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教学做合一”的理念,有助于推动音乐教学形式的创新以及音乐教学的整体发展,能够凸显学生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主人翁的地位。鉴于此,文章将结合实际的教学案例,对“教学做合一”理念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渗透策略进行探索,从激趣导入、巧创情境、设置任务三方面入手,着力分析“教学做合一”理念下小学音乐教学的有效策略,以期构建焕然一新的音乐教学模式,全面提升音乐学科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做合一”,渗透策略
陶行知先生是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和思想家,他的生活教育理论对后世的教育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给当代基础教育工作带来了重大启示。所谓“教学做合一”,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述“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从做中学”,强调了生活实践的重要性、肯定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核心定位,其目的是让学生在生活实践的过程中习得知识、运用知识,从而将知识转化为自身的能力以及提高自身素养。而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教学做合一”的理念,无论是从小学生健康成长的角度还是从音乐教学整体发展的角度来看,都有着重要价值。教师要在理解“教学做合一”理念的概念和内涵的前提下,全力探索其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渗透策略,进而创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特色的音乐教学模式。
一、激趣导入,焕发学习热情
“教学做合一”这一生活化教育理念,以学生为核心,将其渗透在音乐教学中,其目的是调动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主动地参与学习实践活动。基于这一目的,教师最关键的任务是焕发学生的热情,让他们对音乐活动产生兴趣,并领略到音乐作品中富含的旋律美、画面美等。因而,在音乐教学的初级阶段,教师可以采用激趣导入的方法,以趣味化的音乐游戏、生动形象的故事或者直观可感的图片和视频等,作为导入环节的材料,从而充分地调动学生的视听体验,让他们从心底里产生学习音乐知识、参与音乐活动的欲望。
以湘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课“猜谜谣”的教学为例,为了在课前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可以设计课前预习小任务,即通过询问长辈、查阅互联网材料等方式,收集生活中耳熟能详的谜语,看谁找到得又多又有趣。借助这一预习小任务,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广泛收集生活中有趣又富有知识性的谜语。当课堂教学活动开启后,教师可以运用激趣化的导语,如:“同学们畅游在谜语的海洋中,一定都收获颇丰,请你们说一说收集了哪些谜语,让同学们和老师来猜一猜吧!”在导语的驱动下,学生可以展开趣味化的猜谜语游戏,互相分享提前收集的谜语,比如:
千只脚,万只脚,站不住,靠墙角。(猜一个生活用具)
明光明亮,又平又光,谁来看它,跟谁一样。(猜一个生活物品)
此时,教师及时地引入课题,以“同学们都感受到了谜语的趣味性,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体会一下音乐中的谜语吧”这一类的课堂导入语,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音乐课堂上,将自身的生活经验迁移到音乐学习活动之中。借助这一激趣化的导入形式,学生的学习热情明显增强,他们既能通过收集谜语的方式主动地参与音乐活动,还能通过课堂互动的方式走进学习情境。
二、巧创情境,渲染良好氛围
情境教学法可以渲染良好的课堂氛围,增强学生的体验感和参与感,尤其是在音乐教学中,当教师创设了生动的情境后,往往能够引发学生的共鸣,让他们产生学习兴趣、强化艺术感知力。为此,“教学做合一”理念下的小学音乐教学,教师以故事化、视听化等情境为载体,促进学生与音乐作品、音乐家的沟通与互动,在聆听和鉴赏的过程中发掘自身的音乐潜能。
