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在当前的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往往过于注重体能训练,从而忽视了德育的渗透。这种教学方式容易导致学生过于追求成绩,忽视个人品德的培养,与课程理念相违背。通过体育运动的方式渗透德育,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心理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同时,围绕核心素养开展体育德育活动,可以实现育体育心育人的多维度发展目标。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符合教育的根本目标。因此,本文将从问题、重要性、渗透策略三方面出发,就核心素养下初中体育德育渗透的教学实施展开相关思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体育;德育渗透;教学思考
体育教学不仅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过程,更是塑造学生健康人格、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然而,现实中的德育工作在体育教学中的开展情况并不理想。一方面,由于受到传统教育观念和认知水平的限制,许多教师在德育融合方面存在片面化、局限性的问题,难以充分发挥其在德育工作中的指导作用和思想价值。另一方面,德育活动的组织安排不够完善、规范,活动形式过于刻板、单一,这无疑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领悟能力的提升。
立德树人是根本任务。因此,教师需要充分挖掘体育教学中的德育资源,提高自身的思想认知水平,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运动品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体育教学的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一、当前初中体育德育渗透中的主要问题
从初中体育德育渗透的情况来看,大多数教师在具体运用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教学认知有待提高。一些教师对德育内涵缺乏全面性理解,大多以说教的形式展开,并倾向于对学生运动技能及考试项目的教导工作,进而导致德育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大打折扣。此外,个别教师过于追求德育教学效果,反而忽视双方之间的匹配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活动的实效性和体验感。
二是教学方式有待丰富。部分教师在德育教学的组织方面过于主观化,其行为选择未能充分考虑到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及生理特征,导致双方在课堂交互上存在一些隔阂与障碍。另外,在实际教学中,个别教师在渗透方式上较为随意,且手段单一,较难激发学生的互动兴趣,这将直接影响其对活动本质的探索与感悟。
三是教学整体有待加强。部分教师在课程规划及德育安排方面尚未形成完善的培养思路,更多地依赖于口头说教,这导致学生在整体感知方面缺乏直观印象,难以做到渗透内化。同时,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在教学整
体的设计和实施方面更加看重学生的体质、技能及成绩,进而造成德育工作成为体育教学体系中较为薄弱的一环。
二、在初中体育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性
体育是落实德育任务的有效载体,一方面教师可通过多样化的体育活动,使学生在动静结合、相互协作中体会到运动的快乐与意义,另一方面可借助不断提升的运动难度,进一步磨炼其意志、克服其障碍,从而使其更好地面对和适应变化中的社会环境,以此获得积极成长。
其一,有利于增强学生心理素质。适当的活动设计,可帮助初中生在体育运动中克服其畏难心理,培育其体育精神,进而实现育体与育心的双重发展。此外,体育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不断挑战自我的机会和平台,通过高难度、高技巧的训练和指导,在收获快乐、满足及成就的同时,还可以增强学生积极进取、勇敢顽强的心理品质,这将对其后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其二,有利于健全学生人格发展。初中生正处在情绪变化的敏感阶段,若不进行科学、有效的引导与疏导,将会对其价值行为的选择造成一定影响。对此,将德育渗透到体育教学之中,既可以摆脱“说理”的枯燥性和厌烦感,又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其内涵、践行其发展,进而实现健全人格、塑造品质的目的和效果。另外,教师还可以抓住各种教育契机,如胜负、差异、美丑、是非等,使其逐渐以理性的态度及科学的方法去解决和调剂,从而获得更加全面的体会与感悟。
