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融入方式论文

发布时间:2024-03-14 16:49:5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知识传递 , 更是品德养成 、 思想引导和情感培养的过程 。 通过 德育渗透 , 可以全面培养学生的个性 、情感和思想 , 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 实现立德树 人的根本任务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深入 分析教材 、 品读名篇语句 、进行课堂讨论 、 创设写作情境 、开展实践活动等方法 , 巧妙地渗透德育 , 不仅有助于学生的情感体验和 认知提升 , 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行为规范 。

  初中时期是青少年发展的关键时期 , 同时也是 塑造性 格 、培 养 品 德 、树 立 积 极 人 生 观 的 关 键 时 期 。教师应当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 在教学中 巧妙地渗透德育元素 。通过选择充满人文关怀和道 德情感的文学作品 , 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和讨论 , 帮 助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汲取正面价值观念 , 思考人 生的意义和道 德 选 择 , 有 助 于 全 面 培 养 学 生 的 情 感 、 品德 和 人 生 观 , 为 他 们 的 成 长 奠 定 坚 实 的 基础

  一 、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融入的重要意义


  语文教学中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 更是培养学生 的品德和道德观念的重要手段 。通过文学作品的阅 读 , 学生能够感受到人物的善恶 、道德的得失 , 进 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教师可以通过文本引导学生 思考人物的行为 , 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善良 、正 直 、助人为乐等美德 。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情 感体验 , 通过阅读这些作品 , 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 人性 、感悟人生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经验和 情感表达能力 , 使其在情感上更加丰富 、理性 。文 学作品往往涉及深刻的思想和哲理 , 通过解读这些 作品 , 学生能够拓展思维 , 培养独立思 考 的 能 力 。 在课堂上 , 可以通过导读 、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 入思考作品中的人生哲理 、社会问题等 。通过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 , 可以引导学生对社会问题 、人与 自 然 关 系 、人 际 关 系 等 有 更 为 深 刻 的 认识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对社会的关切 , 使其在日常生活中更具担当意识 。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艺术 和 表 达 形 式 有 助 于 培 养 学 生 的 审 美 情趣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对诗歌 、散文 、小说等不同文学形式的讲解 , 引导学生欣赏文学的美 , 培养他们对优美语言和艺术表达的敏感性 。在整个教育过程中 ,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知识传递 , 更是品德养成 、思 想 引 导 和 情 感 培 养 的 过 程 。 通 过 德 育 融入 , 可以全面培养学生的个性 、情感和思想 , 为他们的综合素质发展提供更为全面的支持 。
\

  二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融入策略

  1. 深入 分析教材 , 挖掘德育元素


  语文教材所选取的文章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人物优秀的精神品质 , 因此在融入德育方面具有天然优势 , 能够取得理想效果 。 因 此 , 深 入 分 析 教 材 ,对教材内容进行仔细研读和剖析 , 从中挖掘出德育元素是进行德育工作的第一 步 。教师需要结合大纲要求 、教 学 目 标 以 及 文 章 内 容 , 引 导 学 生 自 主 思考 , 体会作者所想要表达的情感 。 同时 , 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新精神 ,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把握文本内涵 , 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 只有这样 , 才能提高语文学习效果 , 使学生在学习中 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 以七年级上册《陈太丘与友 期行》一文为例 。该课文的教学目标是了解课文内 容和古人生活 , 积累文言词语 , 学做一个诚实守信 的人 。在教学中 , 教师应从生字词的表达入手 , 全 面掌握文章内容并感悟作者的情感 。重点在于对陈 太丘 、友 人 的 形 象 进 行 深 入 分 析 , 抓 住 关 键 词 如 “非人哉”“过中不至 ”等 , 引导学生认识到明事理 、 懂礼貌 、守信用的重要性 ,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 值观 。在实际教学中 ,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 导学生深入思考 , 例如 , 元方入门时是否失礼? 元 方和友人是怎样的人?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能得到什 么启示? 在教学总结环节 , 让学生意识到诚实守信 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 同时 , 通过典故和成语如 “一诺千金”“一 言九鼎 ”等 , 加深学生对正确道德观 和价值观的理解 。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有助于达到 预期的教学目标 , 还能使学生形成积极的道德观和 价值观 , 实现德育在教学中的全面融入 。

