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道德主体发展观下的学校主体型德育课堂探索论文

发布时间:2024-04-07 14:00:4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为落实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江苏省常熟市谢桥中心小学将“明德笃学”这一百年校训中的“明德”育人目标凸显出来,通过系列主题实践活动养成少先队员“善”做好事的道德习惯,激励少先队员从小养成道德自觉,培养少先队员向善求真的优良人性品格,推动少先队员“善心、善性、善行”品德的全面养成。

  [关键词]立德树人;明善德育;培养向善品德;提升道德素质

  《国语·晋语》有云:“善,德之建也。”德育是立身之本,具体体现在明善。江苏省常熟市谢桥中心小学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学校百年校训“明德笃学”中的“明德”育人目标进一步提炼,赋予“德”真善美的具体内涵,争创“明善德育”特色,培育少先队员阳光向善的良好品格,帮助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增强他们的道德素养。

  一、故事引领,植下“善”的种子

  (一)地方文化的故事熏陶


  古有“谢”姓人家捐资造桥的传说、两代帝师翁同龢六过谢桥五拜古银杏树的传说,今有谢桥人民自发保护千年古银杏树的义举。每年新生入学,中高年级队员都会给新生讲述这些故事。一个个传说引发一串串“善心善行”的故事,涌现出一个个“善人善举”的典范形象。队员们在地方童话、身边美德故事中明白“吃水不忘挖井人”的道理,不仅要感恩学校教师、保安大叔、保洁阿姨等,还要感谢默默奉献在各行各业的劳动者。

  (二)故事晨会的“善”意分享

  近年,学校少先队“直击晨会”,以感恩为原点,崇尚“明善”,引导少先队员从故事中挖掘出“善”的根源,播下“善”的种子。学校定于每周三的晨会课为故事晨会。故事晨会分为三种类型。

  常规型:精心为不同年龄段队员推荐好书,对队员进行爱国、诚信、友善、励志等方面的系统教育。低年级侧重于选择思想文化熏染型的优秀童话故事,中年级侧重于选择修身育人引善型的好品德好故事,高年级侧重于选择弘扬励志奋进型的道德榜样故事。

  主题型:根据鲜明主题,选定系列故事晨会内容。例如,3月故事晨会主题为“学雷锋,树美德”。3月,每周三的故事晨会,统一学习雷锋的故事。高年级选派爱心故事员到低年级相应的班级,给小朋友讲述雷锋的故事。结合故事,组织队员讨论,学习雷锋精神。4月故事晨会主题为“听英雄故事·缅怀革命烈士”。4月的首个假期即清明节,学校举办红色四月“读英雄故事·缅怀革命烈士”的红色文化交流活动,引导队员学烈士、忆先人,继承伟大革命的优良传统,继承烈士遗志,提高队员爱祖国、爱故乡、爱民族的情感。

  时事型:在从“喜迎二十大”到“学习二十大”,从“身边美德故事”到“中华美德故事”,从讲述“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到“抗击疫情的最美逆行者”的故事中感受一首首感人肺腑的“奉献之歌”,习得一种勇于担当的“精神力量”。

道德主体发展观下的学校主体型德育课堂探索论文

  二、红领巾争章,激励“善”的言行

  在全国少先队争章评比活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学校特别针对本校实际特点,专门设计编写了《养成教育争章手册》,内容有礼仪、孝爱、健美、勤奋、守纪、自理、洁美、节约八大特色章,对低中高年级的队员分类给出了符合年龄特点的规定和要求,并分层落实,螺旋向上,激励“善”的言行。

  (一)个人学习与集中学习相结合

  所谓知才能导行,才能做到明理而行。礼仪规范学习手册人手一份,队员根据自己的时间灵活安排学习时间。此外,学校德育处会利用开学典礼、入学仪式、晨周会活动等时间,组织队员一起学手册,学礼仪,并根据班级队员情况,提出更具体的要求,一周一礼仪,从理论到实践,从细处入手,从小处强化,逐步内化为自己的言行。

