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对汉语言文学本科课堂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创新改革,不仅可以使得汉语言文学的教育教学与当前社会发展相适应,还能够给汉语言文学创造出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从而促使我国优秀文化得以传承与发展。由此可知,创新汉语言文学本科课堂教育具有其重要的价值意义。为此,笔者从汉语言文学本科课堂教育创新的重要性入手,对汉语言文学本科课堂教育创新工作的目标进行了简要地阐述,并在此基础上全方位、深层次地探析了汉语言文学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探究了汉语言本科课程教育的创新策略。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课堂教育;创新
本文引用格式:刘丽丽.汉语言文学本科课堂教育创新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04):38-40.
一 汉语言文学本科课堂教育创新的重要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来文化涌入大学校园,不仅给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带来很大的威胁,同时还影响了高校汉语言文学本科课堂教育工作。尤其是在互联网技术发展速度如此显著的今天,信息的传播以及获取速度越来越快,更加剧了国人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和传承。汉语言文学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并将其进行传承的意义显而易见。但是,由于当前部分高校汉语言文学本科教育存在问题,致使汉语言文学不能在学生群体间得到广泛的学习和传播[1,2],所以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汉语言文学本科教育一直都在走“下坡路”。如果这种情况还不能引起人们的重视,并且及时地采取应对策略,那么很可能在若干年以后,汉语言文学的精髓将成为历史。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他们对于学习汉语言文学的态度直接决定了汉语言文学能够走多远。在当前的高校教育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不仅面临着如此严峻的考验,同时还遇到了难得的发展机遇。而要想让汉语言文学本科教育能够规避风险,把握时代发展机遇,就必须看清高校当前的教育形势,对汉语言文学本科课堂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创新改革,使其能够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让学生能够对汉语言文学感兴趣,并且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研究这些汉语言文学,给汉语言文学创造出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让这种优秀的文化得以传承下去。
二汉语言文学本科课堂教育创新工作的目标
在对汉语言文学本科课堂教育进行改革创新时,首先应该明确所要达成的目标是什么,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后续工作提供努力的方向,保证后续工作能够有序进行。首先,应该坚定不移地以教育创新为发展的基础,加强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重视对学生汉语言文学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能空泛地授课,而要让学生通过不断地实践懂得这门课程的实用价值和潜在的价值,这样才能让学生在看到其价值的基础上,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学习。构建创新型管理体系,良好而正规的管理体系是维护教学工作正常、有序进行的基础,同时也是为学生创造更好学习环境的基本保证。在发展汉语言文学教育过程中,不仅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而且也要让教师在开展教育活动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性的人才。与此同时,也应该培养教师和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具备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基础,这就要求高校的管理者要摒弃传统的管理理念,向更科学、更合理的管理模式转变。
在人才竞争市场如此激烈的今天,很多行业的发展都依托于人才的发展,如果没有人才作为强有力的支撑,那么这些行业也很难寻求发展。与汉语言文学这种非应用型专业相比,很多学生更热衷于选择那些具有实用性的工科类专业,所以很多汉语言文学本科学校“人才凋零”、“青黄不接”。这就更增大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难度。由于英语的地位是国际通用语言,所以很多学生热衷于对英语的学习,即使是很多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生而言亦是如此。而且很多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英语水平有较高的要求,但是对于汉语言能力却没有什么要求,这就使得很多教师和学生逐渐忽视了汉语言文学教育的重要性。因此,汉语言文学本科课堂教育创新工作的目标也包括提高人们对汉语言文学的重视度,让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其价值和作用。
三 汉语言文学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开展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的价值在于向他国人民展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我国汉语言文学的国际地位,让很多的人参与到学习汉语言文学的队伍当中。汉语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研究并促进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为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抓住经济全球化以及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机遇,依靠自身的努力对汉语言文学本科教育进行改革创新,加大对汉语言教学创新的力度,为汉语言文学教育工作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让所有的中华儿女都能够对汉语言文学重视起来,在全国掀起一阵学习、传承汉语言文学的狂潮。然而,实际上,汉语言文学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汉语言文学改革创新工作带来很多的负面影响,阻碍了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有序发展。比如,在开展改革创新工作过程中,对创新理念的认识不够深入,导致很多创新工作都只停留在表面,逐渐沦为一种形式;还有就是汉语言文学本科教育的课程结构不够完善,仍然存在很大的优化空间等等[3]。具体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创新理念的界定不够清晰
对汉语言文学本科教育进行改革创新,首先要明白创新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只有把创新的含义搞清楚,后续的工作才能更好地开展,否则就会使得整个改革创新工作沦为一种形式。在对汉语言文学本科教育进行创新的过程中,相关教师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不仅是创新工作的执行者,同样也是创新工作的决策者。然而,很多参与创新改革工作的教师对汉语言文学教育课程创新理念理解的不够清楚,所以不能准确地把握汉语言文学本科教育创新的方向与重心,导致创新工作所得到的实际成果与预想的结果产生很大的偏差,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对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的执行力也不是特别的高,难以让改革创新工作有条不紊地高效开展。所以,鉴于这种情况,我国高校在对汉语言文学本科教育进行改革创新时,一定要不断深入对课程的改革,深化教育理念,促进汉语言文学本科教育工作能够取得实质性的成果,让汉语言文学在高校得以生根发芽,让大学生群体成为传播、传承汉语言文学的媒介[4]。
(二)课程结构不够完善
有些教师对汉语言文学课程不够重视,所以未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对课程结构的设计,导致汉语言文学课程结构不够完善。课程结构就相当于是教学大纲一样,能够让教学工作更有序地进行。但是,如果课程结构不够合理、不够科学,那么一方面会导致学生的听课效果大打折扣,另一方面也会使得教学工作不能按照原始计划有序地进行。汉语言文学所涉及到的内容有很多,而且不同年代、不同时期的汉语言文学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这就要求教师在对课程结构进行设计时要把这些因素充分地考虑进去,根据汉语言文学的特点进行安排。如果教师做不到这些要求,那么必然会使得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效果得不到保证,就会降低这门课程的效能,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也会受到影响。而且不合理的课程结构安排,也加大了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开展的阻力[5]。因此,如果想要发展汉语言文学本科教育改革创新工作,就必须先对其已有的课程结构进行优化,使其符合这门课程的特点,同时又满足师生群体的需要。构建更为完善的管理体系,把握好课程结构安排与改革创新工作之间的关系,争取能够借助于对课程结构的优化过程,提高创新工作的整体效果,为汉语言文学本科教育的改革创新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让学习汉语言文学的意识发展成为他们的一种习惯。
