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小学数学趣味课堂教学活动的应用探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4-04-03 10:00:08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性和抽象性较强的学科,在基础教育阶段承担着发展学生思维和启迪智慧的重要任务。然而,当前部分小学生面对数学课容易表现出“畏难”的情绪和抵触的心理现象,这对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都会产生一定影响。本文以小学数学教学现状为导入,深入研究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打造趣味课堂。通过引入趣味性的教学活动,通过启发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现状,教学目标,趣味课堂

  随着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推进,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小学数学需要创新和优化教学方法。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可以改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抵触情绪,帮助学生开启良好的学习状态,提高他们的参与积极性和兴趣。

  趣味课堂的教学理念已经在许多学科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有趣的游戏、活动和实验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来辅助教学。通过使用动画、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资源,可以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更加直观易懂,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

  (一)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通过对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进行观察,可以发现,部分教师在课前备课、研究教学大纲以及设计教学组织方案时,仍然会将大部分精力放在对“基础知识”的研究上,而且授课的重点也是对这些内容进行反复讲授,这些教师在思想意识层面片面地认为自己的教学任务就是让学生掌握这些基础知识,但是却忽视了对知识应用、探究和创新方面的引导和培养,导致学生对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掌握得很牢固却不会应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教学目标不明确的问题,影响了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导致学生不会运用,而且只会运用一种方法解决问题,不知道如何变通和发散思维,这些问题都影响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另外,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还存在教师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对学生思想情感、价值观的塑造以及逻辑思维等方面的培养不足的问题,这些在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中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而且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设立中,导致学生认为数学只是一门计算类的课程,是非常枯燥乏味的,对于这样的课堂很难提起兴趣,因而产生“望而生畏”的心理状态。

  (二)教学内容吸引力不足

  小学生年龄小,思维比较活跃,对自己的控制能力和约束能力都较弱,如果课堂教学没有吸引力,很难长时间将注意力集中在教学内容上,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此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养成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对这个时期学生的教育不仅要将重点放在科学文化知识方面,更需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学习主动性的培养,只有在充满趣味性的课堂中,学生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当中。但是,综观当前部分小学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还存在一些不够科学和合理的问题,具体体现在,第一,教师过于依赖教材中的内容;第二,教师的授课环节、步骤严格按照教材内容,而未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变通。

  (三)课堂活动单一、枯燥

  小学数学课堂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讲授,而是将课堂活动整合在内的统一体,可以说,课堂活动已经成为小学数学课堂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吸引学生注意力、拓展数学思维重要的方式之一。但是在当前部分小学数学课堂中,却表现出课堂活动日趋单一和枯燥的问题,这对于小学生不能产生很好的吸引力,因而很多学生表现出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逐渐下降的问题,最终也影响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果。面对这种情况,作为教师,就需要根据每个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挖掘更多适合学生的课堂授课方式,以学生兴趣点为出发点,打造多元化的课堂活动形式,这样就能够有效提升数学教学的趣味性。

\

  二、小学数学趣味课堂构建策略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构建趣味课堂

  数学是以逻辑性和运算性为特点的学科,着重考查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对事物的分析能力,而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则要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为方向,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意识和数学观念,这也是当前小学数学重要的教学任务。由于当前很多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表现出畏难和抗拒的心理状态,对数学并没有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需要教师重新反思并审视自己的教学方法,全面客观地分析自己所运用的手段、方法是否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符合,是否能够有效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抑或者自己没有对学生加以合理的引导,导致学生从心理上感觉不受重视,因而对数学降低学习兴趣,这些都是数学教师需要重新思考的问题。

  在新课程改革以及素质教育推行的当下,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学生发展的需要,取而代之的是要学会巧妙利用不同的技术和教学工具,达到创新课堂教学方式的目的,这样才能构建一个高效的课堂,也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4课“分数的意义和性质”这节课时,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对于具体的事物比较感兴趣,但是抽象思维尚未成熟,因此,对于“分数”概念的理解可能会有一定难度。有些小学生刚刚接触“分数”就产生一些抵触情绪,可能再学习一段时间也是懵懂的,对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多是进行机械式记忆,按照老师教给的计算法则对分数进行简单的计算,但是当遇到需要灵活变通的问题时,就不一定能准确解答出来了,为此,作为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多媒体技术,为其设计灵活多样化的趣味课堂。第一,在课堂授课前,由教师先为学生播放一段动画视频,如:小兔子吃了半根胡萝卜,用分数应该怎么表示?小狗吃了一张圆饼的一半,用分数应该怎么表示?在这些简单的动画视频片段中涵盖了“分数”的启蒙教育意义,但是在小学生看来却很有趣,就能对分数的学习产生最初的好奇心。第二,教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有关“分数意义”的教学内容,如在课件上为学生展示一个蛋糕,每次切一块,引导学生理解一个蛋糕平均分成几份,在数学上应该怎么表示。在这样有趣的动画视频引导下,学生主动思考的学习意识被有效调动了起来,而且对分数的学习就能产生较大的学习兴趣。

