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在“双减”背景下,数学作业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助力。将作业贯穿教学始终,可以让学生体验多样的学习活动,扎实掌握数学 内容,发展多样能力,增强数学学习效果,减轻过重的课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基于此,本文以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为立足点, 设计不同的作业,助力学生有效学习数学,实现数学学习提质减负。
[关键词]小学数学 作业 “双减” 有效学习
在“双减”之前,数学作业以课 后作业为主。传统的数学课后作业与 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结合不够紧密, 导致学生承受过重的课业负担。在过 重课业负担的影响下,学生出现厌学 情绪,或课堂学习精力不济,致使课 堂学习效果不佳,学生承受的课业负 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越来越重。如此, 学生的数学学习陷入恶性循环,甚至 部分学生心理出现问题,影响其健康 成长。在“双减”背景下,教师要优 化作业设计,让作业成为学生学习数 学的助力。《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22 年版)》在“评价建议”部分 要求教师利用课内外作业,了解学生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情况。学生 学习情况,是教师实施数学教学的依 据。当数学教学契合学生实际情况时, 学生才会学有所得。课前、课中和课 后是教师了解学生学情的关键阶段。 同时,这三个阶段构成了学生的数学 学习过程。对此, 在“双减”背景下, 教师要把握课前、课中和课后阶段, 优化数学作业设计,让作业贯穿学生学习始终,驱动学生体验多样学习活 动,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实现先 学后教、以学定教,增强数学教学效果。
一、数学作业贯穿学生学习始终 的价值
(一)助力学生课前自学
课前自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开端。 学生通过进行课前自学,可以初步认 知新的内容,心中有数地走进数学课 堂。在数学课堂上,学生可以迁移自 学认知, 自主合作、探究,不断地强 化自学认知,提高数学课堂学习效果, 由此减轻过重的课业负担和校外培训 负担。数学作业是教师根据数学教学 内容布置的、学生能独立或半独立完 成的任务,也包括预习新知。学生通 过了解数学作业的内容,可以明确数 学预习方向,继而投身自学活动,建 立初步认知。所以,有效的数学作业 可以助力学生进行课前自学,夯实数 学学习提质减负的基础。
(二)助力学生课中巩固
课中巩固是学生提高数学课堂学习效果的关键。在数学课堂上,学生 体验多样的数学学习活动,逐步掌握 了数学知识。在掌握数学知识后,学 生参与课堂练习活动,灵活地解决问 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可以 了解自身的知识掌握程度,发现知识 掌握问题,继而查漏补缺,完善课堂 认知。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了解学 生的学习情况,由此进行引导,助力 学生获得进一步发展。同时,教师应 当适时调整教学计划,确保课堂教学 活动契合学生实际情况,让学生始终 参与教学活动,增强课堂学习效果。
(三)助力学生课后复习
课后复习是学生增强数学课堂学 习效果的必由之路。学生及时地进行 课后复习,可以增强学习效果,减轻 学习负担。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 在不同学习阶段,完成不同的作业, 一步步地掌握了数学知识,获取了数 学思想方法,积累了问题解决经验。 在学习所得的情况下,学生兴致高涨, 自觉完成课后作业,借此巩固课堂学 习内容,强化数学思想方法,增强问题解决能力,提升数学学习效果。由 此可见,数学作业是学生进行课后复 习的助力。
综上所述,在实施小学数学教学 时,教师要紧扣不同学习阶段,结合 数学教学内容, 设计、应用数学作业, 让作业贯穿学生学习始终,助力学生 数学学习提质减负。
二、数学作业贯穿学生学习始终 的策略
(一)设计前置性作业,助力学 生课前自学
前置性作业是教师在实施课堂教 学之前,依据数学教学内容和学生学 习情况设计的学习任务。一般情况下, 前置性作业包括学习目标、学习任务、 学习练习和学习反思。在前置性作业 的助力下, 学生可以厘清自学的思路, 积极投身自学活动,建构良好的自学 认知,夯实课堂学习基础。因此,在“双 减”背景下,教师要把握课前时机, 设计前置性作业。
例如,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 的周长”之前,学生认识了长方形和 正方形, 了解了周长。在家庭生活中, 学生能发现不同的长方形、正方形物 体。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方 式之一,尤其是大部分学生有浓厚的 动手操作兴趣。于是,在课前阶段, 教师结合新知内容和学生学情,可设 计如下前置性作业(见表 1)。
这样的前置性作业,契合学生的 学习情况, 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发挥自主 性, 不断地观察、测量、计算。同时, 学生在反思自学过程,针对问题有所 收获,由此增强课堂学习的针对性。 在数学课堂上,学生可以迁移自学认 知,深入探究,弥补不足,扎实掌握 学习内容,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二)设计随堂性作业,助力学 生课中巩固
随堂性作业是教师依据课堂教学 情况设计的学习任务。在数学课堂上, 尽管大部分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 建立数学认知,但是他们的数学认知 水平不同。“双减”下的数学课堂教 学讲求因材施教。对此,教师要始终 关注学生课堂学习情况,尤其了解学 生的数学学习差异,基于此设计随堂 性作业,助力学生迁移认知,解决问 题,实现课中巩固。
