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心理健康是未来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心理健康教育理应融入各学科教学中。体育与健康学科在增强学 生体质和提升学生运动能力方面的作用有目共睹。然而,体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却未能得到充分的重 视,导致教学实践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不理想。基于此,文章从体育与健康学科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出 发,着重探讨了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希望能够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愈加受到 人们的重视。处于心理发展关键阶段的初中生却在多 种元素的影响下出现了种种心理问题。针对此情况,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 简称《课程标准》) 提出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 要求教师融合育体与育心及体育与健康,促进学生身 心健康发展。教师在体育与健康学科教学中融入心理 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初中生形成良好心理品质,塑造健 康心理。然而,部分初中体育教师未能准确认知体育 与健康学科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用,在教学中单一地进 行体育训练,这不仅有违《课程标准》要求,还可能 导致一些学生出现心理问题 [1]。在《课程标准》的指 导下,初中体育教师应采用恰当的策略将心理健康教 育融入体育与健康教学实践中,切实改变体育与健康 教学现状,实现其育人价值。
一、体育与健康学科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一)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挥主观能 动性,积极地展现自我。在体育运动中,学生的能力 和素质高低都可以显现出来,并主动与他人比较,发 现彼此的优点和不足,从而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在 正确自我认知的基础上,学生会在体育运动过程中不 断进行自我反思,发现自己存在的各种问题,采用多 样的方式改正,不断提升自我,发展各种能力,形成 良好的心理品质。体育运动项目大都具有紧张和激烈的特点,很容 易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遇到诸多困难。在坚持参与 体育项目的过程中,学生不但可以扎实掌握体育运动 技巧,提高体育运动技能水平,还可以潜移默化地磨 炼意志品质,形成勇敢坚强和吃苦耐劳的美好精神。 此外,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项目的过程中,还可以与 其他成员合作解决各种问题,形成谦虚谨慎和团结友 爱的心理品质。
(二)有助于缓解学生过重的学习压力
现阶段, 大部分初中生面临着过重的学习压力, 普 遍感到压抑。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很容易产生心理 疾病。我国著名心理学家陈仲庚先生认为,身体锻炼 有助于个体缓解心理压力。有学者将体育与健康学科 视为“缓冲器”,认为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应激事 件带给个体的紧张程度。由此可见,体育与健康学科在 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学生缓解过重的学习压力。
(三)有助于学生自主解决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是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的重要 组成部分。在参与体育与健康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 在教师的引导下了解影响心理健康的元素、心理健康 的标志、心理疾病的类型及其成因、心理疾病的“治 疗”方法等。在良好认知的支撑下,学生可以审视自 我,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对症下药,切实 解决心理问题。学生也可以在发现问题后,主动向他 人寻求帮助。在不断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实现心理健康发展。
(四)有助于提升学生社会性发展水平
体育与健康学科以集体教学为主。在这一过程 中, 学生与同伴、教师进行互动, 着力探究动作技巧、 运动技能和竞赛方法等。通过不断的互动,学生可以 建立积极的学习情感,学会与他人合作,增强社会交 往能力。
从社会文化角度来看,体育与健康教学中的体育 游戏和体育竞赛等其实是对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模 拟 [2]。在体验种种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会获得成功与 失败、欢乐与痛苦、顺利与挫折等体验。面对各种体 验,学生需要做出相应的反应。学生的反应正是其对 社会生活的认知反应,即社会性反应。教师应时刻关 注学生的这种反应,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使他们建 立正确的社会认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 值观。
二、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更新传统的教育观念
教育观念是教师进行教学实践的指导。传统的体 育与健康教学缺少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原因之一是 教师的教育观念陈旧。在陈旧教育观念的影响下,教 师往往将体育项目的运动技巧和提高学生的运动成绩、 增强学生的体质等作为教学重点,忽视学生在学习、 运动过程中的心理表现 [3]。要想有效地融入心理健康 教育, 教师就要更新教育观念, 树立身心和谐发展观。
具体地,在体育与健康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应 将学生视为身心整体发展的个体,既不能孤立地实施 体育教学,也不能孤立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的 身心发展具有内在统一性,不可分割。体育运动是学 生塑造健康心理的助力,而健康的心理可以推动学 生积极地体验体育运动。在积极体验体育运动的过程 中,学生可以克服种种困难,解决各种问题,扎实掌 握运动技巧和技能,提高身体素质,磨炼意志品质, 进入良好的身心发展状态, 实现身心健康发展。因此, 教师应在身心和谐发展观的指引下,将体育运动作为 教学手段,将身心健康发展作为教学目的,促进学生 身心和谐发展。
(二)挖掘心理健康教育元素
体育与健康学科的重点内容是体育运动和体育比 赛。这两项内容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承载。教师应在 身心和谐发展观的指引下,剖析体育运动和体育比 赛,挖掘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元素,夯实融入心理健 康教育的基础。
1. 挖掘体育运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元素
