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立德树人视角下"社会保障研究进展"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以G大学为例论文

发布时间:2024-03-21 14:48:5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文章首先进行了文献回顾,然后分析了“社会保障研究进展”课程思政建设存 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立德树人视角下“社会保障研究进展”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关键词:“社会保障研究进展”课程,课程思政,立德树人

  2020 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 导纲要》[1],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 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这意味着高校要在专业课程 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社会保障研究 进展 ”是一 门深入研究社会保障实践和发展规律的 课程,且具有综合性和交叉性的特点,内容涉及经济 学[2]、社会学、人口学、法学和管理学。在“社会保障研 究进展”课程教学中引入思政教育,有利于引导学生 树立正确的三观 , 促使学生用社会保障的话语体系 思考和解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 同时也有 利于解决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 两张皮”的问题,从 而培养学生关注民生的情怀 , 激发其社会使命感和 职业责任感。

  一、文献回顾

  通过梳理近年来社会保障学科课程思政相关文 献可以发现,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对 课程思政进行解读, 研究者们一致提出课程思政不 是单独设置一 门新课程,也不特指思政课程,而是各 类课程和思政课程同方向进行, 发挥思政教育的最 大价值。唐玉兔和丁杰[3]提出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 教育融入高校开设的公共基础和专业课程的各部 分。二是对课程思政的重要性进行强调,强调课程思 政发挥着育人的重要作用, 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 量 。洪丹丹、王晓杰和宁南[4]对“ 社会保障研究进展 ” 课程的思政价值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认为课程 思政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效果 。三是对社会保障学 的思政元素进行挖掘,从教学内容、目标和方法等方 面进行探索 。蔡霞[5] 提出根据课程特点深挖思政内容、创新教学方法,能提高学生能动性,提升教师能 力,促使教师和学生形成良性互动。


\

 
  二、“社会保障研究进展”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 问题

  为了探寻“ 社会保障研究进展”课程思政建设的 效果,本文以 G 大学为研究对象,对教师和学生在思 政建设中的认识、责任,以及元素挖掘和效果评价等 方面进行结构式访谈,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在课程思政 建设中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通过访谈可以发现,虽 然 G 校“ 社会保障研究进展”课程思政建设取得了一 定进展和成效,但同时也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教师思政教育主体作用不突出

  在“社会保障研究进展”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是 思政课程建设的主体,需要起引领作用,但是在实际 课程思政建设中,教师并未发挥相应的作用,从而影 响了建设成效。一方面,在教学方面,高校普遍重视专 业建设,教师受职称晋升压力的影响重视专业知识的 讲授和科研,导致其在思想意识上忽视专业课思政教 育。如 G 大学一些教师在授课时只是按照教学目标和 计划进行教授,没有认真挖掘“社会保障研究进展”课 程中的思政内容,以致难以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内化 于社会保障专业知识教学。如在讲授社会保障的基本 原理、制度体系及基金管理等内容时,教师只是简单 地按照书本知识进行系统的单向“灌输”,而未结合中 国社会当前发展的实际情况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另一方面,在师资培训方面,虽然 G 校会定期设置培 训课程,但是一些教师对学校思政教学的相关培训参 与积极性不高, 同时学校只是大范围地进行统一培训,而未针对具体的课程进行特殊培训,导致教师思 政教育水平难以提高 。此外,专业课思政教育需要教 师在专业课程内容中挖掘思政元素,无形中给教师增 加了不少负担 , 而且有时候还挖掘不到合适的素材, 使得教师对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减退。

  (二)教学管理体系对课程思政建设支撑不够

  “ 社会保障研究进展 ”课程不但具有一般课程的 基础思政价值, 还具有优化思政建设的天然条件,但 是 G 大学教学管理体系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支持还不 够,由此导致“社会保障研究进展”课程思政建设基础 条件不足,具体表现如下。其一,在制定专业教学计划 方面,学校对学生的专业培养计划没有突出思政建设 的重要性,只是满足于形式,未能从思政教育角度进 行调整 , 导致思政教育质量和预期效果大相径庭,从 而影响到其作用的发挥 。其二,从管理方面来看,G 大 学课程思政建设管理顶层设计不合理,组织体系设置 不完善,无法保持高效、常态化运行,加上课程思政建 设专项经费不足,且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使得课程 思政建设难以顺利开展。如 G 大学比较重视自然科学 类的专业课程建设,导致人文社科类专业课程没有足 够的资源和条件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其三,“社会保障 研究进展”课程主要介绍了人类社会保障实践活动及 其发展规律,其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是在所教专业知 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实现立德树 人的目标,但 G 大学采用同一教学评价标准评价课程 教学,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侧重于学生对专业 知识的掌握,缺乏对学生的价值观、情感综合能力等 思政教育效果的评价。

