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澳门地区高等教育模式改革动因研究 ——以通识教育为例论文

发布时间:2019-11-21 13:32:5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必然反映特定社会环境的特定要求。如何使受教育者尽快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尽快成长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这个特殊的任务赋予通识教育崭新的使命。澳门地区高校通识教育的产生既有澳门社会发展转型的背景,跟高等教育发展环境的变化息息相关,更离不开特区政府文化及教育政策的支持。

关键词:澳门;高等教育模式;通识教育;因素研究

本文引用格式:尹新珍,等.澳门地区高等教育模式改革动因研究——以通识教育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04):74-77.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是教育的根本特征之一,也是教育活动的客观依据,所谓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即教育本身的变化和发展要以社会的变化和发展为条件。“社会环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三个环境因子,三个环境因子的不同组合构成不同的高等教育社会生态环境,但共同的特征是通过制度或规范来影响高等教育的存在方式。”澳门地区高校教育模式改革,由单一的专业教育模式向专业和通识融合互补转变,离不开澳门社会、高等教育自身发展和文化政策的影响。

一 澳门社会发展转型背景

        澳门回归后,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发生了重要转变,具体表现在经济发展趋势逐渐由“单一”向多元发展转变、政治生态环境的变化、多元文化特征更加凸显,这些都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促使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由单一的专业教育模式转向谋求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共同发展。

\

 
(一)经济——“单一”转向“多元”

         澳门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局面经历了四个阶段,20世界90年代为博彩业“一业独大”的单一产业结构模式阶段。博彩业对澳门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虽十分显著,也给澳门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负面效益,“博彩业支撑经济增长的格局增加了澳门经济的波动性,而产业结构的单一化削弱了产业间的周期协调功能”。博彩业的迅猛发展也空前地增加了澳门的社会成本,如中学生辍学率升高、贫富差距扩大、中小企业经营负担加重等。因此,推动澳门经济结构多元化发展趋势,以保持澳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社会各界一致的认同。多次提出对博彩制度进行改革,在“世界性旅游城市”城市定位的指导下,澳门大力支持发展三类产业,一是各种非博彩旅游业,二是继续发展和扶持已有一定基础的产业,三是积极培训和发展其他新兴产业。

         澳门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对人才的需求产生变化,在人才培养层次需求上,博彩业时期对员工的学历一般要求中学程度即可,在职学校或职业培训机构即能满足,而其他新兴产业的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层次渐渐提高,人才需求层次逐步向高等教育人才转变。在人才素质要求上,为了适应多元经济发展的需要,高等教育培养出的人才需具备行业要求的特殊素质,如文化产业、休闲业和会展业对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外语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更加明显,与此同时,相对于博彩业时期劳动力“由其它行业向文娱博彩行业的跨行转工的现象尤为突出和常见”而言,多元经济时代给人们提供了更多可供选择职业的机会,改职换业变得更加频繁,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显得尤其重要。

        因此要顺利实现澳门经济结构由“单一结构”向“多元结构”转型,必然要求有发达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作为支持系统,要求澳门高等教育在强化其社会功效的同时,改变单一的专业教育模式,由“补缺型教育发展转向创新性教育发展”。在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上应由单一技能培训转向注重人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寻求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共同发展,不断培养适合澳门产业结构转型要求的高素质全面发展人才。

(二)政治——回归后的政治生态变化

         社会政治结构的变化会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社会中任何要素诸如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转型的背后,都或多或少带有某种政治价值的诉求。如在文化转型上,澳门的文化政策是以政府为主导的角色运作模式附带上某种政治价值,这是因为“在澳门无论是官办的还是民办的文化活动,在财政预算上都几乎有政府的直接参与或者间接自足,否则便很难开展”。在经济转型上,澳门回归祖国以来,中央政府积极回应和支持澳门特区政府推动经济适度多元化发展,原因之一就是博彩业的迅速扩张加强了澳门特区政府和政府财政对单一团体的依赖性,“可能造成澳门政治生态的倾斜”。

