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爱育 +:学前教师专业核心素养统整论文

发布时间:2019-11-21 13:25:5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传统技术取向的学前教师培养注重专业技能训练,而实践取向的学前教师培养通过增加实践课程的比重侧化教育实践能力。学前儿童的年龄特点以及幼儿园虐童事件的频发引发了对学前教师专业核心素养的重新审视。学前教师教育专业有别于其他教师教育专业的重中之重是“爱育”。爱育是1,没有1,其他诸如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和训练都是0。

关键词:爱育+;核心素养;学前教师

本文引用格式:黄小莲,等.爱育+:学前教师专业核心素养统整[J].教育现代化,2019,6(08):69-71.

一为什么提出以“爱育+”统整学前教师专业核心素养

(一)幼儿园频发虐童事件引发的现实反思


        幼儿园虐童事件总是时有发生,根据笔者对新浪网、新京报、凤凰网、人民网2015年至2017年12月各大新闻媒体对虐童事件的报道的统计,共有30多起幼儿园虐童事件引发社会舆论,其中不乏极其恶劣性质的事件。

       引发这些事件的原因固然有经济、管理、资源等各种复杂因素。基于教师教育的立场,这些事件背后,值得我们去研究和进一步反思的问题是什么?具有基本伦理底线的学前教师该如何培养?如果学前教师不愿用“仁爱之心”培育幼儿,那么学前教师所拥有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实践智慧对幼儿来说意义何在?

(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之下的职业诉求

        《幼儿教师专业标准》提出师德为先,要求教师关爱幼儿,尊重幼儿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师爱是师德的魂,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富有爱心是幼儿园教师的核心品质。责任心是幼儿园教师的基本要求。耐心和细心是幼儿园教师做好保教工作的重要保证。[1]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特殊性,要求幼儿教师更应有良好的师德修养。这一素质包括幼儿教师良好的个人道德修养、热爱幼教事业的专业思想、热爱幼儿的儿童观及幼儿教师特有的职业性格。

         爱育素养不仅要求学前教师有爱的教育观、儿童观,又要求学前教师有进行爱的教育的能力,简单的说就是以爱育爱的素养。爱育素养符合《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对师德的重视,符合学前教师专业化的要求,特别是培养学前教师的高师院校,爱育素养有助于促进更优质的师源培育,为学前教育事业输送更多有爱心的未来教师。

\

 
(三)核心素养诉诸学前教育专业的个性化表达

         教育部提出的中国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面向所有学生的普适性,但具体到不同学段不同专业,又有各自的特殊性所在。有学者指出:核心素养不应该只是一个抽象的、理论性的框架,而要根据学生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特点,把核心素养细化为不同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2]要培养出适应未来学前教育发展的教师,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的DNA是什么呢?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的DNA是由其教育对象——学前儿童的特点决定。有一个比喻是“幼儿园是我家,老师像妈妈”,学前儿童年龄小,需要贯彻保育和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尤其需要老师的爱育以获得安全感。学前教师学了N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如果对幼儿没有爱心,这些知识和技能对幼儿来说毫无意义。所以,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需要以“爱育”作为整个职业生涯的底色。“爱育”是“1”,如果没有“1”,所有知识技能的课程学习可能都会归“0”。

二 学前教师专业核心素养“爱育+”的内涵是什么

(一)“爱育”的内涵解读


        关于爱育,有研究认为涵盖爱的教育和爱的培育两个方面,是关于人类对自身和生存世界的一种普遍关怀的思想情操及相应行为的教育和培育。这位学者认为爱育应该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学科一起,共同构成更加完善的人类教育体系。

        本研究对“爱育”的界定是:教育者以一种使教育对象感到温暖的情感和行动滋养他们,达到以爱育爱的目标。幼儿在老师的爱育下快乐成长,自然而然地爱自己、爱父母、爱老师同伴、爱自然、爱社会。

(二)“爱育+”模型的内涵阐释

         爱育是1,是其他素养获得存在价值的基础。但学前教师的素养,仅仅具备爱育也是不够的,它还需要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支持。

         “爱育+”模型由三个同心圆组成。爱育是内核与灵魂,是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获得价值和意义的前提。爱育说到底也是一种教育模式。它的教育理念是让学前教师在爱育中成长,爱育体现于整个人才培养的课程方案之中。职前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要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蜕变,必须经历爱育的理解、体验、实践。

          “爱育+”的第二个同心圆是胜任学前教师职业必须拥有的专业知识。如果没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作为支撑,学前教师的爱也会缺失专业品性。核心素养视域下的知识教学是融会知识、深挖知识、转识成智的教学。[4]关于学前教师专业知识的的范畴,《幼儿教师专业标准》将之分为“幼儿发展知识、幼儿保育与教育知识、通识性知识”三块;幼儿教师资格证考试《保教知识与能力》考试大纲将保教知识分为“学前儿童发展知识、学前教育理论知识幼儿生活指导的基础知识、幼儿园环境创设的知识、游戏指导与组织实施教育活动的知识、幼儿园教育评价的基础知识”六块。本研究结合各家观点,将学前教育专业知识分“学前儿童发展知识、学前教育原理知识、生活指导知识、环境创设知识、游戏指导知识、教育活动组织知识”,另加了“+……”,表示专业知识的动态开放性,也意指不同背景不同层次的学前教师从自身实际出发需要摄入的专业知识。“爱育+”的第三个同心圆是胜任学前教师职业必须拥有的专业能力。《幼儿教师专业标准》把专业能力分为“环境的创设与利用、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激励与评价、沟通与合作、反思与发展”七大方面;幼儿教师资格证考试《保教知识与能力》考试大纲围绕六大知识添加相应能力的字眼,跟知识对应。

