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文章以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为例,首先分析了“交通强国”背景下交通工程专业道路与桥梁工程方 向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然后阐述了“交通强国”背景下交通工程专业道路与桥梁工程方向人才培养目标, 最后提出了“交通强国”背景下交通工程专业道路与桥梁工程方向人才培养优化路径。
关键词:交通工程专业,道路与桥梁工程方向,人才培养,“交通强国 ”
201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交通强国建设 纲要》,其总目标是建设人民满意、保障有力、世界前 列的交通强国,建设分为两个阶段:2035 年基本建成 交通强国,2050 年全面建成交通强国 。 目前, 我国正 处于交通强国建设的发展期 。2022 年,党的二十大提 出:“ 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 影响力领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其中包括交通 强国建设 。作为交通的基础设施,道路与桥梁建设成 果直接体现了交通强国的根基 。因此,高校作为专业 人才的培养基地,承担着交通强国建设的使命,有责 任和义务对接社会需求,夯实道路与桥梁工程的人才 发展基础,且重点打造高素质、高水平、创新型的精良 人才队伍[1]。
一、“交通强国”背景下交通工程专业道路与桥梁 工程方向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以下简称“ 我校”)属于 应用型本科高校,实施“ 工本位”的办学模式,重点培 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实践型人才,但交通工程专业人才 培养目前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明确
目前,我校交通工程专业分为两个方向—交 通工程方向和道路与桥梁工程方向 , 两个方向具有 某些共性,如专业基础课程一样、应用性较强等 。在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 两个方向隶属不同的专业 , 具有不同的课程体系和 人才培养目标 。而我校的道路与桥梁工程方向隶属 于交通工程专业 , 两个方向采用同一个本科人才培 养方案,课程融合在一起,导致人才培养目标不够突出,学生定位不够准确,以至于学生无法明确自己的 就业目标和方向,这不利于对接“ 交通强国”建设对 应的专业人才需求。
(二)课程体系单一
我校交通工程专业道路与桥梁工程方向的理论课 程教学基本以线下课程面授为主, 学校通过不断引进 高端人才和“双师型”人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教 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这对学生的专业学习起到了很 好的促进作用[2] 。但课程体系单一,仅满足国家标准中 涵盖的基础专业课和核心课程,未与时代接轨,缺少智 能交通技术的相关课程,不利于“交通强国”背景下创 新人才的培养。概言之,单一的课程体系无法满足“交 通强国”建设的社会需求,且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缺少 “ 交通+”的相关专业拓展课程,创新性明显不足[3]。
二、“交通强国”背景下交通工程专业道路与桥梁 工程方向人才培养目标
据统计,我国公路总里程已达 528 万公里,其中 高速公路里程为 16.1 万公里,形成了以高速公路为骨 架、普通干线为脉络、农村公路为基础的全国公路网, 里程数居世界第一 。 目前,我国道路建设并未停留在 基础建设方面,而是向数字化、现代化、高效化、专业 化、优质化方向发展。基于此,交通工程专业道路与桥 梁工程方向人才培养目标也应有所转变[4]。
除了参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 家标准》中道路与桥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 结合“交通强国”建设背景,高校应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和 专业优势,培养符合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多样化复合交通 人才[5]。对此,为了适应国家交通的高速发展,培养高素质专业化交通人才,我校积极践行“交通强国、人才优 先”理念。交通工程专业道路与桥梁工程方向培养适应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道 路与桥梁工程等领域从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及研 发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人才,具体目标如下。
(一)专业能力目标
①能熟练识读并绘制土建专业设计图,能准确领 会图纸的技术信息,能绘制土建工程竣工图、道路与 桥梁工程施工图和施工洽商图纸,能识读设备专业的 主要施工图;②能对常用建设材料进行选择、进场验 收、保管与应用,能进行建设材料的常规检验;③能应 用测量仪器熟练地进行施工测量与道路与桥梁工程 沉降变形观测;④能编制道路与桥梁工程常规分部分 项工程施工方案并进行施工交底,能参与编制常见单 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⑤能按照道路与桥梁工程施工 进度、质量、安全、造价、环保和职业健康的要求科学 组织施工和有效指导施工作业,并处理施工中的一般 技术问题;⑥能对道路与桥梁工程进行施工质量和施 工安全检查与监控;⑦能准确实施并处理施工中道路 与桥梁工程构造问题;⑧能对施工中的结构问题做出 基本判断和定性分析, 能处理一般的结构构造问题; ⑨能根据道路与桥梁工程实际收集整理、编制、保管 和移交工程技术资料;⑩能编制道路与桥梁工程工程 量清单报价,能参与施工成本控制及竣工结算,能参 与工程招投标; -1能熟悉 1—2 个道路与桥梁工程主 要工种的基本操作;-12具备在“ 交通+”领域内开展专 业技术支持的能力。
