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小学语文略读课文要素浅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4-03-09 12:06:5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 本文从以下三 个方面探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略读课文的教学方法 : 问题引导 , 激 活思维 ; 团队合作 , 达成共识; 小组辩论 , 激发兴趣 。 旨在提高学生课文认读能力 、理 解分析能力以及鉴赏评价能力 , 进而为阅读水平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

  略读课文是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 , 教 师需要正确引导学生对略读课文的阅读要素进行提 炼和挖掘 , 以提高学生课文认读能力 、理解分析能 力以及鉴赏评价能力 , 进而为阅读水平提升打下坚 实基础 。

  一 、问题引导 , 激活思维

  不同于精读课文 , 略读课文的课堂教学时间较 短 , 教师对其所花费的精力相对较少 。这就需要引 入一种简便快捷的方法 , 让学生快速掌握略读课文 的阅读技巧 。 问题引导式阅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准 确提炼课文核 心 思 想 , 并 且 能 够 激 活 学 生 阅 读 思 维 , 使学生对略读课文的行文脉络 、故事梗概 、创 作手法产生更加深刻印象 。基于此 , 教师在讲授略 读课文时 , 应当结合课文核心思想以及作者所要表 达的真情实感 , 精心设计一些具有引导性与启发性 的问题 , 然后 , 给学生预留足够的阅读 、分析 、思 考 、讨论时间 , 让学生通过对课文内容的了解 , 寻 找一条能够快速解决问题的路径 。这对个人阅读水 平提升将起积极促进作用 。

  以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略读课文《小虾》为 例 , 这是一篇描写小虾生活习性的叙事性散文 , 作者通 过对小虾吃食 、打架等细节的描写 , 突出了小虾有 趣 、脾气暴躁的两个特点 , 抒发了作者对小虾的喜 爱之情 。 为 了 快 速 提 炼 出 这 一 核 心 思 想 , 在 授 课 前 , 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 : “在作者的 笔 下 , 小 虾被描写得栩栩如生 、可爱至极 , 为什么作者能够将这些细节内容描写得这样生动具体?”这一 问题提出后 , 学生将很快进入阅读状态 , 并通过对每 一个段落 、每一句话的细致分析 , 来探究问题的根源 , 寻找解决问题的线索 。 比如 , 有的学生发现课文当中出现这样一段话 : “我 想 让 它 们 在 水 缸 里 生 活 得 更快乐些 , 就和阿成哥到小溪里采了一些金鱼草 , 拾了些石块放在缸里 。”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 , 作者非常喜爱小虾 , 小虾快乐 , 作者也快乐 , 而小虾不快乐 , 作者也会不开心 , 因为这种对小虾深深的喜爱之情 , 才促使作者去更加细致观察和了解小虾的生活习性与一举一动 。在这一 问题启发下 , 学生能够准确将 “作者对小虾的喜爱之情 ”这一核心思想提炼出来 。
\

  问题导入在提高学生阅读水平方面 , 能够产生以下积极影响 : 第一 , 问题的针对性使学生明确了阅读目标 。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的略读课文 , 理解难度与创作深度有所不同 , 有的课文运用的语言文字生涩难懂 , 并且诠释的寓意 、 阐述的道理往往隐匿在课文当中 。在这种情况下 , 有的学生会像 “无头苍蝇 ”一 样 , 失去方向感 , 阅读过程也只是 敷 衍了事 。而在针对性问题引导下 , 学生可以直接将问题作为探寻课文核心思想的一条线索 , 随着思考与分析进度的推进 , 课文核心思想也会逐渐清晰 。第二 , 问题的适用性激发了学生主观能动意识 。教师提出的问题 往 往 与 略 读 课 文 的 主 题 及 内 容 息 息 相关 , 学生在阅读课文前 , 并不了解课文内容 , 而在 问题引领下 , 学生能够激发好奇心 , 进而能够主动 对课文内容进 行 阅 读 和 分 析 , 快 速 找 到 问 题 突 破 口 。第三 , 问题的互动性活跃了课堂氛围 。在问题 提出后 , 教师可以通过师生互动 , 共同探寻解决问 题的方法 。一旦形成了这种和谐的互动氛围 , 学生 的阅读兴趣将很容易被激发出来 。

