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大思政课”视域下融合德育的“养正”实践论文论文

发布时间:2024-03-29 11:55:4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学校探索“大思政课”视域下融合德育的“养正”实践,深耕“五育融合”的思政课堂,建设思政育人的课程文化,涵 育多元系列的道德行动,描画文化彰显的思政路径,建构协同育人的实践模式,做优智慧多元的素养评价。努力构建“大思 政课”视域下融合德育的养正育人体系,探索素养导向下指向品格提升的融合德育实践范式,“学思做悟 知行合一”,为落 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可供参考的实践经验和“养正”样本。

  [ 关键词 ] 大思政课,融合德育,思政育人,"养正"实践

  “大思政课”是一门直抵人心,塑 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课程。 是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 充分利用和发挥各类主体、各门课程、 各种资源的思想教育功能,从学校课 堂向社会课堂拓展和延伸,多方面密 切合作、多主体共同参与的协同育人 理念;是引导学生客观、立体、全面 地感知社会生活,帮助学生在实践中 提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在促进学 生全面发展中铸魂育人的大课程。

  江苏省太仓市城厢镇第四小学是 “苏州市大中小思政一体化建设项目学 校”,学校以“养正”文化理念为引领, 积极探索“大思政课”视域下融合德育 的“养正”实践,思政育人特色建设明 显,学校把思政工作与党建工作、文化 建设、德育工作、特色课程、社团活动 等建设紧密融合,深耕“五育融合” 的思政课堂,建设思政育人的课程文 化,充分发挥思政育人功能。

  一、“五育融合”的思政课堂深耕

  (一)思政课程价值引领


  学校立足关键课程,发挥思政课程铸魂育人主渠道功能,落实好培养 “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法 治意识和文化修养”等核心素养的课 程根本任务,对少先队员塑魂植根、 启智润心。引导学生把人生志向同祖 国和人民联系起来,把爱党爱国的种 子播种在孩子们的心中,落实到实际 行动中。

  (二)学科课程融合并进

  以思政学科为依托,以核心素养 培育为重点,在思政育人理念引领下, 多学科融合迸发育人力量,探索思政 课程与多学科相融合的“学、思、做、 悟”学习样态。在立足学科特色基础 上,开展主题式融入等方式,探索多 元思政主题融入的跨学科实践,加强 学科实践和跨学科主题融合,链接思 政主题与学科育人的连接点,构建基 于多学科融合的育人范式,实现多学 科优势互补及情感价值观的统一。


\

 
  二、思政育人的课程文化建设

  (一)课程思政全课程育人


  强化课程育人价值,探讨“大思政课”视域下学科育人的价值追求, 推进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 有机整合,实现全课程育人。深入挖 掘蕴含在学科课程之中的意义、思想、 价值等思政元素和精神价值;深入研 究“知识—素养”转化的课程育人路 径,在价值向度、理论向度、实践向 度方面推进课程思政;探索指向核心 素养提升的全学科育人行动,构建各 学科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课程思政 育人模式,引领儿童在知识学习中淬 炼品格,增强本领,提升素养,达到 知行合一。

  (二)各学科思政育人策略

  强化课程育人价值,建构各学科 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课程思政育人 模式和思政育人的学习样态。如:语 文学科通过“立言”来“立人”,突出 价值引领和优秀文化的传承;数学学 科突出培育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加 强对孩子们探究能力、思维能力的培 养;英语学科引导孩子接纳多元文化, 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国际视野、人文素 养;体育课程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 炼意志”;艺术课程以美育人,以美化 人,培育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 活态度,帮助学生树立起文化自信; 劳动课程感悟和体验劳动价值,培育 劳动精神;信息科技课程在创新实践 中培育工程师品质和科学家精神 … …


