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幼儿园是学生学习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教学目的并非教授知识,而是要更加注重学生思维能力、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培养。在幼儿园时期,学生所接受的教育大多以“玩游戏”的形式为主,小学时期则与幼儿园时期具有较大差异。小学时期的教育除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还需要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而学生从幼儿园到小学存在一段过渡期,因此幼儿园教师需注重在幼小衔接时期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使学生能够尽快适应小学时期的新知识和学习环境。
[关键词]角色游戏,幼小衔接,教育方式,创新应用
“角色游戏”是幼儿园教育的一种常见教育方式,主要是让学生扮演一些生活中较为常见的角色来开展游戏,比如警察、家长、教师、医生等。通过对这些常见角色的扮演,学生会主动去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并将其进行演绎。
一、角色游戏对幼小衔接的重要性
在幼儿阶段,角色游戏的教育作用不可估量,因此作为教师,对于幼儿在幼小衔接时期的教育要提起重视,采用合理的教育方法。
(一)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观察力
幼儿普遍较为活泼,对周边事物都充满了浓烈的好奇,但能够专注的时间很短。而角色游戏需要让幼儿通过扮演人物并演出其特点,这就要求幼儿要在日常生活中去观察不同人物的特点,并认真进行揣摩,从而使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能够更加符合实际。如此一来,角色游戏就能够帮助幼儿更好集中注意力,从而培养幼儿的观察力。
例如,家长是幼儿最常见到的人物,教师可以让幼儿在课后观察家长,然后在课堂教学中让幼儿进行扮演。由于每个幼儿的家长的职业不同,因此特点也不同。幼儿通过这种游戏,会更加关注家长的行为和特点,从而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更有观察力。
(二)有助于培养幼儿的沟通能力
幼儿在生活和学习中所接触到最多的就是教师,并且幼儿教师对幼儿有看护和照顾作用。如此一来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交流较少,且合作的时间也较少。而小学时期则与之不同,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课堂学习除了教师的教导外,还有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合作。基于此,幼儿阶段通过角色游戏,让幼儿演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能够增加幼儿之间的沟通时间,并在这种沟通过程中提升幼儿的表达技巧和沟通能力,极大程度提高幼儿口语交际能力。角色游戏使幼儿在幼儿园的学习中不再完全依靠,能够与其他幼儿进行沟通和交流,让幼儿在进入小学阶段后更好适应,与其他人的沟通不再胆怯。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幼儿扮演司机、乘客的对话,布置背景为上班乘车。如此幼儿能够通过在日常生活中对司机的观察或是电视中的情景进行扮演,相互之间能够沟通交流,这样就能够更好地培养幼儿的沟通能力。
(三)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团队意识
幼儿教师需要保证幼儿安全,对幼儿进行看护工作,因此对游戏的学习环境和游戏环境都要十分注意,会控制幼儿的活动范围和游戏项目。幼儿大部分时间都是与教师共同度过,而角色游戏通常是需要幼儿之间相互配合才能够完成的游戏,因此角色游戏能够培养幼儿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为学生的良好发展奠定基础。
例如,“警察”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职业,在各个岗位上传递正能量,为我们维护社会治安。教师通过组织幼儿的相互配合,来演绎警察救人的场景,能够让学生产生团队意识,帮助学生在之后的学习中理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二、角色游戏中存在的不足
游戏环境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就现阶段来看,我国的幼儿园教育中游戏环境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一)游戏环境两极化严重