  (三)课程内容对于思政元素的挖掘不够

  每一 门专业课程都有其产生和发展历程, 同样 , 社会保障学科也有自己的思想来源和制度实践。但是 在大多数“社会保障研究进展”课程的教材中,大部分 内容都是来自西方的理论,像国家干预主义、福利经 济学、凯恩斯主义、贝弗里奇福利国家计划都是关于 西方的社会保障理论,由此导致教师只是“蜻蜓点水 ” 式地进行思政内容的引入,忽略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 及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政元素,如我国基本养老保险 保障制度中的公平和效率,以及传统的孝道文化等元 素,这不利于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培养大学生以爱 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可能会导致部分学生产生 崇洋媚外的思想,从而影响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和“ 四个自信”的树立。

  (四)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

  
教学评价有助于提升课程建设质量,但 G 大学课 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尚不完善 。一方面,由于课程思 政建设正处在摸索阶段,G 大学对各类专业课思政建 设过程中的思政元素挖掘、思政知识融入课堂、社会 实践等没有形成相应的量化评价指标[6],如对“社会保 障研究进展”课程中的人本思想、公平正义理念和爱 国情怀等主观方面的教学效果没有完善的质性评价 标准,导致评价标准难以系统化。另一方面,课程思政 教学效果注重过程和发展性评价,而 G 大学对学生思 想政治素质评价实行一次性考核,并非持续性地进行 跟踪评价,因此,“ 社会保障研究进展”课程思政效果 难以在学生今后的生活当中体现。


\


 
  三、立德树人视角下“社会保障研究进展”课程思 政建设路径

  (一)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教育能力

 
 教师需要履行教育学生的职责,承担教书育人的 使命,是实现立德树人的关键[7] 。要想提升“社会保障 研究进展”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教师需要从以下两个 方面着手。一方面,教师需要增强自我发展的意识,结 合“社会保障研究进展”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不断提 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具体而言,可以通过各类比赛或 活动锻炼有关拓展“ 社会保障研究进展”课程思政资 源的能力;基于“社会保障研究进展”课程思政教学的 需要,提高相关的语言表达、教学设计、课堂组织管理 等能力;提高优化“社会保障研究进展”课程思政内容 的能力;等等。另一方面,具有德育思想和能力的教师 是促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有效开展的关键[8] 。高校要 以立德树人为载体, 根据教师的实际需求开展培训, 聚焦解决“ 社会保障研究进展”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 存在的问题,设定科学的培训目标,选择恰当的培训 内容和方法 ,提升高校专业课教师思政教学水平,提 高教师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为德行的能力,达到 全方位育人的效果。