(二)方法能力目标
①具有独立的学习能力;②具有逻辑思维、分析 判断能力;③具有阅读有关技术资料,自我拓展本专 业的新技术、新工艺,获取新信息的能力;④具有职业 生涯规划能力;⑤具有计算机应用能力。
(三)社会能力目标
①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管理规定;②树立 “ 质量第一、安全第一”的理念,坚持安全生产、文明施 工;③具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绿色施工的意识; ④爱岗敬业,严谨务实,团结协作,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 ⑤具有探究学习、终身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⑥具有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三、“交通强国”背景下交通工程专业道路与桥梁 工程方向人才培养优化路径
我校对标“交通强国”战略思想,探索并构建了更科学、完善、系统的交通工程专业道路与桥梁工程方 向人才培养体系,能够面向当代社会需求,保证人才 培养质量,为“交通强国”建设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本 文从以下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6]。
(一)优化师资队伍和实验教学设施
1.师资队伍优化 。我校设有一个交通工程专业教 学班,具有一批数量适度、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富有 活力、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师生配比达到 1:5.专兼职 教师均具有交通工程相关专业硕士及以上学历,具有 扎实的专业相关理论功底和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信 息化教学能力,能够开展课程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7]。 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为了更好地培养应用创新型交 通人才,我校后期需引进企业骨干作为学校的专任教 师或企业导师。“双师型”教师或企业导师主要从与专 业相关的行业企业中聘请,要求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 素质、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 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 , 具有中级及以上相关专业职 称,能承担专业课程教学、实习实训指导和学生职业 发展规划指导等教学任务,并了解行业企业对专业人 才的需求实际 , 从而有针对性地培养应用型人才,这 也符合我校“工本位”的办学理念。
2.实验教学配套设施建设 。我校建有道路工程实 验室,但只能满足专业课程部分实验项目内容教学需 求,实验场地和实验器材的建设还远远不足 。为满足 本专业构造认知实训、识图制图实训、测量实训及各 工程实训 、各类软件仿真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的需 要,还需建设实训实验室,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8] 。对 此,学校要以行业需求为导向,通过与道桥相关的企 业合作,对接市场需求,以建设实训实验室或基地,为 培养交通工程专业道路与桥梁工程方向高端的工程 技术与管理人才提供支撑。所建的实训实验室或基地 的教学设施要严格执行国家标准 , 配齐实验仪器、设 备、工具、材料等,并按照功能区域布局 。在实验教学 配套设施健全的前提下 , 校企可合作开发课题项目, 让学生通过项目的研究,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培养实 践创新能力 , 使其具备独立承担道路与桥梁工程设 计、施工、检测等工作内容的能力,从而在毕业后更快 地适应岗位需求[9]。
(二)完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应用复合型课 程体系是我校应采用的新型课程体系,即要在原有课 程体系的基础上,增加“交通+”的课程,同时为开阔学生视野,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要举办教学讲座和 开展实践教学,形成线下授课、线上慕课、专家讲座、 实践教学“ 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拓宽人才培养渠 道,保证其丰富性和多样性,具体如图 1 所示。
