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小学阶段学生是健全心智、构建正确价值观的重要阶段。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向前发展,为顺应新时代的教育发展趋势,减轻学生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业负担,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国家出台了“双减”政策。在“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作为学生必修的重要基础,需要教师对教学进行不断的创新和改革,把德育融入小学语文课程中。“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的德育渗透对教育教学理念的优化创新、教育生态的健康发展起着关键作用。本文主要阐述了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语文中德育的发展现状,同时对小学语文的德育渗透现实路径进行分析,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双减”政策;小学语文;德育渗透;现实路径
随着课程标准的深化改革,德育成为小学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对学生培养出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提高综合素养都有着重要意义,为国家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共产主义接班人奠定基础。语文学科作为传递文化的重要工具,更适合作为德育的载体,发挥其人文性特点,为学生未来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同时,“双减”政策的落实也为小学德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时机与空间,对改变当前小学语文德育现状、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任务、建立良好教学环境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教师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优化其教学策略,完成将小学语文知识与德育进行深度融合的目标。
一、“双减”下小学语文德育渗透的概述
(一)“双减”政策还原教育初衷
“双减”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减轻学生义务教育阶段过重的作业负担与校外培训负担。减负并非意味着放任不管,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成长与发展,没有任何压力也是不现实的,合理的压力反而更能促进他们茁壮成长。反之,当学生承压能力比较脆弱时,过重的学习压力此时就会成为一种沉重的负担,此时若不加以正确开导就极可能引发学生的一系列不良反应,如产生逆反心理或者逃避心理等,对学习的兴趣度也会骤降甚至产生抵触情绪,最终导致学生无法顺利地完成学业。
教育的初衷在于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接受学习带来的各种感受,主要的是感受学习给自己生活带来的美好的一面,而不是只在乎学习成绩的高低。落实好“双减”政策旨在为学生建立一个能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快乐学习的良好教育环境。让学生在学习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不会为过重的学业负担而苦恼,从而能有一定空余时间去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参与更多的课外实践活动,最终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德育渗透意义
其一,充分挖掘语文学科在教学中存在的德育价值。语文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必修的基础学科之一,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不仅能让学生熟练掌握基础的拼音和汉字,还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等。而在具体教学中教师需充分挖掘出其中包含的德育元素,而这些德育元素在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过程中起着引导性作用,如通过教材内容领略到的爱国主义精神、尊老爱幼品质等,真正意义上实现理论知识和道德品质双向发展。
其二,帮助学生形成独立人格,塑造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操。语文学科比其他学科更具基础性与综合性,其教材中能体现德育思想的内容也十分丰富,教师可通过对教材中的知识进行拓展完成德育思想的传播。语文学科中的德育渗透可以从多个层面对学生加以熏陶和感染,在塑造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操方面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语文教学的价值将得到最大化体现。
其三,可以强化教学活动中的情感感染力。在语文教学中德育的作用分为理论和情感两个层面,理论层面是帮助学生上课时理解教学内容,情感层面是增加学生上课时的情感体验。这部分情感体验主要来自师生间的互动行为,通过教师的情感感染力让学生共情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与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德育渗透的要求
1.提高德育的时效性
在“双减”政策的落实过程中,在进行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时要求教师必须通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优化课后作业等方式来完成学生的减负工作。同时,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在语文课上渗透德育也要提升其教学质量与课堂效率,推动语文教育与德育的高效有机融合。教师需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前提下进行德育渗透,保障德育的课堂教学质量,达到减负提质增效目的,以促进学生的个人素质发展。
2.增加德育的趣味性
“双减”政策的有效实施是为了让教育本质回归初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到负担少一点,快乐多一点。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氛围和采用生动、活泼、有趣的教学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度。同时,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德育渗透也需要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进行,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学习环境中对德育内容保持学习热情,这对提高德育的教学效果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3.深化德育的实践性
“双减”政策的有效落实不仅减轻了学生的课业压力,还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发展兴趣爱好和参与课外实践活动,但减负并非意味着放任不管地将课余时间完全交由学生自己支配,而是通过正确的引导鼓励学生多参与有教育意义的课外实践活动,如参加志愿者活动或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等,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优良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因此,德育不能仅限于书本之中的理论,更应强调社会实践,让学生通过实践获得真知,在实践中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在生活中践行正确思想观念与道德规范。
二、“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德育渗透路径解析
(一)充分激发学习兴趣