  (二)挖掘社会保障中的思政元素

  立德树人的教育本质不是一 味追求素质教育的 单向强化,而是要使专业课程知识和思政教育直接形 成有效的教育联动。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是回 归课程本身的内在需求,也是实现立德树人的必然要 求。“社会保障研究进展 ”课程中含有丰富的思政元素,需要教师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积极主动地挖掘 。首 先,我国社会保障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我国古代虽 然没有明确提出“社会保障”这个概念,但是古代社会 由国家主持的仓储备荒、赈济灾民、救济孤寡老弱、施 医恤病等丰富的活动和相应思想在一定程度上都发 挥着社会保障的作用,其功能与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目 标相契合,如在商汤时期有尊崇上帝、恪谨天命的理 念,统治者采取利民、惠民和保民之策[9]。战国时期墨家 强调“兼爱,非攻”,体现了社会保障的思想[10],儒家思 想的代表人物孟子提出“ 民贵君轻”思想,强调统治者 应该实施惠民政策;法家管仲在《管子·牧民》中提出 “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体现了马斯洛 需求层次理论。通过挖掘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会保障 元素,不难发现,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源头比较久 远, 社会保障元素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同 时还具有丰富的思政价值 。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本着发扬社会保障中传统文化的理念,挖掘其深层 次的思政元素 , 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 其次,在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方面,教师应当坚守立 德树人理念,挖掘其思政元素,如具有中国特色的新 型农村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坚持 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的原则,为农村老年 人生活提供了保障,提高了农村的生活水平,彰显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心、社会责任感和专业使 命感。最后,在社会保障的思想内涵方面,社会保障是 保障人民生活的“ 定心丸”和维护社会安定的“ 稳定 器”,对社会的发展进步起重要作用。如在讲授最低生 活保障制度这一章节内容时,教师应挖掘其中的集体 主义、公平、正义等思想,引导学生体会以人民为中心 的发展思想和共同富裕理念 , 促进理论深入实践,使 学生在实践中发挥自己的才能。

  (三)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创新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内容,有 效的教学方法能对每一 门课程的教学效果起到画龙 点睛的作用 。 因此,只有创新教学方法,才能有效地 将思想政治教育根植于教学内容 , 促进立德树人视 角下“ 社会保障研究进展”课程思政教育建设工作的 落实 。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改进“ 社会保 障研究进展”课程思政教学方法 。一是采用研究性教 学方法 。教师要鼓励学生关注现实中的社会保障问题,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并进行相关的调查研究。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针对所讲的内容, 设定特定的 课程思政专题,让学生组建团队,研究其中的社会保 险内涵及思政价值,如农民工就业 、农村养老、儿童 社会福利等专题 。这样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在专题研 究过程中深刻理解所学知识 , 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 增强社会责任感。二是采用情境式教学法。在课程思 政教学中设置相关情境,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将枯燥乏味的思政 内容顺利融入专业知识讲授[11] 。如情境模拟“ 我是小 小办事员”活动中,通过调动学生进行社会保障业务 系统办理模拟学习的积极性 , 让其在模拟过程中学 习社会保障业务的办理流程 , 加深对社会保障体系 的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岗敬业精神 。三是采用案 例式教学法 。教师应调动学生的兴趣并针对学生的 认知能力、阅历、情感等特点选择含有思政元素的案 例,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同时在课堂互 动中引入时事案例,进行思政教学 。如组织学生对土 地征收和毕业生就业问题等案例进行讨论 , 从而在 强化专业知识的同时,使其了解民生问题,激发学生 的专业学习兴趣 , 使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 学生的德行 。四是利用传媒资源 。随着时代的发展, 新媒体在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在课程思政教学 中引入新媒体资源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方式 。如 每周播放《中国社会保障纪实》纪录片及在微博和微 信公众号等平台发表的有关社会保障的相关论题,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历史 , 培养学 生的历史思维、辩证思维,使其增强“ 四个自信”。 概 言之,教师要合理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将思政知识融 入“ 社会保障研究进展”课程,使学生结合专业知识 和实践经验,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分析、解决问题, 从而促进课程思政建设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

  (四)开展课程思政课外实践活动

  “ 社会保障研究进展 ”课程是一 门集理论性和实 践性为一体,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的课程。“社会保障 研究进展”课程思政建设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专业知 识,培养正确的价值理念,还要鼓励学生深入社会锻 炼实践能力 。因此,在“社会保障研究进展”课程思政 建设过程中 , 教师要重视课程思政课外实践活动,以 有效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关注现实问题和培养民 生意识,从而实现立德树人。而强化“社会保障研究进展”课程思政课外实践活动,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首 先,学校可以与政府部门、公益事业单位及社会组织 签订合作协议,建立校外实践基地,为组织开展“社会 保障研究进展”课程思政课外实践活动提供支持 。其 次,学校及教师要加强与社区、养老院、公益性组织的 联系,为“社会保障研究进展”课程思政课外实践活动 提供丰富的实践资源。最后,教师要结合“社会保障研 究进展”课程内容,寻找与家国情怀、红色文化、创新 思维、工匠精神等元素相关的主题,设计课外实践活 动,鼓励学生参加,使学生在参加实践活动过程中深 入了解社会保障资金筹集 、管理和分配等运行环节, 进一步巩固社会保障知识,同时培养同理心、集体意 识、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从而增强“社会保障研究进 展”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五)建立有效的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机制

