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相关概念,然后说明了转化医学理念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应用的优势,接着分析了转化医学理念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应用的困境,最后提出了转化医学理念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应用的路径。
关键词:转化医学理念;病理生理学;成长效果
转化医学是近年来国际医学健康领域出现的新理念,随着其逐步应用,在医学界受到了广泛关注。病理生理学是一门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而转化医学理念重在打破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屏障,使两者紧密联系起来,这就在客观上推动了转化医学理念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1]。虽然医学领域已认识到转化医学理念的应用会给病理生理学教学改革创新提供一个明确的方向,但是通过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并非所有高校的病理生理学教学均可有效应用转化医学理念,因此本文就转化医学理念应用于病理生理学教学的优势、困境和路径进行探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相关概念
(一)转化医学理念
转化医学也称转换医学,是将基础医学研究和临床治疗连接起来的一种新的理念。转化医学原本属于建立在基因组遗传学、组学芯片等基础上的生物信息学,随着其理论发展及适用范围的扩大,渐渐同系统医学理论与自动化通信技术之间产生了密切互动,加快了科学研究向工程应用转变的产业化过程,其中应用于医药学就将导致基础与临床之间距离的迅速缩短[2]。我国早期高等医学教育很少使用转化医学理念,随着教育改革逐步深入,简单的医学研究、临床治疗教育已不能满足人才培育的需要,这从客观上推动了转化医学理念的应用。目前,该理念在相当一部分高校中得到应用,其优势得到了发挥,也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病理生理学
大部分高校的病理生理学教学目标、内容相似,主要强调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研究整个疾病过程中患病机体的机能、代谢的动态变化及其发生机制,揭示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阐明疾病的本质,从而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3]。另外,从特点上看,病理生理学学科内容的理论性很强,实践活动以理论学习内容为基础,这导致很多教师、学生在教授、学习该学科知识的过程中仅关注理论内容的吸收,对其研究、临床应用的重视度反而不高,这就违背了高等医学教育关注应用性的初衷。当前,已有部分高校尝试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应用转化医学理念来解决教学存在的问题,也获取了一定的成效,这在一定程度上为转化医学理念的进一步应用提供了思路。
二、转化医学理念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应用的优势
(一)提升教学综合化水平
医学教学通过教学综合化,重视培育学生的综合能力,而将转化医学理念应用于病理生理学教学也具有此优势。转化医学理念重视连接基础医学研究和临床治疗,使病理生理学教学不再单一拘泥于理论教学及有限的实践教学,能够实现理论到实践、研究到应用的有机延伸,增强教学工作的综合性,同时有助于学生吸收更多知识,提升综合能力,尤其是临床能力。另外,常规病理生理学教学的弱势环节也能在转化医学理念下得到关注,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临床能力,增加学生的知识掌握深度[4]。
(二)提升组织考核水平
现代教育中,考核工作始终是关键环节之一。考虑到高校医学类专业学生未来从业的特殊性,更应关注对学生能力的分析和考评,以充分了解其能力特点与不足,进而有效地进行后续教导。而将转化医学理念应用于病理生理学教学,有助于学校提升组织考核水平,以客观有效地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该理念强调基础医学研究和临床治疗的自然过渡,即学生的学习实际上兼顾了理论、临床两个方面,故而学校在考核过程中只需要考评学生临床能力,就能相对有限地了解学生的理论水平,在此基础上再以必要的理论考核作为辅助,从而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学生对病理生理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这样考核更具客观性[5]。
(三)提升学生成长效果
