过精致的语言构 建和深刻的情感描绘,展现了卓越的声韵美。
《声声慢》采用一种罕见的、别具特色的仄韵格,为 整首词赋予了独特的音律,使其在平仄上更为丰富多彩。 词中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等七组叠 字的形式,将相近的韵脚叠加使用,形成了独特的音律, 使整体更加悠扬,给人以回味悠长之感。通过对入声韵的 运用,如“时候”“将息”“相识”等,增强了音韵的层次 感,使得整首词在韵律上更为和谐。词中采用了多样的韵 脚,如“堪摘”“得黑”“了得”等,在音律上既有规律又 富有变化,使得整首词更具韵律美。
音律旋律的起伏变化,将作者内心深沉的哀思和离愁 巧妙地表达出来,使得整首词情感层次丰富,能够引发读 者共鸣。通过声音的流动,将词牌中的景物、情感进行了 巧妙的描绘,如“满地黄花堆积”“守着窗儿,独自怎生 得黑”等,使得音韵和意境相辅相成,呈现出生动的画 面。通过音韵的对比,如“满地黄花堆积”与“憔悴损”, 形成鲜明的对比,使音韵更具层次感。通过雨打梧桐、守 着窗儿的描绘,音韵与意境深度融合,创造出生动而深沉 的画面,使读者沉浸其中。在“怎一个愁字了得”中,作 者通过对“愁”字的反复使用,表达了情感的升华,使得 整首词在情感上得到了深刻的体现。
《声声慢》通过对声韵的精湛运用,构筑了一幅情感丰 富、意境深远的画卷,展现了李清照高超的艺术修养和深邃 的情感体验,使得这首词成为中国古典词艺术的巅峰之作。
三、诗词之韵走进课堂:中职语文古诗词的意蕴美
(一)意韵美的内涵与表现形式
古诗词的意蕴美体现了中国文学的深邃和独特之处, 其内涵主要表现为对意韵的创造与表达。古诗词的意蕴美 追求一种超越现实的境界,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绘,引起 读者心灵深处的共鸣。这种共鸣不仅仅是对具体事物的感 悟,更是对情感、命运、人生的深刻思考。因此,意蕴美 不仅仅是对外在世界的表达,更是对内在情感和人生境界 的反映。古诗词还通过意韵的构建,展现诗人深邃的思想 表达。这种思想的深邃常常需要读者在阅读中深入思考, 体味其中的哲理和智慧。
意韵美的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意蕴美在表现物我关系时,常常体现为物我融合 的状态。在古诗词中,诗人不仅是站在客观事物边的旁观 者,往往还融入这些事物之中。这种融合超越了个体的界 限,使得诗歌具有更为普适和深远的意义。
(2)意蕴美中虚实结合的手法为诗人提供了更大的创 作空间。通过虚实相生,古诗词在描绘现实的同时,引入了丰富的想象和幻想。这种想象的自由不仅使得诗歌更富 有诗意,也让读者能够沉浸在超越常规的艺术境界之中。
(3)意蕴美通过对时空的延伸,使得诗歌超越了狭隘 的现实局限,进入了更为广阔的时空维度。这种延伸创造 出一种永恒的美感,使得诗歌超越了时空的限制,具有持 久的艺术魅力。
(4)意蕴美往往表现为一种含蓄而深刻的情感表达。 在抒发情感的同时保持一定的含蓄,使得诗歌既有充分的 表达,又保留了让读者自行联想的余地。这种含蓄性的情 感表达使得诗歌更具内涵,更易引发读者的共鸣。
古诗词通过对外在世界的描绘、对内心情感和思想的 深刻反映,以及对虚实、物我、时空关系的独特处理,创 造出一种超越日常生活、深沉而有内涵的意蕴美。这种美 感不仅让读者在阅读时陶醉其中,更能够引导读者深入思 考人生、自然、社会等更宏大的命题。
(二)中职语文古诗词意蕴美鉴赏案例
《山居秋暝》是王维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秋夜山居 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清幽宁静、自然山水的向往,展现 了一种空灵、淡泊、超脱尘世的意境。
诗人以空山新雨后的秋夜为背景,将绘画的构图手 法融入诗歌中,通过描绘“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为读者勾勒一幅清新宁静的山水画,展现了山水之间的 清新、宁静、明净之美。这种意境的描绘使读者仿佛置身 于山间,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和生机。诗中出现的“空山” 一词,带有佛教的影响。这里的“空”并非真空,而是指 超脱尘世、去除执着的心境。山中的宁静、空旷,使诗人 在此找到超脱尘世的心灵净土,与佛教中的“空”有相通 之处。诗中动静相间,既有静谧的山水景色,又有竹喧浣 女、莲动渔舟的生动场景。这种动静结合的手法使整首诗 更具有层次感,既有静默之美,又有生活的喧嚣,营造了 一种丰富而和谐的美感。诗人以“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 留”表达了对宁静山居生活的向往,表现了对尘世的厌倦和 对清新山水的眷恋。这里的“王孙”可理解为诗人自己,通 过流连山间的自由,表达了对自然生活和心灵自由的追求。
《山居秋暝》通过清新宁静的山水描绘,结合佛教的 “空”思想,表达了诗人对超然绝俗、清静自由的向往, 展现了一种高远、空灵、淡泊的意境美。这使得这首诗成 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经典之作,被后人广为传颂和崇敬。
四、诗词之韵走进课堂:中职语文古诗词的神韵美
(一)神韵美的特质与表现
古诗词神韵美指的是通过语言的艺术表达、情感的深沉体验以及对自然、人生、社会的独特感悟而展现出的一 种超越日常经验的审美境界。