  二 、 团队合作 , 达成共识

  一根筷子轻轻被折断 , 十根 筷 子 牢 牢 抱 成 团 。 这说明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教师在讲授略读课文 时 , 可以 采 取 团 队 合 作 阅 读 的 方 法 , 凝 聚 众 人 智 慧 , 来掌 握 略 读 课 文 的 阅 读 技 巧 与 学 习 方 法 。 首 先 , 将学生划分为 4~ 6个合作学习小组 , 每个小 组成员人数以 8~ 10人为宜 。然后 , 为各个小组布 置一项主题学 习 任 务 , 让 各 小 组 成 员 通 过 互 动 讨 论 、集体探究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这种操作可行 性较高 , 在收到主题学习任务后 , 各小组成员能够 快速进入深度思考状态 , 并在讨论环节将个人观点 与想法分享出来 。最后 , 由小组长负责对小组成员 的讨论结果进行归纳 、总结 , 得出更为确切 、更具 说服力的结论 。

  以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略读课文《梅兰芳蓄须》 为例 , 这篇记叙文通过对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 芳先生蓄须的故事描写 , 充分显示他强烈的爱国思 想与崇高的民族气节 。为了更加深入了解这个故事 细节内容 , 首先给学生预留 5~ 10分钟自主阅读时 间 。然后 , 为各小组布置主题学习任务 “梅兰芳 蓄 须意味着什么?”这项学习任务不仅紧扣主题 , 也是 揭示全文中心 思 想 的 一 个 突 破 口 。 各 小 组 收 到 这 一学习任务后 , 应当围绕两个关键要素展开讨 论 。 第一 , 从京剧专业角度出发 。第二 , 从梅兰芳先生 所处的时代背景出发 。在明确这两大关键要素 后 , 各小组成员可以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发表自己见 解 。 比如 , 第一 小组认为 , 梅兰芳先生是 “男 扮 女 装 ”的大师级旦角演员 , 这 一 角色不允许留须 , 从 这一点可以看出 , 梅兰芳蓄须以后将无法从事戏曲 演出活动 。另外 , 梅兰芳先生所处的时代背景是日 本侵略者发动了侵华战争 。 当时 , 日本人听说梅兰芳正居住在香 港 , 于 是 便 极 力 邀 请 他 为 日 本 人 唱戏 , 而梅兰芳为了不给日本人唱戏 , 不让日本人的计划得逞 , 便决定蓄须 。从这两个方 面 可 以 看 出 ,梅兰芳蓄须意味着不向日本人屈膝和献媚 , 表明了梅兰芳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

  通过团队合作 , 学生在阅读和分析略读文时能够少走弯路 , 而在短暂的时间里便可以提炼出课文所要表达的核心思想 。这种方法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 , 每一名学生看问题的视角不 同 , 在 对 略 读 课 文 进 行 阅 读 和 分 析时 , 会产生许多不同观点 , 而在这些观点中 , 有的极具参考价值 。如果将这些观点集合在一起 , 学生将很快提炼出课文核心思想 。其次 , 团队合作阅读是有组 织 、有 计 划 地 对 略 读 课 文 进 行 阅 读 , 在 这一过程中 , 每一个小组成员能够明确自己分工 。 比如 , 有的成员承担阅读任务 , 有的承 担 记 录 任 务 ,有的承担归纳 与 总 结 任 务 , 在 这 种 和 谐 学 习 氛 围下 , 学生对略读课文的分析与理解过程也会更加轻松 。最后 , 通过这种方法 , 小组之间可以相互交换意见 , 并通过对讨论结果的比对 , 查找自己所在小组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能够及时纠正错误 , 以达到持续进步的目的 。

  三 、小组辩论 , 激发兴趣

  小组辩论是对同一个主题或者话题进行批判性描述与说理性评述 , 以得出具有说服力的结论 。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 也可以进 一 步加深对略读课文内容的印象 。教师在设计辩论主题时 , 需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 第一 , 主题内容应紧紧围绕略读课文的核心思想展开 , 不得脱离课文内容而设计一些毫无借鉴与参考价值的辩论主题 。第二 , 辩论主题应当带有明显的矛盾冲突 , 即学生在辩论过程中能够同时形成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辩论观点 , 只有正方与反方的观点发生碰撞 , 才能营造激烈的辩论氛围 。这对阅读思维能力培养将大有帮助 。第三 , 教师设计的辩论主题应当带有启发性与引导性 , 即通过对主题内容的辩论与评价 , 能够明确课文所要表达的寓意 , 挖掘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