将转化医学理念应用于病理生理学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成长效果。转化医学理念关注学生成长的综合性,即将理论和实践融为一个整体,学生的学习可以综合进行,这就有助于提升其学习效率。同时,转化医学理念关注基础医学研究和临床治疗的连接,能使学生的成长更具开放性。另外,在应用转化医学理念的情况下,教师也可借助翻转课堂,合理地进行时间安排,将一般性的理论学习移至课后,让学生自行学习。这样在课堂时间有限的情况下,教师只针对重点知识与学生进行互动,便能顺利地协助学生掌握病理生理学的难点知识,并引导其通过主动学习、探索,更牢固地掌握有关知识,最终提升成长效果[6]。
三、转化医学理念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应用的困境
(一)教学内容增多
将转化医学理念应用于病理生理学教学,会间接地使教学内容增加。这一变化虽并未直接增加病理生理学教学内容,但由于教学理念的转变,学生在单位时间内既要学习理论知识、进行理论研究,也需要进行实践学习、掌握临床技能,这样单位时间内的学习内容实际上就所有增加。比如,教学“呼吸功能不全的治疗”的内容时,学生此前主要进行理论学习,并结合理论进行实践,而应用了转化医学理念后,学生就需要在常规学习的基础上做必要的医学研究和临床治疗尝试,此时负荷量就有所增加[7]。另外,这一情况也可能导致学生出现不适应、压力大的问题,从而不利于保证教学质量。
(二)知识体系更趋复杂
病理生理学的教学内容比较固定,且多由学校拟订工作计划,由教师具体组织实施,稳定性较高。而将转化医学理念应用于病理生理学教学后,虽然学生的学习内容没有直接增加,但基础医学研究、临床治疗与常规学习方式并不相同,属于不同的知识体系,所以实际上直接增强了学习的复杂性。比如,“水电解质代谢紊乱”教学中,常规理论知识学习、实践学习关注以书本为资源,以实践道具为媒介,而应用转化医学理念后,上述内容基本保留,但又要求学生对基础理论进行延伸研究,对基础实践进行延伸并尝试应用于临床,这样的知识体系复杂性更高,有可能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影响教学质量。
(三)教学延伸性不高
医学教学关注长期性和递进性,以基础知识提升学生的理论储备,再通过临床指导和实践学习的方式提升其技能储备。将转化医学理念应用于病理生理学教学,对这一传统模式造成了影响,实际上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此模式,使基础医学研究和临床治疗集中于相同的时间、空间范围内,这就要求教师对教学理念、方式做出对应调整,以应对学生压力增加、课堂时间不足的问题[8]。目前,很多学校已经适应了常规教学方法,而在将转化医学理念应用于病理生理学教学时,很难快速建立与之匹配的教学模式,以致大量学习、教学任务集中于课堂、校园内,从而使得学生可能因压力较大无法充分吸收知识,且教学成果也无法保证。
(四)考核方式较单一
将转化医学理念应用于病理生理学教学,可视作医学教学改革的一个环节,如改变了传统教学“重理论、轻研究,重课堂、轻临床”的问题,这也要求学校推行与之匹配的考核方式,以求能够有效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9]。当前,病理生理学教学应用的考核方式比较简单,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如考核工作偏重借助考卷了解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效果,并以集中的实践考核了解学生临床工作能力。此方式稳定性较高,但考核范围和深入性有限,难以有效了解学生的临床工作能力和理论研究能力,更不能匹配病理生理学教学中应用转化医学理念带来的新要求、新变化。
(五)缺乏可优化性
以促进学生成长、改善教学质量为目标,应关注各类教学工作体系的可优化性,即不断通过分析、评估,改变现有教学工作的不足,有针对性地寻求优化。从目前来看,将转化医学理念应用于病理生理学教学尚属于新的尝试,大部分学校对其应用的深入性不高,也不能充分发挥其优势,同时还带来了可优化性不高的问题。一方面,应用深入性不高,学校难以了解转化医学理念应用于病理生理学教学的具体效果和不足;另一方面,学校掌握教学管理工作的主动权,而教师、学生、见习单位等对学校教学管理工作能够产生的影响比较有限,这就不利于分析转化医学理念应用于病理生理学教学的质量,后者的可优化性也就比较有限。
四、转化医学理念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应用的路径
(一)注重小组互助
为了充分发挥转化医学理念的作用,提升病理生理学教学质量,应关注前者应用于后者所带来的教学内容增多的情况,路径上可尝试更新教学模式,以小组互助式教学替代常规教学。小组互助式教学是小组教学的一种延伸、升级,而将转化医学理念应用于病理生理学教学,便可采用该模式以优化教学质量。即在组织教学工作前,教师可将学生进行分类,原则上是挖掘学生在学习中的特点、优势,进行组别划分,包括理论知识扎实、学习兴趣浓厚、组织能力强、实践意愿突出的学生四类,且分组过程中要均衡配置四类学生,确保每一个小组均拥有若干(至少1名)具有上述特质的学生,然后在此基础上选定组长,准备教学。