         澳门由于其微型社会的特征,政治与经济、文化、教育的联系显得更为紧密和直接。澳门政治生态发生结构性的变化对澳门高等教育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其一,澳门文化教育政策上出现了一定的倾斜,从延续葡国文化和语言在澳门的地位转而重视注重中华文化传承下的多元文化共同发展。其二是通过系列政策影响澳门高等教育学生的构成。如澳门高校在内地招生的政策和范围逐渐放宽,越来越多的内地学生赴澳门读大学。澳门高等教育为了迎合学生的需求,必然在授课语言、课程建设和文化活动考虑此类学生的要求,如开设各种语言课程以培养学生的母语能力和与别国学生顺利进行交流的英语能力,在课程建设上,开设符合学生文化背景的中国文化课程等。其三是培养学生文化认同感和政治认同感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

         因此回归后澳门政治结构的变化也对通过通识教育产生了重要需求。澳门政治结构性的变化对高等教育的功能要求产生了影响,要求澳门高等教育在重视专业教育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加强各种文化艺术教育和社会科学的教育,而后者都是通识教育的重要内容。

(三)文化——多元文化特征更加凸显

        澳门是一个中西文化交流的窗口,澳门的文化是东西方文化在澳门这块多元人口聚集的中国土地上,通过长时间地交流、碰撞和融合后所形成的一种典型的多元性文化。历史上,多种语言、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建筑风格和文化习俗在澳门地区长期并存和发展,使得澳门在文化的发展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个性,澳门文化和谐多于冲突、制衡多于对抗、包容多于分离、在多元发展中能够保持稳定。关于澳门文化的走向和命运有人曾提出过质疑,认为澳门会不会因忽略对澳门文化特征的保护从而丧失本身的文化特征,成为一具失去灵魂的躯壳。事实上,澳门的多元文化特征并没有因澳门政治大环境改变而丧失,相反,其多元文化特征更加凸显。主要表现一是配合澳门地区经济由“单一”走向“多元”转型,借助澳门的多元文化特征,大力发展观光旅游业和文化产业,这就突显澳门多元文化的经济效益,使得澳门多元文化的重要地位更加明显;二是伴随着澳门的回归,中国传统和民族文化以新的姿态融入了澳门的多元文化中,占澳门人口绝大多数的华人在澳门成为主导者的角色,中华文化也顺理成章地成为澳门地区多元文化中的主流文化,有关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传承也随之成为澳门文化政策中的重要部分。

         随着澳门多元文化趋势更加明显,如何保持和创新澳门多元文化随之成为一个重要话题,而现行的以职业为导向的、为专业知识为载体专业教育模式更多的是关注其功利性目的,无法顾及学生的多元文化背景和社会的多元文化现象。为了实践澳门的多元文化,保持澳门地区族群和谐,要求澳门高等教育重视对学生的多元文化教育,以实现文化交往和传承的目的,而与专业教育具有不同价值取向的、重视人文素质教育的通识教育无疑是实践多元文化教育的首选方式之一。

\

 
二澳门高等教育发展环境的变化

       澳门地区通识教育的实施也离不开澳门高等教育发展内外环境的变化,首先国际及亚洲地区高等教育通识教育发展趋势构成了其实施通识教育的澳门高等教育外部环境,澳门高等教育逐渐重视通识教育的本科教育改革方向是推动实施通识教育的重要内部环境。

(一)澳门高等教育外部环境的变化

        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适应时代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终身化的产物,其核心是有效地利用人类文明积累的全部精神财富,培养能够满足社会和时代需要的合格人才、完整人才。

         多年来,通识教育思想已经为世界各国大多数高等学校所认同,国内外很多大学纷纷进行教育改革,通识教育发展迅速。在美国,通识教育得到普遍重视,各类学校都纷纷推行通识教育,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各种通识教育模式,如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经过几个发展阶段后现以“核心课程模式”著称,斯坦福大学的通识教育则以“分布必修课程模式”为名,并长期以博雅教育作为大学部的教育目标,而圣约翰学院和布朗大学在长期的探索中也形成了独特的通识教育模式,分别以“名著选读型”模式和“自由选修型”模式为特色。除此之外,美国的各种文理学院,如阿姆斯学院、波莫纳学院,也有自己独特的通识教育理念和目标。美国通识教育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亚洲地区。如在日本许多著名高校也开始实施通识教育,日本的东京大学以“培养国际领导人才”为大学理念和通识教育目的,京都大学则在“自由与和谐”的通识教育理念指导下大力发展学校本科教育,与此同时,日本高校也纷纷形成了不同的通识教育课程类型,不仅有北海道大学的“通识核心课程”模式和经都大学的“分类必修课程”模式,还有筑波大学的“学群模式”,广岛大学的“Package课程”模式。就我国而言,香港和台湾等地的通识教育发展得到了高校的重视,发展十分迅速,台湾地区以中原大学的通识教育最为出名,而香港则以香港中文大学的通识教育最有特色,而内地,也有相当一部分学校的通识教育得到了大力发展,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以及武汉大学等。