角色游戏是幼儿教育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教育方式,但游戏水平却并未得到发展,这就导致许多幼儿教师在开展角色游戏时,难以提升幼儿能力。这是由于幼儿教师在进行游戏设置时,游戏环境的两极化严重,导致角色游戏难以取得理想效果,因此游戏水平难以得到发展。角色游戏的重点之一在于创设环境,因此就出现了两种极端状态:一种是幼儿教师致力于还原真实扮演场景,导致在创设游戏环境时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往往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另一种是幼儿教师所创设的环境过于粗糙简单,缺少一些必要的因素,导致幼儿难以取得身临其境的效果,这两种游戏环境都会让幼儿的角色游戏难以开展。因此幼儿教师在创设游戏环境时,要充分考虑到相关因素,结合幼儿的实际需求以及现状,不过分追求百分百还原,也不能过于草率,在创设游戏情境时,需要保证让幼儿能够顺利进行角色游戏。
(二)并未设置私密的角色游戏空间
幼儿开始逐渐拥有独立思维和独立行动的能力,无论是在角色游戏或是在生活中,都需要为幼儿提供一定的私密空间。只有当幼儿处于私密空间时,才能够减少外界对其的干扰,无所顾忌地释放自己的天性,发展自己的个性特点。但在传统的角色游戏环境创设中,许多幼儿教师并未意识到私密空间对幼儿的重要性,导致幼儿在进行游戏时缺少一定的安全感,从而难以自由发挥天性,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幼儿的行为。虽然开放的游戏环境能够帮助幼儿教师更好关注幼儿的行为,保护幼儿的安全,但从角色游戏的角度来看,会阻碍游戏的顺利开展。因此幼儿教师需要对此进行调整,尽量为幼儿提供一个满足安全性和私密性,也有利于教师进行观察,保护幼儿的游戏环境。
(三)游戏环境缺乏创新性
由于幼儿园材料有限,以及幼儿教师的搭建能力有限等原因,导致角色游戏的环境创设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大部分的游戏环境风格都较为统一,并未做到针对不同角色游戏的需求来设计适合的环境,长此以往,幼儿难以感受到不同角色游戏之间的差异,就会失去对角色游戏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失去了好奇心和求知欲,幼儿也会失去玩游戏的热情,使游戏难以取得良好效果,也无法培养幼儿的能力和思维,因此幼儿教师要充分注意游戏环境的差异性。
(四)游戏缺乏针对性
许多幼儿教师认为大班、中班和小班幼儿相差不大,因此在选择角色游戏以及搭建环境时年级区别很小,这也是大部分幼儿教师开展角色游戏时存在的误区。通过相关的调查和研究能够发现,在幼儿时期,幼儿的变化速度是最快的,尤其是学龄前时期,幼儿的思想和行为都会发生许多变化,即使仅仅相差一个年级,幼儿之间也会存在较大的差异,如果并未针对幼儿的年龄和身心特点来搭建游戏环境,就会造成小班幼儿无法理解,大班幼儿没有兴趣的情况。因此幼儿教师需注意的是根据幼儿的年龄和身心特点来设计有针对性的角色游戏,避免为了节省时间和精力来设计一刀切的活动。基于此,幼儿教师在把控游戏环节和发展时,需要尽量做到合理调节,避免过度控制。
三、发挥角色游戏在幼小衔接中作用的方式
(一)更新教育理念
幼小衔接中有两对重要关系,一是游戏与教育之间的关系。教育界中有关二者关系的争论有许多,有的观点认为游戏只是一种娱乐方式,对教育毫无帮助;有的观点认为游戏能够服务教学,游戏只能因为被教学需要而存在;有的观点则指出:“游戏是个体挖掘自身资源的活动,对于游戏而言,教育是文化对儿童内部开放性精神空间的占有”,将游戏的地位与教育的地位列为同等;还有的观点从教育领域出发,提出了教育将通过现实的生活与游戏产生联系。前两种观点基本上代表着大多数家长和教师,他们普遍认为游戏是属于幼儿的一种专属娱乐活动,因此在重要的幼小衔接阶段不应当采用游戏的形式来进行教育,否则会分散幼儿的注意力;有的教师将游戏融入教学中,通过游戏的方式来实现教学目标,这给游戏带来了许多功利性。而笔者赞同最后一种观点,即游戏是与幼儿的生活和教育息息相关的,游戏并非背离于教育或从属于教育。开展游戏的目的也不是为幼儿提供娱乐或是丰富课堂,而是帮助幼儿感受生活、探索生活,在生活化的游戏中去思考,从而提升自身能力。
二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关系。幼小衔接并非某一天开始的,而是从幼儿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良好过渡和衔接,这些能力的发展都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特点,因此对这些能力的培养也应当是循序渐进的。即使是同一个儿童,不同能力的发展水平也是不同的。基于此,教师在选择开展游戏活动时要按照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发展水平作为标准,避免机械划分。
(二)增加幼小衔接课程中游戏活动的比例
