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融德育于初中美术“综合·探索”领域的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4-03-15 14:48:43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立德树人是美术教学的根本任务。融德育于日常教学是落实此任务的重要途径。“综合·探索”是初中 美术学科的四大领域之一,有着独特的德育优势。文章指出,初中美术教师应在紧抓“综合·探索”领域德育优 势的前提下,遵循适宜的原则,采用恰当的策略将德育融入“综合·探索”领域,实现其育人价值。

  立德树人,德育为先。德育是在学科教学过程中 进行的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1]。 美术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学科,需要落实立德树人 的根本任务。美术学科由四大领域构成, 而“综合·探 索”是其中之一,有着独特的德育优势。初中美术教 师可以在立德树人的指引下,紧抓“综合·探索”领 域的德育优势,遵循适宜的原则,采用恰当的策略在 “综合·探索”领域中融入德育, 使学生在主动探究、 亲身实践的过程中受到德育熏陶, 实现“身动、心动、 神动”,成长为品学兼优的人。

  一、“综合·探索”领域的德育渗透优势

  “综合·探索”领域是借助综合性的美术活动, 引 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解决问题的学习领域 [2]。 该领域是“造型·表现”“欣赏·述评”“设计·应用”这 三大领域的结合和延伸。与其他领域相比,该领域最 不适合使用讲授法,应使用实践法。具体来说,教师 要在以生为本的前提下,联系教学内容,组织多样的 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体验。活动正是融入德育的 切入点,学生在体验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受到德育的熏 陶,形成良好的认知。同时,在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 中,学生可以将认知转化为行动,做到知行合一。由 此可见,“综合·探索”领域有着独特的德育优势。
\

  二、“综合·探索”领域的德育渗透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是指德育要以学生为培养对象,以促进学生道德自律为目的。这一原则是由德育本体性决 定的。同时,德育本体性关注学生的亲身实践,倡导 让学生在亲身实践的过程中建构道德认知,塑造道德 品行。然而,传统的“综合·探索”领域的实践活动 缺乏学生亲身体验的痕迹。大部分教师采用讲授法讲 解“综合·探索”领域的有关内容,同时明确地告知 学生“要做什么”。如此做法与德育本体性相违背,导 致“综合·探索”领域德育效果不佳。要想改变此现状, 教师在实施“综合·探索”领域教学时,要遵循主体 性原则,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以学生的道德自 律发展为起始点和落脚点,联系教学需要,组织多样 的活动,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实现全面发展。

  (二)本土性原则

  本土性原则是指德育应当与本国、本地发展情况 相契合。在世界各国交流越来越频繁的今天,各种文 化思想不断地碰撞、交融。在传统的“综合·探索”教 学中,大部分教师没有围绕教学内容,融入相关的本 民族、本地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导致学生缺乏良好 的文化认知,未能深刻地理解学习内容,同时影响了 文化素养的发展。针对此情况, 在实施“综合·探索” 领域教学时,教师应遵循本土性原则,加强德育与本 土资源、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融入积极向上的思 想、观念,促使学生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受到德育的 熏陶。

  (三)实践性原则

  实践性原则是指将德育与学生的实践活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学生在体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可以潜移 默化地丰富自身的思想情感,将书本中的知识转化为 自己的实际行动,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提升道 德品质。在实施“综合·探索”领域教学时,教师应 在遵循实践性原则的基础上, 联系具体的教学内容, 改 进传统的“说教”方式,在减少传授理论性德育内容 的同时,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实 践的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潜移默化地受到德育熏 陶,同时自觉地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做到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

  (四)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是指在教学融入德育的过程中使学生 实现知、情、意、行相统一。在传统的“综合·探索” 教学中,一些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知”上,轻视学 生的情绪情感、思维、行为表现。长此以往,学生很 难获得良好的发展,甚至产生偏见,将学习知识作为 美术课堂的学习重点,导致全面发展受阻。要想有效 地实施“综合·探索”德育活动,教师要在遵循整体 性原则的基础上, 将知、情、意、行放在同等地位, 联 系“综合·探索”领域教学内容和德育内容,采用适 宜的方式引导学生体验各种各样的活动,使他们获得 知、情、意、行的协同发展。