例如,在“公顷和平方千米”这 节课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 地体验数学探究活动,逐步了解了公 顷和平方千米,知道了其中的关系。 于是,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 差异,分层设计随堂性作业(见表 2)。
在呈现随堂性作业时,教师要求 学生必须完成基础性作业,依据自身 认知水平自选拓展性作业。学生在如 此要求下,自选作业内容,生成了作 业“自助套餐”,确保了作业难度契 合自身情况。在完成作业时,学生纷纷迁移课堂认知,解决不同的问题。
在规定的随堂性作业时间结束 后,教师组织讲评活动,引导不同认 知水平的学生展示作业成果。教师 由此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学习差 异。之后,教师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 活动,引导学生体验,查漏补缺,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三)设计家庭作业,助力学生课后复习
家庭作业是教师依据学生课堂学 习情况布置的形式多样的学习任务。 “双减”下的数学家庭作业数量、难 度契合学生学习情况,形式具有多样性。在实施数学课堂教学后,教师要在控制作业数量和难度的情况下,设 计形式多样的作业,助力学生进行课 后复习。
1. 设计绘制类作业
绘制类作业是以绘制图表为主的 作业。大部分小学生有浓厚的绘制兴 趣。绘制图表的过程是学生进行逻辑 思维、建立系统认知的过程。学生通 过绘制图表,既可以逻辑清晰地建立 知识结构,查漏补缺,扎实掌握数学 知识,还可以提高逻辑思维水平,增 强数学学习效果。对此,教师要依据 课堂教学内容,设计绘制类作业。
例如,在学习“四则运算”的过 程中,学生逐步了解了加法、减法、 乘法、除法的意义、关系式等。于是, 教师设计绘制类作业:请大家回想课 堂学习内容,绘制思维导图。并且注 意所绘制的思维导图,既要展现出加 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意义、关系式, 还要呈现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在作业 内容的驱动下,学生会回顾课堂学习 内容,分析不同的知识点,同时绘制 不同的框架。在绘制框架的过程中, 学生梳理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 意义、关系式以及特点,由此把握它 们之间的联系。同时,不少学生发现 自己的学习问题,使用不同的方法解 决问题,完善思维导图。在完善思维 导图的作用下,学生建立知识结构, 强化数学认知。
2. 设计实践类作业
实践类作业是以解决实际生活问 题为主的作业。一部分小学生缺乏良 好的数学认知,认为学习数学是为了 应付考试,缺乏数学学习兴趣,难以 建立深刻的数学认知,更别提发展数 学应用能力。对此,教师要依据学生 的课堂学习内容及与现实生活的关 系,设计实践类作业,驱动学生解决生活问题。
例如,在“复式条形统计图”这 节课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体验 多样的活动, 认识了复式条形统计图。 复式条形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有广泛 的用途。基于此,教师设计实践类作 业:请大家利用课后时间,调查班级 里学生最喜欢的午餐, 获得真实数据, 建立统计表。分析统计表,绘制复式 条形统计图。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 思考和解决问题:(1)什么菜肴最 受大家的喜爱? (2)大家最不喜欢 什么菜肴?在作业内容的推动下,学 生走进真实生活中。在生活中,学生 经历数据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 等过程,灵活地迁移,并应用数学所 学,建立复式条形统计图,解决相关 问题。如此,学生不仅可以感受到数 学的实际应用价值,加深对数学知识 的理解,还可以发展数学应用能力, 提高数学学习水平,学生会因此获得 数学学习乐趣,从而乐于学习数学。
3. 设计阅读类作业
阅读类作业是以阅读数学史为主 的作业。相比书面类作业,阅读类 作业较为轻松。学生通过数学阅读, 可以了解某一知识点的研究过程。 同时, 学生可以锻炼数学阅读能力, 积极阅读,丰富数学知识储备,提 高数学学习效果。所以,教师可以 依据数学教学内容,挖掘数学史, 设计阅读类作业。
例如, 在“认识小数”这节课上, 学生了解了小数的概念。但是,大部 分学生不知道小数是怎样研究出来 的。于是, 在课后阶段, 教师登录网站, 收集国内外数学家研究小数的信息, 并认真整理,整合文字和图片,制作 《小数的研究历史》数学绘本。之后, 教师设计阅读类作业:请大家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小数的研究历史》数 学绘本,梳理小数的研究历史。试着 向家长或小伙伴讲述研究历史。在完 成作业时,学生会发挥自主性,与古 代数学家“互动”,经历小数研究过程, 增强对小数的认知。
三、结语
总而言之,让数学作业贯穿学生 学习始终,可以使作业真正地成为学 生的数学学习助力。学生在数学作业 的助力下, 进行课前自学、课中巩固、 课后复习,切实地掌握数学所学,锻 炼多样能力,实现数学提质减负。在 实施小学数学教学时, 教师要审视“双 减”前传统作业的不足之处,以学生 学习过程为立足点,结合数学教学内 容和学生学习情况, 设计前置性作业、 随堂性作业和家庭作业,助力学生发 挥自主性, 积极地体验课前自学活动、 课中练习活动和课后复习活动。学生 通过体验不同的活动,可以扎实掌握 数学知识,发展自学、解决问题、数 学应用能力等,从而学有所获,减轻 过重的课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有 效实现数学学习提质减负。
参考文献:
[1] 徐国杰 . 基于“双减”政策下 优化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有效性 [J]. 智力 ,2023(12):91-94.
[2] 唐妮 . “双减”政策下优化小 学数学作业设计的实践研究 [J]. 天天 爱科学 ( 教育前沿 ),2023(1):96-98.
[3] 熊丽琴 . “双减”背景下小学 数学作业的“减”与“加”[J]. 名师 在线 ,2022(29):14-1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63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