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健康中国建设背景下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4-03-19 10:10:13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文章基于相关背景,首先阐述了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然后论述了健康中国建设背景下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遵循,最后提出了健康中国建设背景下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健康中国建设;医学生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保障人民健康应该被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这是健康中国建设的主要推进思路。积极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走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健康治理新道路,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更好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健康,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新时代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的战略定位一定是坚持人民健康优先发展,这同时也对高等医学教育提出了新要求[1]。对此,需要认识到,在卫生健康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中,医学生的高质量培养和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2]。目前正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战略期,也是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和现代化强国的关键时期,作为健康中国建设的战略性主力军,医学生肩负着主要的历史使命,也承载着以健康梦托起中国梦的时代重任[3]。由于医学本身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学科,在整个医学生培养过程中,医学生均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心理健康是医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保障条件,也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是影响医学人才培养质量和效果重要因素,还是国家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和发展的主动因[4]。

  一、相关背景

  作为2035年发展总体目标的一个重要方面,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将“健康中国”战略优先并重点放在保障人民健康的战略位置,这是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执政为民理念的生动体现,也是我国实现共同富裕、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在健康中国建设背景下,我国的医学教育面临重大的挑战,对此,医学院校一定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质量发展中寻求新模式并发挥优势特色,培养高质量医学人才。在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医学生的责任与担当更加重要。医学生作为特殊的一批人,他们不仅需要掌握高精尖的医学知识,还需要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救死扶伤的精神及灵敏的人情嗅觉。同时,他们也将成为社会主人翁中的一员,承载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和担当。因此,对医学生进行教育,尤其是对医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心理健康教育可帮助医学生更好地理解临床实践中的道德规范,让他们具备更好的临床诊疗能力,从而更好地服务患者。对医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教会他们正确处理临床困境的方法,提升他们的心理自我保护能力,增强其心理健康意识,使其有效抵御外界压力,处理复杂情绪,帮助他们在职业生涯中建立良好的心理基础。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医学生更好地消解职业的压力,更好地处理非正常状况和复杂的临床案例,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增强他们平衡工作与生活的意识,提升其综合素质[5]。因此,高度关注和重视医学生健康教育,不仅是践行健康中国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途径。

  二、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近年来,随着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不断增长,部分医学生无法通过常规的方式去缓解压力,在遇到挫折和困难,以及不可预知的风险时,往往容易出现认知偏差,从早期的自我怀疑、自我否定到长期的负面心态,最后发展为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医学生的健康成长是社会发展需求,也是建设健康中国的必要保障,需要医学生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和国家的共同努力,从而使其健康成长并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因此,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极其重要,即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任务迫在眉睫。目前,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够

  医学生尤其是临床医学生,要学习的实践技能和专业知识都较为繁多,与其他院校学生相比,医学生学制较长,专业课程较多,课程间相互联系和影响较大,考试压力较大,且评价指标较单一,考试分数成为知识点评价的主要指标。因此,医学生绝大多数时间都专注于专业课程的学习,以致为了完成学业和考试,往往会忽略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参加文娱活动,同时也很少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和社会的培养模式中,大多数比较偏重医学生专业素质的考核,对人文素养,尤其是心理素养的培养较为忽略,这种情况在医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会导致学生思维简单、心理发展不健全等问题。在目前新的“生物—医学—心理”学习模式下,医学院校较多课程都与心理相关,但学校认为医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一定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因而其开设的精神病学、医学心理学等课程往往关注病患心理,不是专业的学生心理课程,即心理素质和人文素质的培养比较欠缺,从而导致医学生成为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并且常常伴随着疑病。

  (二)教育形式单一

  医学院校虽然设立了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选修课程,但是针对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力度仍不够,且教育形式比较单一。因课外活动少,且对心理健康教育典型案例的分析不够,与综合院校比较,医学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多样性,不能积极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也不能充分发挥社会及家庭协同发展的作用。另外,咨询中心岗位配置的主要是辅导员,但辅导员不能根据学生个人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区分,缺乏教育机智,导致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不佳。

  (三)针对性不强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和素质,使其保持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增强抗压和抗挫折困难的能力,从而成长为健康的医学生。与其他大学生相比,医学生的心理问题具有特殊性。在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应该根据其专业性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医学院校往往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度较低,专业课程的设置也忽略了心理健康教育,而作为选修课程,其并不能与医学教育有效结合,无法体现医学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导致教学效率较低,针对性较差。