  (二)养成教育与常规检查相结合

  学校成立红领巾护导值日小队,采取日日查、周周检的“养成教育”评比措施,进一步提高《红领巾养成手册》的操作性。比如,根据养成手册上的“文明就餐要求”,学校进行了文明就餐专项教育。第一步,宣传教育—明确。利用晨会、国旗下讲话、红领巾电视台宣传、学习养成手册上的相关要求,让队员明确文明用餐的相关要求,分阶段贯彻落实。第二步,三级评比—督察。通过队员自评、桌长自行打分、午餐值日教师就餐检查来促进队员的自我教育,德育督察小组不定期“推门式”随机检查。第三步,活动反馈—关注。通过拍摄文明就餐的照片、视频,利用学校展板进行展览、红领巾电视台播放文明就餐情节,加以表扬鼓励。同时引导队员关注自身及同伴的文明行为习惯,相互督促,改正不文明的行为,并在养成手册上做出公正的评价。

  (三)分层评价与多元评价相结合

  学校结合校本教材的实用性,构建了分层递进评价与多元评定方法相结合的完整的评价体系。

  分层递进评价。学校根据八枚“特色章”的争章内容,分别给低中高年级队员制定了梯级分层递进评价的道德评价目标,保证该评价的目标能持续帮助队员们激活一个又一个的新阶段的道德需求。

  多元评定方法。为了能对孩子们的评定更充分、更深入,我们采取了多样化的评定方法,一般分为队员自己评、班级评、教师评、父母评,符合要求的,敲上相应的章。每月月底根据各方评价推选出“明善美德少年”公布在教室门口的班牌上。六年级毕业时,学校还会为得到所有奖章的少先队员颁发“银杏娃”特别奖章。

  表彰激励与榜样引领相结合。结合红领巾争章中的表现,少先队开展每月一次的“明善美德少年”评比,并在升旗仪式上进行表彰,在学校微信公众号上发布优秀事迹及个人风采,让队员学有榜样,行有示范。

  三、队伍建设,传递“善”的信念

  (一)评选“谢小善心教育最美教师”


  牢固树立“人人都是德育者”主题教育工作思想,提高广大教师的德育善心,引导全体教师自觉书写出爱己为生、为人服务的优秀事迹,并多次通过参加教师节征文推选交流与表彰评比的“谢小善心教育最美教师”活动,提升育人队伍的整体素养。

  (二)坚持正面引导

  学期初,学校制定德育目标和少先队学期工作目标、清单,并定期召开期初、期中、期末和每月一次的辅导员工作例会,要求每位辅导员从以下三方面开展日常工作:一是着重抓好每日晨会、专题班会,进行好以“求善、向善”为主题的青少年思想道德主题教育;二是依托学校大队部力量来进行对先进中队的建设巩固工作等;三是做好“问题生”和优秀生的教育工作,抓两端,带中间。

  (三)加强定时训练

  德育处负责和协调大队部组建、培养好大队委员、中队委员“红领巾护导值日”小队和“小小志愿者”等几个小干部队伍,通过定时开展训练、总结,期末检查评优,以有效增强各大、小中队干事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服务能力等基本能力。

  (四)加强家长学校建设

  组建家委会,根据队员和家长的不同特点进行指导,拓宽德育交流与活动的平台。充分发挥家委会的作用,深度参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充分挖掘家长的优势资源,创造机会给予学生志愿服务,走上社会,体验生活。开设云端家长学校。邀请家委会成员推出“家委来信”,邀请智慧家长推广“智慧家庭教育经验”,以点带面在全校起到辐射作用。通过家长委员会工作群,形成学校和家长代表的联系,及时了解家长和学生的部分需求,形成沟通“桥梁”,不断提高沟通质量。利用家长学校活动,组织家长利用家长会、家访、微信群、QQ群等方式沟通每位队员的教育信息,使二者所进行的教学同步合拍,互为弥补。

  辅导员、教师、少先队小干事三个团队将同心同在,通过团结与合作,在少先队员心里播下“善”的种子,传递“善”的信仰和动力。

  四、活动践行,养成“善”的习惯

  儿童发展完善的时期应该是我们人的一生成长中最重要的关键时期。而活动,恰是中国优秀少先队最好的培养途径。因此,学校大队部紧紧围绕如何培育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对少年儿童进行了爱国与民主思想教育学习教育、世界观教学、法治教育和少先队活动。

道德主体发展观下的学校主体型德育课堂探索论文

  (一)在主题活动中促进“善”习惯的养成

  德育处将争章要求与其他的主要内容结合起来进行各种主题的教学活动,使队员们在游戏中展示自己,感受自身,从多姿多彩的游戏中促进他们优秀的言行品质、美好习惯的养成,如在学雷锋纪念日开展敬老献爱心主题活动月、在三八节举办爱心暖我心的“N+”大行动会、在劳动节开展劳动生活体验、在教师节举办尊师守法教育大行动等等。每学期低、中、高分年级段开展主题队会班会的评比。