        本研究根据幼儿园实践需要,结合专业知识的分类,将学前教师应该具备的专业能力分为“了解幼儿能力、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育能力、保育能力、材料投放与游戏指导能力、讲故事与弹唱跳画等活动实施能力、环境创设能力、沟通与家园合作能力”,“+……”以一种动态开放的姿态结合不同背景不同层次学前教师的实际情况添加相应的专业能力。

         这三个同心圆的核心是“爱育”,所有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习得不是纯粹的知识取向或技能取向,而是基于爱育的立场,以爱育为底色处理与知识与技能的关系,与幼儿的关系,与自我的关系,与自然的关系,与社会的关系。在培养卓越教师的时代背景下,有学者认为,教师应当成为有“仁爱之心”的“以善至善”的教师,有“自由之性”的“静等花开”的教师,有“审美之情”的“美育熏陶”的教师和有“文化之品”的“人文情怀”的教师。[5]卓越学前教师的根底是爱育。


\

 
三如何发展学前教师“爱育+”专业核心素养

(一)职前阶段的“爱育+”滋养

1.晓之课程:“爱育+”核心素养统整人才培养方案。


        核心素养是学科壁垒的“溶化剂”。以核心素养体系为基,各学科教学将实现统筹统整。核心素养指导、引领、辐射学科课程教学,彰显学科教学的育人价值,使之自觉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教学”升华为“教育”。另一方面,核心素养的达成,也依赖各个学科独特育人功能的发挥、学科本质魅力的发掘,只有乘上富有活力的学科教学之筏,才能顺利抵达核心素养的彼岸。所有课程的灵魂是爱育下的知识与技能学习。教师爱幼儿,不是放纵怂恿,更不是袒护溺爱,“如何爱幼儿”是需要通过课程进行系统的爱的理论学习。

2.习之行动:“爱育+”核心素养融于特色基地幼儿园实习。

        针对如何充满爱地开展保育与教育,除了大学课程的学习,还要安排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去教育现场感受与实践。让师范生感受到生活中爱的力量,体会在职业过程中给予幼儿爱所能带来的满足与收获,这样才能使师范生的情感生活充盈着温情而不失衡。

3.育之环境:“爱育+”核心素养的隐性浸润。

       “爱”始于“被爱”,学前师范生在“被爱”中学会“爱育”。校园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都会对师范生爱育思想形成带来影响。所以,高校教师首先在课堂中要体现“爱育”,其次,师范院校可应开展各式各样的文化节,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创造有爱、知爱、给予爱的温馨校园文化环境。第三,通过组织师范生观看相应教育大电影、邀请各幼儿园优秀教师进行有关爱育讲座与故事分享、进行“德性之师,以爱育人”的熏陶,为爱育营造精神氛围。

(二)职后阶段的“爱育+”滋润

1.贯之“镜像”:终身化的“爱育+”核心素养学习。

      “爱育+”核心素养的职后跟进可以通过组建“教师爱育团队工作坊”的镜像学习相互影响。镜像神经元是观察学习和模仿学习的神经基础。由于镜像机制把动作知觉和动作执行进行匹配,观察者仅仅通过他人行为的知觉,就激活了执行这一动作的神经环路,产生了一种他人动作的具身模拟,因而可以直接把握他人的行为意图。[20]所以镜像神经机制把他人的动作与自己的运动系统相匹配,以自身动作的神经环路对他人的动作做出回应,促进了人际理解和沟通,成为社会沟通的“神经桥梁”。教师团队中他人的“爱育+”榜样行为通过镜像神经元可以直接被相互感知并模仿,形成相互学习共同体。

2.承之以新:构建“爱育+”核心素养新媒体网络平台。

        “爱育+”核心素养模型本身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在传承既有美德和爱育方法的基础上,需要和着时代的节拍赋予新的内涵。同时,随着新媒体传播教育的普及,网络早已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园方可提供线上讲座、网上论坛、电子期刊、微信公众号等方式进行爱育的案例分享与宣传。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互动,获得即时有效的反馈。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网络文化,使网络成为引导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和对他们进行爱育再教育的有效载体。

        一百种理论的学习不如对幼儿的一份爱心!爱育是学前教师专业素养的核心,也是基本底线。爱育应该贯穿于学前教师教育一切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训练之中。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50—60.
[2]褚宏启,张咏梅,田一.我国学生的核心素养及其培育[J].中小学管理,2015,(9):4-6.
[3]崔德华.爱育论[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4]李润洲.核心素养视域下的知识教学[J].教育发展研究,2017,(8):69-76.
[5]王珣.浅议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实验室特色建设[J].教育现代化,2016(02):93-94+10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52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