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基于微视频资源的高中生物学科翻转课堂教学实践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4-03-13 10:38:3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以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开发基于高中生物学教学实践,提升教学效能的“翻转课堂”模式研究与实践需求.文章通过模式创新、内容创新、应用创新、反馈创新,对基于微视频资源的高中生物学科翻转课堂教学实践研究进行探讨,以期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翻转课堂;创新模式;“互联网+”;教学实践;高中生物

  笔者申报主持的课题《基于微视频资源的生物学科翻转课堂教学实践研究》经河南省教研室科研管理办公室组织专家评审、核准,组织开展(课题编号:JYJYC16080105)课题研究.经历多年的实践研究,现将初探成果汇总如下.

  1研究背景

  2011年起,笔者所在郑州二高开设了信息化创新班,学生和教师人手一台平板电脑,再加上畅通的网络和“自主开发”“量身定制”的师生交互APP———睿讯课堂,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模式逐渐在此开展起来.在2012-2021年的创新班生物循环教学中,不断实践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也发现一些实际存在的问题.

基于微视频资源的高中生物学科翻转课堂教学实践研究论文

  2研究目标

  笔者设计并实践了基于微视频资源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希望通过实践可以实现以下目标:

  2.1通过翻转课堂的实践改善课堂效果

  (1)提高课堂有效性,关注学生发展的实质;

  (2)尊重学生的差异,激发每一位学生的潜能;(3)良好的沟通互动,提高学生的交流、协作能力;(4)师生角色转变,努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2.2探究相关问题

  (1)要探究高中生物课堂翻转的利与弊;

  (2)要探究哪些内容适合翻转,哪些不适合;

  (3)要探究哪些学生适合进行翻转教学,哪些学生不适合;

  (4)要探究翻转课堂如何进行教学设计;

  (5)要探究微视频制作的内容和格式等要求;

  (6)要探究翻转课堂背景下学生自主学习的途径和方法;

  (7)要探究翻转教学后如何有效反馈.

  3翻转课堂执行方案

  翻转课堂的实施过程借助了信息化设备平板电脑、电子白板、在线教学平台iTunes U、师生交互APP睿讯课堂等.

  每节教学内容分四部分:一起来看书、一起来学习、一起来讨论、一起来总结.

  3.1一起来看书

  3.1.1附加材料


  (1)答案与提示:内容来自于教师教学用书,为教材正文以外的所有问题提供答案.这些问题作为对课本研究内容的补充,学生可以更全面地认识单元教学要研究的主题.

  (2)阅读检测:阅读检测由老师编制,将教材内容中学生容易误解或忽略的内容,设计为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等形式.可以检测阅读的效果,并对重点内容加深印象.

  (3)阅读检测答案解析:为阅读检测提供答案及解析.通过解析将常见问题或或拓展知识、方法融于其中,为学生的可选择学习活动提供时间.

  3.1.2设计目的

  鼓励学生坚持阅读,在阅读中首先了解要学习的内容,同时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根据相关记忆理论和学习理论,完成阅读后,学生的知识体系中就存在了前概念,当课堂探究问题解决时,确定的新知识就能很快替代阅读时的模糊印象,形成较为深刻的记忆.

  3.1.3检测方式

  在课堂中设置前测,设计与上述内容相关的习题,以保证学生坚持阅读,顺利进行课堂讨论环节.

  3.2一起来学习

  3.2.1附加材料


  微视频居多,也可以是其他形式,如图片、思维导图、补充文字材料等.以微视频为例,微视频集中讲解学生在课前可以自学的知识,或者是无法通过讨论生成的科学史事实、理论、原理等.录制形式可以根据内容调整,有幻灯片播放录制、影片录制、书写轨迹合并讲解录制等.

基于微视频资源的高中生物学科翻转课堂教学实践研究论文

  3.2.2设计目的

  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反复查看课前学习资料,也可以适时地停下来思考、讨论、记录,减少知识漏洞的积累,也不断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3.2.3检测方式

  在课堂中设置前测,设计与上述内容相关的习题,以保证学生认真学习附加材料中的内容,充分吸收知识,具备顺利进行课堂讨论环节的知识基础.