  (二)在主题活动中践行“六好”品德

  深入开展了争当全国“六好”少年的评选活动。即做好操、扫好地、跑好路、讲好话、读好书、写好字。“六好”常规教育工作遵循明要求、抓细节、树典范、勤锻炼、贵坚守的基本原则,始终与各中队辅导员密切联系,利用晨周会、综合实践等渠道引领队员认知“六好”、感受“六好”、实践“六好”。

  (三)在主题活动中落实“善”的行动

  结合“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在节假日举办内涵广泛、多姿多彩的少先队教学活动指导少先队员践行“善”的行动。

  阳春三月,学校深入开展“学雷锋精神,做明善少年”的主题实践行动。3月初始,大队辅导员发出暖暖的学雷锋倡议书—《育善心·行善举·习美德》;周三的故事晨会上,一个个雷锋的故事,一个个“学雷锋”的故事,如爱的溪流滋润着队员的心田。多年来,队员还纷纷参与到“爱邮梦想”爱心包裹公益项目中来,将爱心款邮递到贫困地区队员、常熟流动儿童、常熟贫困队员的手中。

  五、“每月一节”,促进“善德”的提升

  学校通过“每月一节”(缤纷文艺节、创新科技节、阳光体育节、书香阅读节、狂欢英语节、传统文化节)的专题活动,为少先队员创造展示才能、提升才能的表演舞台,培育队员的协作精神、团队能力,进一步促进队员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协调发展,使队员在活动中收获才能,收获思想,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一)“每月一节”主题活动从“小”着手

  在“每月一节”主题活动中,将大主题活动内容做一个个细分,分解成一系列与课程活动主题有着直接联系的若干个相对小一点的主题,而后再逐一对其做各个细分,形成一个个相对小一点的活动主题分到各个具体活动班级,同时又会使每个小主题任务都能够更加清楚与明确,难度相对也能有所降低,内容更贴近班级实际。

  1.大主题小题材

  选用这种小范围题材,具有很多优势,一方面便于其他参与者就地取材,另一方面也使得该主题内容与日常事件之间产生的情感关系更加密切,更加容易贴合活动,接近每个队员内心的真实心理,让队员能够始终在自己对这个新鲜事物有所关心、产生浓厚兴趣的情况下,接受自己选择活动的特定主题,并愿意积极去参与投入进去,因而真正达到了活动的目的。

  2.环节与类型小

  在组织实施好“每月一节”大型主题活动时,尽可能较多地适时变换好各种贴近大主题的活动和形式,让队员都时刻准备并表现出旺盛的精力。活动内容丰富而多彩,类型也富于变化,并且使每一个主题活动进行的起止时间顺序都可以安排得更为紧致与有序。

  (二)活动目标实现序列化,确定系列性

  目标内容,具体一点来说就是要依据这些指标去对目标内容进展等情况进行检查和衡量,即需要明确自己完成了其中哪些项指标才算真正实现了全员育人要求的考核标准。对一个主题活动项目来说,要想达到德育预期教育目标,必须强调,首先要切实做到对于主流道德规范的顺从,针对其具体内容进行具体细分研究和更加深入透彻的深入探讨,从而进一步形成预期育人活动目标内容的具体层级与划分,从而达到社会效果具体细化。

  (三)活动评价主体多样化,重视过程与发展

  活动前期,评价主要是指对组织整个策划活动流程的全面评价,包括前期最初活动项目的策划准备、活动组织设计形式是否先进合理、活动效果预期能否充分达到目标等。在开展活动组织评价工作实践中,要重点从以下这三方面综合考虑:一要重点评价小活动计划工作的具体完成实施情况怎样,二要综合评价小主题活动内容形式的组织选择等是否真正符合队员年龄、心理水平,三要评价队员参与率、活动效率等。在各种主题活动中,充分展示队员的才华,锻炼队员的能力,培养合作精神、团队能力,让队员在活动中收获才能,收获善的思想,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积跬步,起累土。“友善”是指建立在融洽人际交往与关系之间的道德联系。我们的少先队事业要以善为本,在每一个童心里都撒下一颗“善”的种子,帮助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英]杜威.外国教育名著丛书: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2]陈鹤琴.家庭教育:怎样教小孩[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1.

  [3][日]田中耕治.教育评价[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6945.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