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双减 ”背景下小学书法校本教学设计探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4-03-11 14:08:03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  汉字和以汉字为载体的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 宝 ,  是 人 类 文 明 的 宝 贵 财    富 。 书法教育对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 、 审美能力和文化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基于 “双 减 ” 的政策背景 ,  本文结合《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  围绕深度学习理论 ,  尝试对书法校    本教学策略 进 行 梳 理 与 总 结 ,  以 其 更 好 地 推 进 中 小 学 书 法 教 育 ,  传 承 中 华 民 族 优 秀    文化 。

       关键词 :  小学书法教育    “双 减 ”政策    教学策略    深度学习

       2016年 9月 ,  中 国 学 生 发 展 核 心 素 养 提 出 以  培养 “全面发展的人 ”为核心 ,  以科学性 、 时代 性 、 民族性为 原 则 ,  以 人 文 底 蕴 、科 学 精 神 、 学 会 学  习 、健康生活 、责任担当 、实践创新为综合表现的  六大素养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人文底蕴是文明人  的基本标识 ,  主要是指 “学生在学习 、理 解 、运 用  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 、情  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  具体包括人文积淀 、人文情怀  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 点 ”。人 文 底 蕴 作 为 六 大 素 养  之先 ,  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础 ,  起到铺垫教育  底色的作用 。

       一 、书法教育的意义

       长久以来 ,  书法作为语言文字系统中极为重要 的构成 ,  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媒 介 ,  为历 代 教 育 者 所 重 视 。 周 王 朝 “养 国 子 以 道 , 乃教之六艺 :  一 曰 礼 ,  二 曰 乐 ,  三 曰 射 ,  四 曰 御 , 五曰书 ,  六曰数 ”。“书 ”被 列 入 周 王 官 学 的 六 大 技 艺 ,  到孔子兴办私学 ,  东汉灵帝设立鸿都门学 ,  书 法教育一直延续至今 ,  作为传统 “蒙学之始 ”,  承载 着传承文脉的使命 。在新时代教育观的大力推动下 ,  书法教育更是纳入中小学教育体系 ,  成 为 每 一 位 中 小 学 生 的 必 修 。 2013年1月发布《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  确立了书写能力 、书法审美与书法文化教育三个层面的总体内容与目标 ,  与核心素养的培育相契合 。

       2021年 7月 ,  “双 减 ”政 策 全 面 压 减 作 业 总 量和时长 、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 ,  意在减缓义务教育阶段 学 生 的 学 业 压 力 、成 绩 压 力 ,  实 现 全 面 发展 。广义的教学策略既包括教的策略又包括学的策略 。书法教育的表现是多方面的 ,  书法通过对汉字的书写 ,  以其特有的 、合乎美学规律的造型形象和笔墨韵味 ,  融入了华夏民族对自然 、社会和生命的思考 ,  从而表现出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 、人格精神与审 美 意 识 。 学 生 从 点 画 到 造 型 ,  从 形 式 到 内容 ,  从笔法到墨法 ,  从情感到神采 ,  从不同的角度可以窥见书法 美 的 博 大 与 精 深 ,  易 于 提 升 教 育 的“质 ”。审视书法教育的外延 ,  又涉及中国历史 、文学 、文字学 、美学等多个领域 ,  同语文 、历史 、美术等学科联系紧密 ,  例如 ,  人美版《义务教育 三 至六年级书法练习指导》四年级下册第十六课 集 字 练习 “上善若水 ”语出先秦诸子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  六年级上册第三课集字练习 “学然后知 不足 ”语出儒家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礼记》,  书法 教育 具 有 广 阔 的 跨 学 科 空 间 ,  便 于 增 强 教 育 的 “效 ”。书法 教 育 要 处 理 好 “减 与 质 ”“轻 与 效 ”的 关 系 ,  教育者对 “提质增效 ”教学策略的探索则尤为必 然 。 (图 1)

\
 

       二 、任务驱动 ,  打造共生课堂

       建构主义认为 ,  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已有的知 识经验 ,  不能简单地强硬地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 识的 “填灌 ”,  而是应该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 为新知识的生长点 ,  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 中 ,  主动建构新的知识经验 。

       任务驱 动(Task-Driven) 作 为 一 种 建 立 在 建 构 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策略 ,  从有意义的学习 出发 ,  学生通过完成有意义的任务 ,  达到学习知识 与解决问题技 能 的 目 标 。 书 法 教 学 的 任 务 可 以 是 一个笔法相近的点画 ,  可以是碑帖风格的对比 ,  可 以是一则书法家的逸事 ,  都可以作为共生课堂的起 点 。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资料搜集 、参观体验 、 问 卷采访 、课程学习 、技法训练 、 自我探究等多种学 习方法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 。