  (四)师资水平有待提高

  高校教师普遍热爱工作,积极向上,但仍有少数教师思想道德素质参差不齐,奉献意识不强,过分关注自身价值,甚至言语失范,不能为人师表[6]。其他院校目前常聘请专职教师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定期关注大学生心理和健康动态,而医学院校因其专业性,心理健康教师大多由校医院医生或负责学生工作的辅导员及思政课教师兼任,这些教师无正规心理学培养背景,缺少系统的教学能力和方法,不能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还有部分教师了解医学心理学,但对现代心理学咨询沟通技术不够熟悉,无法对医学生进行专业的指导,也无法有效提供心理咨询服务,以保证良好的效果。概言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师资人员的配置匮乏,兼职辅导员专业知识和培训力度不够,进而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效率低,无法满足目前医学生心理健康需求,使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受到了影响。

  三、健康中国建设背景下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遵循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了“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重大任务中的战略地位。跟上新时代,跨进新征程,医学生的培养面临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也将以更为全面完善的制度促进更高质量的人才培养,这些需要医学院校健康教育者站在更高起点上进行全面的、新的思考[7]。

  第一,在思想引领上,自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遵循健康中国建设精神,保证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设能满足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自觉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及时发现并关注新时期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要问题和更深问题,采用高质量发展的践行思想,解决好健康中国建设征程中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时代之问、实践之问。

  第二,在培育标准上,要把培养内心强大、素质过硬的好医生作为最高目标。“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科技、心理健康人才”是健康中国战略实施的重要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之一。医学生承担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肩负着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除了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强大的实践能力,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和数不胜数的病患人群,还必须做到不忘初心,具有坚定的信心和强大的心理素质,在灾难和急险重突发公共事件的心理危机干预、重症精神病患者管理、特殊群体心理疏导和人际纠纷解决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医学生培养过程中,医学院校不仅要在技能上将其培养成一名合格的医生,更重要的是让其在心理上成为医生,成功实现从学生到医生的角色转变,这样其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务工作者。在医学生的培养方面,心理健康教育是重中之重,因为实施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医学生更好地适应多变的社会环境,使其在遇到形形色色的患者时,能够始终保持冷静和理性,客观地分析病情,做出正确的判断。因此,医学院校在医学生培养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培养出技术过硬、心理强大的优秀医学人才。

\

  四、健康中国建设背景下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一)基于目标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构建

  规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是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基础,也是医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院校应该将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常规教学体系,充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立的目标是注重培养医学生以下三个方面的能力:一是知识储备能力,即通过课程体系的建立,确保医学生掌握基本的心理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并将心理学知识应用于临床工作,提高对心理学重要性的认识程度,并理解现阶段“生物—医学—心理”模式中心理因素与疾病和健康的关系,将知识更好地应用于健康治疗;二是医疗职业能力,课程体系的建立目的是增强医学生处理复杂关系的能力,以及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全面沟通的能力,从而保证其能在健康状态下处理医患等复杂关系;三是职业素养能力,良好的职业心理素养在医学生成长和成才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医学生要具有健全的人格、高尚的职业责任感及职业价值观等。

  医学院校要基于前述的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建立规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通过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有效提高医学生心理素养,为医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助力。具体而言,医学院校要从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培养需求出发,采用“必修+选修”的形式设置“大学生健康心理学导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与调适”“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从培养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的角度入手,进一步构建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精髓内容,以便更高效地提高大学生的健康心理素质,帮助大学生树立现代的健康意识,使其适应健康中国建设的要求[8]。

  (二)组建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在新形势下,第一,应建立完善的组织领导机构,以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组成的健康教育工作小组,全面负责在校医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第二,医学学科教师要发挥其专业优势,深入研究医学专业教学中的心理健康问题,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准确把握专业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点和结合点,全员参与,充分强调学科培养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等;第三,强化教师的专业培训和指导,并不断挖掘和培养新生力量,把那些热衷于心理健康教育事业并具有相关专业基础的教师吸纳进教育队伍,通过培训、学习,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第四,建立健全“宿舍—班级—院系—学校”四级心理网络,明确各级工作范围和职责,充分发挥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联络员、心理社团等学生干部的力量,调动院系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观能动性,形成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管理格局;第五,应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调动校医院、校外专家、学者等部门和人员的积极性,共同做好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9]。