\

 
  三、多元系列的道德涵育行动

  (一)系统规划涵育活动


  分年段规划设计主题鲜明、内容 丰富、形式多样的涵育活动。开展以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 怀教育活动;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 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活动;以“仁 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为显性的 传统美德教育活动,以“正心笃志、 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活 动。用鲜明正确的思想价值引领学生, 以积极向上的力量激励学生,形成良 好的道德修养和品格。

  (二)多元主题项目化实践

  强化“五育融合”,探索多元主题 的项目化实施路径,研究主题项目育 人的实施策略,进一步助力学生核心 素养的培养。强化学科实践,开发以 素养导向、问题驱动、真实实践、学 以致用等要素为特征的小工匠项目, 如,“麦秸工艺”“江南竹编”“水乡 糕点”“昆曲脸谱”等。通过项目化 学习,基于真实情境培养学生综合运 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在相互 交流、协作、互补中提升品格的有效 策略。

  四、文化彰显的思政路径描画

  (一)养正文化启智润心

  利用学校即将启动的校园文化建 设契机,将思政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 一大亮色打造,借助廊道、讲堂、剧 场、书院、景观等场域建设充分彰显思政育人文化。同时,将思政教育融 入校园各项文化活动中,成为校园文 化活动的灵魂。

  (二)班级文化熏陶浸润

  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把养正文化 浸润到班级物质、制度、精神等文化 建设的过程中,推进包含思政育人建 设、书香班级建设等内容的文化建设, 促进班级文化建设内涵的提升。指导 各班设计彰显养正文化的班名、班训、 班歌、班旗、班徽、班级口号等增强 班级凝聚力;布置班级文化环境,在 班级文化墙中彰显班级文化特色;在 班级文化活动中潜移默化地熏陶浸润,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品格 提升。

  五、协同育人的实践模式建构

  (一)家校合作形成育人合力

  学校进一步完善家校共育体系, 建立家长学院,凝心聚力提升家教质 量。学校创新家校协同育人方式,借 助家长资源,在家校合作中增强实践 育人的合力,助力学生在实践活动中 提升解决真实问题、任务的综合运用 能力。家长一起参与助力让“养正讲 堂”“匠心花箱”“工匠课程”等实践 基地成为学校实践育人的重要场域。

  (二)社会联动提升育人效果

  拓宽实践育人资源,聘请民间工 艺人士、社会专业人士作为学校特色 课程的授课专家,为学校实践育人 工作提供保障;构建协同共育机制, 与社区联合共建,开展“社区教育 + ”活动,推动馆校共建、校企共建 等校外实践合作项目,创设多维互 动的实践平台和体验途径,发挥协 同育人效应。

  六、智慧多元的养正素养评价

  学校围绕品德修养、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劳动实践五个 维度,建立符合学校特色的“新时代 养正少年”素养评价体系。聚焦对学 生产生重要影响的关键处,以提升学 生在生活世界中的行为、品格、素养 为导向,做实综合素质档案,用榜样 示范、周评月评、学期总结、学年表 彰和优秀毕业生推介等环环相扣的评 价体系,让每个孩子都感受到成长的 力量,遇见更好的自己。同时,引领 全体老师共同推动评价落地,把价值 引领渗透到课程、班级和校园的各项 管理中,涵养学生高尚品德,促进学 生全面发展。

  总之,学校从“做学生锤炼品格 的引路人”和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必备 品格的高度,做实“大思政视域下融 合德育的养正实践”,努力构建“大思 政课”视域下融合德育的养正育人体 系,探索素养导向下指向品格提升的 融合德育实践范式,“学思做悟 知行 合一”,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 可供参考的实践经验和养正样本。

  参考文献:

  [1] 郭华 . 跨学科主题学习:提升 育人质量的一条新路径 [J].人民教育,2023(2): 25-27.

  [2] 刘志彪 . 多学科融合视域下思 政育人模式的校本实践 [J]. 江苏教育,2023(1): 22-25.

  [3] 孙彩平 , 周亚文 . 培养有大格局 的新时代儿童 [J].人民教育,2023(2):25-2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6467.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