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美术课程的实施是学校美育工作的重要途径,美术学科特别强调从课堂教学出发的美育。幼儿阶段的美术课程是以培养幼儿的美感为教学目标,借助色彩、线条等为元素应用的活动,让幼儿感知美、认识美、体验美和创造美。对此,本文以带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色彩的水墨国画为研究对象,从课程目标、课程框架、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五个层次开发“趣玩水墨”国画课程,挖掘时代国画题材,探索合乎幼儿纯真童趣的教学路径。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幼儿教育,国画课程开发
如何通过美术教学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文化载体的内涵,让学生从国画中接触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并在审美教育中学到一些知识技能,是幼儿美术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结合幼儿年龄阶段、认知水平和性格等方面特点,教师应带领幼儿在感知色彩、水墨、材料的趣味性同时找到绘画的兴趣。国画绘画独树一帜、历史悠久,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可将其作为幼儿绘画启蒙课程,成为陶冶幼儿情操的载体,达到解放幼儿自然淳朴的天性、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目的,在“趣玩水墨”中巧用材料,培养动手实践能力。本文从以下五个层次探究幼儿园国画课程的开发思路。
一、课程目标
国画水墨课程面向幼儿的美术课程,“大”目标是:课程要挖掘地域蕴含的教育资源,从带有地域特色的人文、自然出发,在课程开发过程中选取适合幼儿学习的地域素材,并通过创设活动,加深幼儿对自己生活环境的感知和认识,培养幼儿对地域的感情,从而逐渐上升到文化理解。幼儿园课程开发的地域化过程也就是幼儿园课程开发民族化和地方化的过程。并且课程教学活动要体现出人文属性,内涵教育价值。“小”目标是:根据水墨画特点,引导学生认识水墨语言,用绘画工具体验笔法变化、色彩层次、线条丰富之美。让幼儿在实践学习水墨画的过程中,培养绘画兴趣,体验水墨画的精巧笔法,启蒙幼儿除语言和肢体的表达方式外,了解第三种表达形式,即美术。作为视觉艺术的外显形式,水墨国画课程不仅让幼儿感受到“匠人”及其作品的魅力,也从传统技艺的学习中增长知识、培养人文素养,促进思维活跃。
课程教学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例如,分别包含于用笔、用色、用墨、用纸的水墨语言之笔法、色彩、水墨、画纸;包括人物类、景物类、动物类的水墨画料等。通过“学情分析——明确任务——教学改进——作品展示”的教学设计,用游戏化的方式来提升幼儿的图像识读、审美感知和美术表现等方面的能力。
二、课程框架
本课程以水墨国画语言和水墨画料两大要素的认识和应用为主线,以了解水墨国画的故事为教学出发点,通过游戏化方式促使学生认识水墨画笔、多彩颜色、水墨特点、画纸,沉浸式感知水墨之美、国画之趣。为调动幼儿参与水墨国画游戏化活动的积极性,教师可通过日常观察等方法进行学情分析,明确适合幼儿接触水墨国画的教学任务,探索用笔、用墨、调色的方法。然后,根据所学的水墨国画知识和技能大胆创作,进行绘画,对绘画的构思和水墨语言使用情况进行交流,并呈现出最终的作品。
例如,以国画知识的学习为线索,以绘本和媒体形式为方法补充的故事主题、水墨国画起源、水墨国画欣赏、认识绘画工具、辨识色彩,以及鉴赏类的艺术观看、作品赏析、艺术延伸(如国画颜料的制作工艺等)的课程内容;以国画之用的实践为主线,通过游戏活动、趣味互动、绘画活动,以及交流展示、绘画经验分享、评价反思等环节促使幼儿更为深入地感知水墨国画。
三、课程内容
教师可以对实践层面的水墨国画课程内容进行统整,以培养幼儿美育素养为目标,在分析幼儿学习阶段性特点等方面后,采取游戏化方式为主、其他方式为辅的教学手段,实施“体验美——创作美”教学路径。由于水墨国画的作品创作难以达到较高水平,学生在绘画过程中也会遇到各种问题,这是真实教学情境的正常现象。教师应灵活使用游戏化趣味元素,促使学生能够参与水墨国画教学活动,对绘画产生兴趣。坚持课程开发超前性、多元性、灵活性、实践性的原则,让学生对国画产生不同的体验感,如体验色彩的多变、画笔轻重缓急及相关技能的使用,领略到国画大师的风采,在“做中学”。水墨国画作品的展示和交流,促使学生“玩中悟”,从而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以及“国画匠心”的精神风貌,如介绍自己所想所画、颜色的搭配、符号的使用等方面。