       例如 ,  人美版《义务教育三至六年 级 书 法 练 习指导》六年级上册第八课 ,  是以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碑》“徵 ”字为范本 ,  学习欧体左中右结构的特征及运用 。 由于 魏 徵 是《九 成 宫 醴 泉 铭 碑》碑 文 的 作者 ,  学生 将 会 在 课 前 收 到 任 务 单 :  “大 家 都 知 道 ,《九成宫 醴 泉 铭 碑》出 自 大 书 法 家 欧 阳 询 之 手 ,  那《九成宫醴泉铭》这篇文章是否同样由欧阳询所作?请你以小组为单位 ,  为碑文的作者建立人物小传 。”由旧知到新知 ,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 极 性 。讲台变成学生小组任务驱动成果的交流平台 ,  学生将本小组的研究成果在投影下向大家展示 ,  其余小组亦可以对他们展示的成果进行补充 ,  以促成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 (图 2)

\
 
       在 “匾额的题写 ”单元主题下 ,  笔者和美术老师一起将校园景观微缩化展陈在课堂 ,  以匾额题写的主题任务固化学习效果 ,  讲台变成任务驱动小组的成果展示平台 ,  使课堂成效更加可视 ,  激发了学生的书写兴趣 ,  提高了课堂参与 ,  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  兼顾不同程度学生的自我实现的内心 需 求 。在这种学习模式下 ,  学生能够体会到完成任务带来的自豪 ,  同时收获的是对传统书法实用性的认同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 。 (图 3)

\
 
       三 、情境浸润 ,  促进思维发展

       梁漱溟在《东 西 文 化 及 其 哲 学》谈 及 书 法 时 提 到 :  “譬如中国人讲究书法 ,  我们看某人的书法 第 一次就可以认识得其意味 、或精神 ;  甚 难 以 语 人 ; 然自己闭目沉想 ,  固跃然也 ;  此即直觉的作用 。此 时感觉所认识的只一横一 画之墨色 。初不能体会及 此意味 ,  而比量当此第一次看时 ,  绝无从施其综简 作用 ,  使无直觉则认识此意味者谁乎?  我们平常观 览名人书法或绘画时 ,  实非单靠感觉只认识许多黑 的笔画和许多不同的颜色 ,  而在凭直觉以得到这些 艺术品的美妙或气象恢宏的意味 。这种意味 ,  既不 同乎呆静之感觉 ,  且亦异乎固定之概念 ,  实一 种活 形势也 。”强 调 了 实 地 获 取 的 真 情 实 感 是 特 定 的 时 空 、环境与感受和情绪构成的某种审美契机 ,  从而 触发了情思对书法意境感知的重要性 。无论从认知 维度还是情感维度 ,  学生与情境之间产生交流能够 大大提高书法课堂教学效率 。

       1. 研发书法景观校本字帖

       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 ,  校园内有大量古建遗 存 ,  古色古香 、雕梁画栋 ,  古雅的文耘亭 ,  赏心悦 目的观鱼池 ,  静谧的四合院 ,  宏伟的崇和馆 ,  点缀 其间的是隶书 、行书集字的楹联匾额 、古 碑 石 刻 ; 石阶上雕刻着 的 是 楷 书 集 字 的 名 言 警 句 、诗 词 歌 赋 。学生置身于其中 ,  感受到的是浓浓的传统文化 的味道 。这样的熏陶是思想行为通过长期接触某些 事物而受到好的影响 ,  就像浇水一样 ,  不是大水漫 灌 ,  而是 润 物 细 无 声 的 教 育 。 基 于 这 样 的 环 境 氛 围 ,  校本课程《校园文化五体书法集字字帖丛书》集 字字帖的研发及情境创设课程的探索 ,  能够有效地 在情境中培养学生的认知与判断能力 ,  焕发传统书 法的活力 ,  激发学生综合思维的育成 。

       2. 打造学校特色书法品牌

       知识是联系个体与社会及物理情境的本质 ,  也  是二者互动 产 生 的 结 果 。 例如 ,  笔者供职的学校 ,  每当季春三月和风春煦 、海棠花开 ,  一年一度的 “海  棠雅集”笔会就会如期而至 。来访的书家们用富有魅  力的书法作品 , 潇洒诠释着中国书法文化的精气神。 学生在活动现场 ,  或轻声细语地交流着对书法的感  受 , 或驻足观赏 , 细细品味书家的一笔一划 , 感受着书家的气质 , 接受文化的熏陶 。 每位师生都有机会伴随海棠花香 ,  提笔挥毫 ,  参与到这场书法盛会 。

