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教学的方向和指引,也是提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成为实际教学最重要的目标之一。然而现 实面临高中历史统编教材课程容量大、课时紧张的问题。一线教师必须通过高效课堂的探索,达成落实核心素养和完成教学任务 的目标。本文将结合教学实践经验,以高中历史统编教材为例,从教学目标、教材挖掘、学情分析、情境教学、任务驱动五个方 面探寻当前高中历史高效课堂的路径,旨在提升高中历史教学效率和质量。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历史,高效课堂,教学观察
自 2020 年福建高中历史使用统编 教材以来,一线教师普遍反映的一个 问题就是课程容量大,课时紧张。如 何在现有的条件下,既可落实核心素 养又能完成教学任务,值得每位教师 思考。高效课堂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 使用合理的教学手段,运用恰当的教 学方法,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达成 预期的教学目标,使教学达到最佳状 态。为了达到这种最佳状态,教师可 以从教学内容的理解、教学对象的分 析、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方式的选 择、教学活动的设计、对学生的评价、 教学效果的反馈等方面入手。本文将 以高中历史统编教材为例,从以下五 个方面探讨当前高中历史高效课堂的 教学策略。
一、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 明确教学方向
在强调核心素养的今天,教师要 站在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角 度制订教学目标,将核心素养的培养 作为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 教育部对《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修订)》的解读中建议, 在制订教学目标时教师应注意以问题 解决的水平程度作为教学目标的核心 内容, 避免将五大核心素养机械分离; 所制订的教学目标要结合教学内容和 学生的实际水平,使教学目标具有可 操作性,通过教学能够达成。因此, 教师在备课时要结合课标、教材内容 和学情,制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最 终在教学中落实。
以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第五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为例, 如果教师的教学目标是“从时空观念 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 程,从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的角度认 识中国古代官员选拔的演变趋势和历 史意义。”这样的教学目标虽然出现 了核心素养的相关字眼,但是没有将 本课的知识内容与学生解决问题的能 力表现相结合,学生不知道自己应该 做什么。教师应该用相关的行为动词 描述学生在具体的历史知识内容上, 能完成什么任务,解决什么问题。把 教学目标换成“能够梳理教材内容, 制作中国古代选官制、考核制、监察制的更迭时空轴。”修改过的教学目 标,虽然没有出现相关核心素养的名 词,但是都隐含在学生解决历史问题 的能力表现目标中,教学过程中学生 能够清楚自己应该在阅读教材后画出 相关的时空轴,观察并解释相关制度 变迁的原因和演变趋势,从而落实核 心素养,形成高效课堂。
二、充分挖掘利用教材资源,设 计教学问题
在备课时,大多数教师要耗费大 量精力去收集各种史料来辅助教学, 导致一节课下来学生光顾着看材料, 却没有足够的时间思考。现行统编教 材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丰富的图 片资料、学习聚焦、思考点、史料阅 读、学思之窗、历史纵横、问题探究、 学习拓展,这些资源都是源自史学专 家精心挑选和研究前沿。所以,教师 可以尽量减少课外史料的补充,充分 挖掘和利用现有教材的优质资源,把 一线教师有限的精力从收集史料转移 到精心设计教学问题上。
以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十二课《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为例,教 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的三幅图片结合教 材内容设计问题。例如,(1)“列强在 拉丁美洲的殖民地”(18 世纪晚期):列 强在拉丁美洲的殖民有何特征?葡西 殖民者如何管理殖民地?(2)“列强在 亚洲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19 世纪 末 20 世纪初):列强在中国与在亚洲 其他地区的殖民方式有何不同?为什 么?(3)“列强瓜分非洲”:观察地图, 结合正文,图中非洲国家的分界线有 什么特点?反映了什么问题?通过引 导学生读图、析图,实现时空观念、 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家 国情怀等核心素养在课堂的落地。
三、客观分析学情,设计教学 方案