初中体育与健康中的体育运动主要有体操运动、 田径运动、球类运动等。不同的体育运动由不同的运 动项目构成,不同的运动项目中隐藏着不同的心理健 康教育元素 [4]。这需要教师深入剖析运动项目,挖掘 相关心理健康教育元素。
以“田径运动中的耐力性项目”为例,耐力性项 目主要有 1500 米跑和 3000 米跑。这些项目均要求学 生具备良好的体能和顽强的意志品质。当意志较薄弱 时,学生即使有良好的体能,也很难坚持跑完全程。 然而,在顽强的意志品质的支撑下,学生可以彰显自 身优势,坚持跑完全程。一些体能不好的学生甚至也 会咬牙坚持,克服种种困难,提升体能。基于此,教 师可以挖掘耐力性项目的心理健康教育元素——意志 品质,组织多样的和趣味性的耐力性运动项目,让学 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磨炼意志品质。
2. 挖掘体育比赛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元素
体育比赛是体育与健康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 部分。有效的体育比赛不但可以使学生巩固体育动作 技巧和技能, 提升体能, 还可以使学生建立规则意识, 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增强团队合作能力,塑造健康心 理 [5]。教师应剖析体育比赛,从不同角度挖掘心理健 康教育元素。
以“比赛规则”为例,正所谓“没有规则,不成 方圆”,任何一项体育比赛都有特定的规则。比赛规则 具有约束作用,可以使学生在体验比赛的过程中践行 良好行为,学会遵守规则。教师要引导学生展现出超 强的情绪控制能力,最大限度地约束自我,减少不良 行为,遵守比赛规则,提高情绪控制能力。通过剖析 比赛规则,教师可以挖掘心理健康教育元素——规则 意识和情绪控制的能力。之后,教师可以比赛规则为 切入点,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再以“团队配合”为例,团队配合是学生参与体 育比赛的主要形式。在参与体育比赛的过程中,学生 可以与团队成员商讨战术, 分析战术变化, 有效配合, 增强集体意识,提升合作能力。此外,在紧张的比赛 过程中,一些成员可能会出现不良行为。为保证比赛 顺利进行,学生需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心平气和地与 本队成员沟通, 共同探寻改进不良行为的方法。如此, 学生可以学会调节情绪,建构和谐的人际关系,提升 社会性发展水平。因此,通过剖析体育比赛中的团队 配合, 教师可以挖掘心理健康教育元素, 即集体意识、 合作能力和情绪调控能力。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此为重点,联系教学需要,有针对性地设计体育 竞赛活动, 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塑造健康心理。
(三)灵活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1. 讲授心理健康知识
丰富的心理健康知识是塑造学生健康心理的保障。 在体育与健康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教材和网络 等搜集贴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及规律的心理健康知 识,利用课前、课中或课后时机,为学生讲授。
以“人际关系”为例,初中是学生建立和谐人际 关系的关键阶段,也是学生较容易产生人际矛盾的阶 段。教师可以初中生为对象,收集相关的人际关系信 息,如和谐的人际关系的特点、初中阶段最容易产生 的人际矛盾及其成因等。在教学之初,教师可以利用 五六分钟的时间,配合课件讲授,使学生建立初步认 知。在后续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关注学生的人际交 往情况, 发现问题, 引导学生迁移知识, 探寻解决对策。 在此过程中, 教师还可以有针对性地给予学生指导, 强 化学生认知。
2. 组织趣味活动
组织趣味活动是体育与健康教学的重头戏,也是 学生塑造健康心理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围绕挖掘出的 心理健康教育元素,有针对性地组织趣味活动,让学 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受到良好熏陶。
以“体操”为例,教师挖掘出了心理健康教育元 素——缓解学生过重的学习压力。体操是一种配乐舞 动身体的活动。在舒缓或动感十足的音乐的环境中, 学 生会建立积极的情感,舞动身体,沉浸其中,暂时忘 却学习烦恼。教师可以摒弃传统的说教,借助音乐增 强体操教学的趣味性。具体地, 在开展体操教学之初, 教师可以播放音乐,让学生伴随音乐舞动身体,建立 积极的情感,同时做好热身,进入体操学习中。在体 操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学情,播放相应 的音乐, 让学生迁移已有认知, 掌握体操动作技巧, 提 高技能水平,同时缓解过重的学习压力。
3. 开展体育比赛
《课程标准》提倡“教会、勤练、常赛”,注重“学、 练、赛”一体化教学。体育比赛是学生塑造健康心理 的助力。在日常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依据学生的学情, 有针对性地开展体育比赛活动,让学生在巩固所学的同时提升心理健康程度。
以“原地单手投篮”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 可以先后引导学生探究徒手原地单手肩上投篮和持球 原地单手肩上投篮。基于学生的学、练情况,教师可 以组织投篮比赛。在比赛中,教师可以按照学生的差 异将他们划分为四个不同的小组,要求各组将篮球工 具箱作为篮筐,进行不同距离的投篮。为了取得比赛 胜利,各组成员在比赛前会进行比赛动机、积极情绪 的心理准备,严格遵守比赛规则,并最大限度地彰显 自身潜能。如此一来,学生可以掌握原地单手肩上投 篮技巧, 提高命中率, 同时增强集体意识和规则意识, 培养公平竞争心理。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心理健康教育是体育与健康学科不可 或缺的一部分。教师应在正确认知体育与健康学科心 理健康教育作用的基础上,以身心和谐发展观为指 导,着力挖掘体育运动和体育比赛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元素,并联系教学需要,组织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授 活动、体育运动和体育比赛等,切实将心理健康教育 融入其中,让学生建立正确的身心认知,塑造健康的 心理。
参考文献
[1] 刘胜婷.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初中体育课程的现实困 境与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23.
[2] 薛茹.初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研 究[J].教师,2022(33):69-71.
[3] 龚海勇.初中体育渗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J].田 径,2022(9):61-63.
[4] 赵鹏文.新课改下如何落实初中体育心理健康教育[J]. 求知导刊,2022(8):123-125.
[5] 任俊亭.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渗透[J]. 天津教育,2021(31):65-6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53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