  3.3一起来讨论

  3.3.1附加资料


  教师设计讨论问题清单,内容为学生可以通过资料收集、合作讨论、教师点拨来完成学习任务的大概念.可以根据学情做调整,并对每个知识点解决设置一定的线索,以便学生有的放矢解决问题.

  3.3.2设计目的

  以知识为导向,通过问题解决提高能力,发展学生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的核心素养,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3.3.3检测方法

  学生的讨论结果会借助平板电脑、电子白板等工具及时展示供所有人讨论借鉴,在课后习题中也会设计相关题目.

  3.4一起来总结

  3.4.1附加资料


  这里的内容需要学生来添加.每节学习内容之后,学生可以将自己整理的笔记和有价值的习题添加到课程中.

  3.4.2设计目的

  知识整理内化,并方便以后的复习回顾,实现持续性评价.

  3.4.3检测方式

  笔记和习题提交到在线平台,可以手写拍照,也可以用APP制作思维导图,教师查看并评分,质优作品可以推送给所有学生分享借鉴.

  4学生的学习流程

  4.1课前


  利用“一起来学习”中的阅读资源阅读教材,并通过“一起来看书”中的附加材料,学习部分知识点.

  4.2课中

  4.2.1前测

  根据“一起来看书”和“一起来学习”的内容对点出题,题目难度与纸笔测试题目一致.学生可以查阅资料和笔记,但必须在限定时间内独立完成.考试结果统计可借助APP睿训课堂.检测学生的预习效果,方便教师掌握学生的预习情况.

  4.2.2分组讨论

  在讨论问题清单的指导下完成后续的学习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既可以合作探究、展示讨论,也可以独立思考完成学习内容.在展示讨论结果时也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锤炼科学品质.在学生讨论期间,教师可以对学习存在差异的学生加以个别指导.

  4.3课后

  学生整理笔记、习题上传在线学习平台,在平板电脑的帮助下整理结构化笔记,如思维导图等,实现个性化错题整理、变式迁移.

  过程改进:根据教学内容的具体特点,按需调整翻转课堂的实施流程.学生进行基本的预习后,教师在课堂上会进行一定程度的点拨讲解,再进行讨论环节,课堂前测有时改为后测.

  5翻转课堂实施效果

  通过教学实践与反思矫正,翻转课堂已见成效.

  5.1课程的建立

  按照上述模式,笔者在iTunes上建立了人教版实验教材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的完整在线课程,完成了全书所有章节材料(阅读检测、答案解析、微视频、讨论问题)和习题(前测、后测)的制作,并收集到了学生的练习反馈.

  5.2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从传统课堂的讲授者,变成翻转课堂中的辅助者.翻转课堂中,教师的主要精力用于资料设计和检测习题的编排,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提供索引.课堂上,教师主要负责关注学生的讨论过程,及时辅导和答疑,并加强对学困生的关注和辅导.

  5.3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从传统课堂的知识接受者,变成翻转课堂中知识的探究者.经过实践,学生适应了翻转课堂的学习流程,课前能够保证充分预习,课中可以充分参与讨论,课后主动总结所学.在设备和资料的充分支持下,学生还学会了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和需求选择学习的环节,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得到充分关注,形成了学习的良性循环.

  5.4学习效果的获得

  5.4.1适应力提高


  学习资料可以反复查看,有独立思考的机会,学生普遍反映适应良好.

  5.4.2学习效能提高

  由于课上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多,所以课时进度也比传统教学要快一些.

  5.4.3关注点改变

  课上讨论使得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非常充分,学生的疑问有机会被提出,并得到解决.很少有学生再提问“是什么”的问题,师生之间的讨论多为“为什么”的问题,学科综合素养提升.

  5.4.4教与学的行为优化

  学生回归成为课堂的主角.在资源的引领下,学生主动参与探究、问题解决的过程,成为真正的学习者.各种丰富的资源,使得学生可以在课堂讨论时间内按照自己的进度安排学习内容.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资源的准备和课堂的辅助答疑.尤其是资源的准备,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需要教师不仅具备基本的学科教学能力,而且要对学情精准把握,才能“对症下药”,保证课堂讨论的顺利进行.课堂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也要有极强的应变能力,及时发现学生讨论过程中的问题并加以正确引导.这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5.4.5评价指向深度学习,学业成绩显著提高略.

  参考文献:

  [1]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0-12.

  [2]关中客.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7):1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513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