(二)澳门高等教育内部环境的变化

          多年来“特区政府适时加大教育投入,提出‘全人发展、全民动员、全程发展’的教育宗旨,实现了从殖民化教育到具有澳门特色的现代化教育体系建立的战略转变。”

          澳门受国外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影响,其高等教育内部发展环境也出现一定的变化。澳门特区政府逐渐加强对澳门社会各大领域进行调整和改革,高等教育作为澳门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理所当然被列入其中,突出强调“人文建设”逐渐成为澳门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之一。这一趋势影响到澳门高等院校教育模式的变革,即改变单一的专业教育发展模式,逐步强调人文素质教育在提升学生知识素养方面的作用,致力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上适逢国际高教界通识教育改革浪潮,澳门周边地区诸如中国大陆的“素质教育”、香港及台湾“全人教育”热潮也此起彼伏。“跟随这股国际改革风向,澳门本土高等院校也开始逐渐朝向高校通识的方向变革”。

       在这种情况下,澳门高校中历史最悠久、资历最深的澳门大学逐步完善本科课程体系,迅速地弥补了课程中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空白,在此基础上不断拓宽、更新学生的学习领域,并鼓励学生参与各种社会活动,以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和对社会的责任心,“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集体主义全面发展的,具有较强的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人才”。在具体课程的设置和修读要求上,澳门大学要求“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学生必须学习至少6学分的自然科学课,自然科学领域的学生必须学习至少6学分的人文社会科学课,并且都要求修读6学分的数量方法课(数学/计算机)”。澳门理工学院也在其校长的带领下,“不仅强调专业训练,也强调通识教育;不仅传授东方文明,也融合西方文明,即普专兼善、中西融通”。在这种趋势下,澳门科技大学于2003年正式提出“通识教育”科目,并将其纳入本科课程计划中,由此揭开了澳门高校正规通识教育的开端。

三 特区政府文化教育政策的转向

        文化教育政策是制度或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文化与教育发展而言,起着尤其重要的角色。文化教育政策是澳门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依据,“文化澳门”和“教育澳门”的社会建设目标,也是高校开展通识教育的重要保障。

(一)特区政府文化政策转向

1.“文化澳门”的城市建设目标


        澳门政府一直致力于把澳门建造成为一个具有多文化特征的历史文化名城,同时强调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重要性,致力于弘扬多元文化特征、把澳门建设成“文化澳门”的目标。施政报告多次指出把要澳门建设成一个国际上的历史文化名城,提升澳门的文化气息,发挥澳门多元文化特点等方针。同时特区政府积极采取各种行动实践“历史文化名城”的社会建设目的,如文物保护年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活动。事实上,澳门特区政府成立后,以发展澳门经济为首要目标,融合了四百多年东西方文化的建筑群都属于澳门重要的旅游资源。澳门作为旅游城市,在文化旅游政策中药带领振兴经济的作用,申报遗产成功的话,澳门就有了旅游品牌,同时也达到澳门历史文化之城建设的真正目的。

2.重视“多元文化”的文化政策走向

        长久以来,人类四大文化体系,即中国文化、希腊文化、印度文化和伊斯兰文化,在澳门交流、共存和融合,形成了独一无二的澳门特色文化。澳门包容着多种类型的文化,如中华文化和葡萄牙文化、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等,这种开放精神,不断丰富着澳门的文化内涵。