古诗词的神韵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神韵美在 古诗词中体现为对意境的深远描绘。诗人通过精巧的描 写,使诗歌意境深邃而富有内涵,引发读者深思,且常常 通过抽象的表达,表现出一种超越具象的艺术情感,使诗 歌更具普遍性和深刻性。②神韵美常表现为抒情的豪放和 饱满。诗人通过对个人情感的宣泄,在古诗词中营造出一 种激情澎湃、豪放奔放的氛围,展现对自然的敏感感知和 对生命的独特感悟,表达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洞察,呈现 出一种超越物质的精神层面的美感。③神韵美常通过独特 的意象,创造出令人印象深刻、别具一格的形象,使诗歌 更具独特性和艺术性。④神韵美常具有开放性,即留有余 白,引导读者在诗歌中进行自由的联想和思考。
(二)中职语文古诗词神韵美鉴赏案例
李白的《月下独酌》以其与自然的深刻对话、对孤独 的独特理解、情感的流转升华以及对理想境地的向往,呈 现了一种独特的神韵美。
诗中透露出诗人深沉而独特的情感体验。《月下独酌》 通过“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表达出诗人的孤独感, 而这种孤独并非负面,反而被置于月夜之下,具有一种超 脱尘世、独具深邃的美感。通过拟人手法,诗中的月亮和 影被赋予了人的特性,成为与诗人共同欢乐的伙伴。月亮 “不解饮”,而影“徒随我身”,这种拟人手法赋予了月亮 和影一种超越自然的神性,形成了一场超凡脱俗的夜晚盛 宴。诗歌中的“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描绘了主人公 在酒兴之下的音乐和舞蹈,通过这种艺术形式,传达出内 心情感的高涨和对生命的热爱。
诗歌中动与静的结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醒时相 交欢,醉后各分散”中,诗人的情感经历了欢愉和分散的 两种状态,这种动静结合使诗歌充满层次感,更具审美效 果。诗末的“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表达了对永恒之 美的追求。尽管诗人在欢乐时刻与月亮、影分离,但他在 心灵上与之相约,期盼在遥远的云汉中相会,形成了情感 的起伏和对永恒美的向往。
李白巧妙地运用简练而生动的语言,将诗歌的情感和 意境表达得淋漓尽致。这种言辞简洁的艺术手法使诗歌更 具有意境感,读者可以在简练的文字中深入体会诗人内心 的复杂情感。
通过邀请月亮和影共饮,以及在酒兴之下歌舞欢乐, 诗人构建了一个超越现实的艺术场景。
《月下独酌》通过情感的表达、对自然的拟人、艺术表达的形式、动静结合的审美、对永恒美的向往以及简练 而深具意境的言辞,展现出一种深刻、超越和内涵丰富的 神韵美。这种神韵并非简单的意境表达,更是一种超越常 规的审美体验,使得这首诗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
五、结语
本文以古诗词的声韵美、意蕴美、神韵美为切入点, 探讨了中职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旨在为中 职语文教师提供一些有益的教学思路和方法。
在古诗词的声韵美方面,本文论述了声韵美的概念与 特点,以及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案例。声韵美作为古 诗词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感,还有助 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对《声声慢》的 案例分析,展示了声韵美在古诗词中的卓越表达,以及如 何通过教学引导学生深入体验和理解声韵之美。
在古诗词的意蕴美方面,本文探讨了意韵美的内涵与 表现形式,并通过《山居秋暝》的案例展示了意蕴美在古 诗词中的独特魅力。意蕴美不仅仅是对外在世界的描绘, 更是对内在情感和人生境界的反映。在中职语文教学中, 通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和思想表达,能够 提高学生的情感认知和思辨能力。
在古诗词的神韵美方面,本文对神韵美的特质与表现 进行了论述,并以《月下独酌》为例,展示了神韵美在古 诗词中的独特魅力。神韵美超越了日常经验,是对艺术和 情感的高度追求。在中职语文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感受 诗歌中的神韵,能够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对 精神境界的追求。
总体而言,中职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 的审美情感、文学修养和思辨能力。通过深入挖掘古诗词 的声韵美、意蕴美、神韵美,可以使学生在古典文学中汲 取养分,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王健 . 中职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策略探究 [J]. 青海 教育 ,2022(4):32.
[2] 刘文霞 . 浅谈中职语文的教育教学策略 [J]. 汉字文 化 ,2022(6):109-110.
[3] 王明彦 .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古诗词鉴赏教学策 略探究 [J]. 考试周刊 ,2023(20):39-4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产出导向法”是文秋芳教授创建的旨在改进中... 详细>>
如何设计有效的环境治理政策, 是学术界和政策...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