三、加强初中体育德育渗透的相关策略
(一)围绕运动能力渗透
1.在常规运动中渗透
教育如春风,化育无形间。教师在体育德育的组织与渗透方面,还需从常规运动出发,结合学生的日常行为变化及运动要求进行指导与培养,这样,不仅能提高德育渗透的融合度,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连续性和体验感,从而使德育的价值得到真正发挥。
如在课前常规环节中,教师可将一些规定、要求、细则等内容告知学生,使其了解运动目标及训练流程,确保双方之间的交互与协作,而这一行为的发生,有助于渗透规则意识,并对彼此行为予以相应尊重,进一步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和组织力。又如在课中常规指导中,教师通过分组教学、队形轮转的方式,既可以加强整体间的凝聚力,又可以对基础薄弱的学生予以保护和帮助,并使学生形成团结一致、友爱互助的精神和品质。
在常规运动中渗透德育,教师还需注意两个要点。一是主体性。需持续关注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具体变化,重视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并借助多种方法予以渗透和指导,以此增强体育与德育之间的衔接效果。二是细节化。不断调整运动细节,对一些需要帮助的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如情感教育、激励教育等,使其在调整、突破中实现自我成长。
2.在体育运动中渗透
从体育运动中渗透德育,一方面可加强教育的针对性,使抽象的道理更易于接受和理解,另一方面可提高师生的交互性,确保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及情感共鸣。
其一,运动类型。不同的运动项目,将对初中生综合品质的提升产生多重影响。如耐久跑运动,可培养其坚强的意志品质;队列训练,可增强其团队观念和规则意识;战术配合,可使其体会到集体的力量;球类运动,可培养其公平竞争的体育精神等。
其二,运动过程。在运动过程中渗透德育,可以淡化教育痕迹,使学生在常规练习中内化于行、领会其意,保证德育的落实情况和功能发挥。如在篮球运动中,教师可将所学的基础性动作与组合动作相融合,如运球拉手过河、运球突破投篮等,让学生在与同伴参与学练的过程中体会到互相帮助、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另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体力情况及运动水平,设置一些高难度任务或规则,使其在相互帮扶中克服困难、勇敢向前,这将对其道德品质及意志力的提升起到一定帮助。
其三,运动方式。合理选择恰当的运动方式,可进一步提升德育的渗透效果。如在投掷类运动中,教师可结合抗战主题或红色文化,开展一些模拟战争类游戏活动,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投掷技巧,还能在游戏中深化思想、培育责任、寓教于心。
(二)围绕健康行为渗透
1.与体育锻炼融合
体育锻炼是增强学生体能素质、提升学生运动水平的一种训练方式,将德育教育与之进行融合,不仅能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热情,还可以在运动过程中养成良好的锻炼意识与习惯,从而达到德育的教育目的及教学目标。
如在掷实心球的训练中,教师可从基本动作要领及练习方法入手,分别演示错误的投掷动作所造成的结果,提高学生对正确动作的领悟力与自律性,保证锻炼效果。同时,教师还可以加入一些投掷比赛中的基本礼仪,如升旗时庄严肃穆、比赛时保持安静、失利时给予鼓励的掌声等,从而做到文明观赛、举止有礼。
另外,教师在体育德育中还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并以此为突破口,可大幅提升教育效果和导引作用。
如在排球训练中,教师可从中国女排的视角出发,组织学生观看女排的训练花絮及相关纪录片,使其从中体会到女排持之以恒、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品质,以此激励学生更努力地投入训练。又如在篮球教学中,发现一些男生在篮球技巧的学习方面缺少兴趣,更加倾向于对抗比赛,对此,教师可通过实战教学的方式,突出技巧的实用性和优势点,使其在相互对比中发现自身不足、主动参与学习。
2.与生活作息融合
健康的生活作息对初中生学习、训练及自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此,教师可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安排及时间规划等角度出发,以科学、合理且积极的指导思路,使其拥有充实的生活体验及良好的自主行为。
其一,规律作息。有规律的生活作息及科学的计划安排,不仅对初中生学习注意力及理解力的提升起到一定帮助,还对其良好心态的保持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对此,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与学生共同制定生活作息时间表,并细化时间安排,如锻炼时间以30分钟至1小时为宜;最佳运动时间是在下午3点至5点等,这样,既可以保证体育锻炼的实效性,又可以帮助其形成稳定的作息规律,促进其健康成长。