  (五)民主性原则

  民主性原则是在教学过程中建构起和谐的师生关 系, 促使学生自觉地体验不同的教学活动, 接受德育。

  学生本身是“综合·探索”领域的参与主体。教师应 将学习的权利还给他们。但是, 在传统的“综合·探索” 活动实施过程中,部分教师未能正确认知学生的学习 主体性,一味地输出教学内容,导致学生只能被动地 接受知识。在缺乏自主、合作、探究的情况下,学生 很难理解、认同所接受的教学内容。在消极情绪的作 用下, 他们出现逃避“综合·探索”教学活动的情况, 导 致“综合·探索”教学无以为继, 德育更是无从谈起。

  要想改变此现状,教师需要遵循民主性原则实施“综 合·探索”德育活动。在实施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 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德育内容,利用情境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引导学生探究,使其自 主地建立德育认知和认同感。

  三、“综合·探索”领域的德育渗透策略

  (一)身先垂范


  身先垂范是指教师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自身要 践行良好行为,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无声无息地滋 养学生,促使学生获得良好发展 [3]。在立德树人教育任务落地的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地提升自身的师德师 风建设水平。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 要身先垂范, 助 力学生获得良好发展。

  例如,“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特征决定了学生 在体验活动的过程中会遇到诸多的问题。教师应发挥 引导作用,采用恰当的方式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如教 师可以围绕学生遇到的问题,向他们提出问题,引导 他们自主解决。也可以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亲身示 范,为学生搭建范例支架。在教师的不断帮助下,学 生既可以顺利地完成作品创作,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 解, 锻炼多样能力, 又可以真正地感受到教师的关爱, 主动走近教师,和教师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带着积 极的情感走进“综合·探索”学习领域。同时,不少 学生可以在教师行为的感染下,主动地关心他人,帮 助他人,潜移默化地提高道德品质。

  (二)创设情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学习者的意义建构离不 开学习情境。情境是教师依据教学需要和学生情况, 借 助多样资源和手段营造的积极的情感氛围 [4]。在情境 中,学生会产生学习兴趣, 主动探究, 建立良好的认知。 在实施“综合·探索”领域教学时,教师可以围绕教 学内容,挖掘相关的德育资源,使用恰当的手段创设 情境,将学生带入课堂,使他们受到德育熏陶。

  例如,在“我们的风采”这节课上,教师可以在 电子白板上展示一些服饰,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服饰 的功能,并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总结。在生活经验 的助力下,学生很容易联想到美观、保暖、防晒等功 能。教师可以补充服饰的其他功能,并在电子白板上 展示我国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民族的服饰图片,告诉 学生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经过漫长的历 史发展共同创造的优秀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 组成部分。然后,教师引导学生与小组成员一起从社 会等级、经济情况、文明程度、传统文化等方面进行 讨论,探寻不同时期服饰的特点和变迁情况。学生在 情境中发散思维,联想历史内容,认识到我国传统服 饰文化的内涵和魅力。教师可以继续以电子白板上的 图片为立足点,引导学生思考选择服饰的注意事项。 学生会将关注点放在服饰和环境的关系上。教师则可 以顺势引出本节课内容,驱动学生探究服饰和校园生 活的关系,描述自己想要的校服。在该情境中,学生 不仅了解了服饰和环境的关系,学习了课堂新知,还 感受到了服饰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文化魅力,加深了对 传统服饰文化的认知,增强了文化自信。

  (三)生活教学

  “综合·探索”领域属于活动类课程,可以让学 生在实践活动中受到德育熏陶。现实生活是实践活动 的源泉,回归现实生活是学生学习“综合·探索”领 域内容的目的。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指出,智 识与品行分不开,思想与行为分不开,“行”“做”“实 践”有利于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5]。在陶行知先生看来, 生活实践是德育的重要方法。对此, 在实施“综合·探 索”教学时, 教师可以联系教学内容和学生现实生活, 精心开展生活化教学。