  (三)丰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高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手段和方法能够使教育者更有效地实现教育目标。为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应注重丰富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以提高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成效。具体而言,可从以下两点着手。第一,教师应根据医学生的心理和专业特征,以医学生为主体,以激发医学生内在动机为中心,采用讨论法(包括专题讨论、案例研讨等)、认知法、操作法(包括游戏、心理测验、讲演等),启发医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知识的领悟与应用。同时,注意在教学中突出“个性化教学”和“研究性教学”,提升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使医学生提高自身积极心理健康水平[10]。第二,开展各种实践活动,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提升教育效果。例如,通过各种项目训练学生的团队意识,提高医学生的互动能力,并指导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增强团队意识和精神,提高自信和责任感;结合医学生实际生活案例,通过排练各种情景剧,让学生互换角色,缓解生活和学习中的压力,学会排解和释放不良情绪,有效宣泄不良情绪,在互动中寻找心理健康平衡点;开展各种团体娱乐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各种训练项目和不同运动项目中获得不同的心理感受,遇到挫折和困难时,在活动中通过沟通和体验逐渐控制各种负面情绪,正确面对挫折,提高抵抗挫折的能力,从而培养顽强的意志品质。

  (四)建立多方协同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完整的教育系统一定是多方协同参与的,医学生的教育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参与,从而促进医学生的成长成才。学校承担了专业知识的传授和医学品格教育的主要任务,但是成长是受到自然和社会共同作用的,家庭和社会环境直接影响着医学生的心理健康,也在医学生的成长成才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协同作用。对此,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要将家庭教育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注重学校与家庭的密切联系。医学院校在新生入学的时候,应紧密与家庭成员沟通,了解学生在家庭环境中的情况,并在出现突发状况或预警情况时,积极寻求学生家庭成员及相关人员的有效支持和帮助;每学期学校要核对家长的联系方式,并随时与家长沟通学生的情况;学校要建立“家校互动”信息网络平台,帮助家长了解学生所处年龄段的心理特点和规律,防止因家庭矛盾或教育方式不当造成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要及时将各种信息传递给家长,并收集家长的留言,有针对性地对存在问题的医学生进行教育和辅导。另外,社会对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也不能忽视,社会层面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媒体等平台和渠道,传播心理健康知识,积极营造有利于医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良好社会环境。同时,学校应该联合社会相关部门共同开展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共同整治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社会环境。

  (五)加强心理健康文化宣传,搭建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共享平台

  现代社会受多元文化的冲击,存在多种不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加之信息沟通便捷,医学生受负面信息的影响较多,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产生迷茫等影响心理健康的情况。因此,学校和社会需要积极创建良好的社会环境,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从而为医学生形成健康心理提供有利环境。只有通过各种媒介广泛宣传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提高关注度,营造文化氛围,才能使医学生不断增强心理健康意识,正确面对心理问题,并促使其积极主动寻求帮助,解决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时,要为医学生搭建有效的教育资源共享平台,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信息联动与成果共享。在新媒体时代和大数据技术的背景下,高效的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给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11]。充分利用大数据信息和互联网,促进校际合作共享,加快建设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可以打破学校间和地域间的信息壁垒,方便各方对当前医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进行共享和交流,相互借鉴,使资源匮乏的院校可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满足医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帮助医学生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升,达到最终的成才目标[12]。

  五、结语

  要想实现健康中国战略,发挥优势特色,医学院校要紧密对接健康中国建设需求,面对医学生这一特殊人群的培养,要充分了解他们的特殊性、复杂性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充分认识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和不足,建立规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和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采用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和手段,通过新媒体的宣传方式,搭建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立足学校实际,积极探索医学生心理教育改革模式,培养出听党话、跟党走且具有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和创造精神的高素质医药卫生人才。

  参考文献:

  [1]雷晓华,陈国栋.健康中国背景下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提升探索[J].中国医药导报,2022,19(6):187-189.

  [2]王秀峰.“建成健康中国”的内涵与保障机制:基于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学习与思考[J].卫生经济研究,2023(3)1-5,11.

  [3]刁传秀,程乐森.基于“健康中国”战略的医学生健康人文教育[J].中国医学伦理学,2022,35(3):338-341.

  [4]蒋建发,曾向阳,李立杰.浅析医学生自我能力否定倾向的普遍性及影响[J].继续医学教育,2023(3):129-132.

  [5]高立,周艳芳,张秋梅.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J].中国校医,2022(5)385-387.

  [6]李秋明,张余威,贡济宇.健康中国背景下高等中医药院校师资队伍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22,33(7):1740-1742.[7]朱雪波,吕帆,刘燕楠.健康中国目标与医学教育改革[J].医学与哲学,2019(13)64-67.

  [8]张永红,章春梅,肖选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以一流本科建设为背景[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23(3):67-69,114.

  [9]冯桂梅,唐宁,陈洪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9,40(1):78-79.

  [10]郭阳阳,张巍,邵洪岩,等.高职医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探析[J].心理月刊,2019,14(15):59.

  [11]汪蕾,吴九君.新媒体视域下心理健康工作平台建设的思考[J].科教导刊,2019(24):163-164.

  [12]饶亚娟,李金平.“健康中国”背景下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9,5(24):91-9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558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