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语言运用是语文核心内涵之一,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在儿童诗教学中,教师应以新课标的理念为指引,关注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结合儿童诗及学生特点,教师可以从“关注诵读,积累语言”“关注语言,赏析口味”“多元仿写,强化实践”三方面来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部编版教材,小学语文,儿童诗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指出:“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等都是以语言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语言发展过程中体现。”小学阶段是发展学生语言运用的关键时期。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了不少儿童诗,这些儿童诗语言优美,表达独特,是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在儿童诗教学中,教师要以文本为依托,从“关注诵读,积累语言”“关注语言,赏析口味”“多元仿写,强化实践”三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关注诵读,积累语言
诵读是学习儿童诗的有效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可以把学生带到那充满诗意的画卷中,帮助学生积累语言,促进学生的语言习得,落实核心素养。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诵读兴趣
儿童诗诵读,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真正从心灵深处感受童诗的美。为此,教师可以依据儿童诗的特点为学生创设适切的诵读情境,把学生带入童诗的佳境。一般来说,教师可以通过图片情境、音乐情境及直观媒体情境来触发学生的视觉、听觉和触觉等情感体验,从而使学生的诵读充满激情与魅力。如教学一年级上册《小小的船》一课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呈现晚上星空的图片,并把短诗范读给学生听。这样教学,学生诵读的兴趣很容易被激发,教师鼓励学生一边诵读诗歌,一边做相应的动作,尤其是“弯弯的”“小小的”等词语可以让学生用手比画出来。这样,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沉浸于朗读中,读出音调,读出旋律和节奏,读出童诗蕴含的意境之美。这个过程可以自然地帮助学生积累语言,为学生的语言运用奠定基础。如教学二年级下册《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一课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雷锋同志的照片以及相应的视频资料,使学生获得对雷锋形象的直观化认知,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让学生诵读儿童诗,可以把枯燥的语言文字还原成鲜活的画面,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帮助学生生成深刻的情感体验。在儿童诗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依据不同儿童诗的特点为学生创设恰当的学习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积累语言,建构语言。
(二)多样诵读,激发学生表现愿望
在儿童诗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创设出适宜的诵读情境以后,还可以为学生搭建展示自己朗读成果的平台,把无声的语言文字还原成有声的画面。一般来说,教师可以依据儿童诗及学生天性,采取展示读和挑战读等形式,帮助学生积累语言。
1.展示读
在儿童诗教学中,教师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由演练以后,把自己的诵读成果展示给其他同学听,让学生们互相评议。在学生的训练中,实现对文本语言的内化与积累。如教学一年级上册《明天要远足》一课时,在学生自由读的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上台进行朗读展示,之后再让学生评价。有学生说应该读出开心、兴奋的语气,有学生说要读出小作者盼望远足的心情……随后教师再让参与评价的学生来读,形成良好的诵读氛围。展示读即把自己诵读最佳的一面展示给大家,在儿童诗教学中,展示读可以增强学生自信,提升学生的诵读能力。
2.挑战读
挑战读是指教师在指导学生熟练诵读以后,进行比赛。首先可以让一名学生读,然后让想挑战的学生读,充分调动起学生不愿服输的心理,引领学生一遍遍把课文读好。如教学一年级上册《四季》一课时,教师就可以采用让学生挑战读的学习方式,比一比哪位同学能够把“草牙尖尖”“荷叶圆圆”“谷穗弯弯”读好,尤其是“雪人大肚子一挺”这句话,看看哪位同学能够把雪人顽皮的样子读出来,这样的吟诵对学生来说充满了挑战性,学生读得绘声绘色,真正实现有所悟、有所得的效果。在儿童诗教学中,采取挑战读的形式可以在课堂中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加高涨,享受学习的乐趣。
