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指向法治观念培育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路径论文

发布时间:2024-03-05 11:58:53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法治观念是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五大内容之一。通过培育学生的法治观念,可以增强学科育人性,让学生在习得知 识的同时,塑造良好品行,夯实现实生活的基础。因此,本文立足教学实践经验,从“提高教师法治素养”“完善法治教育内 容”“活用法治教育方法”三方面分析法治观念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的培育路径,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法治观念,教学策略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2022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 指出,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不但要 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还要培育和发 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法治观念是道德与 法治核心素养之一,是指树立宪法法律 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利义务相 统一的理念,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 人们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为。法治观念 的形成,可以在增强学生法治认知的同 时,规范学生的行为,通过积极体验社 会生活, 做到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近些年,培育小学生法治观念成为道德 与法治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因此,小 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紧抓道德与法治学 科的育人优势和特点,有意识地培育学 生的法治观念,以此实现道德与法治学 科的育人性,使学生获得良好发展。

  一、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 育法治观念的优势

  (一)教材内容突出法治观念的 培育


  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将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摆在同等重要 的位置, 实现道德、法治的双线教育。 尤其体现在,教材没有孤立、条文式 地呈现法治常识的内容,而是贴近学 生生活实际,通过生活案例形式,顺 其自然地在学生熟悉的各种生活场景 中融入不同的法治常识内容。例如, 在“当冲突发生”这一课,教材从学 生的校园生活入手,编设各种日常发 生的冲突事例,融入《中华人民共和 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的相关规 定。这样既可以使学生轻松地掌握法 治常识知识,又可以使学生在知法的 同时学会守法、用法。

  (二)教材突出学生特征

  学生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主体。 学生的特征决定了道德与法治的教学 方式、教学效果。在道德与法治课堂 上培育法治观念,并不是要求学生理 解、背诵法律知识,而是要依据学生 的特征,让学生感受到法律就在身边, 从而形成法治观念, 做到尊法、学法、 守法、用法。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 教材依据学生特征,模拟生活场景,同时设置对话模式,助力教师启发学 生。例如,在“生活离不开规则”这 节课中,教材模拟了不同的生活场景, 如上下公交车不遵守规则、汽车在道 路上行驶没有遵守规则等,这些行为 造成了不良后果。在现实生活中,不 少学生有过类似经历,已有初步的感 性认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教 材中模拟的生活场景,引导学生迁移 感性认知, 分析、感悟规则的重要性, 意识到在生活中必须遵守规则,由此 顺其自然地形成法治观念,为适应社 会生活做好准备。


\

 
  二、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 育法治观念的原则

  道德与法治教学以学生为主体, 以现实生活为依托,以生活实践为起 始点和落脚点。基于此,可以归纳出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育学生法 治观念的原则。

  (一)适应学生发展规律原则

  课程制定符合学生个人品德发展 规律。小学生的个人品德发展要经历依从、认同、内化三个阶段。小学生 只有内化了法治教育内容,才能真正 地建立、发展法治观念。因此,道德 与法治课要根据学生个人品德的发展 过程,让学生在依从、认同、内化的 过程中,积极思考,顺其自然地发展 法治观念。

  (二)贴近学生现实生活原则

  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情 况。现实生活是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 的“沃土”。学生在体验现实生活 的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的活动,在一 定程度上建构了道德、法治认知。如 此认知正是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支 撑。尤其,在生活认知的支撑下,学 生会深入思考与法治相关的例子,剖 析其中的法律内容,了解权利与义务 的关系、掌握自我保护方法等,有利 于建立法治观念。

  (三)与学生生活实践相结合原则

  实践出真知。小学生的独立探究 能力不强。因此,在实施道德与法治 教学时,教师要增加生活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实践中思考, 在思考中运用, 在运用中掌握,做到知行合一,从而 有效增强法治观念。


\

 
  三、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 育法治观念的路径

  (一)提高教师的法治素养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是培育学 生法治观念的主体。道德与法治教师 是否具有过硬的法治素养,直接决定 学生法治观念的养成效果。提高教师 法治素养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