进入教学环节后,教师以小组为单位组织知识教授。以“各类心脏病变的表现、原因和临床治疗方法”这一节教学为例,教师可将基础知识提供给学生,包括冠心病、心肌炎的成因、表现、治疗方案等,并设定若干具体问题,由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互动学习和讨论。各小组组长组织探讨,理论知识扎实的学生可快速分辨不同疾病的差异、拟定治疗方案;实践意愿强、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则可利用各类模拟道具带动小组其他成员进行实践。与常规教学相比,小组互助式教学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使不同特质的学生可以相互学习,这能够匹配转化医学理念应用于病理生理学教学带来的新变化,也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
(二)强化项目开展
将转化医学理念应用于病理生理学教学时,由于不同知识体系、学习方法之间的差异比较明显,很多学生不能快速适应,这就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可采用项目教学的方式予以应对。项目教学强调对既有知识的整理和重构,教师仅提供思路方面的指导,学生根据教师给定的思路,具体组织知识重构,并采用个人习惯的方式进行学习。笔者认为,项目教学与小组互助式教学具有递进性,在小组互助式教学的基础上应用项目教学,可收获更理想的效果。
以“水电解质代谢紊乱”这一节教学为例,该部分的内容比较复杂,多种疾病可导致患者出现水电解质代谢紊乱情况,且不同疾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也存在区别。因此,教师可将导致水电解质代谢紊乱的各类疾病有关信息集中提供给各小组,让各小组在其组长的领导和组织下,统一进行学习。同时,小组成员可先进行集中的理论学习,再进行实践,也可以同步进行理论和实践学习,原则上以小组成员的集体意愿为基准。另外,教师只给定项目学习的时间,且要在学生学习时间范围内了解各小组的学习进度,并进行干预引导,以便及时纠正学生学习中的不足。如部分小组偏重学习理论,缺乏临床实践操作,教师应及时指导其进行实践,以保证理论的实践运用效果,直到项目学习完成。水电解质代谢紊乱相关学习内容较多,可以1个月为学习周期,以保证学生能够融会贯通,掌握理论研究、临床应用的各项知识和技能。
(三)重视教学延伸化
高等医学教育具有长期性特点,学制通常为五年制。而将转化医学理念应用于病理生理学教学,使学生学习内容更多、更复杂,若仅以课堂时间进行指导,难以充分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故教师可尝试借助现代通信手段、设备提升教学延伸性,如运用翻转课堂模式。
仍以“水电解质代谢紊乱”这一节教学为例,教师采用小组式教学和项目教学的模式后,可以1周为一个小周期,了解各小组的学习进度。假定A小组成员已经基本掌握了水电解质代谢紊乱相关疾病理论,准备在第二周开始组织临床实践。教师可据此收集资源,包括水电解质代谢紊乱的成因、患者临床表现、药品选择和使用要求、患者不良反应分析和控制、并发症的管理等,强调所选资源与临床实践的直接关联,并在A小组进入实践阶段前将相关资源提供给该小组所有成员。A小组成员可利用课后、午休、假期等时间接收数字化资源,进行阅读和学习,吸收其中的基本理论。对于不能理解的部分,如“患者病情较重,不能自述合并症,应如何用药”“患者年龄较大的情况下是否应做强心治疗”等,再通过小组探讨或请教教师的方式解析。
延伸教学应持续开展,直到学生学习全部完成。笔者认为,每一个项目、每一阶段的知识均可借助延伸方式进行教导。此外,由于教师主要借助信息化渠道和设备开展延伸教学,课后和假期也仍可继续应用,故各小组也应构建小范围的交流平台(如微信群),以保证小组学习的延伸性。
(四)应用OSCE技能考核体系
考核工作可用于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尝试将转化医学理念应用于病理生理学教学,应构建与之匹配的考核模式,故教师可借助OSCE技能考核体系,对当前考核模式予以优化。OSCE技能考核体系即客观结构化临床考核体系,该体系强调以多环节、多站式独立考核的方式,客观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评分。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应用转化医学理念,理论学习和研究、实践操作和应用将得到同步关注,这就更适宜借助OSCE技能考核体系考核学生学习成果。
假定考核内容为“休克分析”,教师可设定五个考核站。第一站为患者病情观察和分析,结合患者(可以是虚拟的)表现、外伤情况,准确地进行休克患者挑选,并鉴定休克成因,此模块满分20分。学生可精准利用知识完成患者挑选、病情检定即得满分,教师要根据其表现确定分值,最低为0分。第二站为用药,要求学生根据第一站结果,确定患者的用药方案,包括用药类别、给药方式、用药剂量等,满分也为20分,评分方式与第一站相同。第三站为入院治疗,要求学生根据前两站信息,确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包括治疗方式、巡夜管理、持续给药方案、疼痛护理及是否需要输血、手术等,满分20分,评分方式不变。第四站为预后管理,要求学生建立针对患者特点的预后管理方案,像随访、信息记录等,分值和评分方式不变。第五站为病历撰写和实践心得,主要评估学生书写病历的能力,以及理论应用、总结和研究能力,单站分值和评分方式不变。五个单站总分为100分,叠加得分,以60分为及格线。