二、关注语言,赏析品味
教学儿童诗,不光要让学生通过诵读来感受儿童诗的语言之美,还要让学生感受儿童诗特有的表达之美。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和挖掘儿童诗特有的表达形式,引领学生品味感悟语言,可以培养学生语感,促进学生语言建构能力的提升。
(一)在赏析品味中感受儿童诗表达之有序
写文章要有一定的顺序,写儿童诗也不例外。在儿童诗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改变儿童诗的表达顺序入手,让学生在与原文比较中发现对比表达的优劣,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儿童诗的语言之序是不可被更改的,为学生今后的儿童诗创作奠定基础。如教学一年级上册《影子》一课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想一想童诗中的语言顺序是否能够调整或者改变。经过思考,学生们会发现童诗是按照“前后左右”的顺序来写的,这些顺序一旦被改变或者颠倒,这首诗所要表达的思想就变了。又如,一年级下册《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中,“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这几句话,教师可以让学生以连线的形式把动物名称与它脚印的样子连一连,并说说这些语序能不能颠倒。经过联想思考,学生自然会发现这些语序不能颠倒,如果颠倒的话就不符合动物脚印的真实情况了,这样引导学生赏析品味,可以使学生迅速掌握童诗的语言表达特点,为自己今后的语言运用奠定基础。许多儿童诗在表达上都有一定的顺序,引领学生感受儿童诗的语言表达之序,可以帮助学生积淀语言范式,为学生今后的表达创造奠定基础。
(二)在赏析品味中发现儿童诗表达之精妙
儿童诗结构清晰,语言简介、明快、灵动,充满着童趣,这是儿童诗独特的表达方式。在儿童诗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反复朗读、想象、换词比较、词句辨析等方式引领学生感受儿童诗语言表达之妙,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以四年级上册《秋晚的江上》这首童诗为例,童诗中的语言用词非常准确、独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归巢的鸟儿,尽管是倦了,但还是驮着斜阳回去”这句话中的“倦”给人一种疲惫之感,“驮”给人一种超负荷之感,一个“倦”,一个“驮”,把倦鸟归巢的景致描写得淋漓尽致。教学时,教师可以采取换词比较的方式引领学生思考:“倦”与“驮”还可以换成哪些词语?有学生把“倦”换成了“累”,把“驮”换成了“背”,教师让学生把替换的词语与原文中的词语比较,并说说它们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经过换词比较,学生们发现原文中的“倦”“驮”更能表现出诗人对生活的独特体验。用同样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品析“把斜阳掉在江上”这句话中“掉”一词的用法,可以帮助学生积淀语感,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又如,在四年级上册《花牛歌》这首童诗中,“花牛在草地里坐”“花牛在草地里眠”“花牛在草地里走”“花牛在草地里做梦”这几句话也特别值得赏析品味。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这几句话连起来读,说说自己从中感受到了什么,从表达上来看有哪些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这样引领学生品读赏析,可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儿童诗语言表达之精妙。
三、多元仿写,强化实践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的儿童诗在构词、构句、构节上都特别有特色,堪称经典,是学生学习语言最好的范式。教学儿童诗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些语言范式,引导学生进行仿写训练,可以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一)于文本留白处仿写
儿童诗虽然语言简短,但蕴含的内容是丰富的,尤其是儿童诗中蕴含的意境常常会给读者一种“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感觉。教学儿童诗的时候,教师要善于引领学生就文本的留白处展开想象、仿写,可以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如教学一年级上册《明天要远足》一课时,教师可以先引领学生就童诗中的句式“那地方的……,真的像……说的,那么……吗”反复朗读,品味,感受,然后让学生把“海”换成其他景物,把“妈妈”换成其他人物,再仿照着课文的样子写一写。有学生写道:“那地方的天空,真的像朋友说的,那么蓝吗?”“那地方的空气,真的像同学说的,那么清新吗?”这样引领学生进行语言训练,不仅促进了文本语言形式在学生心中的内化,而且学生的想象与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又如在二年级下册《彩色的梦》一课中,童诗的第二小节主要写了脚尖滑过的地方,草坪,绿了,野花,红了,天空,蓝了……教学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想象:脚尖还会滑过哪些地方,这些地方发生了哪些变化?然后仿照课文中的句式写一写,这样可以丰富童诗内容,让童诗更加精彩。在儿童诗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于文本留白处仿写,可以帮助学生读出文本中的意犹未尽之意,丰富文本内容,让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得到提升。