  首先,组织理论培训活动。学校 要积极组织法治教育培训活动。通过 积极体验培训活动,教师与学术界的 专业人员进行交流,主动提出教学中 遇到的各种问题,从不同角度丰富法治教育的认知。其次,组织教学实践 交流互动。学校还可以邀请其他学校 或地区的优秀的道德与法治教师走进 校园,组织教学研讨与交流活动。在 交流互动中,优秀教师基于自身的教 学经验,多角度地介绍法治教育的理 论和实践知识, 为教师提供教学借鉴。 教师结合自身教学经历,提出问题, 合作解决,由此强化法治教育认知, 丰富法治教育经验,并进行法治教育 实践,做到学用结合。最后,学校要 引导道德与法治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 意识,利用空闲时间,借助互联网、 读书沙龙、教研活动等方式,学习法 律知识、党务知识、时政内容等,不 断更新知识储备。在此过程中,道德 与法治教师还可以登录国家中小学智 慧教育平台,自主分析优秀课例,借 鉴道德与法治学科教育教学的经验。

  (二)丰富法治教育教学资源

  完善的法治教育内容是实施法治 教育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法治观念 的工具。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 中的法治教育内容多种多样,但是相 较于现实生活,教材中的内容仍然不 够充足。对此,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 以教材中的法治教育内容为基础,以 现实生活为依托,挖掘相关内容,进 一步丰富法治教育教学的资源,深化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进而夯实学生法 治观念培养的基础。

  例如,生命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 力是法治观念的具体表现。为增强学生 的安全意识,学校每月组织一次安全演 练活动。但是,在活动中,出现了一些 可能危害自己和他人生命安全的错误行 为。以“安全记心上”这节课的教学为 例,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生活中 的安全隐患,学会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 命安全。对此,教师可以引入每月安全演练活动中学生的错误行为,让学生回 顾真实经历,找出错误的行为,分析其 可能导致的后果。通过反思,切身体会 安全的重要性, 自觉形成生命安全意识。 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站在法治角度, 剖析学生错误行为的后果,帮助学生增 强生命安全意识,学会用法律约束自己 的行为,或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三)活用法治教育方法

  鉴于学生的发展规律,教师不能 再采用“教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方 式来实施道德与法治教学。在教学时, 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 况,发挥教育智慧,灵活使用不同的 教学方法创设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在 实践中形成正确的认知,潜移默化地 养成法治观念。

  1. 应用情境教学法,创设问题 情境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实施教学时, 教师依据教学需要,有目的地引入具 有情感色彩的场景,在良好的情感体 验中,促使学生利用多种方式进行探 究的教学方法。众所周知,小学生因 为年龄特点和发展阶段所限,在课堂 上很难始终集中注意力,他们会经常 出现“开小差”的情况。对此,教师 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契合教学 需要的场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尤 其在学生体验情境之际,教师可以抛 出问题串,驱动学生思考、探究。

  例如, 在教学“生活离不开规则” 时,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 挖掘各种有关规则的现象。之后,教 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展示不同 的生活现象。在熟悉的生活现象吸引 下,学生高度集中注意力,甚至自觉 迁移生活经验,分析不同现象中所包 含的规则。如此,学生可以感受到生 活中处处存在规则。基于此,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 “假如世界上没 有规则, 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 借此引发学生的思考。经过一番思考, 学生联想到各种各样的矛盾,以及不 同矛盾引发的不良后果,从而意识到 规则的重要性。接下来,教师可以继 续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基础,呈现生 活场景,引导学生判断其中的不同规 则,以及认识规则的价值。通过体验 问题情境,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到什么 是规则、为什么要遵守规则,还能潜 移默化地形成规则意识。

  2. 应用案例教学法,创设讨论 活动

  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一定的教 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将案例作为主要的 教学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探究案例的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集中了教师的主 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便于师生进行良 性互动。在互动中,学生可以顺其自然 地增强法治认知, 建立法治观念。所以, 教师可以应用案例教学法,呈现案例, 提出问题,驱动学生与他人讨论。