在常规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 据学段、学情、教学实际设计教学方 案。高中历史教学应利用这个年龄段 学生的理性思维,在课堂教学中精心 设计问题链。通过教师由浅入深或环 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 考、合作讨论等方式去发现问题、解 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学科 核心素养。
以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第十七 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中的东汉彩绘木鸠杖图为例,在高三 复习教学时,笔者受福建省普教室许 峰瑞老师讲座的启发,对这幅东汉彩 绘木鸠杖图的配文——“此杖出土于 甘肃武威磨嘴子汉墓, 杖杆粗细均匀, 杖顶端有鸠鸟横卧。杖高 196.5 厘 米, 鸠鸟高 9.7 厘米、长 21.2 厘米。 鸠杖体现了汉朝政府对老人的优抚制 度,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进行深入 挖掘:从这段文字中你能发现哪些历 史信息?引导学生发现以下甚至更多 的历史信息,并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分析,如(1)鸠杖出土于甘 肃武威,结合时代背景可以推知政治 上汉朝对西域的管理加强,思想上儒 学在汉武帝时期开始被确立为正统学 说,并以中原为中心向周边传播,形 成文化认同,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和 史料实证素养;(2)杖杆高近 2 米, 如此之高,反映了汉朝国家通过倡导 尊老养老的社会风尚进行治理的智 慧,让学生深切体会中华文明尊老爱 幼的传统美德,进行家国情怀教育。 (3) 为什么是鸠鸟, 而不是别的动物 呢?通过提供史料: “鸠者,不噎之 鸟也。欲老人不噎”,指出国家授予 老者鸠杖是朝廷以此来表达对老人们 饮食正常。
身体健康的良好祝愿。那 为什么是祝愿老人不被噎着呢?今天 老人被噎着的现象并不常见,进而引 导学生思考得出:汉朝相比于今天, 生产力水平比较低,在自给自足的小 农经济基础上,在承担了国家赋税之 后,大多只能满足基本的温饱,70 多 岁的老人吃粗粮容易出现噎着的现 象,从而引导学生把历史问题放在当 时具体的历史环境下分析。(4)提供 史料甘肃武威汉墓出土的《王杖十简》 载: “制诏御史曰:年七十受王杖者, 比六百石, 入官廷不趋。犯罪耐以上, 毋二尺告劾。有敢征召侵辱者,比大 逆不道。 ……高年受王杖,上有鸠, 使百姓望见之……”从中可以看到, 汉朝法律规定 70 岁以上老人就可以 赐予鸠杖,还拥有汉朝“大夫”的部 分政治待遇。那么朝廷为什么就不怕 这些老人为非作歹呢?引导学生从多 角度思考:其一,在当时的社会生产 力背景下, “七十古来稀”,人数少, 犯罪能力有限;其二,在古代宗族及 乡里的社会基层治理下,犯罪数量比 较低;其三,在汉朝,儒家思想确立 为统治思想,其思想核心“仁、礼”对社会的影响力大,使犯罪的可能性 也比较低。
通过不断追问,引导学生自行发 现问题并应用史料和所学知识解决 问题,进行深度学习,综合培养学 生的五大核心素养,达成高效课堂 的建构。
四、创设教学情境,落实核心 素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修订)》中为更好落实核 心素养的培养,多次提到“情境”。 在教学内容方面, 要求以主题为引领, 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 养的落实。在教学与评价建议中也明 确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要 设法引领学生在历史情境中展开学习 活动,对历史进行探究。在学业水平 考试的命题建议中,课标指出要以新 情境下的问题解决为重心,提出了学 习情境、生活情境、社会情境等多种 情境类型,要求教师多维度地创设试 题情境。由此可以看出,在教学过程 中采用情境教学法,根据教学内容的 不同、教学的实际需要,充分利用身 边的素材, 采用相应的教学情境类型, 有利于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贯彻新课程理念,落实历史课程标准 的要求。
(一)巧用乡土素材
以家国情怀素养为例,国家对家 国情怀教育的高度重视,不仅体现在 课标和一系列文件上,更体现在高考 中,近年高考历史试题常通过精心选 取典型素材,发挥育人功能。但是在 实际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经常依靠 生硬死板、“穿靴戴帽式”的空洞说 教式教学法,缺少有力的说理,学生 并未真正理解与接受。所以,在中学 历史教学中, 要将家国情怀讲深讲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精心选择与课 程内容紧密结合的乡土素材,穿插于 历史课堂教学,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和历史感悟,让学生身临其境,产生 强烈的真实感和亲切感,进而完成立 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有效培养学生的 家国情怀。