(二)于文本精彩处仿写
儿童诗的精彩处一般是指儿童诗语言范式的独特处,教师引领学生就儿童诗的精彩处仿写,可以帮助学生养成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如二年级下册《祖先的摇篮》一课中,课文第二、三小节主要描写了作者想象祖先们在这些大树上摘野果,掏雀蛋的情景,这些地方也是童诗中最为精彩的地方。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们想象一下:“我们的祖先还会在这里做些什么?想一想,再写下来。”在学生们的想象中,祖先们躺在草地上晒太阳,看夕阳,在大树下乘凉,看蝴蝶飞舞,听青蛙唱歌……这样引领学生进行仿写训练,不仅促进了学生对文本语言的内化,还提升了学生的想象与表达能力。又如在四年级下册《绿》这首童诗中,课文第一至三小节主要从多方面对绿色进行了赞美,在我们的生活中,绿色只是众多色彩的一种,那么其他颜色又能带给我们怎样的震撼呢?教师都可以让学生仿照着课文的样子写一写。在教师的启发与引导下,有学生以“红”为题目这样写道:“好像红色的墨水倒翻了,到处是红的,去哪里找这么多的红:朱红、淡红、浅红、血红、粉红、莲红……红的变紫……开的花是红的,飘的云是红的……所有的红集中起来,挤在一起,重叠在一起……”通过学生的仿写,文本语言以另一种精彩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增强了学生的仿写兴趣,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在儿童诗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于文本精彩处仿写,抓住了儿童诗教学的重点,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三)于文本创生处仿写
语文新课标指出:“引导学生成为积极的阅读者、积极的分享者和有创意的表达者。”小学生是最善于联想与想象的,在儿童诗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把儿童诗学习与自己的生活结合起来,可以活化学生的语言表达,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儿童诗与儿童的生活密切相关。在儿童诗教学中,教师珍视学生们独特的认知体验,挖掘生活中、大自然中可以触动学生心灵的内容让学生进行仿写,可以让学生的童诗创作充满童趣,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如教学三年级上册《听听,秋的声音》一课时,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并说说你听到了秋天的哪些声音。然后让学生结合生活说一说,自己还听到了哪些秋的声音,并仿照着课文的样子写一写。有学生写道:“听听,秋的声音,秋雨奏起交响乐,‘叮咚’是秋天响亮的歌声,听听,秋的声音……”在学生的仿写中,他们把生活中秋天的景象仿照着课文中的样子进行表达,可以真正感受到秋天的美好。另外,在儿童诗教学中,结合课文特点,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的思维创生等过程展现出来,如二年级下册《彩色的梦》一课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以“在金黄的田野里”“在热闹的池塘边”等为段落的开头,仿照着课文第三小节的形式写一写,可以让学生对儿童诗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有更加清晰直观的了解,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
综上所述,在儿童诗教学中,教师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引,结合儿童诗及学生特点,从诵读、感悟、仿写等方面引领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积累语言,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徐旖.学习任务群样态下低年级儿童诗教学的探索—以二年级《彩色的梦》一课为例[J].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23(6):13-16.
[2]郑华.基于审美视角,优化儿童诗教学[J].福建教育,2023(27):54-55.
[3]蒋荣吉.儿童诗教学的可视化探索[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23(7):44-4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产出导向法”是文秋芳教授创建的旨在改进中... 详细>>
如何设计有效的环境治理政策, 是学术界和政策...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