在创设音乐情境时,教师要综合考虑学生的音乐实力、“最近发展区”以及生活经验,合理地选择素材和资源,并以充满童真童趣的方式,引发学生的关注与认同。以湘教版五年级下册《吹起羌笛跳锅庄》的教学为例,这是一首少数民族的音乐作品,作品中包含欢快跳跃的旋律、通俗简洁的歌词,表达了羌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赞美,体现了他们内心由衷的喜悦。而对小学生而言,他们若没有在羌族的生活经历,很难直观地感受到歌曲中洋溢的幸福。对此,教师可以结合《吹起羌笛跳锅庄》的实际内容,为学生创设富有民族风情的可视化情境,于课前准备阶段,下载关于羌族人民日常生活、娱乐的图片和视频片段,将其制作成微视频,并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让学生观赏羌族人民载歌载舞的热闹景象,并指导他们学习简单的锅庄舞,鼓励他们模仿视频中羌族的舞姿。当学生进入情境后,他们便能沉浸到音乐的世界中。
当学生产生沉浸式体验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展开学唱和学跳练习,让他们结合教材中的资料以及视频材料,准确地把握歌曲的旋律和节奏,并能在学唱的过程中跳简单的锅庄舞。通过这种边唱边跳的音乐学习方式,学生可以更真切地感知音乐活动的乐趣。除了视听化的情境之外,教师也可以创设故事化的情境,以“阿朵姑娘”“太阳和月亮”等羌族民间故事为素材,带领学生走进羌族人民的生活中,让他们感受羌族人民质朴自然的民风、热爱生活的态度,从而于情境中加深学生的音乐认知体验。
在小学音乐课堂上创设情境,关联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他们在情境中载歌载舞,凸显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另外,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学生也进一步丰富了音乐审美体验。
三、设置任务,鼓励手脑并用
手脑并用是“教学做合一”教育理念的具体表现形式,当学生达到手脑并用的状态后,他们可以更为充分地感知音乐中包含的审美要素和情感要素,并在身体律动的过程中强化沉浸式体验,进而理解音乐作品的情感内涵与文化主题,由此可见,教师要致力于让学生达成“手脑并用”的状态。为此,教师从教学实践的角度出发,可以设置多样化、创新化和实践化的音乐学习任务,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手脑并用,从而以身体的律动唤醒大脑的记忆,让他们直观地感知音乐的旋律和节奏。
以五年级上册《踩雨》为例,这是一首欢快、甜美、轻松的儿童歌曲,展现了孩子们在夏雨中嬉戏玩耍的热闹场景,极富童真意味,能够让人感受到孩童们纯真可爱的心。整首歌曲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旋律轻快、简单。在教学中,为了鼓励学生手脑并用,教师可以设置自主编创类的身体律动任务,要求学生根据“听雨—赏雨—踩雨—戏雨”的主要线索,感知歌曲的情感变化,指导他们将“拍手”“跺脚”“打响指”等简单的动作,融入体态律动的过程中,自主编创一套动作,体现出孩子们在夏雨中热闹嬉戏的场景,体会到他们的轻松与愉悦。当学生完成编创动作的任务后,教师
也要指导他们以个人或者小组为单位,分别展现自己的编创成果,通过边唱边动的方式,表达歌曲中的情感变化。教师为学生布置了实操任务,鼓励学生手脑并用,跟随音乐的节奏,编创身体律动的动作。借此方式,学生不仅主动参与体育课堂上的各项活动,还能辨析音乐节奏,其律动感和节奏感会明显增强,对于日后的音乐学习有着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小学音乐教师以激趣导入、巧创情境、设置任务作为音乐教学的有效策略,渗透了“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和理念,不仅推动了音乐学科教学方式的变革与创新,还焕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渲染了良好的教学氛围,也锻炼了学生的手脑并用能力、强化了他们的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意识。由此可见,“教学做合一”理念的渗透与融入,提升了音乐教学的总体质量和发展水平,促进了学生的实践探索和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1]陈亚玖.惠教·慧学·会做—音乐“教学做合一”模式探索[J].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2022(21):75-76+82.
[2]王誉嘉.“教学做合一”视域下的小学音乐创新教学思考[J].生活教育,2022(32):23-24.
[3]张燕丽,丁芸淼.新课标视域下小学音乐教学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42(35):54-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55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