交通工程专业道路与桥梁工程方向满足“交通+ ” 要求的完整课程体系应包括五部分:通识教育课程 (政治、外语、体育、物理、数学、计算机、劳动教育等)、 学科基础课程(力学、工程制图、测量学、土力学等)、 专业教育课程(道路工程材料、结构设计原理、道路勘 测设计、路基路面工程、桥梁工程、道路与桥梁工程检 测、道路与桥梁工程施工技术、公路养护与管理、公路 工程专业软件应用)、“交通+”课程(BIM 技术、大数据 技术应用、轨道交通、智能交通、数字化技术、国内外 专业前沿技术与发展)和实践课程(认识实习、生产实 习、毕业实习、技能竞赛、企业培训等),这些课程可通 过“ 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开展。
1.线下授课。根据学校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我校 可通过线下完成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 教育课程的教学 。教学模式上采用的总原则是“ 宽基 础,重实践,促创新”。
第一,通识教育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是任何学科 在本科大一阶段均要开设的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的 通用职业素质和优良的个人品质,其教学形式是“ 教 材知识+ 社会思维”的互相渗透,教学模式的关键在于 “ 融”。我校的通识教育课程已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结 构。该类课程本身较枯燥,因此在线下教学过程中,教 师要遵循以“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采用启发式、体验式、合作式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 , 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过程中掌握通识知 识,为进入专业领域奠定良好的基础。此外,目前通识 教育课程均为必修课, 建议可开设通识教育的选修 课,如人文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心理类等课程, 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强化学生的认知思维[10]。
第二,学科基础课程 。学科基础课程以理论为主 线,主要学习交通工程专业道路与桥梁工程方向相关 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学科基础课程均为必修课, 要求该专业学生必须掌握课程内容。该类课程的教学 模式在于“ 精”,即让学生精通每个课程的原理和方 法,目的是会运用基本的技术技能解决专业问题 。学 科基础课程的教学方式是“ 理论+ 实操”,如在理论力 学、结构力学和材料力学这三大力学理论内容学习过 程中,就有配套的力学实验操作。
第三,专业教育课 。专业教育课程是在学科理论 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和创新创业 能力的课程 。专业教育课多为选修课,即开设多门专 业课程供学生选择,只要学生最后能满足培养方案中 总学分的要求即可 。选课的原则是以学生兴趣为动 机,以就业方向为主导 。专业教育课程教学模式的关 键在于“ 宽”。满足“交通强国”建设需求的人才应是具 备多学科知识的综合人才,因此专业教育课程的设置 要打破专业的局限,设置道路方向、桥梁方向、隧道方 向、轨道交通方向、道桥养护方向、智能检测方向、“交 通+”拓宽方向等多方向课程 。基于此,学生可依据兴 趣爱好和就业方向选择对应的专业课程 , 从而基于 “ 宽”的理念打造“精”的专业人才队伍。专业教育课程 一部分采用线下模式,一部分采用线上模式 。线下课 程的授课模式以学生为主体, 采用指导性授课的方 式,实现主动式学习,培养“善学习、会思考”的专业人 才 。专业课程的线下授课可采用以下方式 。①思维导 图 。在教师讲解分析每章理论课程的基础上,学生自 主建立知识框架的思维导图,通过总结,掌握知识脉 络,具备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比如,在道路工程材料 这种知识点散而多的课程中,思维导图的作用尤为重 要。②案例教学。专业课程的实践性较强,故在课程中 多融入案例是加强实践应用的有效途径 。例如,道路 勘测设计课程侧重路线设计,在学生学习完基本的设 计要素和方法后 , 教师还要加强对设计规范的解读, 以某条道路的完整设计图纸文件为案例进行讲解,方 便学生熟悉设计院工作内容的过程;道桥检测技术和 道桥施工技术课程侧重施工检测,教师可以某道桥工 程项目的建设施工过程为案例,让学生学习不同施工 技术的选择和应用。
2.线上课程 。根据“交通+”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线下课程已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学习需求 。对此,部分 教学采用线上方式,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教学模式也是大学教育的发展趋势 。线上课程的教学方式有两种: 一是专业教师录制线上视频 , 学生自主观看学习,主 要针对交通工程专业道路与桥梁工程方向的选修课 程;二是借助中国大学 MOOC 平台,主要针对“交通+ ” 的跨学科专科课程,从而增加学生学习的灵活性 。我 校规定线上课程须修满 4 学分(至少学习两门课程), 其课程成绩计入学生期末成绩。基于此,一方面,要让 本专业教师录制课程,发布在我校已开通的超星学习 通平台上。借此,教师可通过学习通实现签到、发布课 件、布置作业、章节测试和期末测试 。在课后阶段,教 师也可通过线下交流、QQ 等拓展方式,实现学生的答 疑 。另一方面,中国大学 MOOC 平台打造了很多知名 高校的精品课程, 对非专业学生的学习指导性较强 。 比如,学生可通过该平台学习计算机技术、大数据技 术原理与应用等拓宽课程,学习完视频课程后,平台 有考核测试,学生达到及格即修满本课程的学分。