  例如, 在教学“我们受特殊保护” 时,教师可以呈现教材“活动园”中 的案例。围绕案例内容,教师向学生 提出问题: “该案例中王阿姨的做法 是否正确?你如何看待未成年人做家 务这一问题? ”受到问题的驱动,学 生会认真阅读案例内容,细心分析王 阿姨的行为。基于此,学生迁移课堂 认知,联想各种法律依据,如《中华 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与他人积极讨 论,判断让未成年人做家务的性质。

  同时,学生从家庭美德角度分析未成 年人做家务的行为。经过思考和讨论 后,大部分学生认识到:尽管法律没 有规定未成年人需要做家务,但适当 地做家务是未成年人必须承担的家庭 责任。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案例分析情况,站在法律角度进行剖析,强化 学生的认知。这样典型的案例,可以 引发学生的思考,进一步让学生建立 良好的认知, 学会自觉承担家庭责任, 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 强化法治观念。

  3. 应用实践教学法,创设实践 活动

  实践教学法是指依据学生学习情 况,组织的班内实践活动和生活实践 活动的教学方法。实践是学生塑造良 好思想观念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体 验实践活动,可以做到知行合一,内 化认知,践行良好行为,提升发展水 平。对此, 教师可以应用实践教学法, 有针对性地组织班内实践活动或生活 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发展法治观念。

  例如,在“当冲突发生时”这节 课上,学生体验不同的活动,逐步了 解了处理冲突的基本步骤和程序。在 现实生活中,不少学生由于不知道如 何处理冲突,触碰了法律的底线,对 自己和他人造成了伤害。为了使学生 能在现实生活中应用所学,教师可以 创设实践活动。如教师可以向学生呈 现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冲突,如“亮亮 不小心将明明的书包碰到地上,还踢 了一脚。明明看到很是生气,拉住亮 亮,要求亮亮捡起书包,并向自己道 歉。亮亮拒绝道歉,还埋怨明明小题 大做。两人间的矛盾一触即发。”“在 体育课上,小勇正在玩足球。张虎也 想玩足球, 于是夺过小勇脚下的足球。 小勇气不过,和张虎撕扯起来。”基 于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和小组成员 化身为不同的角色,试着运用课堂所 学解决冲突。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 学生可以积极动脑,迁移课堂认知, 自觉联想、使用处理冲突的基本步骤 和程序,分析、解决真实问题。通过 这样的课堂实践活动,大部分学生可以做到学以致用,深刻地认知、记忆 课堂学习内容。同时,这些学生可以 积累生活经验, 便于走进现实生活中, 使用恰当的方式解决冲突,增强法治 观念,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在道德与法治教学改 革深入推进的过程中,教师要意识到 培养学生法治观念的重要性,紧扣法 治观念培养的原则,不断地提升自身 的法治素养,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 以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为基础,联系 学生现实生活,挖掘相关的法治教育 内容,并以其为依据,应用多样的教 学方法, 如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 实践教学法, 创设问题情境、讨论活动、 实践互动,引导学生积极体验,借助 生活情境和实践,建立法治认知,同 时潜移默化地形成和发展法治观,做 到知行合一,为学生成长为尊法、学法、 守法、用法的人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蒋越冬 . 提升法律意识 培育 法治观念——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 法律意识培养策略 [J]. 当代家庭教育, 2023(1):208-211.

  [2] 徐冬伊 . 以“ 案 ”促 思 :小 学高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学生法 治观念的思考与实践 [J]. 现代教学, 2022(18):62-65.

  [3] 宋 文 . 润“ 法 ”细 无声 —— 例谈法治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 教学中的渗透 [J]. 小学教学研究, 2021(35):40-41.

  [4] 魏洁 .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 中加强法治教育的策略 [J]. 吉林教育, 2021(13):18-1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4442.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