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青年人才资源,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成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秉持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的原则,通过“德智体美”四个方面的综合教育和引导,回应大学生的实际问题和需求,使学生成为德才兼备、性格完善、全面发展的人才。“育德·育才·育体·育美”四位一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思路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可以尝试通过课程联合-课堂联合、走进课堂-走出课堂,建构新的评价机制来创设进行。
关键词:育德;育才;育体;育美
本文引用格式:高君,等.“育德·育才·育体·育美”四位一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思路[J].教育现代化,2019,6(04):120-122.
2016年12月,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时代在变化,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后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中变为现实”。习近平同志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相关指示精神,使人醍醐灌顶、受益匪浅。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青年人才资源,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成败。为了避免思想政治教育老调重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尝试通过“德智体美”去透视当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回应大学生的实际问题和需求,使学生成为德才兼备、性格完善、全面发展的人才。
一“育德·育才·育体·育美”新思路的必要性
(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解决学生成长成才困惑,切实提高实际效果
近年来,互联网上流行的一些说法引起了全社会,尤其是青年人的关注。比如:90后中年危机,90后、00后脱发危机,90后抑郁症,80后、90后猝死等。青年人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国家下大力气培养的高等院校毕业生一旦进入社会,大多数却会出现各种不适。大学毕业生在社会化过程中,智商与情商的融合、梦想与现实的消长、身体与心理的磨练都使得他们应接不暇、疲惫甚至崩溃。当然,尽管网络舆论并不能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背景概况之内容,且科学严谨性欠佳,但相关网络舆情就像是一个放大镜,能够夸张地析出包括大学生在内的青年人目前所面对的困惑和需求。可以看出,青年人的身体、心理状况堪忧,且此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思想政治教育担负着‘思想’和‘政治’两大方面的教育功能”[2],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秉持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的原则,通过“德智体美”四个方面的综合教育和引导,回应大学生的实际问题和需求,使学生成为德才兼备、性格完善、全面发展的人才。这使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革新极为紧迫,并为之提供了思路和突破口。
(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依靠自身革新打开工作新思路,拔高存在感和认同感
新时代新任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复杂多变、重之又重,绝不能偏安一隅、低低切切,应勇于挑起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领头羊的重担,在实际工作中拥有高度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研究思想政治工作的客观规律、探寻思想政治工作的最新趋势、加强学科交叉融合,以使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达到“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说到底,就是思想掌握群众的活动。”[3]在实际工作中,简单粗暴、老调重弹、新瓶装旧酒的教育方式已经很难取得学生的认同。同样的,这样的方式对于教师来说也是一种职业的“折磨”。如何突出思想政治工作在高校教育中的领头羊地位,展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风貌,拔高其存在感和认同感,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新局面,是当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革新的重要内容和目标。这也使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革新极为紧迫,并为之提供了原动力。
二“育德·育才·育体·育美”新思路的可行性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始终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几十年来,尽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方案、名称、内容及体系数次变化,但是总体来说,其实质内容和目标始终没有改变。每一次课程方案的改变都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进行的,皆是为了革新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并使其更有实效性。20世纪80年代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逐步深化,出现了一大批优秀成果,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和稳定奠定了扎实的学术基础。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同志的重要讲话一经面世,就引起了全国的轰动和响应。自那以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走进了“春天”,显示出了勃勃生机。为了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精神,切实提高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和水平,2017年又被教育部定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2018年5月2日,习近平同志在北大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是青年人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放飞梦想的地方”,我们的学校就是要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4]。关于“德智体美”这一点,十九大报告也有所阐述。可见,无论是历史沿革、学科学术发展、重视程度还是权威解读都给与了“育德•育才•育体•育美”四位一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思路以可行性。
(二)高校综合实力及师资