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幼儿园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但实际上落实的情况仍然堪忧。特别是在重要的幼小衔接时期,游戏在课程中所占的比例很小,仍然将教育重点放到小学知识上,为幼儿讲授拼音、算数等课程。因此需要适当增加幼小衔接课程中游戏活动的比例。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方面,幼儿园应当确保小班到大班的游戏活动能够顺利衔接;小学在低年级应适当增加一些游戏活动,帮助幼儿能够顺利适应小学阶段的教育;另一方面,幼儿园和小学都可以研究一些园本课程和校本课程,并结合自身条件、所处地区以及校风校纪。例如,对于城镇幼儿园以及小学可以尝试探索如何在角色游戏、音乐、智力游戏中全面提升幼儿的适应能力;而农村幼儿园和小学则可以因地制宜,利用常见的生产劳动资源来设计相关的角色游戏、体育游戏,并将其融入集体教学中,实现幼小衔接。
(三)教师做好课程管理准备
首先,做好课程管理准备。要求教师根据我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来设置合理的教学方案。幼儿教师在制定相关教学计划时,要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鼓励幼儿进行想象、思考、探索,通过这些方式来完成教师所布置的活动任务,帮助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此外教师要避免将小学知识内容融入幼儿教学中。
其次,要求教师要设置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不能提前为幼儿教学相关小学知识。这是由于对幼儿教学小学阶段的知识违背了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会给幼儿带来过多的心理压力,也会让幼儿减少对小学的期待。因此幼儿教师要充分了解幼儿阶段的教育内容,为幼儿进入小学阶段后能尽快适应小学生活奠定基础。
最后,教师要优化幼儿园课程环境。在幼儿阶段,教师需要创设以幼儿感知为主的学习和游戏场景,让幼儿能够获得更多的体验感,寓教于乐。例如,教师可以针对幼儿园大班现有的一些学习材料,将其转化为其他方式,激发幼儿对学习的兴趣,从而促进幼儿探索。这一点与小学中教师采用形象教具的教学方式有一定的相似。幼儿教师通过科学的教育理念,对幼儿园课程环境进行优化,为幼儿提供更优质的教育环境,能够帮助实现幼小衔接。
(四)幼儿教师要从幼儿的角度去思考
在实践教学中,一些幼儿教师往往站在自己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这样就会导致许多在幼儿教师认为合理的课程内容,在幼儿眼中是较难理解的。因此幼儿教师要从幼儿的角度去思考,改变自身的思考方式,通过了解幼儿的思维方式来设计游戏和其他课程。
此外幼儿教师还可以适当倾听幼儿的意见,尽管幼儿的思想未成熟,提出的意见也可能是不切实际的。但通过对幼儿意见的了解,教师能够更加了解幼儿的内心,从而能够更好设计出适合幼儿的游戏,改善幼儿的游戏体验感,让不同年龄段的幼儿都能够对角色游戏充满兴趣。此外还要对游戏设置中角色、内容以及环境灵活运用,使游戏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丰富幼儿的想象空间。不要设置过于精细的游戏角色、游戏情节以及幼儿教师对游戏发展难以把握的内容,这样容易导致幼儿在进行角色游戏时缺少自我发挥的空间,使角色游戏难以真正反馈出幼儿天马行空般的想法,无法真正展现出幼儿的自我意识。所以在游戏各方面的设置方面要从幼儿的角度去思考,否则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五)促进家校合作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许多家长认为在幼儿阶段为幼儿讲授小学知识很有必要。针对这一问题,幼儿园可以通过组织一些家校日、家庭教育讲座等方式来帮助家长了解幼儿园教育,让家长能够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避免出现家长要求幼儿园“小学化”的局面。让角色游戏成为幼小衔接的桥梁,让幼儿得到更优质的发展。
综上所述,通过角色游戏,能够帮助幼儿提升能力。因此教师应当在教学中合理设计角色游戏,结合幼儿的身心特点,科学合理地做好相关准备,促进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有机衔接,帮助幼儿度过过渡期。
参考文献:
[1]左婧.聚焦幼小衔接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J].名师在线,2022(20):94-96.
[2]郑凌嘉.浅析幼小衔接中的家园合作共育策略[J].当代家庭教育,2022(19):13-15.
[3]王宠.双向奔赴,走好幼小衔接的每一步[J].山西教育(幼教),2022(6):10-11.
[4]王福兰.再话科学幼小衔接[J].山西教育(幼教),2022(6):22-23.
[5]喻莉莉.浅谈幼儿教师在幼小衔接工作中的认知与作为[J].名师在线,2022(18):85-8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产出导向法”是文秋芳教授创建的旨在改进中... 详细>>
如何设计有效的环境治理政策, 是学术界和政策...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