在OSCE技能考核体系的支持下,病理生理学教师可更系统地了解学生的能力水平和学习情况,了解转化医学理念应用于教学的效果,并基于不足有针对性地寻求改善。值得注意的是,即便采用了小组互助式教学模式,也应单独对每一个学生进行考核。
(五)强调跟踪与反馈
医学类专业学生对医学知识的吸收、临床应用和研究等,具有一定长期性。而将转化医学理念应用于病理生理学教学,可以改善教学效率,但教学内容、知识信息并没有对应减少。因此,为保证教学效果,在路径上还应考虑长期性,以便做好教学跟踪、反馈[10]。笔者认为,可采用重点环节跟踪、师生和见习组织反馈并行的方式寻求教学优化。
重点环节跟踪是指选取病理生理学教学的一些重点环节,由专人进行跟踪分析,了解教学工作质量、态势。比如,在OSCE技能考核阶段,学校可选取若干具有较高水平、临床经验丰富的教授或教务管理人员,成立跟踪小组,由小组跟踪考核情况,以便根据学生在考核阶段的表现,了解病理生理学教学质量,评估转化医学理念的应用效果,最后确定可行的优化方案。同时,如果学生考核表现普遍不佳,表明其对知识的临床应用能力依然不强,未来就应加强对转化医学理念的落实,并在教学方法方面寻求突破,增加实践性内容,以提升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
师生和见习组织反馈并行是指教师、学生及学生的见习单位,根据各自教学、学习和用人经验,反馈对病理生理学教学的看法,以便学校据此分析转化医学理念的应用情况。反馈工作可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因为各主体可通过信息化手段反馈各类信息。比如,大部分学生反馈转化医学理念应用于病理生理学教学效果比较理想,但希望增加临床实践时间和资源,学校评估其反馈的意见合理,应积极满足,以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最终学习效果,进而有效发挥转化医学理念应用的价值。
综上所述,转化医学理念应用于病理生理学教学具有多样化的积极作用,应结合其现有问题积极寻求改进。将转化医学理念应用于病理生理学教学,可以提升教学综合化水平,便于组织考核,也能提升学生成长效果,与其他现代教育理念实现联用。目前,转化医学理念尚不能有效应用于病理生理学教学,一方面是由于知识体系不同、教学内容增加,提高了教学难度,另一方面是因为教学延伸性和考试方式也存在不足,不能充分有效地促进教学工作走向优化。因此,本文针对问题表现,积极探寻可行的路径,如采用小组互助式教学、项目教学方式改善教学模式,且重视教学延伸化,并以OSCE技能考核体系组织考核,最后还加强了跟踪与反馈,以便评估转化医学理念应用于病理生理学教学的质量与不足,进而促进学生成长。
参考文献:
[1]宋培军,徐静,王怀谷,等.转化医学理念在外科学临床教学中的效果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2022,20(9):1583-1586.
[2]张利娟,刘晓宁,抗晶晶,等.基于转化医学理念的细胞生物学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J].黄河科技学院学报,2022,24(8):95-100.
[3]陆立鹤,王蔚东,陈小湧,等.基于转化医学理念与临床深度融合的病理生理学教学改革[J].基础医学教育,2022,24(5):315-318.
[4]吴江,张国梁,何欣,等.转化医学理念结合CBL教学法在口腔基础学科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视界,2022(6):83-86.
[5]赵志华,王伟伟,孙森森.基于转化医学理念开展病理学教学-实践相结合模式的探讨[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21,31(18):2292-2293,2300.
[6]莫才云,王敏,易艾晶,等.转化医学理念融入高职高专诊断学教学的效果研究:以黔南医专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21(17):98-99.
[7]江凌翔,张苏江,陈宜德.转化医学理念融合混合式教学方法对医学教育改革下全科住培医师胜任力及临床实践能力的影响[J].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2021,36(1):246-248.
[8]刘巍,胡业佳,石磊,等.基于转化医学理念的病理生理学教学改革探索[J].基础医学教育,2015,17(1):19-21.
[9]李青,代亚非,米友军,等.基于学科交叉的转化医学教学模式探讨:病理生理学为例[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21,29(2):274-278.
[10]杨淑艳,钟秀宏,齐玲,等.由转化医学引发对病理生理学教学的思考[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1):360-36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58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