1977年冬,中国恢复高考,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大转折点。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不仅入学人数急速增长,而且高校规模、专业设置、师资等情况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市场一直保持稳健上升的态势,人均教育支出有望在2020年达到4.3万元,面临良好的发展契机。截止2017年3月,我国高等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分设哲学、经济学、法学等12个学科门类,587个专业,门类齐全、设置合理。不同专业的高校学生必修的公共课囊括了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外语、体育、(数学)等课程。随着我国高等院校的快速发展、学分制和选课制的普及、网络课程和慕课的试水,学生接触到丰富课程资源的几率大大提升。与此同时,高等院校的师资力量明显提升。尤其需要提到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入职要求、在职进修培训机会及层次、学术教学水平等都有了极大的提高。可见,无论是我国高校的综合实力、学科设置、课程设置、选课制度、还是高校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都足以支持“育德•育才•育体•育美”四位一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思路的进行和推广。
(三)国外相关教育的优秀经验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变为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的问题,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谋求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利益和巩固地位,同样会对广大民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在国外没有专属的概念和专门研究机构,但当代国外的公民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宗教教育、历史教育、艺术教育等教育活动,实际上就是对公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值得一提的是,西方许多教育学者提出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问题,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很多学校将两种课程有效结合起来,使思想政治教育取了巨大的成功。另外,许多西方国家的艺术、体育课程及评价体系就比较成熟,可以为“育德•育才•育体•育美”四位一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思路提供极大的借鉴。以体育相关的课程及培养为例,国际上,世界一流大学的共同特征之一,皆是体育传统悠久、竞技体育风气浓厚。如何解释这种独特的现象?通过“育体”,锻造青年人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塑造追求卓越、直面成败的良好风范,能够极大地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成效,破解世界一流大学崇尚体育之谜思。
三“育德·育才·育体·育美”新思路的可能创设
(一)课程联合-课堂联合
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要“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这个思想完全可以作为“育德•育才•育体•育美”四位一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思路的指导思想。如何才能将“德”、“才”、“体”、“美”四者完美融会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是这个新思路的开篇问题,也是关键性问题。尽管目前各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师资力量有很大的提升,也出现了许多卓有特色的教学名师和教学尝试,但是任何一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都不可能一人兼顾多项教学内容和技能。这就只有走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从课程联合以及课堂联合入手来破解此教育新思路。课程联合-课堂联合可以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体育课程和美育课程相联合。一方面,这三类课程实际授课时,任课教师有计划地将授课内容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另一方面,打破固有教学壁垒,将这三类课程的课堂教学循序渐进地合并,既创新形式又创新内容,真正拓展各门课程的教学效果。第二个层次,将“育德•育才•育体•育美”所有相关的课程、课堂相联合,既包括上述三类课程,也包括其他的专业课程。在这个层次中,课堂教学的联合比较困难,但可以考虑使任课教师在教学部分内容、教育目标上同向同行。
(二)走进课堂-走出课堂
以教育教学规律而言,高校的任何教育都不可能完全规避课堂教学。课堂教育是我国高校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必须要坚守。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一个基本原则,也是“育德•育才•育体•育美”四位一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思路的基本原则。因此,在这个新思路的实施中,首要任务是坚守课堂教学主阵地,使“德”、“才”、“体”、“美”的教育真正地走进课堂,打牢理论教学的基石。与此同时,“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5]。理论源自于实践,但最终必须再回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课程是学科知识和个体经验的整合,是目标和过程的整合,具有动态生成性,具有开放性等特征。”[6]在走进课堂的基础上,坚持高质量地走出课堂,完成理论教学和实践教育的结合和升华。
(三)建构新的评价机制
评价机制对改革尝试起着极为重要的保驾护航的作用。新的改革思路,必然要有新的评价机制保驾护航。上文中提到,“育德•育才•育体•育美”四位一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思路要进行课程联合-课堂联合、要兼顾走进课堂-走出课堂。显然,原有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体系已经无法满足这样的改革尝试。现有的评价体系,多为较为单纯的形成性评价体系类。此类评价体系,通常以一门课为评价单位,突出评价的过程性,避免一考定终身。本文提到的“育德•育才•育体•育美”四位一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思路是以课程联合、理论实践联合为主要架构的,与之配合的新的评价机制需打破原有的评价单位,使评价单位多元化,评价形式复杂化。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机制建构,学生多门课程的日常求学态度、行为操守、学术实践品德、学业成绩等皆需纳入此评价体系内,有待在实际的改革实践中持续摸索尝试。
总之,“育德•育才•育体•育美”四位一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思路是一个比较大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设,需要极为扎实的前期论证、极为有力的统筹推进、极为突出的重视实践。当下是良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发展时期,探索不止、改革不止,此项新思路有望实现。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9(1)
[2]常雪敏.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使命及其实践路径[J].教育现代化,2018,5(26):315-317+352.
[3]骆郁廷.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于思想掌握群众[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9):131
[4]习近平.在北大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5-3(2)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P11.
[6]徐立新.“课程思政”的教师实践理念与策略[J].教育现代化,2018,5(15):311-31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5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