在落实“双减”政策过程中,教师应合理分析出“双减”与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之间的联系,为未来的小学语文德育渗透教学提供正确方向。同时,教师应改变传统教育教学观念,增强德育意识,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以实现小学语文德育渗透的目标。但在实际教学中,要将德育与语文教学进行完美融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需要学生与教师间的积极配合。教师可以结合语文课程内容创设出有趣的课堂情境,提升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保持学习热情的同时加入德育内容能给学生更深刻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中,教师在上课前可根据课文内容搜索关于西沙群岛的照片或视频素材,在教学时为学生展示这些照片或视频。因为西沙群岛对学生来说是十分陌生的,所以这些美丽的景色会更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提高学习兴趣。教师可通过问题来引发学生思考再进行课文的深入学习,比如,有没有同学看过关于西沙群岛的书籍或资料?有没有同学愿意分享自己心中西沙群岛的样子?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想象后,再看教师在课上展示的图片和视频就更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进而能生发出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深入挖掘德育元素
德育是一个提升学生情感体验的过程,为更好地实现德育,教师需从语文教材中挖掘和提炼出德育元素,如爱国主义精神、助人为乐的品质、坚韧不拔的信念等。教师应增强自己的德育意识,从教材内容中挖掘出更深层次的德育元素并创设出富有情感意义的德育情境,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受到悄无声息的影响,最终保证德育的教学效果。
譬如,在进行部编版小学语文《蝙蝠和雷达》的教学时,教师在上课前可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后深挖和提炼其中蕴含的德育元素。从课文内容上看,这是一篇关于蝙蝠的飞行原理与雷达发明过程的科普类文章,并不蕴含德育元素,但如果教师对文章进行深入理解和挖掘就会发现课文中体现的“大自然的启示”可引导学生学会现与思考并找寻问题解决方法;“科学家的坚持探索”可让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学会不放弃形成坚韧不拔的品质等。在上课时,教师可先用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再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读课文并找寻答案,比如,蝙蝠夜间怎么飞行?科学家是怎么完成雷达发明的?在课文中你学到什么品质?学生对课文内容大致了解后,教师可通过课文中“科学家揭示蝙蝠夜间飞行原理”的内容引导学生对本节课中的德育部分进行渗透,不仅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为了发明雷达克服万难的坚韧不拔品质,还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面对困难时学会积极面对、永不放弃的精神。语文德育渗透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能透过课本内容找寻到更深层次的德育元素进行教育,让学生除掌握课本知识外还能学习到更优良的精神品质。
(三)不断深化德育内容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德育内容需要结合语文教学内容进行挖掘和提炼,而学生对内容的深入学习也有利于语文德育渗透,因此,学生对语文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是决定德育效果的重要因素。在德育过程中,课堂情境是否具有趣味性及教育意义,是学生实现思想道德与优良品质的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为了让学生的德育结果能体现在生活中,教师需要围绕学生的生活经验来挖掘德育元素,不断深化德育内容。
例如,在进行课文《只有一个地球》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在上课前根据课堂内容制作多媒体课件并制定学生预习内容—在家观看《只有一个地球》纪录片并写下观后感,通过预习认真思考人与自然应该如何和谐相处;在上课时,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关于环境污染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到环境污染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以及环境污染的严重后果,通过正确引导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感受到环保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最后,教师可鼓励学生多利用课余时间参加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志愿者活动,爱护、保护环境从自身做起,加深学生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体验,促进学生环保意识的提升。
再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时,教师可通过课文中的故事来引导学生找寻读书的真正意义,而学生可以通过对周恩来总理在少年时立下宏伟志向并通过自己不断努力学习与拼搏最终实现理想的故事明白学习的价值和重要性。在此过程中教师只作为引领者引导学生去发掘课文中的德育元素并内化为自己所要养成的优良道德品质,学生通过对本课中周恩来总理为国家和民族而奋斗终身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明白了读书的重要性以及读书对国家的意义,培养了爱国主义精神。因此,在语文德育渗透的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德育感悟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
(四)创新拓展渗透形式
“双减”政策背景下,灵活调整与拓展德育形式,需要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思考以得出最适合学生的德育方式。教师可以以开展实践活动的形式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成长。教师可根据德育元素确定实践活动主题,灵活选用德育方式,让德育过程更有趣、更轻松、更受学生欢迎,切实增强德育的实践性。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慈母情深》和《父爱之舟》时,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组织关于父母之爱的课外实践活动。首先,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梳理出能体现父母之爱的部分并邀请同学进行分享;其次,在教师的带领下交流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父母之爱,通过写作训练的方式表达出对父母的情感;最后,让学生回家后通过语言、文字或实际行动的方式表达对父母的感恩之情。通过这种德育渗透方式让学生能在实践中表达出对父母的爱,而不是将爱仅存于心。再如,教师在教学完《狼牙山五壮士》后,可组织学生参加以“红色主题教育”为主题的课外实践活动。同时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红色文化教育活动,如讲故事、朗诵诗歌或表演歌舞等,让学生通过此类课外实践活动了解到更多英雄的英勇事迹,对红色文化有更深入的认知,从而激发出学生的爱国精神。
综上所述,随着“双减”政策的推行,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至关重要。教师应准确剖析“双减”与德育之间的关系,突破传统教学理念的限制,在教学实践中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尽可能地将语文教学和德育深度融合,在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语文学科的德育价值,进而为学生的高效学习和健康成长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张顶燕.教书育人德行为先—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思考[J].吉林教育,2023(4):41-43.
[2]蔡秀珍.“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践路径研究[J].考试周刊,2023(4):29-33.
[3]蒋易芳.有“德”有“诗”—谈小学语文诗词教学与德育的融合[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3(1):36-38.
[4]夏冰.“双减”环境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践路径探析[J].知识文库,2022(24):157-159.
[5]鲍文斐.“双减”背景下小学德育有效途径的探究[J].亚太教育,2022(21):69-7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55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