其二,活动规划。保持常态化发展是量变向质变过渡转化的条件之一,因此,教师可对其活动细节进行趣味化调整,如增设家庭作业、加入趣味游戏、丰富活动项目等,以此保证课堂与课余之间的相互衔接和有效延伸。
其三,饮食习惯。考虑到初中生正处在长身体、补营养的重要阶段,其饮食均衡很重要。对此,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设备,将食物分类及其营养成分进行呈现和展示,合理安排一日三餐的就餐时间,并适当添加一些餐后运动的小要求,如轻度运动在饭后半小时进行;中度运动在饭后1小时进行等,逐步使其形成秩序感和规律性,进而在道德品质及自然发展上得到正向指引。
(三)围绕体育品德渗透
1.以小组合作培育体育精神
小组合作是体育教学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组织形式,不仅能增强学生之间的交互性,还可以从中培育其团队精神、促进其深度合作。但在小组合作的组织过程中,教师还需把握三个要点。
一是层次。差异性是教学活动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要根据其层次水平的高低进行个性化布局,以此满足群体与个体的发展需要。如在乒乓球的学习中,教师可按照技能水平的高低,将其划分为熟练者和初学者,安排一定的时间或空间,让熟练者指导初学者,这样,既可以提高初学者的技能水平,又可以在交流探讨的过程中增进彼此友谊。
二是整体。教与学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关系,教师既要关注个体成长,又要重视整体发展,使其在共同参与中学会尊重他人、虚心求教、平等互助。如在体操的学习中,教师可采取混合编组的训练模式,立足组内差异情况,以传帮带的形式提升其整体水平。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并通过横向对比的方式,找到不足、弥补短板,又可以通过合作共赢的方式,培育其团结互助、锐意进取的精神和品质。
三是方向。小组合作作为帮助学生快速发展的一种教学手段,教师在肯定学生的成绩或成果后,还需给予一定的发展方向,使其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达到目标、激励成长,进一步深化其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
2.以竞技活动浸润体育道德
体育训练离不开竞技活动,从体育竞技中浸润德育,不仅能加强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还可以通过对其内涵的挖掘和解读,进一步落实思想品德教育,提升价值观念。
其一,规则要求。竞技比赛既是对学生运动水平的一次考验,又是对其体育精神的全面展示,教师可从比赛要求、赛事规程、整体规范等方面入手,强化其规则意识,使其在比赛中学会坚持、保持谦虚、尊重他人,从而达到竞技体育的育人目标。
其二,内化角色。教师可通过对不同角色及其岗位职责的说明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所要承担的具体责任,提高其对集体活动的认知与理解。如在足球比赛中,教师要对前锋、中场、后卫等球员进行战术布局和角色定位,使整体之间形成联动,进而在相互配合、团队协作中取得胜利、享受快乐。
其三,观察评价。评价是对竞赛活动的总结和升华,一方面教师要仔细观察学生在竞赛中的具体表现,分析其优劣,改进其方法,进一步推动其向深、向远发展,另一方面还需做好心理调节工作,科学安抚受挫情绪,共同探讨其问题和原因,以鼓励、引导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其抗压能力。从竞技的角度渗透德育,可使学生更为直观地感受体育活动的魅力和快乐,并在汗水交织过程中学会平衡与适应。
总而言之,围绕核心、渗透德育,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运动水平,强化其体能素质,还可以在基础训练及体育活动中感悟价值、锤炼意志、内化品质,从而实现其全面发展目标。同时,关注学生、把控细节,也是推进德育工作高质量建设的关键之一。此外,德育是一个长期、反复、逐步提高的过程,教师要秉持锲而不舍的耐心、爱满天下的仁心、谨慎从事的细心,以此才能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持与帮助。
参考文献:
[1]林欢.现代教育背景下初中体育德育渗透策略研究[J].体育画报,2021(2):36.
[2]任建田.初中体育课程中渗透德育的优势与方法初探[J].吉林教育,2021(1):101-102.
[3]李治国.立德树人之初中体育德育渗透[J].世纪之星(初中版),2022(5):49-51.
[4]刘丽萍.初中体育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的优势与方法初探[J].华夏教师,2018(27):78-7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69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