  以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略读课文《精彩极了 与 糟糕透了》为例 , 这篇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是学生 能够在不断鞭策与不断鼓励之下找到自己的不足与 进步方向 , 课文通过列举实例 , 将作者受到鞭策与 鼓励之后表现出来的真实情绪描写得淋漓尽致 。 为 了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作者创作这篇文章的真实 意图 , 首先将学生划分为两个辩论小组 , 其中 一个 小组扮演正方角色 , 另一个小组扮演反方角色 , 然 后为正反两方设计辩论主题 “母亲的鼓励与父亲的 鞭策对作者 产 生 了 哪 些 影 响 ”。进 入 辩 论 环 节 后 , 正方所持的观点是母亲的鼓励可以促使作者再接再 厉 , 创作出更好的文学作品 ; 父亲的鞭策可以帮助 作者正视自己 , 并 及 时 查 找 自 身 存 在 的 缺 点 与 不 足 , 使作者的创作能力能够持续提升 。而反方所持 的观点是母亲的鼓励是对作者的一种娇惯 , 作者容 易失去自我 、得意忘形 ; 父亲的鞭策则相当于给作 者打了一针 “消极针 ”, 在这种情况下 , 作者很容易 灰心丧气 。在确定辩论主题后 , 正反两方可以根据 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 对论据进行深层次加工处 理 。 这样 , 才能收 到 良 好 的 辩 论 效 果 。 比 如 , 正 方 认 为 , 母亲的鼓励凸显了慈母的本性 , 只要孩子做的 事是对的 , 母亲便会全力支持 , 而父亲的鞭策实际 上是严父的一种本能反应 , 他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 没有取得任何 成 绩 之 前 便 扬 扬 得 意 , 通 过 这 种 鞭 策 , 作者会从内心深处感受到父亲的良苦用心 。

  通过这种辩论方法 , 对略读课文进行理解和分析 , 一方面可以快速确定课文的行文脉络与主题思想 , 在辩论过程中 , 学生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够积累更多论据 。 当这些事实依据累积到一定程度后 , 略读课文当中所隐含的寓意 、所表 达 的 情 感 、所诠释的道理也会一股脑释放出来 。这时 , 学生对略读课文中出现的语言文字的认知水平 、理解水平也会提 升 到 新 高 度 。 另 一 方 面 , 学 生 通 过 小 组 辩论 , 脑海当中可以快速形成一种理性判断意识 。辩论过程越激烈 , 说 明 学 生 对 课 文 内 容 的 理 解 越 深刻 。尤其对扮演反方角色的学生来说 , 虽然面对的辩论主题已经与正方观点保持一致 , 但是还要通过一 系列有力的论据对正方观点进行反驳 。这就使学生逆向推理思维变得更加活跃 , 而这种思维意识恰恰是学习略读课文时不可或缺的一种基本能力 。
\

  四 、结语

  问题引导 、 团队合作以及小组辩论的方法在实践教学当中的有效运用 , 不仅可以带动和激发学生学习与阅读兴趣 , 也成为提炼和挖掘略读课文核心思想的突破口 。学生在学习略读课文时 , 应当在教师正确引导下 , 逐步领会和掌握略读课文的阅读方法与技巧 , 并积 极 借 鉴 和 吸 收 一 些 成 功 的 阅 读 经验 , 以 此 来 拓 宽 阅 读 视 野 , 促 进 阅 读 思 维 品 质养成 。

  参考文献

  [1] 齐海霞 . 小学语文略读课文的教学方法浅析[J] .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 2023(14) : 46- 48.
  [2] 朱佳蕊 , 任强 . 儿童哲学视域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J] . 现代中小学教育 , 2023. 39(6) : 42- 45.
  [3] 刘秋玲 . 小学语文学科思辨性阅读与表达[J] . 中国教育学刊 , 2023(5) : 10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481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