       3. 优化校本资源使用场域

       情境认知理论认为 ,  知识是联系个体与社会及物理情境的本质 ,  也是二者互动产生的结果 。 为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激发整体的学习积极性 ,  依托于校本课程《四合院书法艺术》,  教师将书法课搬出教室 ,  搬到古色古香的四合院 ,  开设在天地草木之间的的书 法 课 使 学 生 舒 散 怀 抱 ,  游 心 翰 墨 。 开 阔 思维 ,  比类合谊 。学习者和情境紧密联结 ,  一起融入浸润式教学氛围 ,  接受着自然与文化的陶冶 。

       4. 创新课堂学习方式转化

       “外师造化 ,  中得心源 ”,  基于 “提质增效 ”的教学目标 ,  教师通过征引校园本土文化的语料 ,  打破书法创作与日常生活的边界 ,  让学习融入生活 ,  让书写在身边真切发生 。我校书法教育借鉴高校书法外出写生教学 的 经 验 ,  将 学 生 分 成 研 究 性 学 习 小组 ,  就章 法 、 书 体 、 书 家 、 结 构 、 用 笔 等 不 同 范畴 ,  引导学生采取单钩 、双钩 、现场临摹 、笔记记录等学习方法开展书法写生学习 。学生在书迹实地搜集素材 、开阔思维 ,  成为学生获得创作灵感 、 习得技艺的重要方式 。

       学生还可将文房四宝带到书迹实地 ,  进行现场    临写 。 囿于场地的限制 ,  同学们不得不采取左手把    持书写用纸 ,  右手控制毛笔的方式进行书写 。 而这    种写字方式恰恰是对传统笔法 “持纸书 ”的复现与实    践 ,  并且学生们也通过亲身的体会简单直接地感知    到了中国书法传统书写顺序 “自上而下 ,  自右而左 ” 的合理性 。更有趣的是 ,  即使在室外种种不便的条    件下 ,  学生们书写的表现并没有像预想的一 样大打    折扣 ,  反而有出乎意料的学习效果 。综合情境下多    元的教学体验使得课堂的气氛活跃了 ,  学生的学习    兴趣大大提高 ,  学习的效率提高了 ,  单位时间的学    习质量也随之提升 。

       四 、价值引领 ,  落实立德树人

       书法根植于中华文化沃土 ,  加强书法教育 ,  着眼于培养学生对汉字的情感 ,  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 ,  增强文化自信与爱国情感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说 :  “教育是 人 的灵魂的教育 ,  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 。”唐代 书法家柳公权有 “心正笔正 ”之说 ,  强调了书法与道 德之间的关系 。清代刘熙载《艺概 · 书概》亦提到 : “书 ,  如也 。如其学 ,  如 其 才 ,  如 其 志 ,  总 之 曰 如 其人而已 。”学书如学做人 ,  书法对于培养学生的日 常行为 习 惯 、 道 德 情 操 大 有 裨 益 。 1962年 8月 , 郭沫若先生在《人民教育》杂志上关于培养中小学生 写好字进行 题 词 中 谈 到 “总 要 把 字 写 得 合 乎 规 格 , 比较端正 、干净 、容易认 。 这样 养 成 习 惯 有 好 处 , 能够使人细心 ,  容易集中意志 ,  善于体贴人 。草草 了事 、粗枝大叶 ,  独行专断是容易误事的 。练习写 字可以逐渐免除这些毛病 ”。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确立了 “爱国 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 、 民族魂 ,  是中华民族最 重要的精神财富 ,  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 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 大 精 神 动 力 ”。当 下 的 青 少 年 成长在多元文化中 ,  书法因其展示文本信息的学科 特性 ,  对于加强 爱 国 主 义 教 育 具 有 得 天 独 厚 的 优 势 。在教学实践中 ,  教师可以增加讲述颜真卿 、柳 公权 、黄道周 、傅山等书家巨擘爱国主义事迹的比 重 ,  以及带领学生书写诸如文天祥《正气歌》、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作品 ,  抒发爱国情怀 ,  落实 “立德树人 ”根本任务 。 (图 4)

\
 
       在注重传统文化教育的今天 ,  基于 “双减 ”的政策背景 ,  对书法教育途径的探索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具有积极意 义 。 根 植 于 人 文 底 蕴 展 开 的 任 务 驱动 、创设情境 、价值引领的小学书法课堂深度学习的探索 ,  是对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  落实 “立德树人 ”根本任务的积极尝试 。

       参考文献

       [1] 刘庆昌 . 人文底蕴与科学精神 — 基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思考[J] . 教育发展研究 ,  2017(4) :  35- 41.

       [2] 梁漱溟 .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M] . 上海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2015:  67.

       [3] 卡尔 · 雅斯贝尔斯 . 什么是教育[M] . 上海 :  生活 · 读书 · 新知三联书店 ,  1991:  241.

       [4] 刘熙载 . 艺概[M] . 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1978:  48.

       [5] 陈振濂 . 书法美学[M] . 西安 :  陕西美术出版社 ,  1978:  18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4937.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