  2. 品读名篇语句 , 升华学生思想

  文质兼美 是 语 文 教 材 文 章 选 取 的 一 个 基 础 要 求 。其中 “文美 ”指的是语言结构形式上的美 , 能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质美 ”指的是思想内涵 、价值 观上的美 , 能陶冶学生的情操 。教师应鼓励学生运 用速读 、精读和朗读等方式对名篇进行品读 , 引导 学生在感受文字的魅力的同时体味人生的哲理 。名 篇品读既能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 又能不断提 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 以七年级下册《邓稼先》一 文为 例 。本课教学目标是 : 了解邓稼先的贡献和精神品 质 , 学习从多角度 、多侧面展示人物性格的选材特 点 , 激发 学 生 的 探 索 兴 趣 , 为 建 设 国 家 而 努 力 奋 斗 。在教学过程中 , 教师应为学生留出充足的品读 时间 : 首 先 速 读 文 章 , 借 助 于 小 标 题 理 清 文 章 思 路 , 概括文章内容 ; 然后默声精读 , 对关键语句进 行揣摩 , 领 会 作 者 融 入 笔 端 的 深 情 ; 最 后 大 声 朗 读 , 体会引用 、对比 、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 感 受多变句式的特点 。学生品读文章的同时 , 教师还 可提出一些问题 , 如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 比去写? 引用《吊古 战 场 文》有 什 么 作 用? 你 对 “如 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 , 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 , 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 。”这句话有什么感受? 让学生在品读过程中思考 , 体会文章用质朴的语言刻画邓稼先无私贡献 、忠于祖国的形象 , 激发学生对科学家的敬仰之情 , 鼓励学生为自己的人生理想而奋斗 。

  3. 通过课堂讨论 , 树立道德观念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 教师应积极营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 , 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 。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 使其自觉融入学习活动中 , 还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空间 , 通过讨论和探究深入理解德育内涵 ,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 。 以八年级下册的《藤野先生》一文为例 。在这节课中 , 教学目标是学习如何根据人物典型事例和特征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 , 学习鲁迅的高尚品德和爱国主义精神 , 以及藤野先生重视中日友谊 、没有民族偏见的品质 。在教学过程中 , 学生对文本内容产生不同的看法 , 包括对日本人是否对国人有歧视之心 、对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关照是否真诚以及对清国留学生描写是否客观等观点 。教师可以避免直接回答这些问题 , 而是设计相关话题进行课堂 讨 论 。例如 , 如何处理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关系? 帮助与施舍之间有何区别? 在与较为敏感的人交往时应注意什么? 这种交流和探讨的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 , 又加深了对道德观念的理解 。

  4. 创设写作情境 , 强化德育内涵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 写作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 , 它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情感和经验 , 还是培养学生价值观和综合素养的有效手段 。在教学中 , 教师应当围绕立德树人的理念创设写作情境 , 以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 在作文中真实地表达个人感悟 。尤其在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下 , 创设情境变得更加简单 , 通过充分利用线上和线下资源 , 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 , 还能拓宽学生的视野 , 为德育工作提供新的途径 。 以七 年 级 下 册 的《木 兰 诗》为 例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理解木兰的巾帼英雄形象 , 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 并掌握使用夸张 、对偶 、排比等修 辞 手 法 。 通 过 运 用 排 比 的 方 法 , 如“东市买骏马 , 西市买鞍鞯 , 南市买 辔 头 , 北 市 买长鞭 ”, 课文生动地展 现 了 木 兰 匆 忙 购 置 战 马 鞍 具的情景 , 表现出她准备出征的急切心情 。在课堂教 学中 , 通过多媒 体 播 放 与 木 兰 相 关 的 影 视 作 品 片 段 , 重点呈现其在战场上的英姿 , 以此补充文本内 容 , 使学生更好地感悟木兰的勇敢和坚强 。教学完 成后 ,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写 一 篇读后感或观后 感 , 既要合理运用修辞手法 , 又要注重思维提升 , 从个 人情感上升到家国情怀 。这种教学方式不仅锻炼了 学生的写作能力 , 还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 提升了 学生的思想境界 。
\