  课程思政教育是隐性教育,其涉及的价值塑造、 情感表达 、精神提升等不适合用具体的量化指标进 行评价 。因此,加强“社会保障研究进展”课程思政建 设, 需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制定科学的评价机 制 。只有把课程思政的运行机制与评价机制结合起 来,才能真正调动教育主体的积极性,提升课程思政 的建设效果。

  首先,要加强“社会保障研究进展”课程教学评价 中对思政教学内容的考核,教师的备课、讲课和考试 等一系列环节都要贯彻立德树人理念。考核教师是否 在备课时根据所讲章节挖掘中国传统文化 、价值理 念、思想情感等元素并将其融入教学设计;对教师讲 课时的内容进行评价,考查教师如何把思政元素潜移 默化地嵌入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学习社会保障知识的 同时,提升思想政治素养;考试内容中加入思想政治 知识,如对学生的情感、价值观、专业知识能力进行定 性考核。其次,促进评价主体多元化[12]。“社会保障研究 进展”课程内容涉及价值观、情感、思想等主观方面的 思政元素,但高校通常只是将教务管理部门作为实施 课程思政教学评价的单一评价主体,这并不能全面反 映教学的实际效果 。因此,要把学生、教师、专家等多 个主体对课程思政的评价结合起来,全面评价“ 社会 保障研究进展”课程思政效果。最后,建立课程思政授 课教师团队激励机制,将“社会保障研究进展”课程思 政建设与授课教师的职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充分肯 定授课教师在思政建设中的辛苦付出,让他们在课程思政中获得职业幸福感,这样既有利于调动其进行课 程思政教学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又有助于将 立德树人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四、结语

  课程思政建设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当代价值理 念,深入挖掘提炼思政元素,将其合理地融入专业知 识进行有效教学,以达到潜移默化的育人效果。“社 会保障研究进展”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 、必修课,蕴 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 教师在课程思政教 育过程中将抽象化、隐性化的知识转化为具体化、显 性化的知识融入课堂 , 可以促进“ 社会保障研究进 展 ”课程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本文通过对 G 大学 “ 社会保障研究进展”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 题进行探析,以立德树人为导向探究“ 社会保障研究 进展”课程思政建设路径,重点强调从师资能力、思 政元素、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和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 改革创新,这样在充分提升“ 社会保障研究进展”课 程教学质量的同时 , 也能对其他课程思政教育改革 起到广泛的辐射和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 OL].(2020-05-28)[2023-03-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 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eqid=97bb09e300111a2900000 0056426eb6f.

  [2] 郭浩,佟春霞.“课程思政”背景下社会保障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研 究[J].华东纸业,2022.52(1):183-187.

  [3] 唐玉兔,丁杰.高校课程思政的实施与发展[J].办公自动化,2021.26 (20):31-32.

  [4] 洪丹丹,王晓杰, 宁南.《社会保障概论》课程思政建设研究[J].创 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3(4):64-65.

  [5] 蔡霞.课程思政视角下社会保障学教学改革探索[J].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2021(7):91-92.

  [6] 郑宇航.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重庆:西 南大学,2021.

  [7] 郭伶俐,吴晓涛.《公共管理学》课程思政建设目标与实现机制初 探[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4(21):46-48.

  [8] 黄文姬. 围绕“六要”要求培育提升思政课教师职业素养[J].经济 师,2021(4):201-202.

  [9] 周弘.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百年建设与国际比较[J].人民论坛· 学术前沿,2021(19):12-20.

  [10] 朱楠,代瑞金.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演变和规律考察[J].西 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50(4):120-127.

  [11] 邓秋柳,邓秋枝.探析启发式教学法在“社会保障学”课程思政 改革中的运用[J].教育教学论坛,2020(17):275-276.

  [12] 柳建安, 闵淑辉,廖凯.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构建的研 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2(1):26-2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5848.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