  (二)设置情景模拟活动,感知数学趣味

  为了能够有效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让学生感知数学本身的趣味性,作为教师,就需要全面而客观地看待班内不同层次的学生,并以此为基础,设计出真正能够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数学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往往就具备更多的自主意识,而数学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在回答问题和参与课堂活动时,则会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学习越好的学生主动性越强,基础较差的学生越容易“掉队”,跟不上老师讲课的节奏。为了改变课堂教学的这一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通过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设计情境活动,让班内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这样学生能够感受到自己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进而就能越来越多地参与学习活动。

  情境模式作为小学教育阶段比较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也是打造数学趣味课堂非常合适的教学方法,该方法能够打破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主体与具体数学知识内容之间的距离,有效降低学生对数学概念、原理、法则的陌生感,在情境模式的引导下,学习数学就会更有趣、更自然。

  例如,在教学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分数乘法”这节课时,由于五年级已经学过“分数的加、减法”相关的知识,为了提升数学基础较为薄弱学生的积极性,教师从班内挑选几名课上不太活跃和缺乏自信的学生,这部分学生由于缺乏数学学习的兴趣,往往不会在预习环节获得较大的效果。教师为了帮助学生解决这一问题,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自信心,教师将课前预习任务改为一个情境表演活动,让这几名同学组成表演小组,每个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分子和分母,两组不同的学生“相乘”,得出不一样的结果,由此揭开本次课的内容,并将不同数字相乘所得全新的分数为切入口,引发全班学生思考,为何不同数字位置不同就会得到不一样的结果?通过这样的情境表演活动,将班内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拉进了集体思考的行列,提升了学生学习体验感,对更好地理解“分数相乘”的意义、法则和原理等都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也有效提高了课堂的趣味性,使得整堂课的教学氛围变得更加轻松、活泼,也更具吸引力。

  (三)联系生活实际,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数学以运算为特点,但是对数学的学习更强调能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这也成为衡量数学能力高低的一个准则,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为了能够让学生将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需要教师将生活教育理念融合到课堂之中,将学生生活常见的现象、经常接触的事物和遇到的问题巧妙地转化为数学问题,进而引发学生思考,这样不仅能将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并不是遥不可及的知识,这样就容易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激发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5课“认识人民币”这节课时,在课前导入环节,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自己在学校和生活中对于元、角、分的认识?同学们可以联系自己在生活中跟随父母去购物的时候,收银员是如何收钱和找零的?同学们划分小组后开始进行热烈的讨论,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讲述自己如何利用人民币去超市购物、结算,以及自己对人民币的认识。在这个讨论活动完成后,教师为学生设计趣味性的生活情境:妈妈给小明一张10元的人民币让他去超市买一瓶醋和一瓶酱油,售货员阿姨说一瓶醋的价格是2元5角,一瓶酱油的价格是3元8角,请问收银员应该找给小明多少钱呢?同学们在小组内开始七嘴八舌地讨论,这个生活场景就是学生经常遇到的问题,同学们对此并不陌生,因而在讨论的时候并不会有距离感,也更容易理解。经过这样的转变,本节课“元、角、分”的介绍就会更加容易理解,这样看来,数学课本上一些难懂和难理解的问题其实就是与我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这样一来,许多难以理解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学生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对数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四)组织趣味游戏,营造数学趣味氛围

  游戏是小学生比较热衷的一种活动,也是最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将游戏运用到小学数学课堂之中将产生非常大的促进作用。作为教师,在打造趣味课堂的过程中,首先要尊重小学生爱玩和乐玩的心理特点,通过游戏来释放小学生的天性,将学生乐于参与的游戏融入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游戏活动的同时学到数学原理和知识,这样比单纯的理论知识的讲授更具吸引力,更富有感染力,也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认可。

  例如,在教学小学六年级上册第5课“圆”这节课时,本节课需要向学生讲授圆的圆心、半径、直径,以及如何画圆,同时理解半径与直径之间的关系。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教师将游戏引入其中,组织学生进行“小小画匠”的游戏比赛活动,具体情境如下:学校空地上需要建造花园,需要你来设计一些花坛,这些花坛要设计成圆形的,圆形与圆形之间要间隔2米以上的距离,请你设计一下。这时,有的学生设计圆的半径5米、3米、2米等,小组内同学相互讨论、配合完成图纸的设计,学生在设计两个圆的位置时,就需要考虑题目中关于“圆与圆之间间隔2米以上距离”的要求,再使用圆规画出来。通过这样趣味性的游戏设计比赛,学生理解了圆心、半径、直径的意义,同时掌握了半径与直径之间的关系,课堂教学氛围变得活泼、有趣,也显著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

  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以及素质教育为当前的教育教学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教师,在完成基础教学任务的同时,也需要关注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趣味课堂作为当前教育教学讨论的热点话题,教师在构建趣味课堂的过程中,要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和手段,借助趣味性活动启发学生数学思维,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主动学习、自主思考和探究,在参与游戏活动中掌握数学知识和法则,这对于提升学习效率和课堂教学效果都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蒋志民.例谈小学数学趣味课堂教学[J].新课程研究(上旬),2021(8):82-83.

  [2]张文亮.运用信息化构建小学数学趣味课堂[J].科学咨询,2022(11):251-253.

  [3]徐国新.小学数学趣味课堂教学法[J].科教导刊,2021(5):156-157,17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6758.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