  5. 开展实践活动 , 践行德育价值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 教师应注重实践教学 , 并 将德育融入实践活动中 , 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丰富 认知 , 提高其综合素养 。为实现这一 目标 , 教师需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 , 组织开展有针对 性的实践 活 动 , 如 社 会 调 查 、社 区 服 务 、 劳 动 活 动 、项目探究等 。在实践活动中 , 通过梳理理论知 识体系 , 解 决 实 际 生 活 问 题 , 达 到 学 以 致 用 的 效 果 , 同时 培 养 学 生 优 良 的 品 质 。 以 九 年 级 上 册 的 《故乡》一文为例 。本课 的 教 学 目 标 包 括 学 习 对 比 、 重复等刻画人物的写作手法 , 分析人物性格 , 理解 鲁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 树立为远大理想奋斗的 决心 。在 课 堂 教 学 完 成 后 , 教 师 可 带 领 学 生 展 开 一次社会调查活动 , 主题为 “我的家乡 ”。在调查活 动中 , 以 小 组 分 工 合 作 的 方 式 , 对 家 乡 的 经 济 发 展 、教育事业 、文化习俗 、名人 历 史 等 展 开 调 查 。

  调查方式包括查阅资料 、对长者进行访谈 、 向群众发放问卷等 。 调查结束后 , 对结果进行 整 理 分 析 ,以感受家乡的发展变化 , 既表达热爱家乡 、热爱祖国 、热爱人民的情感 , 又激发学生的公民意识 , 引导他们树立社会责任感 。这样的实践活动有助于将德育融入教学实践中 , 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品质 。

  三 、结语

  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德育具有积极意义 。通过深入分析教材 、 品读名篇语句 、进行课堂讨论 、创设写作情境 、开展实践活动等方法 , 教师能够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积累德育知识 , 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在深入分析教材时 , 教师可以通过解读文字背后的思想 、道德内涵 , 引导学生认识人物形象 、 品德风貌 , 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感悟 。 品读名篇语句时 , 通过对精彩语言的解读 ,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受文字中所蕴含的情感 、价值观 , 使学生通过语文作品更好地认识社会 、人生 。课堂讨论则为学生提供了分享和交流的平台 , 通过讨论 , 学生可以厘清自己的思维 , 感知多元的观点 , 从而形成更全面的认识 。创设写作情境和开展实践活动则能够让学生将德育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 , 进一 步巩固和强化道德观念 。这样的教学实践既能够让语文教学更富有内涵 , 也 能 更 好 地 实 现 立 德 树 人 的 根 本任务 。

  参考文献

  [1] 葛刚 . 基于德育融合的初中语文 “素读 ”思考[J] . 语文教学通讯 · D刊(学术刊) , 2023(2) : 50- 52.
  [2] 方燕 . 渗透德育 , 让教学回归育 人 本 位 —在 初 中 语 文 教 学 中 渗 透 德 育 的 意 义 和 路 径[J] . 中 学 教 学 参 考 , 2022(6) :1- 3.
  [3] 王孝礼 . 语文课堂 : 渗透感恩教育的沃土[J]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2022(3) : 48- 49.
  [4] 胡奎平 . 着眼 立 德 树 人 , 深 耕 学 科 特 质 —初 中 语 文 教 学 德 育 融 合 新 路 径 之 探 索[J] . 语 文 教 学 与 研 究 , 2021(3) :69- 7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533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