  例如,在教授“和谐温馨的生活空间”之前,教 师可以鼓励学生为自己的生活空间拍照,并将照片带 到课堂上。教师可以随机选择几张照片,引导全体学 生观察、对比, 选取各自认为和谐温馨的照片。之后, 教 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探寻和谐温馨的标准,利用多媒体 给学生展示具有传统风格的生活空间图片并提问学 生:“传统风格体现了怎样的视觉美感?”“传统风格是 怎样通过视觉元素来体现的?”在探讨和解决问题的过 程中,学生会感受到历史文化的传承和人文特色的延 续,建立良好的传统文化认知。接下来,教师可以组 织实践活动,鼓励学生以各自拍摄的照片为基础,利 用废旧材料制作具有人文特色的装饰物,用来装饰自 己的空间,如制作一幅剪纸画用来装饰墙面,营造出 和谐温馨的环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进一步加深了 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同时培养了环保意识,学习感知 美和创造美,提升了审美素养发展水平。
\

  (四)校外实践

  校外实践是重要的实践活动,是学生从校园走进 生活,将认知转化为行动的途径 [6]。大部分初中生对 各种各样的校外实践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在参与校 外实践时,往往会发挥自主性,迁移已有认知,使用 多样的方式获取信息,进一步丰富认知, 自然地锻炼 能力、发展素养。鉴于此, 教师可以在尊重学生学情的 基础上, 选取与德育相关的内容, 组织校外实践活动, 为 学生提供进一步发展的机会。

  例如,在“异彩纷呈的中国古代雕塑、工艺和建 筑”这节课上,学生探究了我国古代雕塑工艺与建筑 的历史渊源、艺术风格和特点,掌握了鉴赏古代艺术 作品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审美鉴赏能力。本 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让学生形成保护古代建筑的意 识,在生活中主动保护古代建筑。于是,在课堂教学 结束后,教师可以布置校外实践任务:和小组成员商量并选择本地的某一古代雕塑或建筑,实地调查,记 录其基本信息。调查内容包括五个方面:(1) 所属年代、 历史背景、现状(大小、颜色、受损程度、修复情况) ; (2)调查对象现状(照片或写生);(3)受访者的介 绍;(4) 调查对象的工艺、造型、装饰纹样等情况, 技 法、实用性、美学价值,所体现出的社会现象和文化 内涵,及其艺术特点和风格;(5)该雕塑或建筑的受 损情况和原因,以及具体的保护措施。

  在此任务的推动下,学生会走进生活,与小组成 员合作探究,在了解地域雕塑或建筑情况—感受地域 古代建筑文化魅力—保护古代雕塑或建筑这一过程中 做到学用结合,切实巩固课堂学习内容,同时激发对 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 增强保护传统建筑的意识。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综合·探索”是融入德育的“沃土”,是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平台。初中美术教师应在认 知“综合·探索”德育优势的基础上, 以“综合·探索” 领域为载体,遵循主体性原则、本土性原则、实践性 原则、整体性原则、民主性原则,联系具体的教学内 容, 发挥自身榜样示范作用, 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继 而以美术课堂为依托,使用情境教学法、生活化教学 法,融入德育,使学生在体验多样活动的过程中受到 德育的熏陶。同时,教师要组织校外实践活动,让学 生将认知转化为行动,提高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 邓立新.在初中美术课中融入德育教学的探究[J].中 学课程辅导,2023(5):114-116.
  [2] 李雅纯.初中美术“综合·探索”领域德育教学的 研究[D].聊城:聊城大学,2022.
  [3] 刘帅.初中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有效路径研究[J]. 美术教育研究,2022(7):170-171.
  [4] 张春霞.初中美术教学与德育教育融合的实践策略 研究[J].学苑教育,2022(11):62-63.
  [5] 赵丽君.同德携美,共享双赢:融德育于初中美术教 学的实践[J].文理导航,2021(8):95-96.
  [6] 丛艳琴.初中美术课堂中学生的德育培养策略探 析[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1(9):12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5407.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