幼儿园国画课程的开发及其实施,应并不仅将其作为完成美术课程的手段,而是在国画教学中融合了多种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多种学习方式,使得学生在玩转水墨国画的同时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悟文化的独特性、丰富性和魅力。例如,水墨国画知识教学中,在国画欣赏课上,教师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泼墨仙人图》的写意人物画,这一代表作描绘了仙人醉意朦胧、步履蹒跚的状态。画中仙人五官、身材、衣着与现实生活相差较大,幼儿是能够通过对比观察了解到的,但是对于人物神韵或表现出来的精神状态不能完全理解。教师介绍画家利用块面、细线和疏密的笔法,加以浓淡墨色和干湿处理方式让画中人物活灵活现,因而体现出“实”与“真”的强烈差异感。这也告诉人们艺术之真并非生活之“实”,呼应了中国国画艺术与中国文化相表里,与中华传统融成一体。
四、课程实施
(一)前期准备
在游戏化活动前,教师可以为幼儿准备丰富的水墨国画材料,供幼儿自主选择和使用。一方面,幼儿在以往的文化知识课、鉴赏课等课型中积累了国画相关知识,并对画家和国画有了一定了解和活动参与经验。这也便于教师判断学情准备相应的国画素材,如宣纸、毛毡布、墨汁、国画颜料、毛笔、调色盘、水桶等,以及其他材料的准备,包括套袖、围裙、课件等。另一方面,教师采取多媒体呈现加实物展示的方式,投票选择绘画材料和水墨画,其中动物类水墨画比较受幼儿的喜欢。对此,在游戏化活动中尊重幼儿的主观意愿,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对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同样很重要。
(二)活动安排
1.环节一:水墨语言的表达
笔法是展现水墨国画韵味和灵性的手段,墨法的浓淡、笔法的轻重缓急促使“墨通万物”成为可能。就国画用笔来讲,其学习难度较大,教师在设计游戏化活动时应考虑学情,尽量让幼儿能够直观理解水墨笔法。并且教师应将教学内容侧重于水墨语言的感受与互动,借助游戏活动形式,用眼睛看到、用手触摸到水墨,从而调节语言相互融合。例如,考虑到幼儿的年龄和认知特点,教师可以先让幼儿加入小游戏,认识水墨浓淡的表现力,并让幼儿动手拿起毛笔在宣纸上进行涂涂画画,亲自体会毛笔在宣纸上游走的感觉。由于毛笔的水分在接触宣纸时逐渐被吸收,笔尖也因边干而出现散锋,线条在宣纸上产生由实到虚的变化。
由此,学生体验到线条变化的丰富性之后,惊叹水墨语言的神奇之余有助于形成独特的绘画感受。教师在线条教学中,借助于游戏化方式,促使学生观察到国画线条的丰富形态。如“墨线会散步”游戏活动中,幼儿们手拿墨线在宣纸上划过,墨线、力度、方法的不同,墨线会产生不同的干湿、浓淡、形状等。由墨线迁移到生活常见物品,如头发丝、鞋带、树干等,利用不同的物品表现出不同的笔痕,生动有趣,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水墨笔法的运用。可以说,线条游戏化让绘画不局限于特定的工具,幼儿对线条产生直接感受,也激发了幼儿的想象力,开始尝试不同力度控笔,勾勒出一片水、一朵云、一条船。
2.环节二:动手实践的乐趣
幼儿初步感受到国画的笔法后,国画课程就可以进行到水墨色彩的教学环节。幼儿对方格墨盘很感兴趣,随意在宣纸上勾勾画画,可激发幼儿的绘画兴趣。为让幼儿理解和表达水墨的浓淡、色彩的变化,教师可引导幼儿在不同的方格墨盘中放入不同颜料和墨汁,将蘸好水的毛笔分别蘸取不同颜色的颜料,或者先蘸取黑色颜料后多次放入加水的方格中,前后分别画在宣纸上,便可以呈现出由深到浅的渐变现象。颜色的顺序或水的多少都会引起水墨颜色的变化。幼儿也可以尝试从毛笔尖部到整个毛笔蘸取墨汁,再蘸取不同量的水,观察水墨颜色的变化。这样幼儿在不断地动手实践中逐渐了解浓淡相宜、层次分明的有趣墨色。
不仅如此,幼儿也可以在游戏化方式下体验水墨和笔法融合之美,这种美主要体现在笔法的方向上,如逆锋、顺锋、侧锋方面。幼儿年龄尚小,因手较小不能很好地掌握握笔姿势,控笔更是难上加难。教师可以将绘画和音乐结合,利用儿歌创编和形象动作展开用笔教学,如“跟着歌曲动起来,我说1,你点点头;我说2,你摇摇头;我说3,你转一圈。小毛笔做早操,用中锋,踮起脚尖跳芭蕾;用侧锋,脚尖前倾要倒下。”笔尖的不同位置可以画出不同的线条形态,将儿歌作为辅助之后,教学氛围不仅轻松有趣,朗朗上口的歌谣也容易让幼儿形成深刻的记忆。进而,教师在赋予水墨笔法的形象和肢体表达后,引导幼儿自由联想笔痕,如黑色的线条宛如蚯蚓等。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力,任意联想并记忆,逐渐理解笔法下的水墨色彩之多变。
3.环节三:艺术创造的自由