3.专家讲座 。每学期邀请在交通工程专业道路与 桥梁工程方向研究领域突出的国内外专家举办讲座, 或者鼓励学生报名参加国内相关学术论坛,了解前沿 技术和发展趋势,从而帮助学生开阔眼界,拓展思维, 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和创新的能力。专家讲座分为三个 模块:一是设计院专家讲座,主要学习道路与桥梁工 程的设计内容、设计软件的应用等;二是国内外高校 教师讲座,主要学习道路与桥梁工程行业国内外发展 现状,了解道路与桥梁新技术等;三是施工单位专家 讲座,主要学习道路与桥梁工程的相关工程案例及技 术应用情况、先进的施工设备和施工方法等 。具体根 据教学安排,每学期开展一个模块的专家讲座,且每 学年组织学生报名参加国内学术论坛。
4.实践教学 。应用型本科高校注重学生实践能力 的培养,一般通过校内实验、校外实习实训等方式提 高学生实践能力。我校交通工程专业道路与桥梁工程 方向已开设实习类和课程设计类的集中实践课程,另 外,还可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第一,实训教学 。虚拟仿真实训是利用虚拟仿真 技术和专业建设资源,从“ 专业知识可视化教学+ 互 动探究”到“ 虚实结合实操一体化”的全链条教学实 训模式 。在交通工程专业道路与桥梁工程方向实训 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行动导向的项目教学法开展实 训教学 , 即按照“ 提出项目— 以小组为单位探讨问 题—在一体化教学工作室依托 VR 技术、仿真软件模 拟施工过程— 总结反思”一系列流程开展实训,促使学生掌握道路与桥梁工程相关实践技能 。第二,学生 技能竞赛实操 。建立学生竞赛实训场,选取代表性强 的工种或分部分项工程作为实训竞赛对象, 通过以 赛促学、以赛交流,使学生及教师及时了解行业人才 技能培训。校内竞赛项目有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项目、“正大雏鹰杯”创新创业大赛 。校外竞赛项目有 “ 挑战杯 ”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 计划大赛、世界大学生桥梁设计大赛等 。 由交通工程 专业教师组织指导学生报名参赛,以培养学生创新能 力。第三,参与企业实践。为了使高校人才培养精准对 应产业链,学校与企业合作,深化产教融合,采用多元 化的办学模式 , 可增强学生对工程实践的认知能力。 企业导师要带领学生深入企业项目 , 学习相关新技 术、新材料、新设备的研发、生产和应用,提升学生解 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同时,学校与企业要搭建产教融 合平台,通过平台使学生参与企业的科研课题、工程 建设项目等,帮助学生提前了解所学专业的社会需求 和工作内容。
总之,本文探讨了“交通强国”背景下我校交通工 程专业道路与桥梁工程方向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方 向,基于此,可保障我校交通工程专业道路与桥梁工 程方向的人才培养质量,为“交通强国”建设提供有力 的支撑。
参考文献:
[1] 马永锋,陈淑燕,童蔚苹.“交通强国”战略背景下国际化复合人才 培养模式探索[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23(S2):132- 133.
[2] 张家宇.服务“交通强国”建设的道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研究与 实践[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1.23(2):76-78.
[3] 陈晨.交通强国建设背景下交通院校人才培养的思考[J].高教论 坛,2020(6):60-62.76.
[4] 张占军,陈诗伟,王利华.交通强国背景下高等工程人才培养体系 研究与对策[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9(4):102-105.109.
[5] 杨敏,陈峻,许映红.交通强国驱动的交通运输类新工科人才培养 体系转型升级[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23(S1):158- 160.
[6] 张颖,游金梅.交通强国战略背景下交通类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优 化研究[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9(3):108-112.
[7] 蒋玮,沙爱民, 肖晶晶,等.交通强国战略背景下交通类人才培养 的思考与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2(4):77-80.109.
[8] 张诗波,彭忆强,孙仁云,等.交通强国战略背景下交通运输类人 才 培 养模 式研 究 : 以西 华大 学 为例 [J].高教学刊,2022.8(6):164 - 167.171.
[9] 侯春燕,李新伟.落实交通人才战略 推进交通强国建设[J].交通 运输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7.27(4):9-10.15.
[10] 任刚,王卫,李大韦,等.新时期交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 研究与探索[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2(S1):153 - 15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58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