以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第五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为例, 笔者尝试以国家公务员的招考条件导 入,试图说明今天的公务员制度受到 古代选官制度的影响,学生对此没有 兴趣。经过反思,笔者在另一个班级 采用乡土人物导入:将北宋的一代名 臣莆田仙游人蔡襄和他的堂弟一代奸 臣蔡京作对比,两人出自同一家族, 都是少年及第,但忠奸两分,突出中 国古代帝王选官的困境:是以血缘? 以才学?还是以品行为标准?这种方 式迅速调动课堂氛围,从而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培养家国情怀的同时扣 紧主题。在本课的结尾,教师总结出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注重德才兼备, 以德为先,今天的公务员制度也借鉴 了这一经验。通过古今选拔人才经验 的传承,激励学生从当下知行并重, 品学兼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而奋斗,有效落实培养学生的家国情 怀素养任务。
(二)善用历史人物
历史是一门人文学科,讲究“叙 史见人”。特级教师郭富斌老师一直 提倡历史教学要“眼中有人”。倘若 教学“举目无人”,则会让本应精彩 纷呈的历史课堂黯然失色。因此,历 史教师在教学时要选取地方典型人 物,善讲、善析故事,借助精彩的历 史叙事突破时空的限制,让鲜活的人 物、昔日的场景重现于学生眼前,让 他们真正融入历史的情境,感悟历史 的真谛。
以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第五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为例, 多数教学设计把中国古代各个时期 选官制度的相关文字史料作为素材, 概括、归纳、分析这一时期制度的 含义、内容、评价。这样的设计虽 然能完成教学任务, 但是耗费时间, 学生也容易阅读疲劳。笔者尝试用各 个时期的典型历史人物设计问题引 导学生自主分析这一时期的选官制 度,如魏晋时期的王羲之为什么被 称作“王右军”,你觉得他能胜任 这个官职吗?通过历史上的典型人 物,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 引导 学生对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进行思 考与分析, 使学生迁移已有的知识, 积极主动回答, 构建知识的新体系, 培养学生历史解释、史料实证能力, 从而达到课堂的高效。
五、利用任务驱动,提高教学 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 经常出现教师“满 堂灌”、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现象, 导致课堂效率低。基于此,教师可以 通过设置问题链,给学生布置任务, 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师生互动、生 生互动解决问题,达到提高教学效率 的目的。
以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第五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为例, 在分析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利弊时, 可以设置以下任务:(1)为什么说 科举制是一种更完善的选官制度? (2)结合《儒林外史》,说明明 清时期科举制为什么被世人批判? (3)选出高素质的官员就万事大吉 了吗?为了让官员在其位、谋其政, 历代统治者又是怎样不断完善对中 国古代官员的管理? (4)中国古代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的演变过程体现了怎样的特点?前两个任务的完成 需要学生结合史实分析科举制与其 他选官制度对比的进步,从而训练 学生史料实证的能力,以及类比、 分析、归纳、表达的能力。想要完 成第三个任务, 学生必须阅读教材, 通过时间轴、表格等方式罗列史实, 从而训练学生的时空观念。想要完 成第四个任务,学生需要联系时代 特征,运用唯物史观来解决问题。
在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新 评价面前,教师需要花费精力备课 标、备教材、备学生,设计好教学 方案;在课堂上创设情境, 问题导学, 关注课堂生成, 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 心素养;课后及时反思、写课后随笔, 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最终达成课堂教 学的高效。历史的教学探索无止境, 高效课堂教学是一线教师毕生的奋 斗目标。
参考文献:
[1] 顾小燕 . 核心素养下如何打 造高中历史高效课堂[J].新课程 ,2021 (18):200.
[2] 张宏彬 . 核心素养培养背景下 的历史高效课堂构建策略研究 [J]. 高 考 ,2022(12):90-92.
[3] 武丹舟 . 巧妙设计下的高中 历史高效课堂教学[J]. 青少年日记(教 育教学研究 ),2018(5):177.
[4] 陈凯 . 基于深度思考的高中 历史高效课堂的构建 [J]. 新课程研 究 ,2020(5):23-24.
[5] 颜建立 .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 无声——关于打造高效高中历史深度 学习课堂的几点思考 [J]. 中学教学参 考 ,2022(31):53-5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62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