教师带领幼儿体验水墨画的层次美。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教师发现幼儿对水墨、色彩的好奇心较大,教师可以多安排课时,如水墨调和与色彩搭配等。特别是泼墨的游戏活动,通过随意的泼洒墨汁,再经过添加等方式即可完成即兴创作,释放了孩子的天性,这一过程不局限于使用毛笔进行绘画创作,也可以使用双手或者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品,让孩子自由发挥,画出想要的形状或具象化的东西,借此表达情感。
总之,教师组织幼儿参与水墨国画创作时,先为幼儿准备好常用的水墨绘画工具,然后通常以自主挑选的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即教师在班级内摆放种类齐全的水墨绘画工具,幼儿根据自己的喜好或需求进行选择,以此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在幼儿心中种下创作的种子。对于大班幼儿来说,他们的认知和选择能力相比小班幼儿更强,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游戏化活动,给予幼儿选择绘画工具的权利。这期间,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与同伴交换绘画工具,这样能够培养幼儿人际交往的能力。
五、课程评价
水墨国画深远的文化内涵,水墨、线条的材料融合独具特色,表现出一定的艺术性、探索性,适合纳入幼儿美术课程体系。幼儿教师根据学情开发合理课程,并设计与此相适应的内容与形式,通过游戏化方式激发幼儿的绘画兴趣,并逐渐促使其掌握基础的水墨语言,发展审美意识。水墨国画的接触与学习对很多幼儿来说是新的体验,很有吸引力和新鲜感。为促使学生保持国画学习的持久力,兴趣固然重要,学习体验感同样重要。国画课程不同于知识类课程,且幼儿年龄尚小,过程性评价方式更为适宜,应当多给幼儿表现的机会,并结合国画课程教学成效,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调整。
过程性评价主要是对幼儿在游戏活动、作品展示等过程的表现情况进行评价,教师可借助拍照、纸笔等方式记录评价,但不对幼儿绘画水平予以评价,而是挖掘幼儿“可圈可点”之处。并且评价的主体也不受限制,可以是幼儿、教师或家长。特别是幼儿间的评价,更利于教师发现幼儿的兴趣点和审美观,从而将其作为接下来国画课程教学的参考内容。相比总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则是倾向于对水墨语言掌握情况的考查。
综上所述,水墨国画有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的绘画表达方式,具有活泼、生动、丰富、变化的特征,符合幼儿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在幼儿园美术课程中导入国画模块,能让幼儿从水墨语言的学习和应用过程中丰富情感和想象力,同时可以通过接触国画拉近艺术表达与文化理解间的距离,从国画入手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而传承中国文化。与此同时,幼儿园国画课程的开发,不仅要使开发过程遵循教育教学工作原则,如课程开发原则、以生为本原则,而且要着重贯彻现代化教学理念,让国画课程生活化、游戏化、趣味化,让幼儿在参与游戏中探索发现,并掌握水墨语言的表达技巧,从而发展幼儿的审美能力和个性,培养幼儿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耿毅,薛勇军,王伟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的STEM+教育——以“国画颜料传统制作”课程开发为例[J].化学教育(中英文),2021(7):27-32.
[2]张屹.天人合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追求——“传统中国画的自然美”校本课程微课案例分析[J].求知导刊,2020(8):87-88.
[3]张星波.国画课堂趣味浓策略多维显实效[J].内蒙古教育,2019(27):48-49.
[4]陈寒萍.传统文化视角下的幼儿国画特色课程实施路径[J].成才之路,2019(9):67.
[5]魏昱天.小学趣味国画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以“水墨童画”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20(5):104-10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产出导向法”是文秋芳教授创建的旨在改进中... 详细>>
如何设计有效的环境治理政策, 是学术界和政策...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