         早在1999年,何厚铧在参选澳门特首时的政纲中提出了“族群和谐”的观点,指出族群和谐是保持澳门文化特色的基础,澳门的竞争优势就在于澳门多元文化和与世界各地的良好关系联络。文化的根本使命就别无选择的必须落实于每个人的生命深处,建立一个健康、有道、自觉、亲切、理性的精神世界和心灵宇宙。作为社会系统的一部分的教育系统,特别是学校教育,如何通过教育来传承多元文化,就成了一个重要的问题。与专业课程相比,通识课程在文化的广度和深度上能更好的兼顾各种文化,与文化的结合更为紧密,无疑是实践澳门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

(二)特区政府教育政策转向

        高等教育是澳门教育制度重要的一环,其目的是在基础教育之上,为社会培养各种高层次专门人才,促进创新知识和发展科学技术,以推动社会的整体发展。澳“政府将开展高等教育改革,包括强化师资,推进学术自主;进一步完善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之间的平衡,社会联系和学术个性之间的平衡;增补哲学性、通识性的教学范畴,促进大专院校知识结构和学术体制的完整化。”因此,有了教育政策上的依据,高校顺利开展通识教育便有了政策保障。
自2003年来,澳门政府正抓紧高等教育制度性法律的制订。在新的《高等教育制度》法律及补充法规草案中进一步完善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之间的平衡,增补哲学性和通识性教学范畴,促进知识结构和学术体制的完整化,优化师资及教学条件,鼓励院校应社会发展和实际需要,开办或调整课程,支持有关院校办好世界遗产管理、文物管理、人文哲学和旅游会展方面的课程。五是鼓励各院校拓展与外地机构的合作关系,加强交流,汲取外地高教和科研的经验,并提高澳门院校的国际地位。同时施政报告中的教育政策转向也是非常明显的,有关高等教育的政策走向表现出几个特征,一是明确了“全人”教育目标。促进德、智、体、群、美的全人教育发展,改变单一的智育发展模式,大学教育应着重“培养学生综合能力,配合全人教育发展”,要求“各高等院校均着重学生的全人发展,除了加强专业教学科的训练,也重视学生的自学能力、语言沟通能力以及创新思维的培养。”二是明确提出“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并重”的教育理念。早在2004年就明确提出澳门高等教育要实行“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并重”明确的点明了澳门高等教育理念,实行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并重的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方式。三是重视人文教育。澳门政府强调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多次提出澳门的教育目标,无论高等教育和非高等教育,都必须把教育的所有元素的环节,全部紧扣着学生的知识素质和人文素质这个最终目标,其中又特别强调后者。教改的主要内容是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为中心的通识教育,使专业教育人文化,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互渗透,使社会经济的发展与道德水平的提高协调一致。四是重视课程多元化发展。2009年的年度财政施政报告中就明确提出了“政府支持各高等院校开办切合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并且增补哲学性和通识性的学科,以促进课程多元化建设”。同时也指出澳门政府支持院校加强各基础学科的训练,也期望各院校继续推广通识教育,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其融会贯通,把学识结合实际的能力。

四 小结

         澳门社会的经济格局逐渐由“单一”转向“多元发展”,要求高等教育培养学生适应多元化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共同基础知识和技能;回归后的澳门政治生态环境上出现了变化,这种变化通过经济、文化和政策等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澳门高等教育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尤其是在培养学生的文化与政治认同感上的要求;世纪澳门社会的多元文化特色更加明显,相应地要求澳门高等教育更加重视培养学生在多元文化传承和创新方面的功能。澳门地区通识教育的背景也是顺应澳门高等教育发展内外环境变化的需要。同时澳门地区高校施通识教育也离不开特区政府文化教育政策的支持。因此,通识教育是澳门社会发展转型、澳门高等教育发展环境以及特区政府文化教育政策转型相结合的重要产物。

参考文献

[1][西班牙]奥尔特加·加塞特著.徐小洲等译.大学的使命[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黄俊杰.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冯增峻.澳门教育概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4]郑金洲.教育文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5]刘浩渤.通识教育在应用型本科高校的重要性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7,4(46):337-338.
[6]王业兴.澳门文化的多元性及其传承[J].社会科学,2001(02):74-77.
[7]黄坤锦.大学通识教育的基本理念和课程规划[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03):26-37+18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52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