(三)教师的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虽然很多高校开设了汉语言文学这个专业,但是由于这种偏向于文学研究的专业却并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社会发展需要综合型、应用型人才的今天,高校对于汉语言文学这种专业的重视程度就更不容乐观了。而高校的这种消极态度就决定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前景将不容乐观。对该专业的不重视还使得其教师的师资力量得不到保证。对于汉语言文学本科教育而言,只有当师资力量满足教学条件以后,才能更好地促进创新工作的开展。教师作为汉语言文学本科教育改革创新工作的执行者和参与者,其专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了教育工作的开展,同时还影响了创新工作的进展。有些专业素质不高的教师,往往会找不到教学过程的重点,把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用于学习古代文学或者是现代文学等理论知识,而只占用非常少的课堂时间用于教学实践。这种重理论、轻应用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与当前社会发展以及学生的实际需要不符合,所以更加剧了该专业人才凋零的情况。所以,只能通过不断地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让他们合理地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来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发自内心的喜欢上汉语言文学,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出创新工作的作用。
四 汉语言本科课程教育的创新策略
为了能够更好地完成对汉语言文学本科课程教育的创新工作,高校应该从各个方面入手,尽可能地为创新工作的开展创造有利条件,让教师和学生都能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今后努力的方向,为汉语言文学的传承和发展奠定基础。比如,为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构建创新平台,加强合作创新;深入理解创新理念,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完善对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的基础建设等。
(一)创造良好的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环境
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的环境对于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的高效开展有很重要的作用。环境不仅对人有很重要的影响,对于很多工作的开展亦是如此。在这个过程中,高校领导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因为很多创新工作都需要高校领导的支持才能开展,比如,经常性的来开办一些汉语言文学师生交流会,组织师生参观一些汉语言文学遗址等,都需要得到高校领导的同意。对汉语言文学本科教育进行创新,并不是一个口号,更不能沦为一种形式,而是要实实在在地体现出创新工作的作用和价值,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谋福利,让他们享受到汉语言文学创新工作带来的成果。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而维持汉语言文学的生命力也需要对其进行创新,让汉语言文学在中华大地上“遍地开花”。培养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意识,加大对汉语言文学重要性以及基本知识的宣传力度,让学生不断接受汉语言文学的熏陶。只有在校园中创造出良好的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环境,才能让创新工作更有条不紊的进行。
(二)构建平台,促进合作创新
要想让汉语言文学本科课程教育的创新工作获得成功,就必须依靠所有人的努力,而不能寄希望于个体。采取行之有效地措施,构建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的平台,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让学生在不断地交流中对汉语言文学有个更全面、更系统的了解,同时也让教师更了解学生所需要、所感兴趣的内容是什么,为后续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信息保障。让与汉语言文学教育工作相关的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创新环节,让他们每个人都能为创新工作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集思广益,通过大家共同的努力,把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落实到实处,推动汉语言文学教育工作不断发展,提高汉语言文学在师生心目中的地位,让学习汉语言文学成为一种校园时尚,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和爱好。
(三)创新理念,重视实践
教师是开展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主要参与者和决策者,所以让他们具备一定的创新理念非常重要。意识的创新和思维的创新都需要借助于实践过程来体现,这就要求在开展创新工作时,要有意识地把一些实践元素添加其中,增强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的执行力,并且有效地把理论研究与实践验证有机地进行整合,发挥出实践过程的作用。
(四)完善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的基础建设
完善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的基础建设,因为基础建设是创新工作的“地基”,能够为创新工作的进行保驾护航。比如,可以进一步挖掘多媒体技术的潜力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当然,还可以把新媒体技术、VR技术等新一代教学技术引入到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当中,激发学生对于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兴趣,让这些新的教学手段成为点缀教学过程的有利选择。
(五)优化汉语言文学本科的课程设置
要想实现汉语言文学本科课堂教育的创新,首先要从课程设置创新入手,要想实现汉语言文学本科课程设置的优化,就必须打破传统“满堂灌”、“一听到底”的授课方式。因此,优化汉语言文学本科的课程设置,增强课程的人文性品格让学生不仅可以学到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的理论知识,还可以感受到强烈的人文关怀。除此之外,优化汉语言文学本科的课程设置还要从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入手,凸显学生在课堂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整个教育过程中。
参考文献
[1]仲兰.浅谈我国汉语言文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现代化,2017,4(02):98-99.
[2]宋春艳,孙玥.当前我国师范生基本技能培养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四川省两所师范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7,4(34):255-256.
[3]蒋晓玲,朱开蕾,岑瑶瑶,等.高校荣誉学院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究——以浙师大初阳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1+3”模式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7,4(35):32-33+36.
[4]李云.情境教学法在汉语言文学中的应用研[J].教育现代化,2017,4(16):141-142.
[5]胡晓丽.关于汉语言文学与中职生人文素质教育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7,4(32):216-21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6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